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讓親密關係擺脫童年依戀關係的影響(1 / 3)

《變形記》reference_book_ids\":[6889012075222273031,6988533058454457352,7051883246564412424]}],\"1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10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quote_content\":\"《奧賽羅》reference_book_ids\":[7024433315125939214]}],\"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5,\"start_container_index\":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實話實說》reference_book_ids\":[721620788382479467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1,\"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3},\"quote_content\":\"《身體知道答案》reference_book_ids\":[69011301556667054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3,\"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5},\"quote_content\":\"《為何家會傷人》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748549330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所有的孽緣都是一個病人與一個病人的相遇

\\u003e\\u003e\\u003e武誌紅\/李子勳\/白大衛\/胡慎之\/曲偉傑\/魏敏

1

采訪人:付洋

采訪對象:武誌紅,資深心理谘詢師,國內知名心理專欄作家。創辦“武誌紅心理谘詢中心”,在國內多個城市有分部。著有《為何家會傷人》《身體知道答案》與《巨嬰國》等書,作品銷量超過百萬冊。

觀點:愛情是親子關係的複製。在愛情中,我們想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

為何愛會傷人

當情人把你看成一個女神,對你癡心付出;當妻子因為照顧你而廢寢忘食、置自己於不顧;當母親把你捧在手心裏疼惜,恨不得片刻不離……你是不是會因為他們的愛而感動?可是心理專家武誌紅卻說,這樣的愛是會傷人的。武誌紅提供了幾十種能傷人的愛。其中有3種類型尤其要引起大家的關注,分別是:輪回的愛、好人的愛和吞沒的愛。

輪回的愛:為什麼他們的愛人是同一類型

武誌紅說,愛情其實是一種輪回。我們童年時與異性父母的關係(即母子、父女關係)決定了我們與愛人的關係。在愛情中,我們想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我們在童年中所經曆的幸與不幸都將在愛情中找回來。

愛情的輪回主要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在兩類截然不同的異性中搖擺;一種是不斷地尋找同一類異性。

第一種輪回的典型例子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克林頓的母親芭芭拉是一位女強人,妻子希拉裏跟芭芭拉是同一種類型的女人:能幹、果敢、具有強大的內心和控製欲;情人萊溫斯基則是個傻女孩。在截然不同的兩個女人中搖擺,克林頓其實是想尋找一種理想的愛人。

第二種輪回在現實生活中更為普遍,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尋找同一類型的異性做愛人。

武誌紅的一個朋友,就是這種類型。這位朋友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編劇,相貌英俊,事業有成。他與一個女孩愛得死去活來,並且娶了她。

可是,因為妻子的歇斯底裏,兩人僅僅結婚兩個星期就離婚了。起因是結婚第三天,妻子讓他換床單,他不肯。一天裏,妻子足足嘮叨了這個事情300多次!而且妻子的情緒經常失控,大喊大叫,最後兩個人打了起來,隻好離婚。

後來朋友說,想來想去終於發現自己當初為什麼如此迷戀妻子。因為他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歇斯底裏的女人。小時候,母親曾經因為他懶得換鞋,一天嘮叨他100多次。

母親和妻子變態地嘮叨,其實都是想用愛來控製他。他既想重溫童年時被母親重視的美好感覺,又想修正童年時被母親控製的錯誤。所以他找了一個跟母親類似的女孩,想改造她。於是親子關係在愛情裏奇跡地輪回了。後來,這個朋友談了幾十次戀愛,找的女朋友多少都有點兒歇斯底裏。

其實武誌紅自己也是如此。他說自己的曆任女朋友都是同一種類型:超級需要愛、得到愛之後從不感激、幼稚、任性、不講理。無論她們的生理年齡多大,心理上都是不成熟的小女孩。而武誌紅的哥哥找的也是這種小女孩,並且娶她為妻。

這種驚人的相似,讓武誌紅開始回顧自己的童年,並反思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武誌紅和哥哥都是乖孩子,跟小大人似的聽話懂事,從來不給家裏添麻煩。

武誌紅從來沒有挨過母親打罵,甚至,他向母親要10塊錢,母親會給他15元錢。但是,他和母親的關係是存在問題的。他們之間缺少親密感,沒有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結。

