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放寬自己的心(3 / 3)

為自己開一扇心窗

在日常生活中,原諒別人的同時也要懂得原諒自己,對自己寬心。原諒自己不能成就一番事業,不能出人頭地,原諒自己不是滿腹經綸……不要緊緊抓住自己的過錯、缺點不放,一味地苛求自己,這樣反而會使自己喪失自信和勇氣,丟掉許多快樂。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減輕包袱,使自己輕鬆起來。

遇到對自己不友好的人或事,可以偶爾自我安慰、自我解嘲一下,告訴自己順其自然吧,沒必要太計較了,該忘記的就忘記,能不計較的就不去計較,學會對自己寬心,原諒了別人,自己也會一身輕鬆。

有一個人在擁擠的車流中開著車緩緩前進。當他等紅燈的時候,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敲著車窗問:“先生,要不要買花,你看多漂亮的花,買一朵吧。”這人心想,反正也沒事兒,不如買一朵吧。

他剛剛遞出去五塊錢,綠燈就亮了,後麵的車猛按喇叭催促。可是,那個小男孩還在問他喜歡什麼顏色的花。於是,他非常粗暴地對男孩吼道:“什麼顏色都可以,你隻要快一點就行了!”男孩很快地選了一束花送過來,並且十分有禮貌地說:“謝謝您,先生。”

又開出一小段路後,那人有些良心不安了:自己的態度這樣粗暴無禮,可對方卻隻是個孩子,而且還是那樣有禮貌……於是,他把車靠到路邊停下來,下車走回男孩身邊,道了歉,並又掏出五塊錢,讓男孩自己也選一束花送給喜歡的人。男孩笑了笑,再次道謝後接過了鈔票。

可是,當那人再回去發動汽車時,卻發現車子出了故障,動不了了。一通忙亂之後,他隻好決定步行去找拖車幫忙。誰知就在這時,一輛拖車戛然停在了他的車前。那人驚喜萬分。拖車司機笑著走過來對他說:“先生,需要幫忙嗎?有個小男孩給了我十塊錢,請我過來看看。對了,他還寫了一張紙條。”那人接過紙條打開一看,上麵隻寫著一句話:“這代表一束花。”

司機開始時對小男孩的態度的確有點惡劣,當他意識到這一點並回去向小男孩道歉的時候,小男孩卻一點都沒有生氣,還微笑著對他說謝謝,甚至後來還用他的錢去幫助他。或許對於這位先生來說,這件事情給他上了一堂人生中比較重要的教育課:無論自己是什麼心情,身處什麼環境,都要學會善待別人。同時,這個賣花男孩的身上還有著更為重要的一個品質,那就是寬容。

對待他人的批評、反感,甚至是沒有理由的侮辱和謾罵的時候,都要時時保持著一顆平和的心去寬容對待。這種寬容不單單是對別人的原諒,也是對自己的寬容。

有時候,人們總是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記得很深,甚至會終身不忘。但是要知道,記憶中的怨恨會越積越深,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反作用於自己。而自己生氣、怨恨,別人卻是毫不知情,所以,還是應該對自己寬心,這樣才不會受累。

很久前,蘇州瘟疫橫行,死人不計其數,名醫薛雪和葉天士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一天,一個全身浮腫、皮膚已呈黃白色的人找薛雪看病。診斷後,薛雪認為他已無法醫治。

病人傷心地離開了,出門正巧碰上葉天士。葉天士為他診視一遍後,發現此病是由於長期使用一種有毒的驅蚊的野草所致,於是,便給他開了一服解毒藥。不久,病人痊愈後敲鑼打鼓地來向葉天士謝恩。

薛雪知道此事以後,覺得葉天士是借這件事有意抬高自己,給自己下馬威,一氣之下,將自己的住宅起名為“掃葉莊”。葉天士聞訊後,也不甘示弱,把自己的書房更名為“踏雪齋”。

兩人原本是同住在一條街上的好朋友,名聲也不相上下。這下,兩位好友從此斷交,不僅別人替他們惋惜,他們自己也感覺生活像缺少了什麼,很是鬱悶。

多年之後,葉天士80多歲的母親得了心髒病,按病情應服“白虎湯”,但他擔心藥力太猛,母親年老體弱經受不起,結果母親的病情總不見好轉。別人勸他是否要問問薛雪,葉天士斷然拒絕:“以我和他的恩怨,他如何肯幫忙?”

