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過好我們的生活(2 / 3)

還有一些男性雖然不買春藥,卻開始吃偉哥,這是因為受到某些影視劇、媒體和網絡的宣傳誤導,以為偉哥能夠讓男人更持久。當初偉哥的臨床實驗,就是在徐震雷所在的北大醫學部做的。學校提交給國家兩個報告:一是對於ED、陽痿的人,偉哥能夠使勃起的時間增加;二是對於正常勃起的人,吃完偉哥後,不能延長勃起時間。所以,偉哥是醫療用藥,而不是春藥。對於性功能正常的人,它不能夠延長勃起時間。

另外,目前在臨床上,患上“不射精症”的男性越來越多。徐震雷接待過一對夫妻,因為妻子在床上比較矜持、含蓄,所以,他覺得是妻子不滿意,就拚命地控製,不讓自己射精,來延長勃起時間。最後妻子終於高潮了,他的興奮勁也過去了。久而久之,患上了不射精症。

徐震雷說,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的高潮,都需要一個扳機點。如果達不到扳機點,或者扳機點過了,那就很難高潮或射精。所以,做愛的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

另外,為了讓妻子更滿足,有些男性開始追求做一夜七次郎,向A片男優看齊。徐震雷說,男性在一次高潮後,有一個不應期。在不應期,無論怎麼刺激,陰莖都難以勃起。如果硬把它催起來,可能會導致陽痿。

男性的性器官,也不是越長越好。有一位妻子,跟徐震雷抱怨丈夫的陽莖隻有六七厘米長。丈夫既不願意離開深愛的妻子,又不願意耽誤她,心裏非常羞恥和痛苦。徐震雷告訴這對夫妻:“別擔心,六七厘米就夠了!讓女性達到性興奮,是刺激陰道外1\/3的部位,就在陰道口。雖然達不到G點高潮,但是可以達到陰道和陰蒂的高潮,女性一樣能夠享受性愛,擁有高潮的體驗!”谘詢後,這對夫妻重建了信心,擁有了和諧的性生活。

徐震雷說,現在關於男人陽痿、早泄的報道滿天飛。如果,女人不是抱著為性福做主的心態,就會形成一個錯誤的性觀念:“為什麼我不滿足?因為男人陽痿,他不行;因為男人早泄,時間太短了!”而女人的這種性觀念,必然會刺激男人,讓他們走上歧路,最後讓身心受到傷害。所以,女人必須為自己的性福做主。

女人,要為自己的性福做主

徐震雷說,為性福做主,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妻子要與丈夫一起分擔性福的責任,主動、積極地參與性愛,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性感受,甚至去做前戲的發動者;二是,女人有責任讓自己愉悅,享受性愛,應該主動地探索自己的身體。

女人主動,並不是要表現得多麼生猛、粗魯、饑渴。而是,用巧妙的方法,來把自己的欲望表現出來,讓自己表現得更女人、更性感、更柔軟。譬如,說話的語氣、語調溫柔,有點兒挑逗性;穿性感的睡衣,抹一點兒香水,放一點兒浪漫的音樂……

被需要的感覺,會讓丈夫更興奮;而妻子傳遞性暗示的過程,自己本身的興奮性就會增加。兩個人都興奮後,再說一些甜言蜜語和互相挑逗的話;在性愛過程中,妻子自然地發出一點聲音,給丈夫以回饋……這樣興奮就慢慢積累起來了。

有一位妻子,經過徐震雷的谘詢後,每次做愛之前,都會播放拉丁舞曲。因為拉丁舞是非常火辣性感的,所以,丈夫一聽就明白了。一句話都沒說,彼此就很快進入狀態。性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夫妻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出適合彼此的性愛方式。

另外,女性應該主動地與丈夫進行溝通。溝通的地點不要在家裏,而是去一些比較私密的地方,比如茶館的包房。妻子和丈夫溝通時,要注意不要給對方壓力。說話時,隻談自己的感受,不指責對方。隻用主語是“我”的句式:我當時是什麼感受;我感覺如果怎樣,可能會更好;我希望擁有什麼樣的體驗……這樣,丈夫會比較容易接受。另外,可以多用生動的比喻來說性,比如,將性比喻為跳舞。

