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讓親密關係擺脫童年依戀關係的影響(3 / 3)

怎樣的親子關係才是健康和諧的?如何讓親近變得簡單和有效?在采訪最後,胡慎之認為:“身為子女,請接受並寬容那樣的父母;作為父母,請尊重和陪伴這樣的孩子。當我們梳理並接受了自己和父輩並不完美的親子關係後,我們和子女的親子關係,也許就會漸漸趨於完美!”

5

采訪人:付洋

采訪對象:曲偉傑,我國著名催眠師。國際催眠師協會副理事長,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會理事,中國森田療法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內觀療法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1991年,創辦我國首家心理學校——曲偉傑心理學校。

觀點:當情感之橋斷裂時,催眠可以幫助斷橋連接;當生活在幸福中而不自知時,催眠可以幫我們打開潛意識,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

比“徐崢”更專業的催眠大師

催眠大師和《催眠大師》

由徐崢、莫文蔚主演的電影《催眠大師》在全國熱映後,很多人都問曲偉傑:“曲老師,徐崢每次做催眠都要酷酷地打個響指,你為什麼從來不打呢?”曲偉傑興致勃勃地問:“你會打響指嗎?快來教教我!”也有人問:“曲老師,徐崢用懷表催眠,你的懷表是什麼牌子的?”曲偉傑哈哈大笑:“我從來就沒買過懷表!”

曲偉傑解釋說,在電影《催眠大師》裏,徐崢打響指是為了耍帥。如果真要做催眠治療,心理谘詢師是絕對不能打響指的,因為這個動作太常見了。在催眠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催眠導入和喚醒的方式,一定是生活中不會發生的。否則,一個人隨時能被催眠,又隨時能被喚醒,那就太危險了。

用懷表催眠,也是電視裏催眠的經典橋段。曲偉傑說,催眠有很多種:谘詢催眠、舞台催眠、醫療催眠、司法催眠等等。用懷表催眠的方式屬於舞台催眠,是為了彰顯舞台的表演效果。在谘詢催眠中,基本不會采取這種方式。

心理谘詢師在說話時就能導入催眠,不用道具。比如,曲偉傑曾經幫過一個失戀女孩做催眠。她在做沙盤治療時,選擇用美人魚代表自己。為了緩解她的痛苦,找到她記憶中的“傷心事件”,曲偉傑為她做了一次具有美感的催眠。

他語調輕緩地說:“你是一條美人魚。在蛻變為人的過程中,你極為痛苦。可是,當你為了王子,在大海中化為泡沫時,你體驗了一種犧牲的美……由於你的犧牲與奉獻,上帝沒有虧待你,漸漸地,泡沫慢慢升空,變成了一個長著翅膀的美麗精靈。你把無數美夢,都裝在了海麵的泡泡裏……當晶瑩剔透的翅膀輕輕扇動時,七彩的泡泡緩緩打開了……”

“泡泡”打開後,裏麵縮著一個渾身是傷的小女孩——原來,女孩在兩歲時遭受過家暴。這些傷痛隻在潛意識裏留下痕跡,她自己早就忘記了。催眠,能夠深入潛意識,像聚光燈一樣照亮人們的生命曆史。

就像電影《催眠大師》所展現的那樣,催眠確實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比如,在電影中,莫文蔚被老師下了一個守密印記,隻要徐崢問到她關於身世的問題,哪怕她在催眠的狀態裏,也會立刻醒來。曲偉傑說,這種技術叫作催眠後暗示,是可以操作的。有一次做講座時,他曾經演示過這種技術。在催眠快結束時,下了一個指令:“當我把這支紅色油筆‘嘎噠’按一下時,你就起身去喝一口水。”聽眾被喚醒後,曲偉傑按一下紅色油筆,他就去喝口水,而且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喝水。

正因為催眠具有調節心神的力量,所以,既不能隨便找個人給自己做催眠;也不能自己懂點兒知識,就給別人做催眠。曲偉傑每次做完催眠演示,都會叮囑聽眾:“想做催眠,要經過心理谘詢師的培訓,經過催眠技術的培訓,還要經過催眠師倫理道德的考察……通過一係列認證之後,才是合法的。如果沒有經過培訓和認證去做催眠,如同你無照駕駛,萬一出了事故,是要負全責的!”

