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放下包袱,一身輕鬆(1 / 3)

不為貪婪所誘惑,凡事量力而行

貪婪是一碗劇毒,誰喝了都會無藥可救,所以在生活中,適時地控製自己的貪念才能夠生活得幸福,而一個貪婪的人永遠不會知道“知足”是什麼。他們不停地追求,為的隻是得到,而不是享受。由於他們忽略了享受生活,就算他們得到的東西再多,也不會明白快樂是什麼。如果欲望太多,就會一事無成,想得到的越多,往往就會失去更多,隻有放下貪婪,心中才能安靜,身心也會釋然。

有一個寓言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說的是有一個人窮困潦倒得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隻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他向佛祖祈禱能給他一個發財的機會,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麵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隻有當你把這個錢袋歸還給我後才能使用這些錢。”

那個窮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他這一輩子就是什麼也不做,這些錢也足夠他花了。每次當他決心歸還那個錢袋的時候,都舍不得。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著金幣,直到屋子裏全堆滿了金幣。

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歸還錢袋,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應該多一些錢才好!”到最後,他虛弱得沒有了一絲力氣,終於死在了錢袋的旁邊。

不可否認,貪婪會讓人不知不覺犯傻,有時會做出很愚蠢的事情來。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貪婪誘惑。

貪婪是一種頑疾,人們很容易成為它的俘虜,變得越來越貪婪。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個貪婪的、永不知足的人等於在愚弄自己,到最後,往往什麼都得不到。

從前,有一對撿破爛的夫妻,每天一早出門,拉著一輛平板車到處撿廢銅爛鐵,直到太陽落山以後才回家。每天回到家,就在院子裏放一盆熱水,搬一個凳子,把雙腳泡在盆中,然後拉弦唱歌,到晚上天氣變得涼爽的時候,他們就回屋睡覺。日子過得很是舒心、自在。

一位很有錢的員外住在他們對麵,他每天都得打算盤,算算哪家的租金該收了,哪家欠多少賬,總是為這些事操心。他看到對麵的夫妻每天快樂地出門,晚上輕鬆自在地唱歌,非常羨慕,又覺得奇怪——他們沒什麼錢,有什麼可快樂的。於是就問他的夥計:“為什麼我這麼富有卻不快樂,而對麵那對窮夫妻卻過得如此快樂呢?”夥計問:“你想要他們發愁嗎?”員外回答:“我覺得他們不會發愁。”夥計又說:“隻要給我一貫錢,送到他家,我保證他們明天不會開心地唱歌。”員外說:“給他錢他會更開心,怎麼說不會再唱歌了呢?”夥計說:“到時您就看吧。”於是,員外就把錢交給夥計,夥計再把錢送到窮夫妻手裏。

有了錢以後,這對夫妻就開始煩惱,晚上竟然睡不著了:把錢放在家裏,門不嚴實;藏在牆壁裏,牆用手一扒就開;放在枕頭下又怕丟掉……二人一晚上都為這貫錢發愁,一會兒躺下,一會兒又起來,整夜就這樣反複折騰,沒法安心睡覺。妻子問道:“現在你已經有錢了,為什麼還發愁呢?”

丈夫說:“這些錢,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放在家裏怕丟了,我滿腦子都在想該怎麼用這些錢。”隔天早上他帶錢出門,轉了一天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好,他又把錢帶回家,垂頭喪氣的很無奈。做小生意不甘心,做大生意錢又不夠。他對妻子說:“這些錢說少也不少,說多又不夠做大生意,太傷腦筋了!”

晚上,員外在對麵,果然沒聽到拉弦唱歌,於是就到他家去問怎麼回事。這對夫妻說:“我覺得還是把錢還給你好了。我寧願每天一大早出去撿破爛,也比有這些錢輕鬆愉快!”此時員外恍然大悟,原來,有錢不知道怎麼花,同樣也是負擔。

那麼,到底怎麼活才是快樂的呢?放下不必要的包袱,不為貪婪所誘惑,凡事量力而行。如果能這樣簡單地過,自然就能輕鬆愉快。有了貪念,就會患得患失,把利益看得很重。而不被貪婪所誘惑的人是沒有負擔的,沒人與他結怨,他也沒有心機去和別人計較。與一切無爭,一切自當安靜,這種日子最輕鬆,這樣的人生最快樂。

與其憂心忡忡,不如放下憂慮

憂慮是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感覺到擔心和焦慮的一種心理狀態。憂慮的人常會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疲倦無力。

