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8,\"start_container_index\":2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4},\"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2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2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悲慘世界》reference_book_ids\":[7070438680967515143,7260811481615174708,6989191450680364068,7070438680967515167]}],\"3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3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7},\"quote_content\":\"《野性的呼喚》reference_book_ids\":[7175404030775004216,6989926486929050637,7267091335973178368,7025502900088474632]}],\"2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5,\"start_container_index\":2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顏氏家訓》reference_book_ids\":[7217765721718131716]}],\"1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4,\"start_container_index\":1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0},\"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1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他人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大概每個人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不斷更新,全方位平衡自我,就是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麵,增進個人產能,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
1.孜孜以求全身心營造自我
●愛默生有一句始終銘記在心的話:“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
●每個人體內都有一種最有助於健康的力量,這就是良好的情緒力量。
●人們都懂得厚積勃發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先營造自我。
●一個人要是喜歡工作,領略到做一件工作那種自然的愉快,而對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引以為樂,那麼他工作的時候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
成功人士在做事之前,會首先衡量自我,全身心營造自我。
愛默生有一句始終銘記在心的話:“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這句話對我們尋找成功、追求幸福和體味成功很有用處。幸福不僅就在我們身邊,而且還貫穿在每一天裏。但事實上,我們似乎沒有這樣全麵地感受過,甚至連一丁點幸福的概念都不曾閃現過。這樣的人,太應該對幸福對快樂重新品味一番了。
過去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裏,你有幾天是的確過得心滿意足的?假若你像大多數人一樣,至少有過幾天這樣的好日子——足以使你念念難忘,但願能有更多這樣的日子。
每個人體內都有一種最有助於健康的力量,這就是良好的情緒力量。
人們都懂得厚積勃發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先營造自我,要先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健康快樂又有能力的人。
(1)對簡單事物保持興趣
有些事物就在你身邊隨時供你欣賞。不要養成以新奇為樂的習慣。著名博物學家殷格利殊,他已六十多歲了,對一切事物還是那麼興味盎然。他旅行不需要汽車。他走一公裏所看到的有趣事物,比許多人坐車走了一萬公裏所見的還要多。每種草,每種灌木,每種樹,他都認識;他知道何處長有粉紅色的杓蘭,知道何處可以看到毛邊的水楊梅,知道如何誘使一隻狡狐暴露它的窟。他懂地質、化石和岩穴。
他不是個賣弄學問的人,隻是對萬物都有興趣,懂得享受人生的快樂。他會整個下午觀賞一隻跳躍不停的蜘蛛。如此看來,他比福特、洛克菲勒那些富翁加起來還要富有。
(2)不要老擔心生病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那些老以為自己身體有大毛病的人。他們總是擔心自己機能失靈。每天早上醒來,就馬上自問:“我今天什麼地方不舒服?”
有個很有趣的心理現象。我們要是突然問自己“我哪兒痛?”接著自己檢查,準可發現真有地方在痛。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病痛,我們隻要不斷注意它,準可以把它弄成真病,很快就可加重十倍。
為了避免對健康作無謂操心,可請一位高明的醫生每年作一次徹底檢查——偶有疑慮,不妨檢查得更勤些。一經證實自己健康無病,就不必再多管它。
