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為更加親密蛻變(3 / 3)

對於女性來說,要充分認識到抱怨的負麵作用。比如妻子向丈夫抱怨:“我這麼好一個女人,怎麼就瞎了眼嫁給了你!”“我一個人既工作又要照顧小孩多辛苦,你就不能搭把手嗎?”女人以為男人會知恥而後勇,但男人盡管“知恥”了,根本不會“後勇”,反而會認為你瞧不起他,不尊重他,是對他全盤的否定。

有的媽媽向女兒抱怨:“我是眼瞎了才嫁給你爸。將來你一定要找個好男人!”這種話對女孩的成長極為不利,她會對男人的要求出現偏執性,與此同時會對父親產生矛盾情緒:“我覺得我爸挺可愛的啊”“找我爸這樣的男人當老公,是不是和媽媽一樣悲催”。

當媽媽向兒子抱怨:“別跟你爸似的,不然將來娶不到老婆!”會削弱父親在男孩心目中的權威,當這個男孩到青春期後,還會蔑視父親。而在一個男孩的成長經曆中,父親常常是他的榜樣。所以,向孩子抱怨丈夫是婚姻中的大忌。

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都別企圖通過抱怨改變對方。汪冰說:“我經常跟那些聽了別人離婚的消息,自己就不敢結婚的人說,結婚不是你覺得他(她)不會變才結婚,而是找一個願意和你一起麵對變化的人結婚。每個人都會發生變化,沒人向你保證婚姻不會變化。所以結婚的目的,不是因為你覺得對方永遠不變才在一起,而是覺得他(她)不會變太壞才在一起的。”

女人放下控製的欲望,不要什麼都控製,放男人一馬,少抱怨多溝通,少說話多行動,順其自然地在一起。婚姻生活裏,我們有時候要學會湊合。如果你嫌他牙膏擠得不夠水準,比喋喋不休更有效的做法是:你早晚親自幫他擠好牙膏。這個體貼的小動作,換來的不僅是他自覺意識的高漲,還會有一份被你關愛著的感動。

而人一旦被打動了,還有什麼奇跡不能發生呢?嘮嘮叨叨地提要求,大多是為了自己好過;而默默無言的付出,是一份對自己的自信,也才是真的在愛。當然,假如你是男人,就請小便之後將馬桶墊圈放下來吧!

有話好好說

抱怨沒有用並不等於有話不能說。因為,溝通交流,是維持夫妻關係的基礎。問題在於,怎麼交流和溝通才不是抱怨?

汪冰說:“有話好好說。夫妻關係中最可怕的是死不認錯、死作。”一個男人回家晚了,會對妻子說“對不起,我加班回家晚了”。但女人一般接受不了這樣的歉意,“對不起”有什麼用?你還是回家晚了!但如果男人說:“讓你一個人孤獨地待在家裏,我很抱歉。”女人就會接受。有的男人也會覺得委屈:“我加班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但是,婚姻關係不能以你如此付出就理直氣壯為相處模式,適當的妥協和寬容才能讓婚姻幸福。

夫妻親密關係是一個人的修煉,兩個人的關係。當對方達不到你預期的時候,你就得調整自己了。如果對方情緒低落,你就得引領他。一個幸福家庭的因素是:尊重、感恩和交流。而這些,其實都能通過好好說出來做到。

尊重。允許他以他的樣子真實地在家裏展示和存在。如果先生下班到家後,特別想玩會兒遊戲,那就告訴他:“你玩一會兒遊戲吧,我也做點我自己喜歡的事兒。”讓他安靜地玩,別在他玩遊戲時故意收拾家裏,一直一直地收拾。如果兩個人都能在家裏放鬆、徹底地釋放真實的自己,而且還能彼此尊重對方的習慣,婚姻就是和諧幸福的。

感恩。一個從不對妻子表達感謝或愛意的丈夫,某天突然說了句“我能娶到你真好!”妻子沒準兒馬上逼問:“你背著我做什麼壞事了?”汪冰說,很多夫妻尤其是老夫老妻,會覺得感恩是很做作的事兒,其實換種方式就很自然。比如正吃著飯的丈夫對妻子說:“你今天炒的菜色香味俱全,我看得出來你特別用心。”當丈夫好不容易打掃了房間,妻子驚喜地說:“你怎麼把地掃了?真好!”