哪怕是心理谘詢師,也不能隨意做催眠。在電影《催眠大師》裏,徐崢是個非常自負的催眠大師,對莫文蔚說:“你最好自己說,否則,我也有辦法讓你說!”“我絕對不允許我的來訪者,來的時候和走的時候一樣!不行我就采取極端手段!”曲偉傑看完電影,馬上對徒弟們叮囑說:“這不就是精神強盜嗎?你們可絕對不能這樣說,這樣做!”

事實上,心理谘詢師必須受到來訪者的“邀請”,建立谘訪關係,根據一起達成的谘詢目標,才能夠實施催眠。一定要目的明確,對象適當,關係合法,幫助來訪者解決他自己想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說,催眠師不能硬來,哪怕初衷是為了對方好。所以,在電影裏,無論是徐崢強行對莫文蔚做催眠,還是莫文蔚悄悄對徐崢做反催眠,都不符合催眠的職業要求,是違背催眠倫理的。

曲偉傑說,心理谘詢中的催眠,看起來不像電影中那麼神奇,因為它是治療,而不是表演。催眠不是睡覺,當睡眠發生時,催眠已經結束了。催眠是用心理學技術,導入的超水平專注工作,是超水平專注狀態下的心身溝通。同時,催眠又是一種超現實技術,因為催眠後,你能夠找到被封存的記憶,找到問題的根源;身體也能夠軟成綢緞,或硬如鋼鐵。

催眠,讓愛恢複平衡

在婚姻谘詢中,曲偉傑常常使用催眠技術。

有一次,曲偉傑接待了一對剛離婚不久的夫妻。丈夫想複婚,但是妻子死活不同意。經過無數次痛苦的掙紮,最後他們找曲偉傑求助。

這對夫妻是青梅竹馬,曾經相愛了12年。妻子長相甜美,是個碩士,家境也不錯,但一直不被婆婆喜歡。因為丈夫的堅持,兩個人衝破阻力結婚了。但婚後,婆婆成了“雙麵人”,當著兒子的麵,對妻子噓寒問暖;兒子不在跟前,就對她冷若冰霜。

妻子生孩子時,丈夫出差在外,婆婆去陪床。妻子疼得大聲喊“疼”,婆婆卻在一旁冷言冷語:“疼什麼疼?女人都這樣,誰沒生過孩子,就你嬌氣!”生完孩子,婆婆一天沒給她送飯,把她餓得直哭。

婆婆的所作所為,讓她傷透了心。可當她告訴丈夫時,丈夫卻不相信,還嗬斥她:“你怎麼這樣惡毒呢?竟然詆毀我媽?”

因為對丈夫失望,兩個人的感情也開始疏遠。熬到兒子4歲時,妻子提出離婚,兒子被判給丈夫。離婚後,婆婆百般阻撓她看兒子。婆婆經常當眾辱罵她,還讓孫子也罵她……

對於一個“渾身浮腫”的病人,第一步是要把她身體裏的“濁水”放掉。如果情緒釋放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所以,曲偉傑給這位女士做了催眠,幫助她徹底釋放情緒:“現在婆婆就站在你麵前,你想對她說什麼?”