患情緒病最少的人常是那些九日或十日之家的農婦,她們除了家務操勞之外,還要下田工作,身心忙碌,沒有餘暇去煩惱,因忙於照顧別人,根本沒有空閑來想自己。有一次,一個醫生問一位農婦可曾感到厭倦過(最普通的官能症之一),這位無病無愁的有福人對醫生說:“跟你說吧,二十五年前我就學乖了,永遠不問自己這個問題。”
(3)盡量喜歡工作
凡是自以為不喜歡他的工作的人,在工作時就產生一種刻板、重複的不愉快情緒;情緒上發的疾病可能接踵而至。我經常建議不喜歡他工作的人去另謀他喜歡的工作做,可是後來發現,這人對第二個工作也不喜歡。問題的根源在於他根本不喜歡工作。一個人要是喜歡工作,領略到做一件工作那種自然的愉快,而對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引以為樂,那麼他工作的時候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同時工作較多的人,常因事忙而沒有時間“多想”。而“多想”就是多愁,工作則是良藥。
(4)養成樂天愉快的習慣
幽默風趣或歡樂輕鬆,總是有益無害,而怨天尤人者卻常成為醫院常客。我認識一些公司企業的主管人,他們工作繁重,卻總是和顏悅色,好像少女逛街一樣的輕鬆愉快。這才是堪任艱巨而不會住進醫院的人。
在家庭生活中,尤其應該養成和悅談話的習慣。為了你自己,為了你的孩子和你的消化功能,不要在全家用餐時表露苦惱、焦灼、害怕、警告、責難。尤其重要的是,不能讓家人養成一種錯覺,以為人人都率性隨便慣了,和悅態度與溫和言辭是多餘的。
(5)珍惜眼前好時光
有許多人生活在期望中,老是著眼於將來,完全失去了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眼前的時光。高中學生盼望進大學;進了大學,盼望做工程師時的愉快;做了工程師,他以為要跟瑪麗結婚、成家才會幸福;如此這般……永遠在盼望。
終於有一天,盼望失去了光彩。這時候,一個人的思想、價值、動機都有一番巨大調整;他們開始呈現老態,意誌消沉;從盼望將來一變而為回首當年(過去卻已一去不返)。
其實,最可貴的是眼前時光。未來美景的最佳保證,莫過於善用眼前光陰,好好過眼前的日子,以有效的方式工作、思索和幫助人。隻要你不斷善用眼前光陰,將來必然會更美好。
2.天生我才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能有幾回搏”,這是不甘平庸者的豪言。
●任何人在其成長道路上,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難免不了要經受各種困難的考驗。否則,他就成不了才。
●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放下包袱,打消顧慮,一往無前的去拚、去闖,找到屬於自我的位置。
曾幾何時,大詩人李白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拋開詩句在詩中的含義來分析它,其中所包含的積極意義應該讓所有讀詩的人精神為之一振。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及時行樂者的歡呼。“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能有幾回搏”,這是不甘平庸者的豪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追求人生永恒價值者的呐喊。
人生,充滿了豐富深邃的內涵;人生,閃爍著斑讕陸離的色彩。每個人的一生經曆雖然不盡相同,有的如柏油馬路平坦筆直,有的如盤山小道九曲回腸;有的如錢塘江潮洶湧澎湃,有的如西子湖水波光瀲灩。但都恰如一本厚重的大書,值得思索,值得玩味。
選擇怎樣的人生之路,譜寫怎樣的人生篇章,完全取決於你自己。而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規劃,又來源於對自我的正確評估,正確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對一個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形成之一,是區別於社會意識的人類意識形成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人類對於自身與周圍的人和物,以及與環境的因果關係的一種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評價、體驗、監督、教育、控製等形式。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價,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正確的定位。而一經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感興趣的職業,就要全心全意的投入進去,傾注自己的全部熱忱,努力做出成績來。
任何人在其成長道路上,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難免不了要經受各種困難的考驗。否則,他就成不了才。正如中國有句古話所說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惟其如此,自古以來,人們都把一個人能吃苦看作是其成才的一個基本前提條件。早在春秋戰略時期,孟子就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為祖國爭得榮譽的體育健兒,沒有一個不是經過多年的摔打捶練,賽前的刻苦拚搏,吃盡苦頭,流盡汗水才取得來之不易的成就。古語講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此話雖有些極端片麵之處,但是不無道理,對一個人的成長不無借鑒意義。鄧亞萍這個名字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不僅如此,有的人在談及她時還繪聲繪色地將其描繪一番:矮矮的個兒,胖胖的臉,打起乒乓球來簡直像隻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勢淩厲,左推右擋,勇不可擋,往往隻幾板就把對方製服住了。