徐震雷鼓勵女性對身體自我探索,比如自慰。因為自慰,是一種主動的性。擁有自慰經驗的女性,更知道如何取悅自己,能更好地引領丈夫,所以,適當的自慰有助於夫妻性生活和諧。

但是,如果過度使用工具,會影響女性的性興奮度。徐震雷接待過一對夫妻,結婚後,妻子每次都差一點兒,達不到高潮,試了兩個月後,她認為老公不行,開始用仿真器械讓自己滿足。震動棒的強度是可以隨意調節的。相比之下,她認為丈夫還不如震動棒好用,形成了依賴震動棒的習慣,跟丈夫的性生活越來越不和諧。其實性跟感情一樣,需要3~6個月的磨合期,需要一個彼此調適、適應的過程。徐震雷建議她,扔掉震動棒,和丈夫一起探索彼此的身體。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對夫妻終於磨合成功,獲得了性福。

其實,對於女人來說,讓自己擁有性福,不僅是一種快樂和享受,也是一種責任。所以,女人的性福,女人要做主。

3

采訪人:張慧娟

采訪對象:趙昱鯤,清華大學心理學係幸福中心副主任,在全國推廣幸福教育、幸福企業,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開發出一套適合中國人的幸福方案,是中國積極心理學應用的領頭人之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師從“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參與創建了全球華人積極心理學協會並任副主席,著有《消極時代的積極人生》。

觀點:幸福不是你未來的目標,而是你當下的狀態;幸福是你內心生活方式的體現,而不是你要到達的終點。

中國人的幸福解決方案

組過樂隊,得過文學獎,參加過反對美國前總統布什的草根政治活動,“文藝青年”趙昱鯤在美國羅格斯大學讀的卻是化學和計算機碩士。難怪當他辭去紐約金融公司的工作,去讀積極心理學碩士的時候,班裏的同學都疑惑不解:這個“滿腦子數學、一肚子邏輯”的“書呆子”來這裏幹什麼?

趙昱鯤說,他是追著人生意義、問著幸福是什麼而去的。他發現,積極心理學是研究幸福以及意義、成就、愛的學科,是研究“什麼使人生值得度過的”。他不僅自己愛上了這門學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明白: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幸福的責任和能力;當幸福成為自己內心的選擇時,我們才找對了地方,才能進入正確的幸福區域。

幸福真的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你可以選擇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也可以選擇悲觀絕望地度過一生,但如果幸福快樂有很多好處,又為什麼選擇“不幸福”呢?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幸福快樂的人更有創造力、思維更全麵,更容易找到人生意義,與他人的關係更好,能夠體會到更多的愛和感恩。

可幸福在哪裏?

趙昱鯤認為,追問“幸福在哪裏”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幸福不是在哪個具體的地方,而是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幸福不是你未來的目標,而是你當下的狀態;幸福是你內心生活方式的體現,而不是你要到達的終點。執著於“幸福在哪裏”,就相當於把幸福變成了一道選擇題或者是填空題,比如結婚生子,比如升官發財。可真的實現了這些願望之後,你就真的幸福了嗎?

說到幸福,曾經流行過一句話: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幾次全國範圍的大規模調查顯示:許多人都認為“賺到錢才能幸福”,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支持了“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可有了錢,就真的一定會幸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在2011年就被《福布斯》估計身家達到34億元,但他卻得了抑鬱症。他在接受訪談時說:“以前我曾經認為,越有錢、越有名氣,就越幸福。但是經過這兩年的閉關,我認為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關係。我這麼有錢,卻這麼痛苦。越有錢、越成功,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往往越容易讓自己陷入精神的痛苦之中。”

既然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不停地追求外在目標呢?趙昱鯤說,原因很簡單,外在因素更容易觀測,比內心因素更明顯、更容易衡量,所以人們往往高估了這些外在因素,也就更傾心於對它們的追逐。

