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這一切,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買了杯可樂。他一個人坐在遮陽傘下,看著一杯褐色的飲料,心情可想而知。可還沒有等他喝上幾口,就將杯子打翻了,可樂灑了一桌,也灑了他一身。
就在那一瞬間,他突然淚流滿麵,壓抑的情緒決堤了。
後來,他由脆弱到堅強,由幼稚到成熟。講述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人們,發泄並不代表軟弱;相反,懂得發泄,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態,應對人生挑戰。
每個人都會有不良情緒,而壓抑是大忌,我們必須學會用適當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緒,隻有這樣,才能每天保持一種好心情。同樣,如果一直把憤怒壓在心裏,以至有一天到了要爆發的地步,那這種爆發會產生什麼後果,是不可預測的。
約翰在公司裏的人緣很好。他性情溫和、待人和善,幾乎沒有人看他生氣過。有一次,一個朋友經過他家,順道去看望他,卻發現他正在頂樓上對著天上飛過來的飛機吼叫。朋友好奇地問他原因。
約翰說:“我住的地方靠近機場,每當飛機起落時都會聽到巨大的噪音。後來當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發脾氣時,我就會跑上頂樓,等待飛機飛過,然後對著飛機放聲大吼。等飛機飛走了,我的不快、怨氣也被飛機一並帶走了。”
回家的路上,朋友不禁想著,怪不得他的脾氣這麼好,原來他知道如何適時宣泄自己的情緒。
人活於世,不可能事事順利,出現一些壓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船一樣,必須要有些載重,才能航行。一味地壓抑心中不快,並不能解決問題。在生活節奏緊張、繁忙的現今社會中,人們有必要學習如何排解自己的精神壓力,這樣才能活出健康豁達的人生。
眼界要開闊,目光要長遠
在當今社會,麵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人們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甩掉怨氣,夯實做人的底氣,已成為許多人麵臨的共同課題,而“忍”就是一則能讓人保持良好心態的良方。
人的一生是不斷奮鬥的曆程,在這奮鬥的過程中,也就是在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底氣。畢竟,勝負得失是不可避免的,但隻要具備忍耐的胸懷,那麼,不管有多大的壓力,都會風平浪靜、轉危為安。
在20世紀20年代,有兩家老字號的藥店。一個叫萬壽堂,另一個叫濟世堂。兩個老東家都是極其和善的,雖然離得很近,但相互之間涇渭分明,各做各的買賣,倒也相安無事。可是到了30年代初,萬壽堂的後人繼承了父業,對父親的那種保守的經商之道極其不滿,於是他便從價格、品種等各個方麵進行改製,對濟世堂藥店展開了全麵的攻勢,力圖擠垮濟世堂,從而壟斷當地的藥店。
憑著自己年輕、敢想敢幹,再加上世家的功底,幾個來回,年輕人就把濟世堂搞得非常被動。在萬壽堂的強大攻勢下,濟世堂的經營每況愈下,雖然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仍然沒有辦法挽回這種局麵,於是便宣告停業。
年輕人心高氣傲,這一次大獲全勝,自然傲慢無比,計劃著更進一步的發展。他哪裏知道,濟世堂其實並沒有完全垮掉,並未到非關門不可的地步。憑實力,濟世堂也完全可以再與“萬壽堂”好好地較量一番,但濟世堂的老板卻沒有那樣做。他忍下了這口怨氣,不想直對萬壽堂的鋒芒,弄得兩敗俱傷,而是避開萬壽堂的正麵進攻,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迎接萬壽堂的挑戰。
不久,濟世堂換了個地方,在遠離萬壽堂的一條街上重新開張了。既然不能與萬壽堂同街經營,換個地方總可以吧?但新店把原來的大鋪麵換成了小門麵,昔日大藥店的氣派已不複存在。消息很快傳到萬壽堂老板那裏,他不禁心花怒放:濟世堂,你已經被擠出了這條街,再也別想回到這條街上來與我爭地盤、搶顧客了。得意之餘的他沒有進一步做出策略排擠濟世堂,而是放了濟世堂一馬。
過了一些日子,濟世堂的又一家分號開業了,還是小鋪麵,也仍然“躲”著萬壽堂。有人便提醒說:“濟世堂又開了一家分號,買賣不錯,有可能是想東山再起,我們要有所防範啊。”萬壽堂老板卻並未放在心上。
後來,濟世堂相繼開了幾家類似的小藥店,和萬壽堂的生意也不相上下,兩家相安無事,似乎沒有發生過搶奪“地盤”的恩怨一樣。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三年之後,經過一番準備,濟世堂突然宣布自己將在老店舊址重新開業。萬壽堂的老板驚駭不已,他沒有想到被自己擠走的濟世堂還會東山再起,給自己造成了放虎歸山之患。他打算像三年前那樣發動一次商戰,趁濟世堂立足未穩,把它再一次趕出去,可很快發現,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了。
