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張慧娟
采訪對象:柏燕誼,心理谘詢師。著有《愛情很殘酷,你要學點擒拿術》《女人挖坑男人跳》《不要自己坑自己》等多部作品。透過女性的視角來解讀情感,觀察不流於表麵,而是用心理學的思維關注人性本身。
觀點:女人必須明白,在情感關係裏,也許最重要的不是“男人想要什麼”,而是“女人想要什麼”。
教你學點愛情擒拿術
遇到喜歡的男人該不該追,怎麼追?女人能不能主動,又該怎麼主動?很多女人都有小女孩夢,可你能一輩子都做小蘿莉嗎?很多女性從職場撤兵回歸家庭,可做全職太太有那麼逍遙嗎……
情感的世界裏錯綜複雜,有的錯誤可以犯,但有的錯誤決不能犯。如何讓自己少走彎路、少犯錯?跟著柏燕誼學點“擒拿格鬥”,沒準你會成為愛情贏家,在愛情中有技巧地愛男人、無條件地愛自己,打贏愛情這一仗。
女人可不可以積極主動
不少人都認為:女人還是不要太主動,一定要等男人來追。但柏燕誼卻認為,在這個狼多肉少的年代,女人在情感上如果不主動,是沒有活路的。當然,女人主動,並不意味著要對男人表白“我喜歡你”,因為隻要表白,女性被拒絕的概率高達50%,這就把自己置於被動的境地。就像武林高手對決,先出招的人總是麵臨被人抓住破綻的危險。
所以,女人的主動,其實是在言行中給男人“你可以來追我”的暗示,這種主動的暗示,比你坐在那兒等的機會大,比你主動表白的風險小,應該算是最聰明的做法。
說起“積極主動爭取愛情”,柏燕誼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想當年,她跟朋友去參加一個驢友見麵會,朋友要跟那幫驢友組團去西藏。柏燕誼很好奇,一群陌生人怎麼就能一起去旅遊,她想去看看。在那裏,她遇上了自己喜歡的男人。可喜歡歸喜歡,誰知道人家是單還是雙?
為了排查摸底,柏燕誼耍了回“小心眼”。
當時是9月10日,中秋節近在咫尺,她便裝作不經意地問他:“馬上要過中秋節了,你一個人出去,媳婦不生氣嗎?”他想都沒想地說:“沒媳婦。”她一聽,心裏不禁偷著樂:還單著,看來有機會。接著,她又幾次“不經意”地發問,把他的“背景資料”摸得一清二楚。
臨走時她跟他交換了名片,但她看得出來,他對自己沒有一見鍾情。於是想,得再見他一次。
回去後,她想起他說喜歡旅遊和攝影,這次去西藏正打算拍些片子,便給他打電話說,自己家有個朋友送的三腳架,但不怎麼會用,不如他去西藏先試用,回來再教教她。
他沒有拒絕。
於是她“再見他一次”的願望得逞。
那天,兩個人約在金鼎軒。吃飯的時候,他提到自己還缺一頂防風帽,她一聽馬上說,自己知道一家不錯的戶外用品網店,他可以先去實體店看型號,然後再去網店買;她還說,自己正好想買一根登山杖,不如一起去看看。
他說,好。
雖然那根登山杖,直到現在她都沒有用過,但當時它發揮的作用卻不小。
幾天後,他去了西藏,每到一處就會給她發來照片,比如他到了哪座山、去了哪個景點。為了增加彼此的共同語言,她就去百度搜索當地信息,了解在這個地方有什麼典故、在那個地方會有什麼樣的心境,查明白了、琢磨透了,她就會給他發一首自己寫的小詩,烘托他的“此情此景”。還別說,她的心思沒白費,他覺得她“特懂”。她一邊竊竊地小喜悅,一邊收獲了不少知識。
後來呢?還用說,兩個人戀愛了。
再往後呢?結婚了。
談到結婚,再講講她積極主動“逼婚”的那一次吧!
兩個人談了兩三個月戀愛之後,既見了雙方家長,也知道彼此是要走進婚姻的人,可她就是不見他有一句明確的表白,這讓她心裏大為不悅。要知道,女人有時候需要一種契約式的東西,內心才會踏實,無論是紙上的,還是口頭的。
一天,兩個人去一個朋友家,對方屬於不吵架不張嘴、一張嘴必吵架的夫妻,結婚十幾年了,還免不了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吵個不停。回來的路上,她就開始借題發揮,她跟他說:“結婚太可怕了,他們倆還是高中同學,感情不好怎麼能結婚?可結了婚怎麼就成這樣了?我還是先不結了。”
她一邊說,一邊狠狠地想:不給你點壓力真不行!還別說,真起到了效果。他一聽就急了,把車停在路邊,開始給她做思想工作:“你別瞎琢磨來琢磨去,他們是他們,我們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