進入催眠狀態後,本來笑盈盈的妻子,突然指著“婆婆”號啕大哭:“這回你贏了,我輸了!你的兒子,你也奪走了;我的兒子,你也奪走了!你的兒子,我還給你;我的兒子,我也給你!你滿意了吧?你夠了吧?我終於被你徹底毀了!都是女人,你為什麼要這麼傷害我啊……”

過了一會兒,曲偉傑又問:“你的丈夫就在你眼前,你想對他說什麼?”問這句話時,曲偉傑悄悄打了一個手勢,讓門外的丈夫走進房間。

妻子哭著說:“老公,你為什麼不能給我一點兒支持?我那麼愛你,我為你生了孩子……你媽這樣侮辱我,你為什麼不能為我說句話……我對你很失望……”

丈夫在門外已經聽見妻子對自己母親的控訴,現在又看見妻子心碎的哭喊。他趴在妻子的膝頭,攥著她的手說:“我錯了,我錯了,求你寬恕我吧!媳婦兒,你再嫁給我一次吧!”釋放了壓抑的情緒,又被丈夫真誠懺悔感動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臨走時,這位丈夫堅定地對曲偉傑說:“我是男人,我媽的事,就交給我來解決吧!我不會再讓她受委屈了!”後來,他迅速地從母親家搬回妻子家,把兒子也接了回來,和前妻複婚了。他會定期帶著兒子看望母親,但是再也沒有給母親傷害妻子的機會,哪怕母親以死相逼。幾個月後,這位曾經心碎的妻子,給曲偉傑寄了一包種子。曲偉傑知道,她的心裏已經種滿了愛的希望。

曲偉傑說,雖然婆婆沒有來做谘詢,但是,在一個關係中,丈夫改變了,妻子改變了,那麼,婆婆必然也會跟著發生改變,他們會站在自己應該站的位置,讓愛恢複平衡。

催眠,讓斷橋連接

曲偉傑遇到過一對看起來很不般配的夫妻。妻子長得非常漂亮,丈夫卻長得又矮又醜。發現醜丈夫外遇後,妻子想離婚,可丈夫不肯,甚至為此割腕自殺!最後,兩個備受煎熬的人,找到曲偉傑做谘詢。

這對夫妻的結合,更像一場弄假成真的鬧劇。妻子一直覺得自己長得很醜,因為,媽媽從小就說她長得醜。當其他人都誇她漂亮時,媽媽卻說:“你不要聽別人忽悠。媽生的你,還能騙你嗎?你長得很醜,學習是你唯一的出路。別照鏡子了,專心學習吧!”因為自己長得“醜”,她擔心將來沒人要,拚命地學習,一路的學霸兼校花。

到了大學後,追求她的男生特別多。怕影響學習,她幹脆找了全校最醜的男生假裝談戀愛,讓追求者知難而退。這個醜男孩非常愛她,把她當成女神一樣伺候。她一感動,就嫁給了他。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她經常對丈夫說:“你不許外遇,不許看別的女人,不許給別的女人打電話……”這種警告對於丈夫來說,變成了一種提醒:你雖然很醜,但是很有魅力,能吸引別的女人……被妻子變相“鼓勵”了幾年的丈夫,最後真的外遇了。當知道丈夫外遇後,這位妻子差點兒瘋了!

經過一個階段的谘詢後,妻子認識到,在外遇發生前,兩個人的婚姻已經出現了問題,自己的嚴格管控讓丈夫一看見她就打哆嗦。外遇,並不是丈夫一個人的錯。而丈夫也鄭重道歉,向妻子保證,自己絕對不會再外遇。

曲偉傑問:“你願不願意和丈夫重歸於好?”妻子猶豫地說:“其實我願意。我們有個女兒,他這麼多年對我也一直很好。我知道,他現在也愛我。但我不知道,發生了這種事情後,我倆斷了的感情,還能不能接上……”

曲偉傑決定對妻子實施一種催眠技術——人橋。問她:“你願不願意做個橋?當你的身體能夠承受先生重量的時候,你們就能夠斷橋連接!”

妻子堅定地說:“我願意!”