他終於才明白濟世堂在這三年中,已經開了許多的分號,分散經營銷售,銷量自然大得多。更令人吃驚的是,萬壽堂早已在濟世堂的層層包圍中。
自濟世堂總店恢複之後,生意十分紅火,顧客絡繹不絕,再加上分號的銷售,每年的利潤極其可觀,而相比之下,萬壽堂的生意則少了很多。
濟世堂在遭到突然的“襲擊”之下,沒有做魚死網破、兩敗俱傷的拚命掙紮的打算,而是暫忍一時之怨氣,尋找良機,終於東山再起,壓倒了萬壽堂,夯實了自己的底氣,為自己爭得了一口氣。
所以說,做人,眼界要開闊,要將目光放長遠。一時的失敗不算什麼,不要為過去的事情生氣、懊悔,重要的是找到原因並加以改正,為自己爭口氣,如此下去,總有成功的一天。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年輕的時候家裏非常窮,總是穿媽媽做的布鞋出門。當走在學校或大街上的時候,總是覺得別人看不起他,說他老土。於是他攢了很久的錢,買了雙皮鞋。他每天穿著皮鞋出門,他覺得這樣會使自己有點底氣,可事實上他心裏一直覺得很不是滋味。
經過幾年的打拚,他在金錢方麵已不再窘迫,他覺得隻要舒服,穿什麼樣的鞋都無所謂。他常常穿著布鞋,但是並沒有覺得低人一等,反而看到許多敬仰的目光。
其實,一個人穿什麼鞋、穿什麼衣服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活得有底氣。自卑往往會使人喪失做人的底氣,喪失基本的自信。也正是因為自卑,沒有勇氣主宰和改變自己的命運,心態上就起伏不定,在行動上就猶豫不決,這樣的人隻會一生都碌碌無為。
人要自信,要夯實做人的底氣,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向前。
天下沒有解不開的疙瘩,沒有打不破的堅冰
如果你被誤解,你會做些什麼?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有些人認為,被人誤解,沒必要爭辯,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自己;有些人會非常憤怒,極力去跟人爭,跟人吵,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不論是被別人誤解還是誤解別人,隻要是一種負麵意義的誤解——把美好誤為醜惡,把善意誤為惡意,把真誠誤為虛偽,把正確誤為錯誤,把鮮花誤為毒草……都可以成為人生中的一層陰影,一種難堪,一種痛苦。
小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廣告公司任創意總監陳蘭的助理。這天,總經理辦公室送來一份文件給陳蘭,說是要三天後拿出一個創意草稿。當小王把文件送到陳蘭的辦公室時,她正在跟客戶打電話,看了看小王手裏的文件,陳蘭擺手示意她放在桌上。可忙碌的陳蘭接完電話後,一時忘了這件事,文件被埋在案頭。
三天後,當總經理向陳蘭要這個方案的時候,她卻完全想不起這件事。她叫來小王,一通嗬斥,批評她辦事不力。小王當著總經理的麵,一個勁兒地解釋,並把當時的情況形容了一下,這讓陳蘭很下不了台,不久以後就借故換掉了小王,小王感到非常委屈。
作為一個公司新人,最怕的可能就是被人誤解了。麵對直屬上司的責難,生怕會在更高的領導麵前失去信任。所以小王拚命辯解,結果卻把事情越弄越糟。
人際間的摩擦、誤解乃至糾葛、恩怨總是在所難免,如果我們總是用仇恨的目光對待他人的誤解,生活就隻會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了。要知道,紛繁複雜的人生總是會牽涉千頭萬緒,方方麵麵,隨便哪一方麵、哪一時刻的有意無意之間,都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而且,誤會比人際關係不良會更多一層痛苦,它是對原來美好關係的破壞。這種破壞並非主觀的、有意識的、故意的,而隻是因為互相的隔膜、溝通不暢和感情的客觀障礙所致,是不難解決的問題。一句笑話,一個臉色,一篇文章,一封書信,一道傳聞,一件用具……其實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所引起的誤會。
有些誤解初時不深,若不及時消除,可能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裂痕愈大,誤會愈加深。而事實上,誤解既已形成,不論是你遭到了誤解或你可能正在誤解別人,隻要互相疏通,就能達到理解,使誤會消除。
通常,在日常交往中,那些性格內向的,個性特別的,自視清高的,狂妄傲慢的,說話常信口開河的,愛挑剔小節的人很容易在交際中與他人產生誤會。與上述這些人交往,不論是初次交往還是多次交往,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容易令對方產生歧義,是否可能遭到誤解,或者自己是否對對方存有偏見和誤會。
如果你已經自覺意識到遭到了誤解,最簡便的辦法當然是直接與誤解你的人解釋交流,真誠相見。而不要擱在胸中,不要猶豫顧忌。你可以借一次家宴、一次公關活動或一次約會、一個電話互剖衷腸,把疙瘩解開,讓兩個人重歸舊好。