母親雖然經常抱他,甚至在5歲之前,一直摟著他睡覺。但是,武誌紅沒有從她的肢體語言中感受到她的喜愛與愉悅。母親不愛笑,不善於直接的情感表達。他們擁抱,是因為童年的武誌紅伸出手,死死地抓著媽媽不放。

正常的親子關係應該是輕鬆、自由、甚至是肆無忌憚的。而武誌紅與母親之間卻是禮貌、客氣,壓抑的,武誌紅甚至不敢肆意向母親索取愛。

因為渴望的愛得不到,所以武誌紅成年後,變成媽媽那樣的人:看上去很會照顧人,外表非常成熟,但內心壓抑,情感隔離。而這種特征,特別吸引小女孩型的女人。

跟小女孩型的女朋友談戀愛是很累的,武誌紅要不停地付出,被對方無節製地依賴,失去自己的空間。武誌紅也曾嚐試過改變這種“輪回”。他嚐試與一個善解人意的女性朋友談戀愛。奇怪的是,每次他們單獨在一起超過1個小時,就會沒有任何話題,大眼瞪小眼地枯坐。但如果他們之間插入另一個人,那麼話題就可以繼續下去,而且插入的這個人最好一直說話,不要停下。

談戀愛談戀愛,話都談不下去怎麼戀愛呢?武誌紅因此發現了愛情輪回的積極意義:在潛意識裏,他需要小女孩型的愛人。她的依賴,讓他自信、溫暖、安全。他在抱怨女友過分依賴時,其實也在享受她的依賴。

在這種關係中,他覺得自己不會被拋棄,因此獲得了價值感。武誌紅感慨地說:“其實,我是把童年那個被母親遺忘、忽視的嬰兒,放在女友身上了。”

發現輪回的意義後,你就會正視它,而不是一味地恐懼、內疚、排斥和逃離。武誌紅把自己投射在女友身上的幻覺放下,“看見”她的真實存在。

在電影《阿凡達》中,有一個經典鏡頭:女主角摸著男主角的臉,深情地說:“I see you(我看見你)!”她“看見”的不是一個異族,而是一個熱愛生命、捍衛真理的勇士,跟阿凡達人沒有區別。

“看見”女友的內心後,武誌紅發現,其實女友之所以過分依賴他,表現得像個不講理的小女孩,是因為她的童年有過很多創傷。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她像將要溺死的人一樣,死死地抓著他不放;因為沒有安全感,她會做出故意撞車這樣不可理喻的事,來一次次挑戰他,試探他的容忍底線。

武誌紅不再埋怨自己的女友,而是努力修煉自己的內心。他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強大,並且學會拒絕女友的無理要求,在兩個人之間劃清界限:你可以依賴我,但是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武誌紅說,最近這半年,他們彼此之間終於做到了互相尊重,感情越來越平衡和健康了。

但是,有些輪回式情感關係,是不應該也不能挽救的。譬如有位來訪者,因為爸爸小時候總打她,她長大後找的幾個男友,哪怕開始正常,和她在一起後都會打她。最後,她還嫁給一個打她打得最凶的男人,仿佛生活在地獄裏。她覺得自己的“命”真是太苦了,幾次割腕自殺。

在武誌紅的幫助下,她終於意識到,原來她並不愛丈夫,隻是潛意識裏,想找到一個爸爸那樣的人,然後去改造他,修正童年的錯誤。谘詢結束後,她勇敢地離婚了,從這個悲慘的輪回中徹底解脫出來。

“好人”的愛:你的奉獻也會傷人

以前人們找對象時,常有一種說法:隻要他人好就行了。武誌紅說,好人的愛也會傷人,如果他們的“好”是因為缺乏愛或者愛上幻覺。

童年極度缺愛的女人,普遍想逃離心中的無助感,而逃離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表現得非常強勢:我什麼時候都行,我什麼時候都厲害!一方麵,她們展現出了強大的能量;另一方麵,她們不能接受別人的無能,對別人缺乏耐心。

最關鍵的是,無能、弱勢的人會喚醒她們內心深藏的無助感。一旦戀愛,她們心中駐紮的那個無助的孩子,就會冒出來傷人。

傷人的時候,她們往往是以“好人”的姿態出現的。她們會表現得非常謙虛,甚至到謙卑的程度。能從渴望愛的小女孩,搖身一變成為超級照顧者,是“好女兒”“好妻子”“好兒媳”。