趙昱鯤聽過一個笑話,講的是一個人在晚上丟了把鑰匙,他不停地到路燈下尋找。有人問他,你的鑰匙是丟在這裏嗎?他說,不是,但隻有這裏能看得見。當然這隻是個笑話,但趙昱鯤覺得,很多人對於幸福的認識也犯了這樣的錯,他們以為幸福就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名利,卻疏忽了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心態、想法、接人待物的方式。

包括金錢在內的這些外在因素,對我們的幸福而言,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不然為什麼經濟發展了,但人們的幸福感卻並無提高。當然,對於經濟狀況非常不好的人來說,金錢是能夠迅速提升幸福的,但並不能長久提升幸福感。而且科學研究表明,把錢看得越重的人,越不幸福。

那些毀掉幸福快樂的東西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樂,但很多東西卻毀了我們的幸福快樂,比如攀比、麵子、過度追求成就等。

趙昱鯤用了一種奇特的物種來形容,那就是“別人家的小孩”。我們在生活中也許不難聽到這樣的話:“別人家的小孩從來不玩遊戲,天天隻知道學習;別人家的小孩長得好看又聽話;別人家的小孩次次都是年級第一……”這奇特“物種”就是隨著人們的比較和攀比孕育而生的。

不少人認為,幸福就是蓋過別人、比別人過得好,可蓋過別人就真的會幸福嗎?

“攀比心能讓你在蓋過別人的時候稍稍幸福一下,但這個幸福很短暫,因為你會繼續習慣性地與人比較和攀比。如此循環下來,你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然後就會像一個瘋狂老鼠一樣,在拚命奔跑。也許這樣的奔跑會讓你取得一些物質成就,但你卻在幸福的感受上一無所獲,你甚至感受到的是痛苦。”趙昱鯤認為,攀比心不但不會讓我們幸福,反而會把我們推向不幸;攀比心越強的人越不幸福,而越幸福的人越少跟人攀比。

可攀比又似乎無法完全避免,趙昱鯤認為,也許我們無法做到一點兒都不攀比,但最起碼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不要拿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來攀比,比如,自己的出身等。

常常會有些人怨恨自己的出身,感歎自己的父母為什麼非富非官?趙昱鯤自己也小有體會,他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普通人,有時候看別人像坐纜車一樣直達山頂,自己卻在盤山公路上一圈又一圈費力地向上走,心中也會小小感慨一下。

“如果這個時候,你隻一味沉浸在攀比、對比中,內心自然會越來越失衡。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我們要勇於接受自己的過去,或者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樣不至於‘一根筋’,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比如,在工作上多一些努力、對家人多一些關心等等,這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是可以給人帶來更多幸福的。”

第二,如果實在要跟人比,那就在跟人比的過程中,看看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自己。

比如,父母給你留下1000元錢的資本,你通過努力,把它變成100萬;別人的父母給他留下10萬塊錢的資本,他把它變成1000萬。從絕對數目上看,好像他比你厲害,但從過程來看,其實你比他牛。

趙昱鯤把跟人攀比比作是“把自己的幸福拱手讓人”。“怎麼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是你能控製的;但怎麼能做到全世界最好、比別人好,卻不是你能決定的。幸福的人是用內心的標準來評判自己,但不幸福的人卻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達到最好的自己。”

與攀比關聯的是麵子和虛榮。麵子雖然能帶來一時之快,但如果過度膨脹,必然會妨礙我們感受真正的快樂。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所追求的大多是別人豔羨的目光,那麼就要警惕被麵子心理劫持了。“我們需要把注意力從別人的眼光中轉移到自己的身上,真正放下別人眼光的同時,就可以去享受和追求真正的幸福了。”