的確,鄧亞萍在我國乒壇,乃至世界乒壇上已是名聲大噪,堪稱“大姐大”。自她1986年13歲那年拿到第一個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開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在短短的11年間,她一共在各種全國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賽中拿到153個冠軍,其中尤其從1989年人選國家隊到1997年的第十屆乒乓球錦賽這9年的曆史最為輝煌,僅在世界級別最高的奧運會、世界杯賽和世界錦標賽這三大比賽中,就獨自一人獲得18塊含金量特高的金牌,並且還是國際體壇上唯一一個曾三次接受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為其親自授獎的運動員。這不但在中國乒壇,而且在世界乒壇史上都寫下了光彩的一頁。
從鄧亞萍的成長之路來說,坎坎坷坷,曆盡磨難。她4歲多時便表現了一個“鐵娃”的本色,平時拚拚打打從不哭鬧,並且玩什麼都格外專注。這被在河南鄭州市體委任乒乓球教練的父親看在眼裏,喜在心頭,認定這是一塊搞體育的好料。於是,父親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養自己的愛女。
一晃5年過去了,鄧亞萍在父親的調教下,乒乓球技術已達到上定水平。為使她能得到更多的培養,父親將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隊去深造。然而,去後不久,便被退了回來,其理由是個兒矮,手臂短,沒有發展前途。這在少年的鄧亞萍的心靈上第二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令人欣慰的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倔強的鄧亞萍並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則練得更加刻苦,並發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拚出個人樣來。
機遇終於來了。1986年鄧亞萍人生上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那一年,年僅13歲的她,臨時頂替河南省代表隊一名生病的運動員參加全國乒乓球錦標賽。賽前教練們對她並不抱有什麼期望,要她頂替上場純粹是為了不使該隊“棄權”。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矮個姑娘竟然接連擊敗了耿麗娟、陳靜等在內的當時很有名氣的國手。一舉登上了冠軍寶座,爆出了此屆乒乓球賽的最大冷門,成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馬”。
賽後,這位被判為“無發展前途”死刑的小姑娘,成子當時國家乒乓球隊副教練、女隊主教練張燮林手下的又一位女弟子。從此,鄧亞萍在中國體壇的聖殿裏將其那股在逆境中練就的“鐵娃”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其運動水平大大提高,經過各次大賽的曆練,最終登上國際乒壇女霸主的寶座。
從鄧亞萍人生發展的崎嶇道路我們可以看出: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成才之路都是崎嶇坎坷且布滿荊棘的。雖然有成功的光環在前方召喚,但追求成功的過程卻是艱難的。好比在波濤中前行的航船,前方雖有光明的燈塔,但通往燈塔之路卻隨時會出現漩渦、暗礁,會有拋錨停船也會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險,但既然已認定目標,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就隻能勇往直前,絲毫不能退縮、動搖。
麵對命運的挑戰,隻有選擇做生活的強者,才能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在立誌成才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尋找自己的位置。鄧亞萍有土段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話感人肺腑。她說:“我並不相信命。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有人說我命好,為世界乒壇創造出了一個‘常勝將軍’的奇跡。我覺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會將冠軍的桂冠戴在上個未真誠付出汗水、淚水、心血和智慧的運動員身上,我自己滿身的傷病就是證明。體育運動之所以魅力無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展示人類不屈服命運,永不停息向命運挑戰的精神。”鄧亞萍熟悉乒乓球事業,認定自己就是“打乒乓球的命”,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未來就在這小小銀球上,所以她堅韌不拔地去追尋,去拚搏,終於成就了輝煌的人生。
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放下包袱,打消顧慮,一往無前的去拚、去闖,找到屬於自我的位置。
3.先從小事做起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如果你好高騖遠,那就在人生操作上犯了一個大錯誤。
●請記住: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也肯定做不好!
