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張慧娟

采訪對象:趙昱鯤,清華大學心理學係幸福中心副主任,在全國推廣幸福教育、幸福企業,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開發出一套適合中國人的幸福方案,是中國積極心理學應用的領頭人之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師從“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參與創建了全球華人積極心理學協會並任副主席,著有《消極時代的積極人生》。

觀點:幸福不是你未來的目標,而是你當下的狀態;幸福是你內心生活方式的體現,而不是你要到達的終點。

中國人的幸福解決方案

組過樂隊,得過文學獎,參加過反對美國前總統布什的草根政治活動,“文藝青年”趙昱鯤在美國羅格斯大學讀的卻是化學和計算機碩士。難怪當他辭去紐約金融公司的工作,去讀積極心理學碩士的時候,班裏的同學都疑惑不解:這個“滿腦子數學、一肚子邏輯”的“書呆子”來這裏幹什麼?

趙昱鯤說,他是追著人生意義、問著幸福是什麼而去的。他發現,積極心理學是研究幸福以及意義、成就、愛的學科,是研究“什麼使人生值得度過的”。他不僅自己愛上了這門學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明白: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幸福的責任和能力;當幸福成為自己內心的選擇時,我們才找對了地方,才能進入正確的幸福區域。

幸福真的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你可以選擇幸福快樂地度過一生,也可以選擇悲觀絕望地度過一生,但如果幸福快樂有很多好處,又為什麼選擇“不幸福”呢?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幸福快樂的人更有創造力、思維更全麵,更容易找到人生意義,與他人的關係更好,能夠體會到更多的愛和感恩。

可幸福在哪裏?

趙昱鯤認為,追問“幸福在哪裏”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幸福不是在哪個具體的地方,而是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幸福不是你未來的目標,而是你當下的狀態;幸福是你內心生活方式的體現,而不是你要到達的終點。執著於“幸福在哪裏”,就相當於把幸福變成了一道選擇題或者是填空題,比如結婚生子,比如升官發財。可真的實現了這些願望之後,你就真的幸福了嗎?

說到幸福,曾經流行過一句話: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幾次全國範圍的大規模調查顯示:許多人都認為“賺到錢才能幸福”,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支持了“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可有了錢,就真的一定會幸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在2011年就被《福布斯》估計身家達到34億元,但他卻得了抑鬱症。他在接受訪談時說:“以前我曾經認為,越有錢、越有名氣,就越幸福。但是經過這兩年的閉關,我認為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關係。我這麼有錢,卻這麼痛苦。越有錢、越成功,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往往越容易讓自己陷入精神的痛苦之中。”

既然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不停地追求外在目標呢?趙昱鯤說,原因很簡單,外在因素更容易觀測,比內心因素更明顯、更容易衡量,所以人們往往高估了這些外在因素,也就更傾心於對它們的追逐。

趙昱鯤聽過一個笑話,講的是一個人在晚上丟了把鑰匙,他不停地到路燈下尋找。有人問他,你的鑰匙是丟在這裏嗎?他說,不是,但隻有這裏能看得見。當然這隻是個笑話,但趙昱鯤覺得,很多人對於幸福的認識也犯了這樣的錯,他們以為幸福就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名利,卻疏忽了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心態、想法、接人待物的方式。

包括金錢在內的這些外在因素,對我們的幸福而言,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重要。不然為什麼經濟發展了,但人們的幸福感卻並無提高。當然,對於經濟狀況非常不好的人來說,金錢是能夠迅速提升幸福的,但並不能長久提升幸福感。而且科學研究表明,把錢看得越重的人,越不幸福。

那些毀掉幸福快樂的東西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樂,但很多東西卻毀了我們的幸福快樂,比如攀比、麵子、過度追求成就等。

趙昱鯤用了一種奇特的物種來形容,那就是“別人家的小孩”。我們在生活中也許不難聽到這樣的話:“別人家的小孩從來不玩遊戲,天天隻知道學習;別人家的小孩長得好看又聽話;別人家的小孩次次都是年級第一……”這奇特“物種”就是隨著人們的比較和攀比孕育而生的。

不少人認為,幸福就是蓋過別人、比別人過得好,可蓋過別人就真的會幸福嗎?

“攀比心能讓你在蓋過別人的時候稍稍幸福一下,但這個幸福很短暫,因為你會繼續習慣性地與人比較和攀比。如此循環下來,你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然後就會像一個瘋狂老鼠一樣,在拚命奔跑。也許這樣的奔跑會讓你取得一些物質成就,但你卻在幸福的感受上一無所獲,你甚至感受到的是痛苦。”趙昱鯤認為,攀比心不但不會讓我們幸福,反而會把我們推向不幸;攀比心越強的人越不幸福,而越幸福的人越少跟人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