曲偉傑讓妻子躺在兩個桌子上,對她進行催眠,讓她的身體變得跟鋼板一樣硬。然後,拉開桌子,隻有肩和小腿搭在兩張桌子的邊緣,中間身體部分下麵是空的。

接著,曲偉傑讓體重170斤的丈夫,站在了隻有70斤的妻子身體上,1、2、3、4、5,當曲偉傑數完這5個數,丈夫從妻子身上下來。妻子毫發無傷,而丈夫卻淚流滿麵。

當妻子被喚醒後,他緊緊地抱著她說:“你這麼瘦弱,竟然把我給擔住了!我要是擔不住你,我還叫個男人嗎?”聽見丈夫的話,妻子也哭了,奇跡般地重建了對丈夫的信任。人橋,就這樣用潛意識達成了心的連接。

為了處理妻子心中的委屈,曲偉傑又用時間前溯技術,對妻子進行催眠,並且開了一個追悼會,想象自己72歲時和丈夫告別的場景。站在未來,回望今天做的人橋。妻子說:“我希望把這座橋,一直拉到我們婚姻的永遠。我想做一個人橋的模型,傳給我女兒。因為,我現在覺得女人最重要的,不是長什麼樣,考多少名,有多少錢,而是遇到危機時,懂得讓斷橋連上!”

曲偉傑說,在婚姻谘詢中,谘詢師不是“發功”把某種神奇的力量給來訪者,也不是把催眠師的愛和力量賜予來訪者;而是運用來訪者自己的智慧和情感資源,讓斷橋連接。從來訪者的真實需要出發,尋找一種生命出口,既避免災難,又能回到當下可能的幸福。

催眠,讓幸福重現

曲偉傑還對一個婚姻谘詢個案印象深刻。有一位湖北的女士,千裏迢迢地到哈爾濱,找曲偉傑治療社交恐懼症。可是經過評估後,這位女士並沒有達到社交恐懼症的水平。為了找到她的心結,征得她的同意後,曲偉傑為她做了催眠治療。

在幫助她放鬆身體後,曲偉傑問:“閉上眼睛,你都看到了什麼?”女士回答說:“我看到的,都是家裏的事。每一天都那麼平淡、重複、煩亂,讓我窒息!啊,我想起來了!我不是來治療社交恐懼症的!”

曲偉傑大吃一驚:“那你是來幹什麼的?”

她閉著眼睛說:“我們結婚7年了,沒有經濟問題,沒有暴力衝突,日複一日的,平淡得都有一股子殺氣!我懷疑老公已經不愛我了。我想離婚,可是,我很好麵子,怎麼跟老公說,怎麼跟婆婆說,怎麼跟娘家說呢?我怕老公不同意,會鬧上法院!我也沒膽子上法院。我想找你把膽子練大,這樣就敢回去跟老公離婚了!”

曲偉傑聽了,心裏悄悄捏了一把冷汗——幸好及時知道了真相。否則,真幫她把膽子練大了,可能會破壞一個好姻緣呢!

妻子想離婚的原因隻是因為平淡。但是平淡的婚姻,就不幸福嗎?就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嗎?曲偉傑決定采取時間回溯的催眠技術,幫助她重新認識這段婚姻。

曲偉傑扶著這位妻子的肩膀,讓她按照逆時針的方向轉圈,一邊轉,一邊說:“我們現在逆時針旋轉,你轉一圈,就是回去一年……現在,你回到結婚的第一年,丈夫有沒有對你做什麼讓你很溫暖的事?”

妻子閉著眼睛搖頭:“我想不起來了。”

曲偉傑耐心地引導她:“那你看一看,丈夫一日三餐都做了什麼?”

過了一會兒,妻子說:“懷孕時,他每天去早市,買鮮魚給我熬魚湯喝。他怕我覺得鹹,總是一點點地調滋味。魚湯開了鍋,關了火,再撒一點兒蔥。既能保持香味,又不至於混味。現在,我好像就聞到那股子香味……生了孩子後,他給我熬小米粥,還加了大棗。那種黏黏糊糊、甜甜絲絲的滋味,我能體驗到咽下的那種幸福感覺……”就這樣,妻子回憶了一個又一個溫暖的小事。

之後,曲偉傑對她實施了喚醒:“你回憶了丈夫的魚湯和小米粥,也體驗了魚湯和小米粥在嘴裏的感覺……你再深深地感受一下,當身心都品味著當初那種美好的滋味時,你可以順時針地往外轉……每轉一圈都更接近現在……轉到第7圈時,你就完完全全回到當下。”

當她睜開眼睛後,曲偉傑問她:“現在,你還想不想離婚了?”她笑著說:“曲老師,你就是給我錢,我都不離了!我上哪兒去找這麼好的老公啊!我老公一點兒違法的事情不幹,一點兒對不起我的事情不幹,還這麼疼我!我們平淡的婚姻,也是有愛的波瀾的!”