成功人士從來不因為小事而懈怠,相反小事也要認認真真辦好,他們會把做好小事看成是一種磨練。
勿因小事而不為。眼前的小事或許正是將來大成績的幼苗和基石。一般大的成功都是小的成功的積累。
如果你好高騖遠,那就在人生操作上犯了一個大錯誤。你以為可以不經過程而直奔終點,不從卑俗而直達高雅,舍棄細小而直達廣大,跳過近前而直達遠方。你心性高傲、目標遠大固然不錯,但目標好像靶子,必須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內才有意義。如果目標太偏離實際,反而無益於你的進步。同時,有了目標,還要為目標付出努力,如果你隻空懷大誌,而不願為理想的實現付出辛勤勞動,那“理想”永遠隻能是空中樓閣,一文不值的東西。
被評為湖南省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的劉九生,是靠做木梳起家的。劉九生高中畢業時正趕上父親因不慎失足而摔成了殘疾,他為了照顧家庭,放棄了高考回到家裏,整日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年輕氣盛的劉九生不安心這種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夠發家致富,創一番大事業。為此,劉九生曾做過多種生意,但總未能成功。劉九生的父親有一手做木梳的手藝,勸他做木梳,可劉九生認為一個大男人,靠做小木梳有什麼出息,不願意學。有一天,劉九生正坐在牆角歎氣時,父親走過來,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孩子,是我對不起你,耽誤了你考大學。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你能把木梳做好,也可以發財啊,你如果願意學,我明天就教你。要從小事做起,才能有大的成功。”第二天,劉九生就跟父親學起了做木梳。他專心致致地學,幾天就學會了,但每天隻能做幾把木梳,他們家住的地方比較偏僻,拿到集市上去賣,價格很低,慢慢的劉九生有點灰心了。但有一天,他到城裏辦事,發現城裏一把木梳比家鄉集市上要貴幾毛錢,於是,他便挨家挨戶去收購木梳,做起了木梳的批發生意。他很快就賺了五六萬元錢,看到村裏人手工做木梳靠的是傳統的方法,生產速度慢,有時貨源還短缺,他萌生了辦一個木梳廠的想法。廠子建起來了,他又四處尋找銷路,1993年12月的一天,劉九生突然接到衡陽市一家公司老總打來的電話,說想訂一些貨經銷,但不知木梳質量好壞,劉九生放下電話,一看手表,已經下午3點多鍾了,如公共汽車不晚點,今天還來得及把梳子送到那家公司……當劉九生走進這家單位時,正好碰上這家公司的員工下班,他的心猛的一沉,以為老總可能早就下班了!正當他有點灰心喪氣時,忽然發現一個夾著公文包的人從公司走了出來,他懷著碰碰運氣的心情上前去問道:“請問××經理的辦公室在哪裏?”沒想到那個人就是那位老總。他看到劉九生如此勤勉,十分感動,緊緊握住劉九生的手說:“小夥子,你的精神感動了我,我相信你的梳子質量也是最好的。”這一筆生意,給劉九生帶來了2萬元的利澗,劉九生就是這樣,從小事做起,憑著用心和刻苦,走上了事業成功的道路。現在、劉九生的“天天見”公司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木梳生產企業之一,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公司總資產已達到3000萬元。劉九生的經曆告訴大家,要成功首先要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去積累,許多人追求快捷的成功方式,終其一生也一事無成,因為他的精力主要耗損在焦躁的期盼之中,對要做的事情並未真正投人必要的精力,看上去很忙,實際上是“泡沫現象”。
好高騖遠者首要的失誤在於不切實際,既脫離現實,又脫離自身,總是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或者以為周圍的一切都與他為難,或者不屑於周圍的一切,終日牢騷滿腹,認為這也不合理,那也有失公允。張三不行,李四也不怎麼樣,惟有自己出類拔萃,不能正視自身,沒有自知之明,是好高騖遠者的突出特征。你該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不要沾沾自喜於過去某方麵的那一點點成績,要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陷,不要以己之所長去比人之所短。不要心中惟有自己的高大形象,從不患不知人,惟患人之不己知。一天又一天,一年複一年,總是有一種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脫離了現實便隻能生活在虛幻之中,脫離了自身便隻能見到一個無限誇大的變形金剛。沒有堅實的基礎,隻有空中樓閣、海市蜃樓;沒有確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隻有空空洞洞的胡思亂想,這是形成好高騖遠者人生悲劇的前奏。