她不僅搞定自己的事情、伴侶的事情,還包括伴侶家人的事情、伴侶朋友的事情。她不會直接攻擊伴侶,卻無時無刻都會給對方營造一種感覺:我是好人,你是壞人;我什麼都行,你什麼都不行。

最典型的例子是《渴望》裏的劉慧芳。她經常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甚至比當事人還操心,經常把自己弄成受害者的樣子,仿佛一朵楚楚可憐的小白花。所有人都覺得劉慧芳好,唯有丈夫無法忍受她,感到痛苦和窩囊,經常跟她吵架,最後頂住輿論的壓力,跟她離婚。

現實中,武誌紅曾經遇到過一個女性來訪者,就是一個典型的“好人”。她從小被父母忽視,在家裏沒有地位。為了贏得父母的關愛,她努力做一個“好女兒”,源源不斷地付出自己的愛。

結婚前,她給父母買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自己卻租住在一個隻有28平方米的又黑又小的屋子裏。

結婚後,她把丈夫和公婆照顧得無微不至,毫無保留地奉獻。公婆生病了,她照顧得比丈夫、小姑子更加細心體貼,贏得公婆的交口稱讚。

但是她和丈夫的感情極其惡劣,丈夫非但不感激她的付出,反而覺得她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後來,即使她成為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可是父母依舊忽視她,認為她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幫助。但她是如此渴望愛,可無論是父母還是丈夫,都習慣了她的付出,不肯給她愛。

超級照顧者式的“好人”,一般會選擇超級需要被照顧者作為自己的伴侶,這種搭配在中國非常普遍。她們的伴侶往往懶惰、愛占便宜、心理不成熟,社會地位和自我價值感低、眼界窄,有時候甚至什麼也不懂,生活極度乏味和無聊。他們接受照顧和關愛,但是從來不懂得感激。超級照顧者從他們身上得到的往往不是愛,而是無法舍棄的安全感和安定的生活狀態。

還有一種“好人”,是愛上自己幻覺的人。這種“好人”對愛人無怨無悔地付出,媲美情癡、情聖,能夠贏得外人的一致稱讚。但因為他們的愛是虛幻的,所以接受的一方非但不會感到幸福,還會被深深地傷害。

武誌紅說,徐誌摩就是這樣的“好人”。徐誌摩把林徽因看成一個關於愛、美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是一個女神。從根本上說,徐誌摩愛的不是林徽因,而是自己的幻覺,他並不了解真實的林徽因是個什麼樣子。

所以盡管徐誌摩對林徽因非常好,甚至為林徽因離婚,林徽因還是不肯接受他。

後來,徐誌摩又愛上陸小曼,哪怕陸小曼跟別的男人躺在一張床上,他都能夠接受,好得像個聖人。可是,陸小曼感受不到徐誌摩的愛,因為他愛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幻想中的陸小曼。所以她很痛苦,拚命地折騰徐誌摩。當徐誌摩執意做一個“好人”時,陸小曼隻有做一個“惡人”,去撕掉他的偽裝。

在愛情的初級階段,我們總是固執地認為,如果找到幻想中的那個人,那麼自己就得救了。如果對方價值感低,會被你的癡心和奉獻感動;可如果遇到價值感高的人,譬如林徽因,就會覺得你愛的根本不是我。你都不了解我,還談什麼愛呢?結果不是你傷害別人,就是自己受傷。

所以,在愛情中,不是你付出得越多,就會收獲得越多;不是做一個全心奉獻的“好人”,就能夠得到對方的感激與愛。

武誌紅建議,童年缺愛的“好人”,要修煉內心,讓它從孩子的狀態升級為成人,不要再被那個受傷的孩子牽著走;愛上幻覺的“好人”,要努力放下幻覺,學習與真實的伴侶相處。因為隻有真實的關係,才是最穩固、長久的。

麵對“好人”伴侶,最好的辦法是幫助對方正視他的心理問題。“好人”的心理創傷一般比較大,建議進行專業的心理谘詢,由心理谘詢師幫助他完成內心的成長。

吞沒的愛:被母愛吞沒的男人不會做丈夫

武誌紅說,當母親和兒子的關係過於親密時,兒子就會被母愛所吞沒。這樣極度缺乏自由的男人,不懂得怎麼做丈夫。他們要麼逃離妻子,要麼排斥妻子。最典型的例子是“包二奶”男和奶嘴男。