兩個月後,這位女士給曲偉傑打電話說:“曲老師,我的鄰居都覺得我病了!因為我一天到晚地笑!我也想不笑,可就是控製不住地嘴角往上翹!因為,我覺得自己這小日子太美了!看見我成天笑,我老公現在每天也可高興啦,工作特有勁頭!”

曲偉傑說,能量是一種中性的東西,往好處加工就是正能量,往壞處加工就是負能量。催眠激活了這位妻子的正能量,所以,原本的平淡,變成了溫暖;原本的瑣碎,變成了疼愛。當生活在幸福中而不自知時,催眠可以幫我們打開潛意識,好好看一看。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富翁,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

曲偉傑總結道:“其實,催眠也是如此,它既可以讓人受益,也可以讓人受損,關鍵看誰用它,怎麼用它。我們既不用恐懼,也無需敬畏。催眠不過是一種工具,如同中醫藥匣子裏的那根老山參。”

6

采訪人:付洋

采訪對象:魏敏博士,中國大陸首家“薩提亞”機構——齊家盛業公司創始人,加拿大太平洋薩提亞學院專業會員,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研究生班導師,薩提亞模式培訓師、谘詢師。

觀點:“薩提亞”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穿越事件或者情景看到對方這個人,當我們把父母、伴侶、孩子當成“人”來看,你可以看到對方的美好,看到對方的內在渴望、價值、特質和生命力。

薩提亞:把父母、伴侶、孩子當成“人”來看

了解“薩提亞”之前,必須先認識一位女士——維吉尼亞·薩提亞。她是家庭治療流派的創始人,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家庭治療大師之一,著有《聯合家庭治療》《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書。

為了紀念維吉尼亞·薩提亞的非凡成就,她所創立的理論體係被稱為“薩提亞”模式,簡稱“薩提亞”。

2016年是薩提亞女士誕辰100周年,她所倡導的“每個人都是奇跡”的人性化理論,以及係統性轉化的專業特色,將幫助更多的中國人體驗幸福、健康和成功。

“薩提亞”從家庭係統方麵著手,更全麵地處理個人問題。通過提高自尊、改善溝通等途徑,幫助人們體驗到他們積極正向的生命力量,有更多選擇、更負責任地做自己,更加和諧一致。“薩提亞”模式深入淺出,其中很多充滿智慧的理念令我們感受到其傳遞的能量。

2003年,魏敏率先建立起中國大陸的第一個薩提亞中心,將“薩提亞”模式廣泛傳播到中國大陸,心理學界很快掀起了學習和應用“薩提亞”的熱潮。

在采訪中,魏敏介紹了3條對婚姻和親子關係特別重要的“薩提亞”理念:人比規則和期待更重要;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人因為相似而吸引,因為相異而成長。

人比規則和期待更重要

魏敏說,“薩提亞”最重視的是“人”,即我們生命的本身。因為,隻有把一個人當“人”看,我們才能看到他的本質。很多父母往往被某種期待或規則控製著,看不到孩子的特質、資源和生命力。

有一次,魏敏接待了一對母女。女孩在北京的一所重點高中讀高三,成績名列前茅。但是,她整個人看起來非常不對勁兒:表情木訥,動作僵硬,好像是一具會走路的木乃伊,說話的聲音也非常小。

通過交談,魏敏了解到,這位媽媽從小對女兒有很高的期待。為了將女兒培養成才,她給女兒立了很多規則:每次考試都要考前5名;周末和假期必須上補習班;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能超過15分鍾;不許喝飲料;不許吃零食;不許向別人要吃的……從學習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事無巨細。

