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寬自己的心(2 / 3)

兩家發生口角就像家常便飯。雖然夏天在後院開除草機除草時車輪經常會碰在一起,但這個時候,雙方連個招呼都不會打。

有一年夏天,喬治和妻子外出度假去了。開始時,吉姆和妻子並沒發現他們不在家。因為他們彼此也沒必要注意,除了時不時地爭吵,他們相互間沒什麼可說的。

但是有一天傍晚,吉姆除完自家院子的草,休息的時候,發現喬治家的草長得很高了。尤其是自家草坪剛剛除過,所以鄰居家的草看上去特別顯眼。

過往的人一眼就看出喬治和妻子不在家,而且離開的時間不短了。吉姆想,這不等於公開邀請小偷過來嗎,而後,一個想法像閃電一樣攫住了他。

“每次我看到那高高的草坪,就開始猶豫,我真不願意去幫助我不喜歡的人。”吉姆說,“盡管我努力從腦子裏抹去幫他們除草的想法,但應該幫忙的想法卻揮之不去。於是第二天,我就把鄰居家長瘋了的草除好了。

“幾天之後,喬治和多拉旅遊回來。他們回來沒多長時間,我就見喬治在街上走來走去。他在這條街每個房子前都停留過。

“最後他敲了我家的門,我打開門,他站在門外盯著我,臉上露出不解的表情。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開口說話:‘吉姆,是你幫我除的草?’這是我印象裏他第一次叫我吉姆。‘我問了附近所有的人,他們都說不是自己。傑克說是你,是真的嗎?’他的語氣有點責備。

“沒錯,喬治,是我除的。我帶挑戰性地回答,我以為他會對我大發雷霆。

“可他猶豫了一下,像是在想該說什麼。最後他用低得不能再低的聲音嘟囔著說了聲謝謝,說完馬上走開了。”

兩家就這樣打破了沉默。雖然他們的關係沒有發展到坐在一起開心地聊天,他們的妻子也沒有相約去逛街,但他們的關係確實改善了。當再一次一起除草的時候,他們相互間有了笑容,也開始問候“你好”。

可見,隻要敞開心懷,一切就會有所改變,不管是朋友之間,還是同事、鄰居之間。大家彼此之間並沒有深仇大恨,有時橫在我們之間的隻是小小的心結。需要我們做的,就是打開心靈的窗戶,一掃心中的陰霾,這樣快樂就會隨之而來。

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敞開心懷,去擁抱現在擁有的和將要得到的,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就會像順流而下的溪水,悠然地淌過心田。一掃心中的陰霾,心裏就會坦蕩寧靜,如沐春風。

寬恕別人的過錯,就是找回自己的快樂

能夠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要知道,仇恨隻會把我們的心靈永遠禁錮在黑暗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重獲自由。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變得更輕鬆愉快。寬恕別人,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朋友。寬恕別人,就是讓自己得到解放,還心靈一份自在。

試想,倘若全世界都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複方式作為生活準則,那麼周圍的人恐怕都要變成仇人了。我們要寬恕別人,不論他有多麼壞,就算曾經受過他的傷害,也一定要放下。隻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使自己輕鬆。

一天中午,埃德蒙先生剛進廳門,就聽見樓上傳來輕微的響聲,是他熟悉不過的響聲——阿馬提小提琴的聲音。“有小偷!”埃德蒙先生衝上樓。果然,一個13歲左右的少年正在那裏撫摩小提琴。

他臉龐瘦削,衣服破爛,不合身的外套裏麵鼓鼓的。埃德蒙先生用他結實的身體擋在了門口。少年發現了他,眼裏充滿了惶恐、膽怯,這種眼神讓埃德蒙感覺非常熟悉。一瞬間,埃德蒙想起了往事……他沒有生氣,臉上滿是微笑,親切地問道:“你是丹尼爾先生的外甥瓊嗎?我是他的管家。前幾天,他說你要來,沒想到你來得挺快的!”

那少年先愣了一下,但很快就說:“我舅舅出門了嗎?我想先出去隨便看看,一會兒再回來。”埃德蒙先生點點頭。少年放下小提琴,剛要走,埃德蒙又問道:“你也喜歡拉小提琴嗎?”

“是的,但拉得不怎麼好。”少年回答。

“那為什麼不拿這把琴去練習,我想你舅舅一定很高興聽到你的琴聲。”他笑著說。少年猶豫了一下,還是拿起了小提琴。

出門時,少年突然看見埃德蒙先生在歌德大劇院演出的巨幅照片,渾身抖了一下,頭也不回地跑遠了。

埃德蒙明白那位少年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主人不會用管家的照片來裝飾客廳。

黃昏時,太太發現小提琴不見了,就問道:“親愛的,你心愛的小提琴壞了嗎?”