在廣東等地,男人“包二奶”的現象非常嚴重。人們一般都是從道德層麵,批判“包二奶”的男人花心、好色,人品差。但是武誌紅認為,從心理層麵看,“包二奶”是因為這些男人跟母親的關係過分親密,童年缺少自由,長大後借“包二奶”來逃離婚姻。

“包二奶”男的原生家庭裏,女人地位普遍低,在家庭中受到排斥和忽視,跟丈夫的感情疏離。但是,當母親生了兒子後,地位就會上升。所有家人都允許她去黏兒子,對於母親來說,兒子代替丈夫,充當了情感伴侶的角色。

由於被丈夫冷落,母親會經常對兒子訴苦。兒子一方麵覺得自己被媽媽重視的感覺很好;另一方麵,又覺得媽媽很沉重。他希望逃離母親,又本能地對這種想法感到羞愧。於是,當他們成年後,會想方設法地逃離婚姻。他們重視責任,一般不會離婚。對太太非常客氣,她們要什麼給什麼,除了愛與欲望。他們會把欲望釋放到“二奶”身上。

武誌紅接待過一對廣東的夫妻,兩個人婚後十多年沒有做愛過。妻子非常痛苦,想要離婚,丈夫卻不同意。

丈夫一直渴望包個“二奶”,“二奶”不需要有文化,隻要性格活潑、身體健康、頭腦簡單就可以。他甚至跟老婆探討:“3個人能不能在一個屋簷下生活?”老婆冷冷地答道:“那樣的話,誰死就不一定了!”

基於安全的考慮,這個丈夫最後沒有“包二奶”,但是卻一直保留了這個夢想。其實這個丈夫真正想逃離的,是束縛了他整個童年的母親。他渴望逃離吞沒自己的母愛,獲得自由。

這種丈夫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丈夫麵對吞沒自己的母愛,變得不再抗拒,從心理上認同這種不正常的母子關係。

武誌紅曾經遇到一個“奶嘴男”,他心理上沒有斷奶,與母親的關係異常親密。已經快50歲的人了,隻要母親到他家,他都會把妻子趕走,跟母親睡在一張床上。母親當著他的麵換衣服、洗澡,妻子因此跟婆婆水火不容,可是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來谘詢時,身體軟軟地癱在沙發上,把眼睛一瞪:“這都是因為女人麻煩、事多,我和我媽關係親密怎麼了?”

遇到這種毫無自省能力的伴侶,武誌紅的建議就是分手。因為你很難改變他,自己會非常痛苦,而且這種苦日子是看不到盡頭的。

最後,武誌紅總結說:為什麼愛會傷人?因為我們常常看不清愛情的真相,總是與自己幻想出來的人相愛;因為我們無法正視自己的內心,總把幸福寄托在找一個正確的人上;因為我們總是走不出童年,妄想在愛情中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

如果能夠看見真實的對方,修煉你的內心,那麼,愛情不會再傷人,愛情就是一次重生。

2

采訪人:肖然

采訪對象:李子勳。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學員。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實話實說》等欄目特邀心理專家。作品有《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煩惱》《心靈飛舞》《陪孩子長大》《根源舞》《問問李子勳》《你在為誰而活》等。

觀點:真正飽滿的愛情,一定能讓人體驗到自己內在的變化,這種變化伴隨著痛苦,並且是自覺自願的。

飽滿的愛情,能讓兩個人活得酣暢淋漓

愛情是美好的,讓所有的人沉醉迷戀;愛情卻也是痛苦的,常常讓人寢食難安。會有很多問題困擾戀愛中的人,比如:為什麼自己愛上的新麵孔總有舊愛的影子?為什麼曾深愛的人婚後竟變成了另一個人?為什麼失戀後會自殺自殘,活不下去?愛情的甜蜜似乎總是那麼短暫又膚淺,痛苦卻深刻而長久。

尋愛途中,你愛的是和“理想的模子”接近的人

我們常常以為:一份愛情美好還是痛苦,在於運氣好壞,是否碰上了對的那個人。但事實上,我們會愛上誰,並不是毫無道理的,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個理想中完美愛人的模板。