怎麼把注意力從別人的眼光中轉移到自己身上?關鍵是要找到自我,建立自己的評價體係,而不是按照別人的評價體係去過活。當你明白,自己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過著獨一無二的人生時,你也許就不是那麼在乎別人的眼光了。當然,這也許並不容易,你首先要接受自己,才有勇氣麵對自己,坦然麵對別人的眼光。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認為,人生福祉有5個成分:快樂、成就、投入、人際關係和人生意義。由此可見,成就也是幸福的重要來源之一,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生存和繁衍的優勢。但過度追求的話,不但感受不到幸福,還會讓很多人遭遇不幸,他們會為掙不到錢苦惱,會為爬不到更高的位置而焦慮,甚至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這些。

趙昱鯤說,他反對過度追求成就,但也反對完全放棄對成就的追求,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平衡。“一個人如果一點兒成就都沒有,隻想懶散地享受、不肯奮鬥,力量就會萎縮,心理也會變得空虛不安。所以人必須有所成就,隻是別陷入過度追求就好;而且要把‘成就’的範圍擴大,並不局限在金錢、地位等方麵,讓成就變成自己的一個愛好或者特長。”塞利格曼用了一個更準確的詞語來表達這種平衡,那就是“發揮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優勢時,你不僅能獲得成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高質量的幸福來源。

投入也是一種幸福

趙昱鯤說,有一種東西叫“心流”,就是你忘記周圍、時間和自己,完全投入到當前事情中的一種狀態,常體驗心流的人會更幸福。

一項調查顯示:那些有愛好的人,無論這愛好是運動、是學習,還是其他,經常能體驗到心流。經常體驗到心流的人,在幸福測試中的得分遠遠超過不常體驗到心流的人。

心流為什麼能提升幸福感?因為心流能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在心流體驗中,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中,就會不再注意自己的感受,心流能有效地減少抑鬱;第二,快樂的感覺能讓我們的心理得到滿足,讓心理得到成長。

正因為如此,國外有專家建議,我們應該投入地去工作,從而獲得“心流”,而不是敷衍應付。有很多人沒有從工作中收獲心流,反倒在消耗自己的精力應付工作,把工作當成負擔,這樣的人肯定是無法獲得幸福的。

趙昱鯤說,獲得心流體驗,首先要發掘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優勢和美德不僅能讓人體驗到更多的心流、收獲更多的成就、產生更多的快樂,還能讓你與他人的關係變得更融洽。

其次,要想獲得心流,就要培育內在的動機。同樣一份工作,有些人隻當成掙錢的工具,但有些人卻從中感受到了樂趣。

某機械廠有一位工人,他的工作是電焊工,有時候還會修一下壞了的機器。他們工廠的環境很惡劣,夏天熱得像烤箱,冬天冷得像冰櫃。其他同事上班的時候總是愁眉苦臉,甚至怨聲載道,但他卻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喜歡機械,在他看來,自己不是在修機器,而是在探險,每一次檢查機器的過程就是一次探險,其中的樂趣隻有他自己知道。而其他同事也許隻是把這份工作當成了謀生的手段,所以他們會厭惡。可他卻在其中體會到了樂趣,感受到了“心流”。還有什麼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又能掙到錢更快樂呢?

還有一位老婦人,當別人問她最喜歡做什麼時,她會毫不猶豫地說:“放牛、擠奶、修剪果樹。”有人問她:等你有錢了,你會喜歡做什麼?她的答案還是“放牛、擠奶、修剪果樹”。她已經80歲了,卻精神矍鑠,她已經從那些單調的工作中獲得了強大的“心流”。

當你做事變成一種“自覺”,而不是為了外在的報酬,換句話說,“當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時候,你就能體會到幸福和快樂。但如果你太在意外在動機,比如報酬、地位、麵子等,你就很難從一件事情或者工作中體驗到心流,也就很難在一件事或者工作中感到幸福和快樂。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一份多麼無聊的工作,都會有人從中找到樂趣。這大概就是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區別吧!”