交流。汪冰說,當然夫妻交流時避免不了抱怨,但即便是抱怨式的交流,我們也要很藝術地表達出來。汪冰推薦 “我”表達法,就是每句話都要以“我怎樣”結束。妻子抱怨“我一說話,你就打斷我”“吃完飯你從來不收拾”“你再加班,就別回來了”,這樣的“你”表達法都是指責對方自私,有自己的無端猜測,顯得很沒禮貌。正確有效的方式是:“你剛才打斷我說話,我挺生氣的。”“吃完飯後你從來不洗碗,這讓我覺得很累。”“你老是加班,我一個人在家挺孤單的。”這樣的“我”表達方式就很有效。

無論是夫妻還是父母和子女,溝通交流的大忌都是胡亂猜測,正確的做法是先說出觀察到的事實,然後道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有的孩子上完廁所忘了關燈,媽媽會指責:“你怎麼又不關燈?”正確的說法是:“我看見廁所的燈沒關,我不知道是不是你忘了?”或者是:“媽媽看到你上完廁所忘了關燈,我希望你現在把燈關掉。”

汪冰特別欣賞婚姻治療大師約翰·戈特曼的觀點。對方在觀察2000對夫婦後發現,在幸福的關係中,不是沒有負麵情緒體驗,而是積極的情緒互動(微笑、觸摸、讚美、歡笑)與消極互動(譏諷、反對、侮辱)的數量比至少為5∶1。

汪冰說:“讓夫妻關係和諧幸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學會欣賞和感激。被愛是一種能力,源自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源自對愛我們的人的欣賞和感激。不抱怨,好好說出來,婚姻就會很幸福。”

4

采訪人:田祥玉

采訪對象:史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主任心理醫生,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交通台特約心理專家;CCTV12《夕陽紅》《心理訪談》、北京電視台《誰在說》、湖南衛視《越淘越開心》、旅遊衛視《看今天》等眾多節目心理專家。

觀點:以“80後”為代表的“我一代”有著“我的婚姻我做主”的鮮明個性。因為離婚成本低,遇到點問題就拜拜了事,寧願離婚也不做出改變,於己於人都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

婚姻從不是一己之歡

離婚成本越來越低,“拜拜”真能了事嗎

2013年,中國有365萬對夫妻離婚,平均每天有1萬個家庭解體,中國離婚率已經連續10年遞增。“80後”心理專家史宇說,在離婚大軍中,“80後”占了主力,而且多數離婚屬於衝動型,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當婚姻觸到暗礁,想的不是如何解決、修補,而是直接拜拜了事,是“80後”離婚率高的主要原因。

宋女士今年35歲,正在與第四任丈夫鬧離婚。都說事不過三,宋女士很清楚這點,但是她覺得每次決定結束一段婚姻都有非離不可的理由。

她說她所遇到的男人,都是因為她愛好文藝才喜歡並和她結婚,可一旦走進婚姻卻又不讓她再搞文藝。四段失敗的婚姻直接或間接與此事有關,宋女士很困惑,究竟是命運捉弄讓她遇見的所有男人都一個樣,還是愛好文藝的女人根本就不適合結婚?

史宇說,按照宋女士的描述,結婚前後男方的變化,相當於對女方要求的一個轉變。也就是說,婚前女方能夠吸引自己的特質,變成了婚後無法接受的缺點。她四次婚姻屢屢出現狀況,問題就在於自己既沒有亮明身份,對方也沒有想清楚自己的需求。

可能有人會問了,宋女士婚前就熱愛文藝,這樣還不算亮明身份嗎?那是因為婚前和婚後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作為男友,女友愛好文藝,經常在外麵跳舞唱歌會覺得很有“麵子”,但是作為丈夫,需要妻子照顧自己和家庭更多一些。依然沉迷於唱歌、跳舞的愛好,不願為家庭付出和改變的話,就會消弱作為妻子的功能。