如果對方把你視同仇敵,對你誤解太深,已經對你形成偏見。那麼,你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動用誤解者親近的並且信得過的人,讓他在你們中間作橋梁,作媒介,把誤解者的怨氣和意見,把你的誠意和本心都通過這位中間人予以傳達疏導。到了一定時機,你們就可以發展到直接解釋交流了。
記住,天下沒有解不開的疙瘩,沒有打不破的堅冰,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無論有多大的誤會,最終總能化幹戈為玉帛的。
一切前導和基礎就在於當你受到誤解的時候,能夠寬容大度,主動地想辦法去消除對方的誤會,這是君子的度量,同樣也會受到朋友的尊重;相反,如果當你受到誤解的時候,如果對對方之誤厭惡憎恨,壓根兒不想去消除它,更不願主動去做疏通工作,以為那樣做會降低身份,丟了自己的麵子,損傷了人格,那麼不但誤會不會被解決,反而會給別人留下話柄。
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意思是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算得上國家的君主。對我們而言,如果在小小的人際關係圈內也受不得絲毫委屈,那就隻好形孤影單了。要明白,每個人都有缺點,所以不要計較太多,不要讓誤會糾纏著你,要把別人對你的誤解一揮而去,做一個快樂的人。
用平常心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愉悅
在家人、朋友或同事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種種“不公平”的現象:一些知識和才能一般的人,往往能很輕易地得到理想的職位,拿著高工資;而一些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都很強的人,卻在職場上處處碰壁。於是,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抱怨聲:“公司太不公平了,為什麼不給我多發獎金?”、“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高學曆又有什麼用?”、“這件事太不……”
的確,不公平的現象確實存在。可是抱怨、憤恨也無濟於事,生活還得繼續。
有人說,要想成功,就要給自己製訂一個明確的目標,並用熱切的渴望、積極的行動去實現它,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世界的不公。因為世事沒有百分之百的公平,一味地追求公平隻會讓人心理失衡;一味地為了公平去爭鬥,隻會讓我們失去更多,遠離自己的目標。
況且,有時候,我們所認為的不公平,隻是因為我們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待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就更要放寬心了。
一個農場的葡萄熟透了,如果當天不把葡萄全部摘完的話,葡萄就會爛掉,而農場主自己又不可能在一天內把葡萄全部摘完。於是他到市場上找了一群人,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在今天幫我把葡萄全部摘完的話,我就給你們每人一塊金幣。”這群人聽後非常高興,就到葡萄園裏摘葡萄。
中午的時候,農場主發現葡萄還剩了很多,看情況這些人不可能在天黑前把葡萄都摘完,於是他又到市場上找了一群人,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在今天幫我把葡萄全部摘完的話,我就給你們每人一塊金幣。”這群人聽後,也非常高興地到葡萄園裏摘葡萄。
可是到下午2點鍾左右的時候,這個農場主發現這批人雖然非常賣力地摘葡萄,但他們還是不可能在天黑前把葡萄全部摘完。於是他又到市場上找了一群人,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在今天幫我把葡萄全部摘完的話,我就給你們每人一塊金幣。”這群人聽後,也非常高興地到葡萄園裏摘葡萄。
當日落西山的時候,葡萄終於全部摘完了。農場主先把最後一批人叫過來,給了他們每人一塊金幣,這群人高興地走了。他又把第二次招來的人叫過來,每人給了他們一塊金幣,這群人並沒有表現得非常高興,但沒有說什麼,也走了。當他把第一次招來的人叫過來,給了他們每人一塊金幣的時候,這些人不高興了。他們說:“為什麼我們幹的活兒比後來的這些人多,但給的錢怎麼都是一個金幣呢?”
很多人都會有同感。事實上,所謂的“不公平”感,其實是來源於與自己的勞動和報酬無關的其他人,是我們覺得人與人之間不公平。
人們因出身背景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公平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其實,公平隻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認識到這一點,也就不會再心有不甘,而去千方百計地追求百分之百的公平了。隻要以平常心對人對事,就會獲得自己內心的平靜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