但事實上,多數我們所憂慮的事情,是沒必要的,隻會浪費我們的時間,傷害我們的感情,使我們無法享受快樂。等我們不再為此事憂慮以後,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一直為這種小事擔心,是多麼不值得。

一位男士在出國旅遊時,帶回來一個精美的水晶盤子。他十分喜愛這個盤子,為此,他還特意定做了一個結實的座子,然後和盤子一起放到陳設架上最安全、最顯眼的位置。

為了使水晶盤一直保持晶瑩剔透,他三天兩頭地用板凳搭起梯子爬到架上去打掃。他一改往日油瓶倒了都不扶的懶惰,小心翼翼地看護著這個“稀世珍寶”。他擔心小孩玩耍時撞到架子碰翻水晶盤,還擔心老婆在打掃衛生時失手打碎水晶盤,因此,他經常嗬斥孩子和老婆做事要小心。時間久了,老婆和孩子變得膽小了,孩子不敢在家裏玩鬧和嬉戲,老婆打掃衛生時也不敢卷起袖子大幹。到後來,一家人說起話來客氣得就像陌生人。

一天,一個多年沒見麵的老同學到他家裏作客,進屋沒多久就看見了這個漂亮的水晶盤。老同學眼睛一亮,覺得非常漂亮,要求他拿下來賞玩一番。他非常得意地站到椅子上取水晶盤,拿給這位老朋友。

“啪”的一聲,老婆在廚房聽見聲響,慌張地跑到客廳裏,在屋裏收看動畫片的孩子也抬頭看著他們,一臉的恐慌。

朋友和他都呆在那裏。在他把盤子遞給老同學的那一刹那,水晶盤墜落在地上,綻放成一朵朵淒美的“碎花”,一粒粒水晶殘片散落在地板上。

他站在椅子上,看著摔碎的水晶盤子,一臉的茫然。他視如珍寶的水晶盤在刹那間就成了永遠的回憶,這讓他百感交集。

但這一聲響,好像心頭的一個牢固鎖頭突然被打開,他心裏先是一緊,隨之而來的卻是如釋重負的痛快。

他輕鬆地安慰著尷尬的老同學和緊張萬分的家人,臉上綻放出以前難得一見的笑容。於是,久違了的溫馨氣氛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家裏。

要知道,憂慮隻會打破我們生活的寧靜,給自己徒增煩惱,所以,與其整天憂心忡忡,不如放下憂慮,迎接快樂。在得失之間,可以淡泊一些,不必將自己的心囚禁起來。

因為“人生如舟”,負載過多過重,不沉船也難免要擱淺。放下憂慮,是為了拿起快樂。當你為生活的種種煩惱感到困惑、受到壓力時,請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放下你心中的所思所想,丟掉負擔,這樣,你將會變得輕鬆愉快。

漢裏斯是一定大飯店的總裁,然而,他卻因為常常憂慮發愁而得了胃病。

有一天,他被送到醫院。在醫院裏,有三個醫生對他進行會診,其中一個是非常有名的胃病專家,他們一致認為漢裏斯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他在醫院裏隻能吃蘇打粉,每小時吃一大匙半流質的東西,把胃裏麵的東西洗出來。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了好幾個月,最後,漢裏斯對自己說:“漢裏斯,如果你除了等死之外沒什麼別的指望了,不如好好利用你剩下的這一點時間。反正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死,而你現在沒死,還應該做點什麼。”

漢裏斯一直想在死前環遊世界,於是他決定馬上行動。當他告訴醫生他的計劃時,他們都大吃一驚。醫生們警告他說,如果他開始環遊世界,就隻有葬在海裏了。

“不,我不會的。”漢裏斯回答說,“我已經答應過我的親友,我要葬在我們老家的墓園裏,所以,我打算把我的棺材隨身帶著。”

漢裏斯真的去買了一具棺材,把它運上船,然後和輪船公司安排好,萬一他死去的話,就把屍體放在冷凍艙裏,一直到回到老家的時候。然後,漢裏斯踏上了旅程。

在旅途過程中,漢裏斯拋開了一切憂慮,專心享受著最後的時光。漸漸地,他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胃了。不久之後,他任何食物都能吃了,甚至包括許多奇奇怪怪的當地食品和調味品。幾個禮拜過去後,他甚至可以抽長長的黑雪茄,喝幾杯老酒。多年來,漢裏斯從來沒有這樣享受過,甚至後來遇見台風他也沒有為此憂慮過。