當然,婚姻失敗,男人也有責任,誰說在婚姻裏女方必須放棄自己的愛好,一味地服從丈夫?在這段婚姻中,宋女士不願在婚後調整家庭與愛好的比重,而四任丈夫也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想改變或調整。如果未來宋女士仍然不願意改變自己,繼續把文藝當作自己的頭等大事,那等待她的將會是第五次、第六次離婚。

一般來說,像宋女士這種抱著“換了一個人就會幸福”想法的人,在職場上也極容易跳槽。一個婚姻都沒弄清楚的人,即便事業做得出色,也無法在內心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因為他的人生態度是僵化的,根本不具備體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

其實,很多夫妻離婚,並非是一方出軌這樣的大事,很大一部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丈夫擠牙膏習慣從管口擠,妻子覺得從尾部擠更節省,結果夫妻倆誰都不服誰就要離婚;孩子生病發燒不想上學,丈夫覺得沒有大礙可以上,妻子認為孩子想休息那就請一天假。結果丈夫硬把大哭大鬧的孩子送到了學校,還沒到家妻子就打電話:“你樓下等我,咱們直接去民政局離婚!”稍不順心就拜拜了事,說明夫妻一方或者雙方都太堅持自我,死要麵子,從不為對方考慮。

而“拜拜了事”的原因,很多未必是不再愛了,而是在當下,誰也不肯讓誰,話趕話說到了“離婚”。即便鬧到離婚也要固執己見不願低頭,孩子的幸福、雙方父母的感受,甚至離婚後的懊悔不舍,他們根本無暇考慮。

這就像有對夫妻衝動之下去民政局把婚離了,剛離完婚男的就大罵:這離婚手續太好辦了!離婚前不自我反省、互相溝通,反而責怪離婚手續太好辦,令人啼笑皆非。

史宇認為:這源於他們對婚姻的心理期待值高,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安全感,寬容少、物質要求高。

堅持自我互不相讓,最後鬧到離婚,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在的離婚成本越來越低。史宇認為,我們父母那一代離婚成本很高,這個成本除了離婚後獨自居住、養孩子和生活的物質條件匱乏外,離婚幾乎要以人品盡毀為代價。

那時人們不容易找對象,要找基本都是同一個單位或經人介紹,可選擇範圍很小;再者,當時的交通條件不便利,以北京為例,從西四環到南四環要騎大半天自行車,所以很多人找對象就在家附近找。

現在呢,社會飛速發展,異地戀也不是問題,科技、交通發達的時代,兩人要聊天、見麵都很容易。“找伴侶的範圍大大擴大的同時,就不會太在乎失去一段婚姻,因為我們會覺得可以找到更好的。”史宇說。

離婚成本大,彼此就會在婚姻裏更多地遷就對方、為對方改變,一旦出現問題後齊心協力地努力解決,所以父母那一代離婚率很低。

如今離婚,首先與人品關係不大。其次,步驟簡單方便。這就像家裏的彩電壞了,與其找師傅修,還不如扔掉後去買台新的更劃算。因為買新彩電和修舊彩電價格相當,而且前者還會帶來更多的附加值。

但離婚成本低隻是表象,從心理層麵上來說,不再努力修補感情漏洞,幹脆選擇離婚了事,是因為我們認定:“自己之所以跟某人相處不好,問題出現在對方身上。”

就像四次離婚的宋女士,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都會選擇給自己找合理化解釋:“是對方不夠好。”實際上這是出於本能的自我防禦和保護,因為隻有這樣,我們的焦慮情緒才能得到緩解。太過自我防禦和保護的人,是不願意為美滿婚姻反省和改變的。

婚姻裏的那些“糨糊邏輯”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條新聞:高速路上,夫妻倆因為瑣事大吵,妻子抱著孩子賭氣下車,丈夫則賭氣開車離開,妻子在寒風中走了兩個多小時,丈夫才回來接她。最後兩人回到家,妻子就要離婚。她的理由其實很“糨糊”:“你就是要無條件愛我,即便我把你氣死,你也不許翻臉!”

這則新聞出來後,大多數人都譴責丈夫太冷漠無情,但史宇說:女人有錯在先。“大吵一架滿臉猙獰,誰還會覺得你可愛?”換個立場想想,丈夫如果徹夜不歸,回到家還不跟你解釋,你還會愛他愛得死去活來嗎?

