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拒絕平庸:可以平凡,不能平庸(2 / 3)

瑞傑一絲不苟地遵照朗甘大師的吩咐,把畫放在市中心廣場上顯眼的位置,寫上人人都能看到的留言。幾天後,朗甘讓瑞傑去把畫取回來評看。

瑞傑興衝衝地朝中心廣場走去,結果大失所望地發現畫上布滿了“×”。瑞傑心情沉重地把畫拿給朗甘。朗甘卻不動聲色。他叫瑞傑不要灰心喪氣,再試一次。瑞傑又畫了一幅傑作,朗甘又把先前的囑托重複了一遍,隻在底部留言上稍有不同。這次,他讓瑞傑在展出地點同時放上一些顏料和畫筆。

這次的留言要求觀眾們找出敗筆,同時用畫筆和顏料改正。幾天後,當瑞傑來到中心廣場收畫時,他驚喜地發現他的畫上一處敗筆也沒有,畫筆和顏料好好地躺在角落裏。瑞傑滿懷信心和喜悅地把畫拿給朗甘看。

朗甘同樣微笑著說:“瑞傑,今天學到這最後一課後,你的學習就功德圓滿了。”

瑞傑全神貫注地聽朗甘繼續說:“我親愛的孩子,如果你期望在這個領域卓爾不群、出類拔萃,隻掌握繪畫技巧是不夠的。你還需要了解人們一抓住機會就會品頭論足,哪怕他們對此根本一竅不通。”

“如果你讓世人來做你的鑒定者,你永遠會失望。人們喜歡無憑無據、滿不在乎地對他人他事品頭論足。當這樣做不需要動任何腦筋時,人們在你的第一幅畫上麵打滿了‘×’。可以說其中多數不具備評估你的畫的技藝和知識。但他們仍然毫不手軟地動了手。當同樣的人被要求不僅僅是下評語、找錯誤,還得改正糾錯時,就沒人能出手了。這次他們本身的知識和技藝捉襟見肘。”

“他們都怯於暴露任何一方麵的貧乏。於是他們選擇了回避。”朗甘繼續說,“所以,我親愛的孩子,你的成績、你的技藝、你的知識、你在藝術領域的創造,是你的辛勤工作和真誠努力的結晶。不要把它免費給予世人。否則就會遭到你的第一幅畫的下場。”

“做你自己的鑒定者吧,把你的聰明才智與世界平等公平地交換。我保證你永遠不會對你自己或你的成績感到失望。”

瑞傑的眼裏充滿了崇敬和喜悅的淚水。他內心深知,如果沒有今天所學的最後一課,他所接受的鍛煉和教育會是不完全的。

心靈慧語

人們喜歡滿不在乎地對他人他事品頭論足,且毫不手軟。

但當需要他們改正糾錯時,你能看到的隻是一哄而散。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 楊江

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家語》裏說:魯國製定了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發票”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補償金”。這個法令出來後,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動,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果。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錢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奴隸,於是花錢把這個人贖出來。子貢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於是把那些“收據”“發票”全部當眾撕毀,並聲稱:願意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不向國家報銷。這個行為轟動了整個社會。

子貢回國去見孔子,孔子吩咐學生說:“子貢來了你們攔住他,因為我不想再見到這個人。”子貢感到很委屈。於是他衝破阻擋,見到孔子。

孔子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你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

因為你,從此,這個法律再也沒有明確的社會效果了。”

子貢的榜樣被輿論傳播之後,產生了極大的惡劣影響,因為贖人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態去國家報銷。因為不能有效地實施這種報銷製度,所以肯於出錢贖買的人就越來越少。在子貢看來,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來,子貢雖然做得“好”,卻沒有“做對”。

很多時候,我們拚命地工作,我們為了工作放棄一切,也損害了一切,包括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環境和自然,可是到頭來,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所付出的,在別人看來,可能隻是像一群辛勤的螞蟻,把一塊無用的石頭搬回了巢穴。在大多情況下,“做好”並不代表“做對”。這是一條簡單的道理。

如果你問一個人,這裏有一顆螺絲釘,還有一張關於如何將螺絲釘擰上去的說明書,你認為這個人會把螺絲擰好嗎?很多人會說:“肯定會啊!”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80%的人不會把那顆螺絲擰好!因為他們並沒有仔細看說明書。他們會在失敗第二次、第三次的時候,才會想到說明書,才會在看了說明書以後,幡然醒悟。

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對?為什麼我們總是犯這樣幼稚的小錯誤?

