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攀比又似乎無法完全避免,趙昱鯤認為,也許我們無法做到一點兒都不攀比,但最起碼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不要拿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來攀比,比如,自己的出身等。
常常會有些人怨恨自己的出身,感歎自己的父母為什麼非富非官?趙昱鯤自己也小有體會,他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普通人,有時候看別人像坐纜車一樣直達山頂,自己卻在盤山公路上一圈又一圈費力地向上走,心中也會小小感慨一下。
“如果這個時候,你隻一味沉浸在攀比、對比中,內心自然會越來越失衡。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我們要勇於接受自己的過去,或者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樣不至於‘一根筋’,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比如,在工作上多一些努力、對家人多一些關心等等,這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是可以給人帶來更多幸福的。”
第二,如果實在要跟人比,那就在跟人比的過程中,看看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自己。
比如,父母給你留下1000元錢的資本,你通過努力,把它變成100萬;別人的父母給他留下10萬塊錢的資本,他把它變成1000萬。從絕對數目上看,好像他比你厲害,但從過程來看,其實你比他牛。
趙昱鯤把跟人攀比比作是“把自己的幸福拱手讓人”。“怎麼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是你能控製的;但怎麼能做到全世界最好、比別人好,卻不是你能決定的。幸福的人是用內心的標準來評判自己,但不幸福的人卻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我們應該做的就是,達到最好的自己。”
與攀比關聯的是麵子和虛榮。麵子雖然能帶來一時之快,但如果過度膨脹,必然會妨礙我們感受真正的快樂。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所追求的大多是別人豔羨的目光,那麼就要警惕被麵子心理劫持了。“我們需要把注意力從別人的眼光中轉移到自己的身上,真正放下別人眼光的同時,就可以去享受和追求真正的幸福了。”
怎麼把注意力從別人的眼光中轉移到自己身上?關鍵是要找到自我,建立自己的評價體係,而不是按照別人的評價體係去過活。當你明白,自己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過著獨一無二的人生時,你也許就不是那麼在乎別人的眼光了。當然,這也許並不容易,你首先要接受自己,才有勇氣麵對自己,坦然麵對別人的眼光。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認為,人生福祉有5個成分:快樂、成就、投入、人際關係和人生意義。由此可見,成就也是幸福的重要來源之一,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生存和繁衍的優勢。但過度追求的話,不但感受不到幸福,還會讓很多人遭遇不幸,他們會為掙不到錢苦惱,會為爬不到更高的位置而焦慮,甚至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這些。
趙昱鯤說,他反對過度追求成就,但也反對完全放棄對成就的追求,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平衡。“一個人如果一點兒成就都沒有,隻想懶散地享受、不肯奮鬥,力量就會萎縮,心理也會變得空虛不安。所以人必須有所成就,隻是別陷入過度追求就好;而且要把‘成就’的範圍擴大,並不局限在金錢、地位等方麵,讓成就變成自己的一個愛好或者特長。”塞利格曼用了一個更準確的詞語來表達這種平衡,那就是“發揮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優勢時,你不僅能獲得成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高質量的幸福來源。
投入也是一種幸福
趙昱鯤說,有一種東西叫“心流”,就是你忘記周圍、時間和自己,完全投入到當前事情中的一種狀態,常體驗心流的人會更幸福。
一項調查顯示:那些有愛好的人,無論這愛好是運動、是學習,還是其他,經常能體驗到心流。經常體驗到心流的人,在幸福測試中的得分遠遠超過不常體驗到心流的人。
心流為什麼能提升幸福感?因為心流能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在心流體驗中,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中,就會不再注意自己的感受,心流能有效地減少抑鬱;第二,快樂的感覺能讓我們的心理得到滿足,讓心理得到成長。
正因為如此,國外有專家建議,我們應該投入地去工作,從而獲得“心流”,而不是敷衍應付。有很多人沒有從工作中收獲心流,反倒在消耗自己的精力應付工作,把工作當成負擔,這樣的人肯定是無法獲得幸福的。
趙昱鯤說,獲得心流體驗,首先要發掘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優勢和美德不僅能讓人體驗到更多的心流、收獲更多的成就、產生更多的快樂,還能讓你與他人的關係變得更融洽。
其次,要想獲得心流,就要培育內在的動機。同樣一份工作,有些人隻當成掙錢的工具,但有些人卻從中感受到了樂趣。
某機械廠有一位工人,他的工作是電焊工,有時候還會修一下壞了的機器。他們工廠的環境很惡劣,夏天熱得像烤箱,冬天冷得像冰櫃。其他同事上班的時候總是愁眉苦臉,甚至怨聲載道,但他卻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喜歡機械,在他看來,自己不是在修機器,而是在探險,每一次檢查機器的過程就是一次探險,其中的樂趣隻有他自己知道。而其他同事也許隻是把這份工作當成了謀生的手段,所以他們會厭惡。可他卻在其中體會到了樂趣,感受到了“心流”。還有什麼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又能掙到錢更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