一些談過幾次戀愛的人,後來總結時發現,愛過的新麵孔中,總是有舊愛的影子,他們愛過的人似乎總有一些共同之處。這同樣是因為,我們選擇愛人時其實都是在照著理想中的模子選擇最接近的那個人。

這個完美愛人模板的形成與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曆有關,是我們幼年依戀、少年夢想、青春渴望中混雜著的依附、叛逆與激情,慢慢在內心建構的一個理想的模子,我們總是在用這個模板去衡量現實中遇到的人。

26歲的小芳愛上了30歲的阿文,小芳愛阿文的高大、聰明、率真和勤奮,內心像孩子一樣的純真,同時他有事業心,能夠專注地做一件事。但是小芳愛上的阿文隻是她眼中的阿文,這時,她眼中的阿文符合自己內心中完美愛人的形象。其實,真實的阿文還有更多她不了解的另一麵,她愛的隻是阿文的一部分。

小芳和阿文結婚5年後,他們頻繁發生爭吵,並沒有獲得期望中的幸福美滿。在小芳眼中,那個婚前深愛的阿文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不喜歡做家務、很邋遢、對自己的父母不夠孝順……她哭著大聲控訴:“我今天才知道你是這樣一個男人,你騙了我這麼多年!”

小芳覺得阿文變了,事實上很多太太婚後也有過類似於小芳的控訴,但是真的是阿文變了嗎?阿文的父母、同事、同學和朋友都沒有這個感覺,他們覺得阿文一直就是這樣。

其實阿文身上的這些“改變”婚前就有,隻不過被小芳忽略了,她眼中隻有她認為的那些“優點”。可是婚後長時間的相處,讓小芳漸漸發現了這些她不愛的“缺點”,並且這些“缺點”和“理想的模子”背離。這些小芳不愛的“缺點”慢慢替代了原來她愛的那些美好的部分,這時他們的婚姻陷入危機,最終以離婚收場。

所以,我們愛上誰並不重要,不可能有一個人與我們理想中的模板一模一樣,每一段愛情都會有失望的痛苦。

有一句話說:少男少女的愛像是在愛父母,需要的是關心;年輕人的愛像是愛自己,渴望認同;成年人的愛才是愛別人,有著奉獻與寬容。李子勳認為,有許多成年人的愛其實也是在愛自己,他可能生活在一種戀愛的幻覺中。

隻有當我們從戀愛的幻覺中走出來,去接納眼前的那個人,而不是自己心中的模板時,真正的愛才會產生。

當然,愛是一種能力,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我們要培養自己愛的能力,當事情不那麼如意、當愛人讓我們失望的時候,還能夠愛。

20年前李子勳讀過一篇叫《渡口》的文章。文章講的是兩個相愛的人分別在兩個相隔200多裏的縣城教書。眼看假期到了,兩個人約好在甲城相見。耐不了苦苦的相思與寂寞,男友提前兩天從甲城出發到乙城去,滿心希望給乙城的女友一個驚喜。

而女友呢,也許是心心相通,早早結束了教學工作,千求萬求讓校長多準了兩天假,提前兩天從乙城出發匆匆趕往甲城,滿心希望給甲城的男友一個驚喜。

一路上他和她都在想象著,這多出的兩天將會如何快樂地在一起度過……但是陰差陽錯,他們在中途的一個渡口擦肩而過。

兩個主人公並不知道,他們自己朝著一個注定會失落的前方趕著路。但兩個人的精神世界卻是豐盈的,因為這一路中,他們的內心都盛滿了愛。縱使不能如期見麵,卻還是能在對方的努力中,看到更多的愛與在乎。

李子勳說這篇文章裏有一個很深的哲理。愛情就像是《渡口》裏的兩個人,他們深愛著對方,都在為對方著想,但卻在自己的心路上行進。

兩條心路會不會相交,相交後會不會分離,誰也說不清。愛是內心的事,你感覺愛了,是你內心有愛。你感覺不到愛,是你內心沒有愛,或者你內心沒有感受愛的能力。

拿得起放不下的愛情,和早年的依戀關係有關

戀愛中總免不了會有一些矛盾,我們爭吵痛苦,常常以為是對方的錯,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21歲的珍珍在大學同年級小林的猛烈追求下,接受了小林。兩人開始了戀愛關係後,珍珍卻發現小林並不是那麼喜歡自己。剛過了一個月,因為一點小事珍珍和小林發生了激烈爭吵,珍珍當場提出分手,憤然離去。