誰知,當葉天士派人來詢問時,薛雪說:“醫者,貴在救人也,豈可以計私怨乎?此病非用白虎湯不可。隻有這藥能對症下藥,其他藥恐無濟於事。”葉天士聽到後,虛心采納了這個意見。服藥後,母親的病果然好了。

後來,葉天士登門致謝,於是二人重又結為好友,彼此都感覺心裏像搬開大石頭一樣輕鬆,蘇州醫藥行的人士也前來祝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是很微妙的,僵局的打破往往隻需要一個動作或是一句話而已。可是,多數情況下大家都很好麵子,邁出第一步總是覺得很難。其實大可不必這樣,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十年,何必糾纏於這種小事,把自己寶貴的生命耗費在無謂的賭氣之中呢?對自己寬心,先原諒別人,用自己的誠懇去感動別人,就可以打破僵局,重新獲得友誼,彼此都可以得到輕鬆。

現代社會,火氣大的人是越來越多,誰都不願意受氣,委屈自己,為了一點小事,就能引發一次搏鬥,最後是兩敗俱傷。其實,人有時候需要有點阿Q精神,就是自我安慰一下,什麼都無所謂,不去計較。對自己寬心,就能化有氣為無氣。麵對意想不到的瑣事,要自己給自己寬心,在安慰中說服自己,就能讓寬容和大度的陽光掃去身邊的不愉快。如此對待人和事,就會當忍則忍,能讓則讓,永遠都不會生活在痛苦中。

人生總是難免遇上這樣那樣意想不到的是是非非,為自己開一扇心窗,就是自己安慰自己。要明白,生活就像天空一樣,並不是一直純淨透明。萬裏天空,有風也有雨,有陰也有晴。我們都是凡人,不可能一切都做到非常完美,所以,不要太苛求自己。遇到矛盾時,先原諒別人,對自己寬心,才不會受累。

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要求別人接受。當自己要對別人做什麼事情之前,先考慮一下這件事自己能接受嗎?如果自己都不願意接受,就不要去對別人做這件事情。這句話是提倡大家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和需求,這樣就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欲而損害他人的利益。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人與人才能和睦相處。

蘇東坡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一天,他和佛印禪師學習坐禪。開始時倒沒什麼,不一會兒就覺得無聊了,再看看對方,卻是坐得穩穩,神情極其平靜,一心念經。忽然之間,一個奇怪的想法躍入了蘇東坡的腦海,他想知道有什麼事情可以激怒大師。於是,蘇東坡打破安靜,問禪師:“我打坐的形狀像什麼?”禪師回答:“像是一尊佛。”隨後禪師又反過來問東坡:“我打坐像什麼?”東坡想要激怒禪師,故意說:“一堆牛糞。”可是禪師並沒有表現出一絲生氣,還是很平靜。

蘇東坡回家之後,高興地告訴蘇小妹:“今天坐禪的時候,我占了禪師的便宜,他看我打坐像是佛,我看他像是牛糞。”小妹聽了哈哈大笑說:“你才是那個被占便宜的人呢,你自己罵了你自己。心中有佛的人看別人是佛,心中有牛糞的人看別人才是牛糞。”此時,蘇東坡才恍然大悟。

由此可見,以己度人的思維方式有時會出笑話,但是正麵的“以己度人”則具有積極的意義,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通過換位思考去看事情。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待他人就像對待自己,自己都不認同的事情也不要勉強他人去接受。

人和人是平等的,我們並不比別人高貴,別人也不比我們卑賤。因此,當你覺得對方該怎麼做時,不妨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隻是從自己的觀點、利益出發,也許會得利,似乎是占了便宜。但是,將來某一天,別人也會抱怨你。

能夠換位思考的人,能夠從“旁觀者”的角度清醒審視一切,從多方麵考慮問題,這樣,心胸會“豁然開朗”,輕鬆地找到一片廣闊天地。因此,對個人而言,換位思考不僅能夠避免“鑽牛角尖”,還能從眾多方法中選擇到高效的捷徑,從而把問題處理得更圓滿。

還有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那個國家的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

有一天,有個白人在沙灘上日光浴,由於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鍾。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照顧比她來得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過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看到了一麵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原來,她已被太陽曬黑了。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眼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我們的意見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不妨換位思考一番,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所遇到的問題,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某些我們眼看無法調和的衝突也許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當我們做到這些的時候,就能夠更多地理解別人、寬容別人,就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美好。

堅定希望,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我們不能控製機遇,卻可以把握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無法計量自己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安排當下的行程;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要知道,現在的你,並不是未來的你。隻要堅定希望,你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會遇到困難。一位哲人說過,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困難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是這樣做,隻會使困難加倍。相反,如果毫不退縮,困難便會減半。