其次,好高騖遠者大都是懶漢,害怕吃苦,懼怕困難,情緒懶散,從精神到行動都遊遊蕩蕩,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甚至打心眼裏瞧不起那些吃苦耐勞者,認為那是愚蠢。也打心眼裏瞧不起每天圍繞在身邊的那些小事,不屑於做它,這是形成好高騖遠者人生悲劇的根本性原因。
好高騖遠者在人際關係中也是極不受歡迎的一類人。對地位比他高的人,或者巴結奉承、奴顏卑膝;或者不屑交往,認為他們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而對地位比他低的人,則一律鄙視瞧不起。如果他是個工人,則瞧不起農民,開口閉口都是鄉下人這樣髒那樣醜。如果他是個幹部,則瞧不起工人,開口閉口“打工的”,這樣沒修養那樣沒德行。結果,地位比他高的人瞧不起他。地位比他低的人也同樣瞧不起他,成為兩頭受鄙視,被拋棄的人,結果當然是悲慘的。小事瞧不來不願做,而大事本想做卻做不來,或者輪不到他做,終於一事無成。眼看著別人碩果累累,他空有抱怨,空有妒嫉。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人,故能成其大。”要想度過人生的危難,戰勝人生中的種種挫折,完成天下的難事,要在年輕單純的時候,覺得為人處世容易和順利的時候就開始。要想成就高遠宏大的事業,實現理想和追求,必須從最細小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起,從最卑賤的事情起步。
一分錢雖少,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卻很大。
在今天的生活中,商品的定價幾乎都要餘點尾數,很少是整數。比如,商家往往把300元的東西定價為299.99元,副食品的定價多數為9.85元、8.89元、0.95元……等等不一而足,據說,這樣定價的意思是使消費者感覺定價嚴謹合理,一張整鈔拿出去,總是還有找回的餘錢。無論多少,實際上僅是個心理感覺罷了。所以,在消費中,一分或者數分的硬幣,對商家來說是很需要,但對消費者來說,常常是多不足惜。現在日漸流行使用信用卡,對很多人來說,分幣更是個無足輕重的東西。所以,我們雖然可以經常看到銀光閃閃的分幣,大路上、草叢中、商店門口,我們也懶得彎一下腰,把它拾起來。更常常看到的是,人們經常用分幣來取樂,如練瞄準、拋距離、撞運氣……在一家超市室內的噴泉池裏,我經常看到很多人拿著分幣往鯉魚嘴裏扔,結果池子裏常常撤滿白花花的分幣,據說,商場的清潔工因此而有了固定的不薄的小費收入。
由於日常生活中要大量使用到分幣,分幣的短缺給銀行、交通、通訊等等帶來不便,以致媒體不得不對大眾廣而告之,希望大家珍惜分幣,並且兌換出來。一天,某銀行接待了一個帶著幾個麻袋的顧客。麻袋裏裝的全是分幣,而且大多是一分幣。銀行負責人立即發動大家來清點,整整清點了一天,有二十餘萬枚之多。
哪來那麼多的分幣?原來這個顧客僅僅是靠揀破爛為生的人,這些分幣是他在五年內拾揀起來的,他所做的僅僅是彎了一下腰,日積月累而已。他說,在垃圾堆裏,他常常揀到成罐成袋的分幣,因此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入,這正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想成功就從那細小的萌芽開始生長,就從那一撮泥土築起,就從此時此刻開始,從堅實的土地上邁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請記住: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也肯定做不好!
4.激發潛能
●人生而平等,為什麼人生會有成功與失敗之分?一方麵是客觀環境的原因,另一方麵是人本身的原因。然而不論內因外因,關鍵就在於天賦與潛能是否被充分地開發和釋放。
●著名的心理學家奧托指出:“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4%。”
●一般人常以為潛能是天生的,是無法被人加以改進的。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潛能,都是被人喚醒,或是受刺激而突發的。
盧那察爾斯基說:“人可以老而益壯,也可以未老先衰,關鍵不在歲數,而在於創造力的大小。”
人生而平等,生而一樣,捏著一對拳頭赤條條來到世上,但為什麼一旦呱呱墜地之後,創造力便會有大小之分,人生便會有成功與失敗之分?