過了3天,小林都沒有跟珍珍聯係,這時,珍珍感到失去了小林讓她難以忍受,於是她主動去找小林,兩個人和好了。

可是,交往時間越長,小林對珍珍越不好,珍珍反複幾次鼓起勇氣想和小林分手,但都堅持不了一個星期又去求小林原諒。她知道維持這段戀愛關係對自己不好,卻感到離開小林就活不下去!

明明不愛了卻無法割舍,從這個故事中能看到維係珍珍和小林關係的不是情感,而是珍珍心中對小林的依戀、對與小林分離的恐懼。李子勳認為珍珍的表現是一種“依戀饑渴”。

為什麼珍珍身上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李子勳說:“愛情容易讓人的心理返回到早年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中。那個時候,離開母親的嬰兒會覺得很恐懼,會害怕得不斷哭泣。”

珍珍與小林的關係類似於早年與父母的關係——生氣時會跑開,跑開後,恐懼與孤獨占了上風,又趕緊回去跟父母認錯,然後循環往複。

每一種情愛模式都受到早年依戀關係的影響。就像候鳥的遷徙或魚的洄遊,童年在哪兒長大,成年後還要回到哪兒去。在投入一段愛情時,我們應該察覺到潛藏在自己內心的情愛模式,回憶你父母的婚姻關係,重新檢視你對父母的評價。

這些評價或父母關係殘留在心中的印痕,可能會給我們自己的戀愛生活帶來影響。有時是好的影響,有時是很糟的,我們在愛情中的感受會受這些印痕的幹擾。

好的愛情也有依戀感,但不會妨礙個人自由決策,拿得起,放得下。以依戀為主的愛情有一種被強迫性,好像離開對方就不行,讓人感覺甩也甩不掉。這樣的強迫性使人失去選擇的能力,類似於吸毒成癮,明知對自己不好,卻管不了那麼多。

另外有的人身上會出現戒斷反應。就像戒毒一樣,幾天不見,會出現很多身體和精神上的強烈反應。身體上的表現是食欲下降,睡覺失常、煩躁、疼痛、哭泣等;精神上的反應則表現為孤獨空虛甚至抑鬱絕望,這些強烈的身心症狀逼迫人逃回不良關係中。

再就是分離的時候會有莫名的恐慌。在愛情關係裏始終害怕失去、內心慌亂,因此總是無條件地付出、服從和討好對方,任由對方支配,以為這樣就可以保持被愛,結果把關係搞得很糟。關係變糟之後,又不能認識自身的問題,而是對男友產生極大的憤怒與抱怨,出現想離開又害怕分離的糾結和痛苦。

想要擁有成熟的愛情能力,必須具備兩種心理能量:一是幼年與母親形成的深層依戀,這種依戀幫助我們對關係信賴。二是5歲前後體驗過的與父母分離的緊張和喜悅,這種分離幫助我們信賴自己。愛情有了這兩個心理要素,就不太容易陷入無助感和對他人的依賴。而珍珍因為早年與雙親的關係中未完成依戀過程,所以她的愛情就像是無意識的“饑渴”,尋求一種親密補償。

比起珍珍的情況,失戀後自殺和殺人則屬於更極端和激烈的處理“依戀饑渴”的方式。

失戀後的瘋狂行為最經典的是莎士比亞代表作中四大悲劇之一的《奧賽羅》。因為聽信了仆人伊阿古的讒言,奧賽羅誤以為妻子苔絲狄蒙娜愛上了別人,他無法忍受妻子的背叛,盛怒之下殺死了心愛的妻子,最後在妻子身旁自殺。敵人無法擊倒的奧賽羅,最後卻被失戀的痛苦殺死。

在現實生活中,失戀後減肥、成為購物狂、醉酒、意誌消沉等等也是如此,“我為你去死”“我死給你看”這樣的話比比皆是。

健康的愛情會讓人獲得溫暖、安全、歸屬感與滿足,雖讓人迷戀卻不會迷失,愛著卻保持人格的完整、個體的邊界,並意識到愛情並非生命的全部。而失戀後做出瘋狂行為的愛卻是一個人格粉碎器,引發一種嚴重的“心理退行”。