史宇說,考驗一個人是否愛你,一定要在對方心平氣和時。因為,吵架後的彼此,都會滿腹委屈、憤怒。試想,孩子滿地打滾,不聽話犯渾時,被弄得情緒崩潰的你還會滿臉堆笑地對孩子說 “寶貝,我愛你”嗎?

你撒潑耍賴麵目猙獰,而且對方也被撩撥得情緒崩潰,哪有心思發現你的可愛(照照鏡子,其實你會發現自己一點都不可愛),並馬上調整情緒向你示愛呢?

在婚姻關係中,很多人擅長給自己編織一個因果關係:“因為我這樣了,所以你必須那樣!”這樣的“因果關係”根本站不住腳。因為,男女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有大不同,這種不同因為男女生理機能的本質區別,並不會因為婚姻發生根本性改變。

如果“這樣做婚姻才幸福”都有一套公式,男人和女人的公式注定是不一樣的。公式不一樣,各自認定的“因果關係”肯定有區別甚至完全相反。女人認為“因為我這樣了,所以你必須這樣”,男人卻覺得“因為你不喜歡這樣,所以我才背著你做這樣的事”。也許,夫妻一雙或雙方的“因果關係”都站不住腳。

有對小兩口剛剛結婚不久,因為洗臉、刷牙的先後順序不同又不可調和,最後吵著要離婚。丈夫每天起床後,習慣先刷牙後洗臉,而妻子則恰好相反,喜歡先洗臉後刷牙。

這麼小的事,怎麼會鬧到離婚的地步?那是因為夫妻倆各持一套“糨糊邏輯”,按照這個“糨糊邏輯”,把小事鬧大了覺得非離婚不可。

何為“糨糊邏輯”?顧名思義,就是不切實際的思維方式和邏輯習慣。很多人在婚姻裏都有一套“糨糊邏輯”。那麼,這對因為刷牙、洗臉習慣不同而鬧離婚的夫妻,是怎麼使用他們的“糨糊邏輯”的呢?

首先,妻子認為丈夫那樣的習慣不好,應該像自己一樣。但誰說一定要先洗臉後刷牙的?丈夫呢,堅稱自己20多年一直都是這樣,並且他的父母也是這樣,所以根本不值得妻子大驚小怪,所以他打死也不會改。

夫妻倆誰也不讓著誰,到後來越說越拱火,妻子氣憤得不行,罵丈夫“家教不好,你爸媽都不咋地!”小兩口吵架牽連家人,男人也火了:“我們倆的事兒扯我爸媽幹嗎?”女的說:“我也不想扯你父母,但你不是老說我什麼事兒都不想你爸媽嗎?”

女的越說越來氣:“當初那麼多人喜歡我,我為何偏偏瞎了眼嫁給了你!”男的也火了:“我天天在外累死累活賺錢養家,你還想要什麼?”

最後,兩人幾乎不約而同:“既然這樣你為何要跟我結婚?離婚算了!”

這對夫妻的婚姻裏充滿各種“糨糊邏輯”:“我認為是這樣的,但你沒這麼做。”“我沒問題,都是你的問題!”“你家人跟我沒關係,但我家跟你有關係!”兩人腦子裏都有一套“真理”一樣的公式,既然對方和我是夫妻,那必須按我的公式來……

諸如此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都按照自己的“糨糊邏輯”來,夫妻關係當然搞不好。

美國 《時代》周刊曾針對中國 “80後”婚姻狀況撰文:“他們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分‘自我’。”史宇很認可這個結論,《時代》周刊還將這種現象命名為“Me Generation”,意即“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簡稱為“我一代”。

“我一代”過分關注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強調自我。而夫妻關係強調的“相互”和“共同”,是要把婚姻雙方合二為一,形成一個共同體。可見“我一代”的婚姻態度與婚姻的本質是相互背離的。

無論是因為離婚成本低,從而懶得修補婚姻選擇草草離婚的人,還是在婚姻裏固執地堅持“糨糊邏輯”,而導致婚姻岌岌可危的人,他們其實都是典型的“我一代”。當婚姻產生矛盾成為必然,如果沒有及時合理解決,出現各種問題甚至因此分道揚鑣便在所難免。

那麼,“我一代”的婚姻又該如何修補呢?