一方麵是客觀環境的原因,另一方麵是人本身的原因。然而不論內因外因,關鍵就在於天賦與潛能是否被充分地開發和釋放。潛能是創造力的根基。美國富爾頓學院心理係的一個報告證實了這一點,報告的結尾寫道:“編撰20世紀曆史的時候,可以這樣寫: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恐怖地震,不是連年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廣島,而是千千萬萬人生活著然後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巨大潛力。”
潛力也叫潛能,就是人可能發揮出來的最大能量(能力)。潛能=智商潛力十情商潛力或\\u003d思維能+行動能。據資料分析,人的潛能開發幾乎是無窮無盡的。1980年,著名的心理學家奧托指出:
“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4%。”
據說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天才,其潛能的發揮也還不到10%。
潛能的開發應用決定了創新能力(創造力)的大小,而創新能力的大小又決定了成功的程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成功學也應該是一門潛能開發、應用的學問,一門有關創造、創新的學問。
一般人常以為潛能是天生的,是無法被人加以改進的。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潛能,都是被人喚醒,或是受刺激而突發的。
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具有非凡的潛在能力,但這種潛能在大部分時間裏都處在酣睡蟄伏狀態,它一旦被喚醒,就會做出許多神奇的事情來。
在美國西部某城市的地方法院有一位審判官,他在中年的時候還是一個粗魯的鐵匠,但在他60歲的時候,他竟成了該市一座最大圖書館的主人,他被譽為該市第一個博覽群書並為民眾謀福利的人。是什麼使這位鐵匠發生了一場生活革命?也許你們聽了後都不相信,他隻不過是偶然聽到了一場關於“教育的價值”的演講!是演講者的睿智把他的潛能喚起,使他的誌氣覺醒,使他走上了自我發展的成功之路。
有這麼幾個人,他們直至生命的後半生才發揮出他們的才能。與上麵那位鐵匠相似,他們或是因為讀了一本有激勵性的書,或是因為聽了一席令人興奮的演說,或是因為遇見了一個能夠了解他、信任他、鼓勵他的朋友,於是潛藏在內心的潛能突然被喚起了。
你可以同那些信任你、鼓勵你、讚許你的人住在一起;你也可以和那些永遠嘲笑你的希望、揶揄你的理想、時常在你的熱心上澆冷水的人住在一起。但這對於你的生命潛能的發揮,將產生天壤之別的影響。
當我們翻看印地安土人學校的畢業生照時發現,學生們個個都是服裝整潔,容貌秀麗,眼睛中閃耀著誌氣的火焰。看到這些充滿希望的照片時,我們是多麼真誠地祝福他們將來能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呀!但是,他們之中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學生在回到他們本族後,奮鬥不了多長時間,就不由自主地降低了他們在學校時定下的標準,並一步步地重新墜入到他們祖祖輩輩已經習慣了的苟且安生的老式生活。很少人能繼續磨礪堅強的意誌、秉持高尚的品格,用鋼鐵般的意誌抵禦四周環境的影響。
當我們試著走進失敗者的隊伍中去訊問他們的得失時,你將會發現,大部分人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未發現能使之興奮而鼓勵他前行的環境,也就是說,他們的潛能從來就未曾被人喚醒過,這樣,他們就沒有力量從不良的環境中掙脫出來。
在任何情形之下,你都應不惜一切努力,投入能喚醒你的潛能、能刺激你走上自我發展之路的環境中。努力接近那些能了解你、信任你、能扶助你去發現自己、能鼓勵你要盡百般努力的人。你的生命是以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榮耀於世,還是苟且偷生地虛度一生,就全依賴於你的這一抉擇。親近那些力圖在這個世界上有所表現的人吧——他們有高遠的目標,有宏大的潛能;親近那些精誠懇切的人吧——他們能樂於助人,助你努力服務於社會。潛能是能傳染的,它能感染你所處的環境。那些在你周圍的人在奮進的過程中所取得的勝利,會刺激並鼓勵你做更艱苦的奮鬥而達到他們的水準,取得更大的成功。假使我們有潛能而不想去實現它,那麼我們的潛能將不能保持一種銳利而堅定的狀態,我們的天賦也將變得遲鈍而失去能力。
愛默生說:“我最需要的,是一種能夠使我盡我所能的人。”也就是說,“盡我所能”是我自己的事。不是盡拿破侖或林肯所能,而是盡我自己的所能。我能夠在我的生命中貢獻出最好的,抑或最壞的,能夠運用我的能力達到10%、15%、25%,抑或90%,對於世界、自己,都將產生非常不同的結果。讓我們看看下麵這一情形吧!
“戴維斯先生,我的孩子馬歇爾在你店裏有何長進?”
農夫約翰·費爾特一麵焦急地望著正在招呼顧客的兒子馬歇爾,一麵向他的老板打探著兒子的近況。
“約翰,我們是老朋友了。我本來不願意傷你的心的,但是,你知道,我是個坦率的人,為了你孩子的前途,我不得不說老實話。”
在費爾特的真誠期待下,戴維斯繼續向他談論著馬歇爾的事:“馬歇爾是個好孩子,本性不壞;但是他個性過於誠樸,不夠機智。即使讓他留在我店裏一千年,也學不會像一個真正的商人,他生來就沒有一個商人的樣子。你最好還是把他帶回鄉下去,教他去學著耕地吧!”