“哦,沒有,我把它送人了。”

“送人?不可能!它可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埃德蒙太太並不相信。

“你說得沒錯,那把小提琴對我很重要。不過,如果它可以拯救一個迷途的靈魂,我願意把它送人。”他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妻子。

三年後,在一次音樂比賽中,埃德蒙被邀請擔任決賽評委。最後,一位叫裏特的小提琴選手奪得了第一名。看著這個孩子,他覺得似曾相識,一下子又想不起來。

頒獎結束後,裏特拿著一隻小提琴匣子來到埃德蒙麵前,不好意思地問:“埃德蒙先生,您還認識我嗎?”埃德蒙搖搖頭。

“您曾經送過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著,直到今天。”裏特哭著說:“那時候,每個人都看不起我,我也覺得自己沒什麼希望了,是您讓我在苦難中重新拾起了自尊,下定決心要改變逆境。現在,我可以無愧地將小提琴還給您了……”

三年前的一幕重現在埃德蒙的眼前,原來裏特就是“丹尼爾先生的外甥瓊”!埃德蒙的眼睛濕潤了,少年沒有讓他失望。

寬恕是一座讓我們遠離痛苦、憤怒和傷害的橋。在橋的另一邊,喜悅和平靜在等著我們。

寬恕別人,就是去尋找傷害你的人好的一麵,發現他閃光的地方,那樣,感情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就會覺得這個人也並不是那麼討厭。但是有些時候,人們總是對別人的過錯念念不忘,目的是為了防止自己再次受到傷害。如果一直將過去的不愉快堆積,那就很難走出陰影,久而久之,人就始終在不愉快中度過。一旦寬恕別人,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得饒人處且饒人,生活就會煥發新的光彩,我們就會一身輕鬆。如果不能原諒他人的過錯,一直懷恨在心,內心就會被怨恨占據,最後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有兩個人畢業於同一所戲劇學院,畢業後又一起進入演藝圈,兩個人都相當有才氣,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出類拔萃了。兩人雖然一直比較要好,但也因為都很好強,而暗中較量。兩人專業不同,一位是導演係的,一位是表演係的,入行以後,一位是導演,一位是演員。

經過各自的努力,他們在工作上表現得都很出色,都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一次,有部電影需要他們合作。考慮到兩人以前是要好的同學,而且彼此又很了解,合作起來應該會很輕鬆,所以兩人答應一起合作。

這個導演要求演員一直比較嚴格,因此在拍戲的過程中,連自己的老同學也會毫不留情麵地加以指責。而這位做演員的老同學也很有個性,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拍戲過程中火藥味總是很濃。

有一天,幾個鏡頭一直拍不好,導演總是不滿意,忍不住對自己的老同學大發脾氣,說:“我從來沒見過你這麼差的演員!”演員一聽,當時就愣住了,隨後轉身回到休息室,別人怎麼說都不出來繼續拍戲。

大家都勸導演,於是他很不自在地走到休息室,對老同學說:“你也知道,人在生氣時,往往會口不擇言,一旦冷靜下來想了想……”

演員一聽,他是來道歉的,就把頭抬得高高的。一見他那副模樣,導演到嘴邊的話又咽下去了,過了一陣才突然說了一句:“我想了想……還是覺得你是個很差的演員!”

此話一出,後果可想而知,演員不再參演這部電影,兩人也就絕交了。

直到演員得了重病,臨死前他想見導演一麵。導演得知後趕忙來到醫院,在演員永遠閉上眼睛之前,淚流滿麵地說:“我發誓,你是我這輩子所見過的最好的演員!”演員注視著老同學,含笑而逝。二人多年的結怨,終於冰釋,隻是太晚了。

仇恨讓人變得憤懣、狹隘,隻有放下仇恨,才能坦蕩、從容。丟棄心中的仇恨,是寬恕別人,也是放過自己。放下了怨恨,人才會變得平和、輕鬆,才能從內心深處散發出一種恬淡和從容。

寬恕就像清澈的流水,能洗淨內心的汙濁,讓心靈更加透徹。在充滿仇恨的日子裏,最不幸的不是你憎恨的那個人,而是你本身。心中有恨的人,永遠不如心中有愛的人快樂。寬恕別人的過錯,就是找回自己的快樂。

