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位老婦人,當別人問她最喜歡做什麼時,她會毫不猶豫地說:“放牛、擠奶、修剪果樹。”有人問她:等你有錢了,你會喜歡做什麼?她的答案還是“放牛、擠奶、修剪果樹”。她已經80歲了,卻精神矍鑠,她已經從那些單調的工作中獲得了強大的“心流”。
當你做事變成一種“自覺”,而不是為了外在的報酬,換句話說,“當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時候,你就能體會到幸福和快樂。但如果你太在意外在動機,比如報酬、地位、麵子等,你就很難從一件事情或者工作中體驗到心流,也就很難在一件事或者工作中感到幸福和快樂。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一份多麼無聊的工作,都會有人從中找到樂趣。這大概就是幸福和不幸福之間的區別吧!”
“三件好事”和“感恩拜訪”
幾乎每次有人問趙昱鯤怎樣才能幸福的時候,他第一推薦的就是“三件好事”(當然你可以有更多)。
“三件好事”讓我們更多地關注正麵信息,從一些負麵信息中轉移視線。這些好事不一定是升職、加薪,而可以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事,比如,吃了什麼好吃的、讀了什麼好書、遇上誰幫了自己等等。如果你確實沒有記錄的習慣,那麼你可以選擇每天晚上跟自己的家人說說今天發生了什麼好事,但這樣做的壞處是,將來不能再翻看,好處是,多了和家人一起分享的過程。
趙昱鯤清楚地記得,自己開始記“三件好事”的過程。
2008年生日的那天,趙昱鯤和太太王婉,手拉著手走在哈得遜河邊。哈得遜河是一條非常美麗的河,河對麵就是紐約,兩個人一邊走,一邊看著河邊的美景。走著走著,他們來到王婉所工作的小鎮。
小鎮上有一家書店,王婉拉著趙昱鯤走了進去,她買了一個漂亮的筆記本遞到趙昱鯤手裏,希望他開始記錄“三件好事”。接過筆記本,趙昱鯤非常高興,因為那段時間,他剛學完“三件好事”,正準備實踐。
從那天起,趙昱鯤每天睡覺前,都會記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有時候不止是3件,甚至更多。半年後,趙昱鯤停止了記錄,他發現自己已經養成了注意身邊好事的習慣,不必再用這樣的記錄形式了。
與“三件好事”要同時提的就是“感恩拜訪”。一項研究表明:與幸福最息息相關的3種優勢之一便是感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能體會到這一點兒,一個充滿感激、對過往的經曆感到幸運的人,和一個經常唉聲歎氣、對周圍的人充滿抱怨的人比較,哪個更幸福?答案自然是前者。懂得感恩的人,痛苦回憶會比較少、程度也比較弱,是一種有效應對壓力和創傷的方法。感恩和幸福的關係是雙向的,感恩的人更幸福,而幸福的人也更懂得感恩。
“不管你現在的感恩能力如何,隻要做一些感恩練習,你會變得更懂得感恩,也會變得更幸福。”趙昱鯤所說的感恩練習,就是“感恩拜訪”:寫一封信給一個你一直想感謝的人,然後去拜訪他,並把信念給他聽。
“感恩拜訪”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所以有人把“感恩拜訪”稱為“幸福強心劑”。
趙昱鯤給妻子王婉寫感恩信的那天是個溫暖的日子。趙昱鯤寫完信,本想當麵讀給王婉聽,但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放棄了。他在信封上認真寫下“王婉收”3個字,就投進自家的郵箱裏了。下午的時候,趙昱鯤借口說自己“騰不出空來”,讓王婉去取信。王婉沒有多想,就去了。
好久,王婉都沒有回來,趙昱鯤知道,她一定是看了那封信。王婉進來的時候,眼睛紅紅的。“你看過了是嗎?”趙昱鯤問。王婉羞澀地點點頭,說自己很感動,隨後兩個人輕輕地擁抱在一起……
感恩信和“三件好事”讓趙昱鯤更懂得關注美好的事情,也更懂得感恩,他在其中體會到更多的幸福。
趙昱鯤說:“活在當下,侵蝕我們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獲得幸福。一個人如何獲得幸福、如何過積極的人生,主要取決於內心,而非外在的因素。也就是說,你幸福的責任不在於其他人,而在於你自己。
你可以選擇為自己的心靈汲取哪種養分,也可以選擇如何認識和麵對這個世界,並最終選擇自己的人生意義。你能通過自己的選擇而改變的幸福,才是真正與你有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