假使馬歇爾·費爾特當時真的一直留在戴維斯的店中當一個夥計,他的一輩子確實不會有什麼轉機。但是,他也沒有跟隨父親回到鄉下,而是獨自跑到芝加哥去闖天下了。
初到芝加哥的時候,馬歇爾隻得到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在謀職的過程中,盡管有諸多的不順,但他也並非一無所獲。那些征聘夥計的老板,都這樣告誡他:我從前也是從幹最艱苦的工作和拿最低微的工資一步步奮鬥過來的。正是有這些出人頭地的神奇鬥士做榜樣,使他幾乎泯滅的誌氣突然被喚醒,從此他心中燃起決心做一個大商人的希望之火。他一遍遍地反問自己:“他們都可以做出如此神奇的事來,我為什麼不能?”
經過多次的艱苦奮鬥和長期不懈的努力,馬歇爾·費爾特終於成為了聞名世界的大商人。他非常感謝戴維斯先生當年對他的那種輕視所產生的刺激。
誠然,馬歇爾也許原本就有成為一個大商人的資質的。不過,戴維斯的忠告,的確喚醒了他隱伏的潛力,打碎了他依賴他人的酣夢,幫助他擺脫得過且過的環境,促使他到大都市去奮鬥,從而取得了最終的成功。
5.潛能的開發、創新
●自我設計,就是根據社會的客觀條件,自我的實際特質等諸多因素設計出自我潛能理想的實現方式,以便使自我得到最充分、最理想、最自由、最大最好的發展。
●成功的渴望與生俱來,自我實現的意向人人都有,因而在各行各業的人中,都能見到因發揮出巨大潛能而自我實現的典範。
●我們的潛能因心態積極而開放,因目標明確而凝聚,因時間管理而高效,因馬上行動而充分發揮,因求知創新而持續猛增。
●以創新之舉逼出創新的行為,得到創新的結果。創新是潛能發揮之始,亦是潛能發揮之終。
促使潛能開發應用的方法途徑有許許多多,但從成功學的角度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麵,即“誘、逼、學”。
(1)“誘”就是引導。
尋求更大領域、更高層次的發展,是人生命意識裏的根本需求。“這山望著那山高”,“喜新厭舊”是人的根本特性。因此,具有主體自覺意識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絕不願意停留在任何一種狹小的、有限的狀態之中的,而總是要想不斷開拓以取得更大的發展,從而更好地生存。這種熾熱的、旺盛的發展需要,是成功渴望的表現,是潛能蓄勢待發的前兆。隻要對這種發展意識給予有益的暗示、引發、規劃和培育,就能把潛能很好地煽動起來,釋放出來——通過“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
自我設計,就是根據社會的客觀條件,自我的實際特質等諸多因素設計出自我潛能理想的實現方式,以便使自我得到最充分、最理想、最自由、最大最好的發展。
自我實現就是根據自我設計的道路,經過努力奮鬥,把潛能完全發揮出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設計,使自己成為最理想的人。就自我本身而言,自我設計是十分必要的。沒有自我設計,是缺乏主體自我意識的表現,其整個實踐活動將是盲目的,因而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自我設計是自我實現的基礎,亦即是成功的基礎,是自我實現的指導方針;自我實現則是自我設計的結果,是對自我設計的驗證、修正和實現。
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有一條必由之路,這就是前麵幾個篇章已經論述過的“心態——目標——時間管理——行動”。這是一條潛能開發應用之路,一條創新之路,一條成功之路。我們的潛能因心態積極而開放,因目標明確而凝聚,因時間管理而高效,因馬上行動而充分發揮,因求知創新而持續猛增;反之,必然因心態消極而封閉,因無目標而散亂,因無時間管理而浪費,因無行動而功虧一簣,因不求知創新而曇花一現。通過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的概念,可以看到,我們的“人生目標金字塔”與馬斯洛的“層級需要”很好地對接在一起。從整個人生看,成功就是自我實現,人生終極目標的實現,就是最大的自我實現,最大的創新;從人生階層看,達成每一個目標,都是一次自我實現,一次創新,一次成功。人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實現中最終實現自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