漢裏斯在船上和不同的人玩遊戲、唱歌,晚上聊到半夜。當船航行到某地後,漢裏斯發現回去之後要處理的事情和在這裏見到的貧窮與饑餓比起來,簡直像是天堂與地獄。因此,他停止了所有無聊的擔憂,覺得生活非常美好。

回國後,他幾乎完全忘記了自己曾患過胃病。他馬上回去工作,並且開始期待每一天的到來,此後他的身體狀況也一直很好。

漢裏斯的經曆告訴我們,憂慮是一劑慢性的毒藥,醫治憂慮的最好醫生隻能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沒必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因為這毫無意義,隻會讓自己不開心,而不會改變什麼。

放下心中的妒忌,自己就會愉快

巴爾紮克曾經說過:“妒忌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妒忌心強的人,往往以恨人而開始,以害己而告終。”

在人類所有的感情中,妒忌可以說是最奇怪的一種。一方麵,它異常普遍,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感情。另一方麵,妒忌似乎很不光彩,每個人都把它當作一件不可告人的秘密藏在內心深處。它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潛入意識,猶如一團暗火炙烤著妒忌者的心。妒忌猶如一把“雙刃劍”,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韓非是戰國末期韓國的思想家,也是荀子最得意的學生。韓非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秦王讀了他的文章,大發感慨:“多出色的論述,如能與此人見麵,死而無憾。”後來韓非到了秦國,秦王請他進宮,韓非為他出謀劃策:要想統一天下,就要打破目前六國合縱的盟約。

秦王聽了他的一番建議,很是高興。當時李斯已經深得秦王信任,位居高官。他看到秦王如此喜歡韓非,擔心韓非將來會取代他的位置,於是就對秦王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秦王想吞並各個諸侯國,真要是發生征戰,韓非一定會為自己的祖國著想,而不會為秦國考慮,這是人之常情。現在他居住在我國境內,一旦他回到韓國,必將對我國不利。所以,最好是把他關入大牢施以酷刑,處死他。”秦王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把韓非關入大牢。

韓非雖然很想為自己辯解,但卻沒法見到秦王,也無法傳達自己的意思。李斯派人送來毒藥,還有一封信:“秦國重臣對客卿甚為不滿,決定將他們全部放逐,當然也不會就這麼讓他們回去,自己服毒自殺吧!”

韓非此刻明白了:李斯這是妒忌自己,解釋也沒有用。於是服了毒藥。這時秦王想起他的博學多才,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後悔把韓非關入大牢,於是急忙下令赦免,可是韓非已經自殺身亡。

妒忌,是一些人心態不平衡的表現。因為妒忌,龐涓使計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因為妒忌,蘇軾連遭小人的陷害,最終被流放到海南島……曆史上,關於妒忌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的由妒忌引起的悲劇,促使我們反複思考關於妒忌的問題。

芸芸眾生,各人的機遇與境遇不同,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也會有所不同,有的飛黃騰達,有的窮困潦倒。對於他人的成就,可以羨慕,但不要妒忌。心懷妒忌之心的人不能容忍別人的快樂與成就,他們用各種手段去破壞別人擁有的美好,挖空心思去中傷他人,不惜采取卑劣手段。妒忌的人又很可憐,他們自卑、陰暗,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妒忌不知道害了多少人,毀了多少人,可是,它還是在某些人身上存在著,成為人性中最不該擁有的一部分。可悲的是人類明知道它是一個惡魔,卻總是不肯放開它。而事實上,妒忌他人不僅不會讓自己獲得好處,對個人的發展也沒有益處。相反,如果不去妒忌,那麼於人於己都有利,同時也會促進個人的進步與發展。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可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

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個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讓全場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

李斯特坐在鋼琴麵前,當燈一滅,他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的行為深表欽佩。

人生在世,要保持一顆平靜和睦的心,一定不要心懷妒忌。別人所有的,我們不要心存妒忌,應該平靜地看待別人所取得的成功。放下心中的妒忌,自己就會愉快。

妒忌就像一道枷鎖,會將一個人牢牢拴住,讓人不但得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會跌進痛苦的深淵。妒忌對生活、人生、事業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聰明的人要看到自己的長處,懂得揚長避短,尋找和開拓有利於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新領域,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以前沒能滿足的欲望,減少以及消除對別人的妒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