我們已經太久地沉迷於習慣性思考,習慣於“怠慢”“看著辦”“模棱兩可”和“差不多”,我們從沒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對的事情,做對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心靈慧語

切記,“做好”已經遠遠不夠。我們不僅可以把事情做對,而且還可以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是最便宜的經營之道!

紡錘狀的人生 ◎ 查一路

端起杯子喝水,朋友說,這隻杯子真漂亮。他指的是造型。那天我們喝了不少酒,竟然探討起人生來。我說,形形色色的杯子,漂亮或者不漂亮,都是用來“盛水”的,正如人生,輝煌不輝煌,本質都是“活著”。

杯子有形狀,人生有沒有形狀呢?我覺得是有的,而且是“紡錘狀”的。

最初的人生,是簡單而赤裸的。光著屁股蛋,若不是皺著眉頭,大聲啼哭,存在都幾乎被忽視。漸漸長大,精神和物質,全拜人所賜,自身什麼都沒有。然而,往後的日子裏,我們漸漸得到了我們想要的。

我們學會了說話和行走,擁有了書包和識字課本。強壯了身體,懂得了道理,十五六歲,開始放飛青春,將理想根植在心裏。這個過程,我們得到很多,包括在成長歲月中那些小小的願望,比如,一個錢夾、幾元壓歲錢、一條專用皮帶、家長的勉勵和老師的表揚,等等。生活是豐富的,它以慷慨的姿態,給我們留下最初美好的印象:生活的過程,就是得到的過程。

一切都在膨脹,一切都在增長。負笈求學,學有所成,報效社會,人生的經驗不斷累積,人生的形狀逐漸變粗。從生理角度來講,骨骼強勁,體能增強。愛情、親情、友情都是美好的,此時一一擁有和體驗,在此後的很長時間,又能在生活的洪流中博取事業、家庭、名聲、地位,這一切,無形中讓人生變得博大而豐富。不曾失去,卻慢慢地得到。不知不覺到了“紡錘的腰部”,取得了“人生最大值”。生命變得圓滿,也變得多彩。

然而,忽然有一天,發現頭發開始變稀,還發現口腔裏的牙齒漸漸鬆動。於是開始體驗到失去的滋味,人生的形狀在慢慢變小,從“紡錘”的腰部滑向尾端。一夜間,膝蓋變硬了,慢慢失去了彈性。原來能扛液化氣罐一口氣上五樓,現在空手上三樓也要喘幾口氣了。

人生的形狀開始變細,逐漸更細,連四肢的肌肉也開始變細,隻留中間的肚腩越長越大。想起年輕時的理想,往往隻能一聲歎息了,因為此時縱然雄心猶在,也欲振乏力了,時時能感到精力和體力像海水一樣慢慢退潮。

體力弱了,心就小了,心變小了,舞台就小了。心靈是生活的半徑,半徑越來越短,“生活的圓”也隨之慢慢變小,許多的活動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好像最值得關注的,隻有體檢的各項指標,生活的麵逐漸小到指標上的那幾個數值。

正如曾經枝繁葉茂的大樹,時間的風吹過來,就飄落一陣黃葉,直至剩下突兀的枝幹。

失去雄心,得與湧上心頭的悲哀搏鬥;失去健康,得用堅韌應對肌體勞累落下的病痛。直至最後,縮到了一個點,赤條條地去……以上是我對人生“紡錘狀”的闡釋,朋友聽了,覺得這種說法有些悲觀。

我並不覺得悲觀。我的意思是,當人生的形狀在增大階段,你得積極主動,強化最大值;人生的形狀在縮小階段,你得從容平靜,延緩最小值。

心靈慧語

當人生的形狀在增大階段,你得積極主動,強化最大值;人生的形狀在縮小階段,你得從容平靜,延緩最小值。

把生命當做一個土豆 ◎ 遊宇明

一位美國人最初靠養豬為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偶然得到一個消息:前線作戰部隊需要大量的脫水蔬菜。他立即向銀行貸款,買下了當時美國最大的兩家蔬菜脫水工廠,專門生產供部隊用的脫水土豆。