心理學上說的退行是一種防禦機製,讓人不那麼焦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比如一個男人感受到“中年危機”,害怕變老死去,於是他可能退行到青年時期,變得不負責任、開賽車兜風、與年輕女性約會,甚至吃兒童食品。

失戀後選擇自傷、自虐、自暴自棄似乎是人類行為的常態,用軀體的痛苦置換精神的痛苦,這種行為是生命的自我保護,目的是讓自己可以活下來。而像奧賽羅那樣將對方殺死,這種行為的意義是“我不能愛你,也不讓別人愛你”,或者“你不愛我,也不許你愛別人”。

我們的愛情實際上在早年跟母親的關係中就呈現了。愛和被愛的能力,心理學認為是兩歲前後在和媽媽的依戀關係中形成的。

早年的依戀關係對我們的愛情有著巨大的影響,有時就是我們痛苦的來源,如果對這些影響沒有正確認識,可能讓我們在愛情之路上飽受挫折,甚至對人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如果能正確認識和麵對,則會像一次生命的涅槃,毀滅了一個舊的自我,得到一個新的自我,生命將在痛苦中變得更加圓潤飽滿。

這不是說要把所有戀愛的不愉快歸因於童年父母沒有照顧好自己,或者父母的種種不是,我們要做的是,正確看待早年的依戀關係以及父母的婚姻,坦然麵對過去和過去的自己,並接納過去。

飽滿的愛情離不開痛苦,在愛中破繭而出

也許有人會說,幸福的愛情是充滿快樂的,與痛苦無關。李子勳說:“幸福是一種膚淺的情感體驗,痛苦才是深刻的體驗。一個人在愛情中是不是真的成熟了,要看他\/她是不是為此真實地痛苦過,而不是看他\/她擁有什麼。”

判斷一份愛情算不算一段好的愛情,有兩個方麵:長度和深度。在長度上,李子勳個人的看法是至少需要維持五年或者六年以上;在深度上,則是愛到彼此相融,你是我我是你,甚至能體驗到的痛苦和依戀,超越對母親的依戀關係,完全是合二為一的狀態。

28歲的小張按照時下大眾的擇偶觀,是最受女孩子們歡迎的類型,名副其實的高富帥。因為各個方麵出色的條件,小張身邊總是圍繞著各種女孩,而小張樂此不疲地投入一段又一段愛情,每一段愛情持續的時間都不長,甚至,跟有些女孩的交往隻是一夜情。

這些“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衣”的膚淺感情,因為小張並未真誠地投入過努力,經曆喪失再獲得,雖然看起來擁有“豐富”的感情體驗,但其實這些愛情都是不成熟的。

戀愛過程是人的“蛻變”,像一隻從粗糙的繭中掙脫出來的彩蝶,蛻去的隻是幼稚的情感外衣。真正飽滿的愛情,一定能讓人體驗到自己內在的變化,這種變化伴隨著痛苦,並且是自覺自願的。戀愛中的他\/她開始變了,而且這種變化以前是他\/她不願意的,愛讓他\/她願意去改變。在改變中,他\/她要經曆一個自我轉變的痛,有一種銘心刻骨的、揪心揪肺的體驗。

比方說,男孩以前是個特別愛玩的人,常常深夜回家。戀愛後,他發現心愛的女孩每天6:00下班,7:30回到家中,可是,突然有一天女孩過了8:00還沒有回到家,男孩開始坐立不安,到了8:30,他徹底失去了冷靜,變得擔憂和焦灼,承受痛苦的煎熬。當女孩終於在9:05分回到家中,並告訴她路上遇上了老同學,一起喝茶聊天,所以回家晚了。男孩放下心來,可是也開始思考,自己晚歸女孩會不會擔心,於是他以後也盡早回家了。

戀愛中的人總是希望自己是最美的。一個男生為了追到自己心愛的女生,可以改掉睡懶覺的毛病,清早到女生的樓下為她買早餐,可以改變邋遢的習慣,注重外表愛整潔。愛情把我們每個人變得完美,因為愛情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不完美的,然後努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