女兒4歲時,有一次,媽媽帶她去遊樂園玩。有一個小朋友在吃話梅,女兒忍不住跟小朋友要了一顆。這個舉動一下子破壞了媽媽的兩條規則:不許吃零食和不許向別人要東西吃。媽媽非常憤怒,回家後把女兒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甚至罵她沒教養。從那以後,女兒再也不敢破壞規則。

而從媽媽的反應中,孩子學會的是:規則比我重要。所以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不敢為自己負責,甚至不敢大聲說話。媽媽諸多絕對化的要求,像布條一樣將女兒纏得身體僵硬,呼吸困難,完全束縛和限製了她的內在生命力。

原本女兒在老家上學,很喜歡那裏的老師和同學。但是,媽媽認為隻有在北京上學,將來才能夠考上好大學。於是,媽媽把女兒轉到北京的高中借讀,並且辭職陪讀。環境的變化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女兒因為失去平日可以相處交流的好友,加上新學校的學業壓力,終於垮了。在谘詢的同時,母女倆不得不去醫院看精神科醫生。

媽媽把期待、規則、標準、要求……放在一個非常高的位置,為這些東西而活,並且導致孩子也為這些東西而活。女兒的生命是那樣的蒼白無力,仿佛風中之燭,隨時都可能熄滅。

當魏敏問女孩:“你看到媽媽在用心地為你創造成長條件嗎?”這個膽怯的女孩,竟然大聲地說:“她都做錯了!”

在那一刻,媽媽震驚而沮喪,掩麵而泣。她沒有想到,自己付出一切都為了孩子,怎麼在女兒眼裏竟然都是她的錯。

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在水平線以上的是行為;水平線以下的是應對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己(生命力等)。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最好的學習環境,而是真正地做她自己。

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隻為了滿足外在要求而失去自己的人,既沒有尊嚴,也沒有價值感。父母的撫養責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父母這裏收到重要的生命信息:我是可愛的、父母無條件接納我、我是被認同的、我是值得的、我是可以犯錯誤的、我是被信任的。

在谘詢中,魏敏把母親對孩子緊盯不放的眼光,引導到家庭係統中,探索到家庭裏夫妻之間的狀態以及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發現很多來自家庭的動力在無形之中牽製著孩子的正常成長,這部分媽媽完全沒有概念。媽媽隻是在對老公的失望中,拚命把培養成功的孩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全部目的。

心理健康的重要養成階段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孩子心理營養的主要供給者是父母。沒有對人的心理關注,而要在行為上控製是很危險的。對我們做父母的人來說,通過“薩提亞”獲得自我內在的成長,讓自己生活在和諧健康之中,才能更健康地支持孩子的成長。

魏敏是如此說的,也是如此做的。她有一對龍鳳胎,因為女兒的身體比較弱,所以在孩子小時候,魏敏對女兒的關注更多,要求兒子凡事多讓著妹妹。兒子心裏很不平衡:“我和妹妹是同時出生的,為什麼我總要讓著她?妹妹把媽媽搶走了!”為了滿足被愛的渴望,兒子用欺負妹妹來吸引注意、平衡自己。

小兄妹的衝突發生後,魏敏看到的是:兒子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小孩,心理非常健康!他知道怎麼為“我”的需要而爭取父母的關注,用行動去表達“我”的需要和渴望,會釋放“我”的情緒……雖然欺負妹妹的行為不對,卻傳達了很多信息。

看到兒子的渴望後,魏敏有意識地關心他、嗬護他,讓他能夠確認自己是被父母愛的,是值得被關注的,而不是一味地批評製止兒子的行為。

慢慢地,兒子的行為發生改變,妹妹越來越為自己的哥哥而驕傲。

假如,她當時沒有看到孩子的渴望,而是簡單粗暴地批評他,甚至在品質上否定他,那麼,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具有很高的攻擊性。

因為魏敏對孩子的期待是做自己,所以,她從沒對孩子提出過絕對化的要求。高中以前,如果確立規則,她一定要先和孩子一起討論,比如:“你希望家裏給你創造什麼樣的氛圍?”孩子考上高中後,她就沒再立過任何規矩,她認為學習和生活都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可以為自己負責。

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目是《北京的老規矩》。兒子高考後,對魏敏說:“媽,這次作文太難寫了。我想不出咱家有什麼規矩,根本找不到例子啊!”