“三件好事”和“感恩拜訪”

幾乎每次有人問趙昱鯤怎樣才能幸福的時候,他第一推薦的就是“三件好事”(當然你可以有更多)。

“三件好事”讓我們更多地關注正麵信息,從一些負麵信息中轉移視線。這些好事不一定是升職、加薪,而可以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事,比如,吃了什麼好吃的、讀了什麼好書、遇上誰幫了自己等等。如果你確實沒有記錄的習慣,那麼你可以選擇每天晚上跟自己的家人說說今天發生了什麼好事,但這樣做的壞處是,將來不能再翻看,好處是,多了和家人一起分享的過程。

趙昱鯤清楚地記得,自己開始記“三件好事”的過程。

2008年生日的那天,趙昱鯤和太太王婉,手拉著手走在哈得遜河邊。哈得遜河是一條非常美麗的河,河對麵就是紐約,兩個人一邊走,一邊看著河邊的美景。走著走著,他們來到王婉所工作的小鎮。

小鎮上有一家書店,王婉拉著趙昱鯤走了進去,她買了一個漂亮的筆記本遞到趙昱鯤手裏,希望他開始記錄“三件好事”。接過筆記本,趙昱鯤非常高興,因為那段時間,他剛學完“三件好事”,正準備實踐。

從那天起,趙昱鯤每天睡覺前,都會記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有時候不止是3件,甚至更多。半年後,趙昱鯤停止了記錄,他發現自己已經養成了注意身邊好事的習慣,不必再用這樣的記錄形式了。

與“三件好事”要同時提的就是“感恩拜訪”。一項研究表明:與幸福最息息相關的3種優勢之一便是感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能體會到這一點兒,一個充滿感激、對過往的經曆感到幸運的人,和一個經常唉聲歎氣、對周圍的人充滿抱怨的人比較,哪個更幸福?答案自然是前者。懂得感恩的人,痛苦回憶會比較少、程度也比較弱,是一種有效應對壓力和創傷的方法。感恩和幸福的關係是雙向的,感恩的人更幸福,而幸福的人也更懂得感恩。

“不管你現在的感恩能力如何,隻要做一些感恩練習,你會變得更懂得感恩,也會變得更幸福。”趙昱鯤所說的感恩練習,就是“感恩拜訪”:寫一封信給一個你一直想感謝的人,然後去拜訪他,並把信念給他聽。

“感恩拜訪”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所以有人把“感恩拜訪”稱為“幸福強心劑”。

趙昱鯤給妻子王婉寫感恩信的那天是個溫暖的日子。趙昱鯤寫完信,本想當麵讀給王婉聽,但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放棄了。他在信封上認真寫下“王婉收”3個字,就投進自家的郵箱裏了。下午的時候,趙昱鯤借口說自己“騰不出空來”,讓王婉去取信。王婉沒有多想,就去了。

好久,王婉都沒有回來,趙昱鯤知道,她一定是看了那封信。王婉進來的時候,眼睛紅紅的。“你看過了是嗎?”趙昱鯤問。王婉羞澀地點點頭,說自己很感動,隨後兩個人輕輕地擁抱在一起……

感恩信和“三件好事”讓趙昱鯤更懂得關注美好的事情,也更懂得感恩,他在其中體會到更多的幸福。

趙昱鯤說:“活在當下,侵蝕我們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獲得幸福。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如何過積極的人生,主要取決於內心,而非外在的因素。也就是說,你幸福的責任不在於其他人,而在於你自己。

你可以選擇為自己的心靈汲取哪種養分,也可以選擇如何認識和麵對這個世界,並最終選擇自己的人生意義。你能通過自己的選擇而改變的幸福,才是真正與你有關的幸福。”

4

采訪人:張慧娟

采訪對象:柏燕誼,心理谘詢師。著有《愛情很殘酷,你要學點擒拿術》《女人挖坑男人跳》《不要自己坑自己》等多部作品。透過女性的視角來解讀情感,觀察不流於表麵,而是用心理學的思維關注人性本身。

觀點:女人必須明白,在情感關係裏,也許最重要的不是“男人想要什麼”,而是“女人想要什麼”。

教你學點愛情擒拿術

遇到喜歡的男人該不該追,怎麼追?女人能不能主動,又該怎麼主動?很多女人都有小女孩夢,可你能一輩子都做小蘿莉嗎?很多女性從職場撤兵回歸家庭,可做全職太太有那麼逍遙嗎……