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與你為難的人

在大千世界裏,每個人都難免會有與人發生碰撞的時候。此時,是針鋒相對,還是微微一笑,點頭而過呢?哲學家說過,堵住痛苦回憶的激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諒。兩個人越是對手,就越會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隻是大家追求的不同,各為其主,身不由己。如果不是為了各自的立場,也許對手之間完全可以成為朋友。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出身於鞋匠家庭。當時的美國社會非常注重出身。在競選總統之前,有一次他在參議院演講,遭到一位參議員的羞辱:“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這位參議員就是要打擊林肯的自尊心,讓他退出此次競選。這時,參議院陷入了沉默,所有的人都看著林肯。

林肯從容地說:“非常感謝你讓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但我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那樣,他是一位很好的鞋匠。”

頓時,參議院響起熱烈的掌聲。

林肯回過頭,對那個無禮的參議員說:“據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覺得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修正它。雖然我不是一個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著父親,我也懂點做鞋子的技術。”

然後,他又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腳上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我一定會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無法像我父親那樣偉大,因為他的手藝是無人能及的。”

說到這裏,他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都化為真誠的掌聲。

有人批評林肯對政敵的態度,覺得應當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林肯卻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使他們成為我的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

的確如此,如果一心隻想著報複,隻會讓對立的情緒更深,怨恨會越積越多。退一步講,就算在報複中一方占了上風,過些日子,恐怕也會為一時的魯莽而悔恨,而化敵為友是製止報複的明智辦法。

世界千變萬化,豐富多彩,每個人都需要寬容,也都需要朋友。寬容了一個人,就多了一座可供溝通的橋梁;多一個朋友,就會在人生的旅途上多條路。

有一位賣磚的商人叫卡爾。有一段時間,他的經營陷入了困境之中,而這一切都是他的競爭對手造成的。對手在卡爾的經銷區域內時不時地走訪建築師與承包商,還對他們說:卡爾的公司信譽低,不可靠,他生產的磚塊質量不合格,公司也麵臨倒閉。

開始時,卡爾並不認為對手的謠言會嚴重傷害到自己的生意,但是後來他的生意遭受了很大的損失,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了無名之火,真想發泄一下——“用一塊磚頭敲碎對手那可恨肥胖的腦袋”。

某個星期天的早晨,卡爾去聽一位牧師講道,講道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與你為難的人。卡爾認真聽講,還把牧師說的每句話都記下來。結束後,卡爾去找牧師並告訴他,就在上個星期五,他的一位競爭者讓他丟掉了一份25萬塊磚的大訂單。聽完他的訴說,牧師教他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還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說法。

當天下午,卡爾在辦公室安排下周的日程表,發現有一位住在弗吉尼亞的顧客正為新蓋辦公大樓的一批磚而發愁。因為這幢樓的工程很大,但是客戶需要的磚卻不是卡爾他們公司製造供應的那種型號。仔細看了客戶的訂單後,卡爾發現這批磚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很相似。而此時,卡爾確信那位到處給自己造謠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

這使卡爾開始犯難。要是聽從牧師的忠告,他覺得自己應該告訴對手這筆生意,同時祝他好運。但是,如果從自己的本意出發,他希望對手永遠都得不到這筆生意。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牧師的忠告一直出現在他的腦海,並且占了上風。最後,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的看法是錯誤的,卡爾拿起電話給競爭者打電話。

知道是卡爾以後,那位對手難堪得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卡爾就很有禮貌地直接說,打電話是為了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的那筆生意的事,希望他能夠談成這筆生意。

當時,那位對手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但是卡爾明顯感覺到,對手很感激他的幫忙。卡爾又答應打電話給那位住在弗吉尼亞的客戶,並且推薦對手來承攬這筆訂單。

這件事情過後,卡爾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對手不但不再到處散布謠言,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訂單轉給卡爾來做。現在,不僅二人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卡爾也感覺比以前更愉快,更有成就感。

的確,隻知道報複,隻會讓矛盾更深;用愛去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矛盾會自己消失。以德報怨,化敵為友是避免別人再次傷害自己的上策,這樣,你就很容易把對手變成朋友,也能讓自己的發展道路更寬廣。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想和別人化敵為友,首先要承認自己的不對之處。不要總害怕承認自己的不對,以為這樣別人就會看不起自己。其實,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對之處的。即使你的對手表達的意思與你不同,但是,對方提出的正確看法,你也應該樂於接受。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要舉手投降。你應該考慮的是對方所說的話中包含的信息,而不是說話的人。而且,承認自己錯了,常常能夠帶來讓對方閉嘴的好處。

還有一點就是讓你的對手知道你非常需要他,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對方的積極性。這樣做其實是利用一種接納,來抬高對方的自尊,對方一高興,就可以避免把問題激化,盡可能減少或消除將來的敵對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