在魏敏家中,沒有規矩,但是有尊重、信任和安全感,所以兩個孩子都很自律,而且有規則意識。有一次,魏敏過馬路時沒注意,不小心闖紅燈了,結果兒子和女兒一起批評媽媽。

魏敏很喜歡“薩提亞”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成長資源。”她也相信,每一個人都願意積極、正向地做人。父母隻要給孩子一個適合的環境,善根就會自然地生發出來。家長越相信孩子,孩子就越能做好他自己。

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

雖然有些父母會犯錯,但是,魏敏不認同“父母皆禍害”“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這樣的觀點。她認為這些觀點,對父母是非常不公平的。父母不僅僅是角色,他們首先也是人,也有他們的心理需要,也需要理解和支持。

在“薩提亞”的理念裏,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所以,魏敏相信,父母都是在做他當時所能做到的“最好”,隻是因為他們的“有限”,所以才會在養育子女中表現出不足。(注:虐待、殺害自己孩子的精神變態者屬於極端個案,不能代表“父母”。)

魏敏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父親,讓說謊的孩子跪在大街上,任人羞辱。這種做法對孩子內在傷害很大,直接摧毀的是孩子的自尊。

然而,“薩提亞”讓魏敏看到的是:這位父親要孩子誠實,卻沒有適當的方法;或者因為孩子說謊,觸及自己的底線,使情緒爆發而采取了極端處理方式。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是有限的,我們的父母也是有限的。知識、閱曆、能力的限製,可能讓這位父親認為,下跪是管理兒子最有效的辦法;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兒子記住教訓,以後不再說謊。

魏敏說,這肯定是他當時所能想到的最好辦法,而他的初衷是培養誠實的孩子。這位父親最需要的是幫助,通過成長擴展自己的可能性,知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那麼,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他就會做出更適當的選擇。

有一位女學員,最初無法接受“薩提亞”的這個理念,問魏敏:“老師,我爸死後,我媽把我扔給姥姥帶,這麼多年對我不聞不問!這樣不負責任的母親,難道也是在盡她所能嗎?”魏敏回答說:“是啊!她把你托付給她最信任的父母照顧,而不是把你隨意地丟棄在街頭,她在自己有限的情況下,盡力選擇對你最好的方式。”

以前,這個女學員因為怨恨,從不允許別人在她麵前提起母親。聽了魏敏的話後,她第一次和姥姥聊起了母親。結果發現,母親原來沒有對她不聞不問。她小時候那條心愛的蓬蓬裙,就是母親親手給她縫製的;她從小到大的學費和生活費,也是母親給的。母親和父親伉儷情深,承受不住喪夫的重大打擊,才會無力照顧孩子。

有一段時間,母親甚至擔心自己會突然瘋掉,在不能自控時傷害孩子……把女兒交給姥姥帶,確實是這位母親當時所能想到的最好選擇。

當女學員第一次把母親當“人”看,去認真地了解母親的內心時,終於放下怨恨,接納了自己不完美的母親。

魏敏說,怨恨父母,並不能讓我們成長和幸福。父母和子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我們不接納父母,就等於不接納自己;我們懲罰父母,其實就是在懲罰我們自己。

如果怨恨父母,我們的心中就會充滿憤怒,而那份憤怒會一直左右現實的生活。最後,我們的伴侶和孩子,會成為這份憤怒的無辜受害者。

所以,欣賞並接受“過去”,可以增加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相信“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能夠幫助我們真正地接納父母。

放下怨恨,可以從承認自己的“有限”開始。當我承認我有限時,我可以接納我的有限,對自己更慈悲一些,不用非得去做那個完美的人;那麼,我也可以接納父母也是人,他們也是有限的,就會放下那些對父母的過高期待,甚至感恩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看到父母的生命價值和內心深藏的愛。

