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看家本領就是公司結構的治理,他們通常把企業作通盤考慮,就像一盤棋,有帥,有車、馬、炮,有卒子,各代表不同的功能,在不同情境下,這些功能有不同的行事方式,這樣才能避險,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舉個例子,最早在避稅島國進行公司注冊就是猶太人的發明,同時,由於在避稅島國可以申請豁免申報真正的股東,從而起到了很好的保護商業隱私的作用。
當然,猶太人會選擇多國多地進行注冊,涉及幾乎所有行業,有效地進行各類資產、資源的整合。
猶太人不光在商業上具有極強的危機意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亦是如此。比如猶太人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黑暗著開始,明亮著結束”,意圖就在於提醒孩子時刻牢記困難,從而時刻懷有危機意識。
無論如何也不要放棄今天
今天將要發生的事我們都不知道,何必為明天而煩惱。
——《塔木德》
同樣一杯水,消極的人看到的是“隻剩下半杯了”,積極的人卻想著“還剩半杯呢”。同樣一堆玩具,消極的人想的是“玩具會被玩壞”,積極的人卻想著“如何更多地開發這些玩具的功能”。不同的想法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態度。事實證明,樂觀積極的人,他們的天空更美!
猶太人有一則名叫“飛馬騰空”的童話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因為惹惱國王而被判了死刑,這人請求國王饒他一命,他說:“隻要你給我一年的時間,我就能讓您最心愛的馬飛上天空。如果過了一年,您的馬不能在天空自如飛翔的話,我寧願被處死刑,絕不會有半點怨言。”國王答應了他。他回到牢房之後,另一位囚犯對他說:“你不要胡說了,馬怎麼能飛上天空呢?”這個人回答說:“在一年之內,也許我自己病死,也許國王會死,也許那匹馬出了意外送了命。總之,在這一年之內,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所以隻要有一年的時間,沒準馬真的能飛上天空!”
說不準,這種樂觀的態度也許最後真的能保住他一命!
這個猶太囚犯從小就被父親教育道:“即使明天就是末日也不要放棄今天,隻要你不向困境低頭,不向命運彎腰,你就有機會實現目標。”因此,長大後,即使在麵對死亡時,他也沒有驚慌失措,更沒有低頭認命,樂觀讓他為自己尋找一切生還的希望來拯救自己。
一個樂觀的人即使身處困境也能看到機會,而悲觀的人即使機會在手邊也隻看到危難。猶太人一直認為,樂觀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個猶太父母都會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精神。
縱觀猶太人顛沛流離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大多數時期都與苦難為伴,然而他們對生活一直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否則,這個民族又怎麼能經受得住那麼多的折磨,最後幸存下來?事實上,也正是苦難造就了猶太人不可動搖的樂觀精神。歡樂和笑聲是猶太人生活中必備的良藥,這使他們總能保持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
黑暗過去就是光明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麼隻讓透過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塔木德》
在猶太法典中有一個自問自答的問題:“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所組成的,可是神為什麼要讓人隻能透過黑的部分去看東西呢?”
回答是:“因為人生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猶太民族是一個神奇的民族。他們處處散發著猶太民族智慧的光芒,從生存到經商,從愛情到生活,從處世到談判,他們的智慧充滿了絢麗的光彩,閃爍著生存意義之外的魅力……
猶太實業家路德維希·蒙德學生時代曾在海德堡大學發現了一種從廢堿中提煉硫磺的方法。後來他移居英國,將這一方法帶到英國,幾經周折,才找到一家願意同他合作開發的公司。結果證明他的這個專利是有經濟價值的。蒙德由此萌發了自己開辦化工企業的念頭。
隨後他買下了一種利用氨水的作用使鹽轉化為碳酸氫鈉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他參與發明的,當時還不很成熟。蒙德在柴郡的溫寧頓買下一塊地,建造廠房。同時,他繼續實驗,以完善這種方法。實驗失敗之後,蒙德幹脆住進了實驗室,晝夜不停地工作。經過反複而複雜的實驗,他終於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
1874年,廠房建成,起初生產情況並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連續幾年企業完全虧損。
猶太人在逆境中的堅韌性格幫助了蒙德,他不氣餒,終於在建廠6年後的188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產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來,產品由原先每噸虧損5英鎊,變為獲利1英鎊。
後來,蒙德建立的這家企業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堿的化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