情感的世界裏錯綜複雜,有的錯誤可以犯,但有的錯誤決不能犯。如何讓自己少走彎路、少犯錯?跟著柏燕誼學點“擒拿格鬥”,沒準你會成為愛情贏家,在愛情中有技巧地愛男人、無條件地愛自己,打贏愛情這一仗。

女人可不可以積極主動

不少人都認為:女人還是不要太主動,一定要等男人來追。但柏燕誼卻認為,在這個狼多肉少的年代,女人在情感上如果不主動,是沒有活路的。當然,女人主動,並不意味著要對男人表白“我喜歡你”,因為隻要表白,女性被拒絕的概率高達50%,這就把自己置於被動的境地。就像武林高手對決,先出招的人總是麵臨被人抓住破綻的危險。

所以,女人的主動,其實是在言行中給男人“你可以來追我”的暗示,這種主動的暗示,比你坐在那兒等的機會大,比你主動表白的風險小,應該算是最聰明的做法。

說起“積極主動爭取愛情”,柏燕誼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想當年,她跟朋友去參加一個驢友見麵會,朋友要跟那幫驢友組團去西藏。柏燕誼很好奇,一群陌生人怎麼就能一起去旅遊,她想去看看。在那裏,她遇上了自己喜歡的男人。可喜歡歸喜歡,誰知道人家是單還是雙?

為了排查摸底,柏燕誼耍了回“小心眼”。

當時是9月10日,中秋節近在咫尺,她便裝作不經意地問他:“馬上要過中秋節了,你一個人出去,媳婦不生氣嗎?”他想都沒想地說:“沒媳婦。”她一聽,心裏不禁偷著樂:還單著,看來有機會。接著,她又幾次“不經意”地發問,把他的“背景資料”摸得一清二楚。

臨走時她跟他交換了名片,但她看得出來,他對自己沒有一見鍾情。於是想,得再見他一次。

回去後,她想起他說喜歡旅遊和攝影,這次去西藏正打算拍些片子,便給他打電話說,自己家有個朋友送的三腳架,但不怎麼會用,不如他去西藏先試用,回來再教教她。

他沒有拒絕。

於是她“再見他一次”的願望得逞。

那天,兩個人約在金鼎軒。吃飯的時候,他提到自己還缺一頂防風帽,她一聽馬上說,自己知道一家不錯的戶外用品網店,他可以先去實體店看型號,然後再去網店買;她還說,自己正好想買一根登山杖,不如一起去看看。

他說,好。

雖然那根登山杖,直到現在她都沒有用過,但當時它發揮的作用卻不小。

幾天後,他去了西藏,每到一處就會給她發來照片,比如他到了哪座山、去了哪個景點。為了增加彼此的共同語言,她就去百度搜索當地信息,了解在這個地方有什麼典故、在那個地方會有什麼樣的心境,查明白了、琢磨透了,她就會給他發一首自己寫的小詩,烘托他的“此情此景”。還別說,她的心思沒白費,他覺得她“特懂”。她一邊竊竊地小喜悅,一邊收獲了不少知識。

後來呢?還用說,兩個人戀愛了。

再往後呢?結婚了。

談到結婚,再講講她積極主動“逼婚”的那一次吧!

兩個人談了兩三個月戀愛之後,既見了雙方家長,也知道彼此是要走進婚姻的人,可她就是不見他有一句明確的表白,這讓她心裏大為不悅。要知道,女人有時候需要一種契約式的東西,內心才會踏實,無論是紙上的,還是口頭的。

一天,兩個人去一個朋友家,對方屬於不吵架不張嘴、一張嘴必吵架的夫妻,結婚十幾年了,還免不了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吵個不停。回來的路上,她就開始借題發揮,她跟他說:“結婚太可怕了,他們倆還是高中同學,感情不好怎麼能結婚?可結了婚怎麼就成這樣了?我還是先不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