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2 / 2)

周瑜得知自己的“反間計”成功了,高興地說:“我擔心的就是這兩個人,現在不怕了!曹操此次進侵東吳,必敗無疑!”

《三十六計》與商業——IBM公司的計上計

“反間計”作為一種使用間諜的計謀,在商業競爭中,多用於商業情報的獲取。獲取商業情報可以在不違背正當競爭的前提下用間諜手段,也可以用正麵公開的手段,企業經營者在成功的商業情報戰中,應做到“你摸我的底你摸不著,我摸你的底你不知道”。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即IBM公司,一直壟斷著國際商用電子計算機市場。日本公司大聲疾呼,要在半導體電子計算機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然而,要與美國IBM公司競爭,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若想縮短時間,必須事先通過某種手段獲得美國新機種行情。

於是,日立公司通過商業間諜活動,搞到IBM公司新一代308X計算機絕密設計資料27冊中的10冊,這套材料具有很重要的價值,是1980年11月,從其內部的一名職員萊孟德·卡戴特手裏拿出來的。

為把餘下的17冊資料也搞到手,日立公司繼續采取行動。其高級工程師林賢治向與日立公司有業務往來的馬克斯維爾·佩利發了一份電報,要求佩利設法搞到其餘17冊資料。

佩利曾在IBM公司工作21年,辭職前曾任IBM公司先進電子計算機係統實驗室主任。接到電報後,意識到IBM公司與他自身的關係,便將此事告訴了IBM公司。

負責IBM安全保衛工作的查理·卡拉漢為查清事實,抓住日立公司從事商業間諜的證據,要求佩利幫忙,接近日立方麵的林賢治,佩利同意充當雙重間諜。

為徹底追究盜竊犯的責任,聯邦調查局采取了誘捕的方法,他們聲稱,美方公司有兩個領導幹部將退休,通過這兩個人,什麼絕密的硬件、軟件、手冊等統統能夠搞到手,日立公司想得到的東西,他倆都能搞到。而日立公司方麵卻不知這是誘捕之計,終於落進了陷阱。

1982年6月,聯邦查局人員逮捕了日立公司派來拿情報的職員。日立被公司抓到證據,遭到了起訴。在日、美兩國政府積極參與下,1983年3月,舊金山法院判處日立公司林賢治1萬美元罰款,緩刑5年。參與此案的大西勇夫被罰款4千美元,緩刑2年,並交還其盜竊的全部資料。

日立公司以“間諜計”竊取新機種資料,而IBM公司卻用“反間計”,結果使日立公司以慘敗告終,足見IBM公司計高一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謀略,就是在對對手的謀略有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然後佯順其意,在對手的計上用計,使對手墜入圈套,這是“反間計”的核心之處。

《三十六計》與處世——李銀匠巧施“反間計”

“反間計”運用於處世中,是用一些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生活中一定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對於他人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應該有選擇地參考,分清其中真實與虛假的成分。

王家灣有個王木匠,為人寬厚老實,老伴早逝,自己既當爹又當娘,好不容易把兩個孩子拉扯大。

可孩子大了,卻各顧各的小家庭,把父親當成了包袱。

王木匠的朋友銀匠李德勝知道他的處境後,想法為他解憂。

李銀匠到老大的家,登門後老大問他有何貴幹,李銀匠說:“找你爹討債。”

“爹在老二家,他欠了你什麼債?”

“早些時他常找我把碎銀子化成砣,那陣子我倆好得像兄弟,我也沒提這事,這會兒手頭緊了,想找他討幾吊用用。”

老大夫妻一聽,眼都紅了,問:“大叔,我爹化了多少銀子?”

銀匠說:“有回三十兩,有回五十兩,……多啦,誰記得清。咦,他沒跟你們說過?”

“沒呀!”

“嘿,這老頭兒心眼真小,這會兒還沒露底。”

李銀匠說完,就徑直去老二家。老大夫妻便尾隨偷聽。

李銀匠到老二家,仍是把王木匠化銀的事講給老二聽。正巧王木匠不在。

李銀匠從老二家出來,明知兄弟妯娌四人都在偷聽,故意懊悔地說:

“貪杯中之物有什麼好?兩杯黃酒下肚,嘴就把不住了,怪我把老朋友幾十年的老底都揭出來,嗨!”

說完,他還打了自己兩耳光。

從此,兩個兒子對他父親十分孝敬。有時兒子問起化銀子之事,王木匠說沒有。兩個兒子硬是不信,以為老頭子守得緊,直到老人死後,就連銀子的影子也沒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