過了兩年,紐約一位化學師研製出凍炸土豆條,買下脫水蔬菜工廠的美國人認定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軍需產品,果斷地買斷了化學師的生產技術,大量生產炸土豆條,果然一炮打響。

然而,炸土豆條的工藝也有缺點,每個土豆隻能利用一半,其他的都被當做廢料扔掉了,浪費驚人。那位美國人在剩餘的土豆裏拌入穀物用做牲口的飼料,飼養了前線15萬匹軍馬。前線部隊有數以百萬計的車輛,每天消耗的汽油非常可觀,他又抓住這一良機,用土豆來製造以酒精為基礎的燃料添加劑,效果非常好。

與此同時,那位美國人用土豆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含糖量豐富的廢水灌溉當時的農田,把土豆喂養戰馬所產生的馬糞收集起來,作為沼氣發電廠的材料。整個二戰中,他的土豆係列產值超過了10億美元,利潤超過了6億美元。他就是被稱為“土豆富翁”的J·R·辛普洛特。

對於一個小小的土豆,辛普洛特開發到了極致。正是這種決不浪費的理念,極大地托舉了辛普洛特的事業。

人有時就像一顆土豆,有的能力像土豆心,可以做大一點的用途;有的能力像土豆皮,隻能幹相對較小的事情。我們應該充分開發、利用它們,把每一種主要的能力都化成人生實實在在的成就,讓生命在多個方向實現突破。

把生命當成一個土豆,充分利用它的每一項潛能,人生才會有所超越,我們擁有的天空才會越來越廣闊。

心靈慧語

人有時就像一顆土豆,有的能力像土豆心,可以做大一點的用途;有的能力像土豆皮,隻能幹相對較小的事情。我們應該充分開發、利用它們,把每一種主要的能力都化成人生實實在在的成就,讓生命在多個方向實現突破。

沙子的命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想培養一顆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大海邊的沙灘上挑選沙粒,並且問它們,願不願意變成珍珠,一顆一顆都搖頭說不願意。養蚌人從清晨問到黃昏,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果,他快要絕望了。

就在這時,有一顆沙子答應了。因為,它一直想成為一顆珍珠。

旁邊的沙粒都嘲笑它,說它太傻,去蚌殼裏住,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甚至缺少空氣,隻有與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為伍,多麼不值得!

那顆沙子還是無怨無悔地隨養蚌人去了。

鬥轉星移,幾年過去了,那顆沙子已長成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曾經嘲笑它的那些夥伴們,有的依然是海灘上平凡的沙粒,有的已化為塵埃。

如果說這世上有“點石成金術”的話,那就是“艱辛”。你忍耐著,堅持著,當走完黑暗與苦難的隧道之後,就會驚訝地發現,平凡如沙子的你,不知不覺中已長成了一顆珍珠。

心靈慧語

不要去嫉妒珍珠,當初它選擇成為珍珠的時候,別人都不願意。也不必過分去仰慕珍珠,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沙子也有沙子的幸福,雖然它不能閃光。

自憐隻會害了自己

毒品最可怕的就是它會讓人體產生忍受力,而要求越來越多的量以達到相同的效果。自貶也是這樣,你越是放縱地沉溺其中,就會愈加需要它。

自貶的人其實是把自己逼到了一個死角。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碰到許多實際的困擾,不過有些人的遭遇確實令人同情,比如:有的人得了不治之症,有的人失去了所愛的人,有的人生理上有缺陷,有的人失去了工作,等等。這些人都有權抱怨他們的處境,要求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們沒有必要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否則,經曆一段時間後,反而得不到任何好處。

許多人都很容易情不自禁地產生自貶心態,即使本身並不可憐,也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他們因為自己的處境不如意,就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社會、父母或其他人,甚至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一天,大象對螢火蟲說:“瞧瞧我吧,你們該是何等的渺小啊!居然還好意思飛來飛去。”