博朗克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成績一直平平,他總想棄學而整天悶悶不樂。博朗克的母親看到兒子的這種表現,心裏十分著急。

一天,她把兒子叫到跟前,注視著他的眼睛,說:“孩子,早知道你是一個平庸無能之輩,我當初真不該在波濤中掙紮……”接著,她向默默呆立的博朗克憶起往事:在博朗克快要降生的時候,家鄉突然遭到洪水的襲擊,她死裏逃生,好不容易才登上一隻小船,博朗克就降生在這隻小船上。母親望著滔滔洪水和剛剛臨世的小生命,想起了一句話:我要掙紮,我要探出頭來!

聽完媽媽的回憶,博朗克才知道母親所經曆過的艱難,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暗暗發誓要發奮攻讀,絕不辜負媽媽的厚望。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受到學校的賞識,被學校聘為助教。

在困難麵前保持希望是戰勝困難的巨大動力。一個心存希望的人,不管遇到什麼艱難困苦,都會堅忍不拔、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目標邁進。因為在他們心中,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是值得的。

在尼克9歲的那年冬天,爸爸帶他到北的城郊,和爺爺一起過聖誕——在那裏,爺爺有一個小小的農場。

一天,尼克在玩耍時,發現屋前的幾棵無花果樹中有一棵已經死了:樹皮有的已脫落,枝幹也不再呈暗青色,而是完全枯黃了。他稍一碰就折斷了一枝。

於是,他對爺爺說:“爺爺,那棵樹早就死了,把它砍了吧!我們再種一棵。”

可是,爺爺不答應。他說:“也許它的確是不行了。但是過冬之後可能還會萌芽抽枝的——說不定它正在養精蓄銳呢!記住,孩子!在冬天,你不要砍樹。”

果然不出爺爺所料,第二年春天,這棵顯然已經死了的無花果樹居然真的重新萌生新芽,和其他的樹一樣感受到了春天的來臨,真正死去的隻是幾根枝丫。到了夏天,整棵樹看上去跟它的夥伴沒有什麼差別,都枝繁葉茂,綠蔭宜人了。

所以說,隻要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不輕易放棄,冷靜、耐心地等待,凡事都有轉機的可能。

當瓊斯還是個農民時,他的身體很健康,工作十分努力,在美國一個小鎮經營著一個小農場。但他似乎一直不能使自己的農場生產出比他的家庭所需要的多得多的產品。這樣的生活年複一年地繼續著,直到發生了一件事。

晚年時,瓊斯患了全身麻痹症,臥床不起,幾乎失去了生活能力。他的親戚們都確信,他將永遠成為一個失去希望、失去幸福的病人,他不可能再有什麼作為了。然而,瓊斯卻真的有了作為。他的作為給他帶來了幸福,這種幸福是隨著他事業的成功而來的。

瓊斯用什麼方法創造了這種奇跡呢?當時,他的身體是麻痹了,但是他能思考,他確實在思考,在計劃。有一天,正當他致力於思考和計劃時,他做出了自己的決定。他要從自己所處的地方,把創造性的思考變為現實。他要成為有用的人,他要供養家庭,而不是成為家庭的負擔。

他對家人說:“我再不能用我的手勞動了,”他說,“所以我決定用我的心理從事勞動。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每個人都可以代替我的手、腳和身體。讓我們把農場每一畝可耕地都種上玉米,然後就養豬,用所收的玉米喂豬。當豬還幼小肉嫩時,就把它宰掉,做成香腸,然後把香腸包裝起來,用一種牌子出售。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零售店出售這種香腸。”他低聲輕笑,接著說:“這種香腸將像熱糕點一樣出售。”

這種香腸確實像熱糕點一樣出售了。幾年後,“瓊斯仔豬香腸”竟成了家庭的日常用語,成了最能引起人們胃口的一種食品。

人們常用“心有餘而力不足”來為自己不願努力而開脫,其實,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積極的思想幾乎能夠戰勝世間的一切障礙。

從古至今,有很多偉人、名人都是因為堅持了夢想,沒有因為旁人,甚至權威的話而放棄自己,最終獲得了成功。

無論遇到什麼,我們都要放寬心,讓自己快樂、幸福,而幸福就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大凡成功者,也許不比常人更聰明,更有能力,但他們都有一顆不拋棄不放棄的心,他們堅定自己的希望,敢於為了希望而冒險,所以才到達了自己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