人因為相似而吸引,因為相異而成長

魏敏認為,婚姻的挑戰之一是夫妻之間處理差異的能力。男女剛交往時,往往是因為興趣、愛好、價值觀等方麵的相似而互相吸引。然而,真正進入婚姻後,男女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引發戰爭。

魏敏和丈夫的差異是極為典型的,MBTI性格測試結果兩人沒有一項重疊。從薩提亞的溝通理論來看,魏敏傾向於關注和照顧他人的感受,尤其在壓力下比較容易自動化地選擇犧牲自己的需要,屬於討好類型。丈夫更加理性,尤其在遇到壓力時會直接著眼於解決問題,表現出極高的問題處理能力。

因為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不同,兩個人麵對衝突的溝通姿態也有很大差異。在溝通時,慣於討好的魏敏特別希望丈夫聽聽自己的感受;但超理智的老公是個學術派,根本不理解感受“有什麼用”,總是習慣性地幫她分析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結果導致衝突升級。

在學習了“薩提亞”之後,魏敏接納了丈夫與自己的差異。首先,超理智的人用自己聰明敏捷的思考,展現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他們特別需要被尊重。

魏敏在婚姻中注重給丈夫更多的尊重,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地位和被需要被尊重。其次,魏敏也看到超理智的人情緒穩定,直接解決問題,學習能力非常強。所以,她直接對丈夫說:“我現在不需要解決問題,就想借你的耳朵用一下!”丈夫完全照著魏敏的要求做,一下子就學會了“傾聽”。

魏敏覺得,超理智的老公非常可愛。魏敏說,正是因為彼此的差異與衝突,才讓她看到了自己成長的空間,開始去學習,去成長。而他們的夫妻關係,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融洽。

魏敏接待過一對“80後”夫妻。兩個人都是精英型:家境優越,上學時成績優異,工作後能力出眾,性格獨立。因為這些相似,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然而,雖然看起來門當戶對,但兩個人的成長經曆是完全不同的。丈夫是家裏唯一的男孩,父母對他非常包容和關愛。他一帆風順,什麼事都不操心,不注重生活細節。

與丈夫相反,因為父母的工作繁忙,妻子從小照顧弟弟,成為一個特別勤勞、獨立、能承擔的女人。但是,因為沒人能幫她分擔,沒人可以指望,所以內心充滿了孤獨感。

結婚後,妻子開始抱怨丈夫不幹活,不照顧孩子。妻子的渴望是,老公能夠看到她、關心她、支持她。但是,當她指責丈夫時,丈夫看不到她內心柔軟的渴望,而且不知道怎麼回應才好。

於是,妻子一指責,他就幹脆不回家。而丈夫的回避,又勾起了妻子心中的孤獨感:“怎麼結婚了,這個家還得靠我一個人撐著呢?這個男人什麼也指望不上!”失望、憤怒的情緒越積越多,最後,她想到了離婚。

值得慶幸的是,這對夫妻沒有草率地離婚,而是選擇學習“薩提亞”的課程。在魏敏耐心引導下,妻子向丈夫表達了自己最真實的渴望:“我很孤獨,我很辛苦,我累了,我需要你的肩膀靠一靠,需要你理解我,支持我……”

聽完這些話,原本背對著妻子、一臉冷漠的丈夫,突然轉過身來,伸出手臂抱住了她。

課程結束後,這位丈夫說:“我覺得,我的老婆很女人!她需要我的支持和保護!”在處理差異和衝突的過程中,他們彼此都得到了成長,內在的愛又重新流動了起來。

魏敏說,“薩提亞”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父母、伴侶、孩子當成“人”來看。

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看到對方的渴望、價值、特質和生命力。

當我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資源和內心深處的渴望時,也能看到家人的資源和渴望,我們就在更深的能量層麵產生聯結,我們就擁有了改變的力量,而我們的關係也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