螢火蟲們聽後,傷心地哭了,它的哭聲恰好被一位過路的神聽到了。

神知道螢火蟲們痛哭的原因後說:“上帝是公平的,它造就的每一件東西,每一件物品都有它自己的用途,都有它們存在的價值。你們不必因自己的身體細小而傷心,你們也有大象無法比擬的優點——你們能發光,聚在一起就能為夜行人引路,這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

要想徹底地擺脫自貶的念頭,隻有依靠行動,盡可能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沒有缺陷的人。因為每次我們把自己看得不值一文時,都強化了一種觀念,認為自己十分可憐,然而這種想法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自己是可以幫助自己的,但首先一定要停止自貶,這樣去做了,你就不會再貶低自己作為人的價值了。

心靈慧語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不要低估自己,而應該學會寬容自己,接納自己,充分挖掘出自己潛在的能力,從而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羨慕另一隻鳥 ◎ 北方人

一隻鳥模仿另一隻鳥的樣子,站在鱷魚鋒利的牙齒上跳躍、舞蹈。鱷魚沒有片刻的猶豫,上下牙輕微一合,這隻鳥就成了給鱷魚送上門的美餐。這隻鳥至死也不明白,為什麼另一隻鳥可以在鱷魚嘴裏鑽進鑽出?同樣為鳥,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另一隻鳥,名叫鱷鳥。死去的鳥兒有所不知,鱷鳥是鱷魚的“牙簽”。鱷魚是水域中凶猛的動物,然而它與鱷鳥卻是一對好朋友。牙齒是鱷魚的冷兵器,而鱷魚給予鱷鳥的承諾正好在於“我們的目標是——沒有蛀牙”。

鱷魚一頓飽餐之後,便躺在水畔閉目養神。鱷鳥見狀,就成群飛來,啄食鱷魚口腔內的肉屑殘渣。猶如進入下水道的清潔工,在散發著異味的環境裏,幽暗地鼓搗。鱷鳥幫鱷魚清潔了口腔,鱷鳥自己則獲得了鱷魚牙縫中的肉渣。

雙贏的交易,在隱蔽中進行。死去的鳥沒有意識到,如果不做鱷魚的“牙簽”,就應該離鱷魚鋒利的牙齒遠點;“火山”是不可以用來做“靠山”的。羨慕鱷鳥能夠在鋒利的齒間跳上跳下,羨慕的隻能是表象,表象之下的生存之道,才是真正的“冰封的火焰”。

人與人之間,也常常陷入“一隻鳥羨慕另一隻鳥”的狀況。一個人羨慕另一個人的權勢,不知道這權勢的背後,犧牲了多少做人的尊嚴,放棄了多少健康的生活,因為,人們看到的是權勢的主人站在“鱷魚”的牙齒上煞有介事的模樣,而不知道他在背後到底為“鱷魚”做了些什麼;一個人羨慕另一個人的財富,無從了解財富主人的“第一桶金”是否帶著“原罪”,是否背叛了友情、放棄了愛情、疏離了親情。

有位愛車的朋友,開“夏利”的時候,羨慕“桑塔納”,後來開上了“本田”羨慕“寶馬”。現在,他卻不再羨慕。他說,就算他努力一生開上了“奔馳”,還有“勞斯萊斯”等著他去羨慕,而“勞斯萊斯”又未必就是盡頭……不去羨慕另一隻鳥的最好方式,是讓另一隻鳥羨慕自己。雖不能挾鱷魚的威猛以自重,但可以擁有一份自由和自在;雖不能覓得鱷魚牙縫中的幾根肉絲,卻獲得了天空的寬廣與蔚藍。

心靈慧語

不去羨慕另一隻鳥的最好方式,是讓另一隻鳥羨慕自己。

山頂上的你才是上帝 ◎ 袁海燕

他出生於廣東鶴山市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是郵政職工,身高都在一米七以上。因為遺傳的緣故,他生下來就比同齡人高,這讓他處處顯得傲氣淩人。

因為工作調動的關係,他兩歲時隨父親來到深圳;三歲時,他學會了怎樣把家裏的電器弄得四分五裂;四歲時就把鄰居的孩子打得跪地求饒;他進幼兒園才一周,就成了學校的“破壞大王”。班裏的同學都不喜歡他,老師經常打電話到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