“我一代”如何修補婚姻

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我一代”小故事:

故事一:天氣轉冷,夫妻倆一起出門上班。走到半路,妻子突然大發雷霆地質問丈夫:“天氣這麼冷,你為什麼不讓我多穿件衣服?”

妻子沉浸在“丈夫不關心我,不疼我”的氣憤中無法自拔,根本沒發現同樣穿得單薄的丈夫也凍得瑟瑟發抖。

故事二:妻子出去和同學聚會,丈夫隔半小時打一個電話。打到最後妻子手機沒電了,加上回到家晚了點,丈夫大發雷霆,認定妻子心中有鬼,故意關機不接他電話。

史宇說,你怎麼能責怪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會是事無巨細地愛你的暖男?妻子外出聚會,你一會兒一個電話,既不尊重她,也沒有選擇合適的時機,所以她不接在情理之中。

而史宇接待的離婚谘詢案例中,很多人都像這兩個人一樣認為:“他(她)那麼愛我寵我,婚後一定會接受我的改造,變成我希望的樣子。”

他們的共同誤區是:婚姻是“我”“你”各自的事,而不是“我們”兩個人的事。這導致他們在婚姻裏彼此不願意溝通、互動,凡事都以自己的想法來,而對方如果有不滿就會抱怨、指責。

全球著名的婚姻研究專家約翰·戈特曼在他多年的研究中發現,高質量的婚姻不是沒有問題,而是積極的互動(鼓勵、讚美、擁抱等)超過了消極的互動(批評、指責、不理等),這個最佳比例是3.5∶1,幸福美滿的婚姻通常能達到5∶1。當這個比例降到1∶1以下的時候,可能就處在離婚的邊緣了。

這樣看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稍不順心就批評、指責對婚姻於事無補,幸福婚姻需要磨掉彼此的棱角、個性,做一些適當的妥協和遷就。

以文章開頭出現的宋女士為例,如果她繼續關注自己的愛好,而不願意為對方做出妥協和改變,這輩子都可能無法擁有幸福婚姻。

正確的做法是,她要正視自己的焦慮,敢於自我剖析,發現自己在婚姻中的問題:比如我在唱歌、跳舞時,是否忘記已為人妻的身份,和其他異性過於曖昧?我是否經常因為唱歌、跳舞,連家都來不及收拾打掃?是否很少給丈夫做飯或關注他的所思所想?

總之,宋女士要想獲得美滿婚姻,就應該不時反省:“我在堅持自己的文藝愛好時,盡到了作為妻子的責任了嗎?”

男人對婚姻也有期待:“我娶這個女人,不是要天天去唱歌、跳舞,帶出去撐麵子,而是要過實在日子的。”女人同樣對婚姻有期待,如果一個愛好寫書法的男人,每天都會花幾個小時寫字,而且寫得相當漂亮。但他為了寫書法,從不陪伴孩子、很少和妻子聊天談心,更別說為這個家出力的話,妻子還會支持他寫書法的愛好嗎?當然不會。

但是否可以說,每個人走進婚姻後,都應該放棄自我,全身心撲在家庭和伴侶身上?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沒有自我的婚姻同樣苦不堪言。史宇說:“當你照顧到了家人,尊重對方,並承擔了自己的責任後,再去做個人喜歡的事情:去唱歌跳舞、寫毛筆字甚至登山探險,真心愛你的人,一定都會給予理解和支持。反之,‘自我’就隻能是‘自私’的代名詞,兩個人越來越漸行漸遠。”

也就是說,宋女士依然可以唱歌、跳舞,但前提是和丈夫保持溝通交流、分擔自己作為妻子的分內事;愛寫書法的男人呢,可以每天寫幾個小時的字,但寫之前或之後,一定要花時間陪妻子、孩子,擔負起一個丈夫、父親的責任,盡可能多地為這個家出力。

如此,既堅持自我又顧及伴侶和家庭、懂得“我”不是獨立的一個人,而是為了共同的幸福目標“合二為一”的夫妻倆的“我一代”,一定能將婚姻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