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立身篇(5)(2 / 2)

也許有人覺得這個問題過於幼稚。實際上未必如此。

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嬰兒似乎有點麻煩。因為按照猶太律法,孩子滿月時要請拉比祝福,這時究竟祝福一次呢,還是兩次?祈禱時究竟應該在頭上放一個缽呢,還是兩個?

《塔木德》中所提供的解決方案簡潔明了:在一個頭上淋上熱水,要是另一個頭也發出悲鳴,就是一個人;如果另一個頭滿不在乎,那就是兩個人。

用猶太人的話來說:如果有人聽到不管是以色列的猶太人受到迫害,或是俄國猶太人受到迫害,都會感受到痛苦,並發出呼喊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猶太人;如果不會呼喊,就不是猶太人!

十分明顯,這個設問隻是一則比喻,實質上是為了說明猶太人有著高度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這種感應,從小處講,隻是一個猶太人對另一個猶太人的遭遇的感應;但從宏觀上看,便是所有猶太人對個別猶太人的感應,是民族共同體對個別成員的感應。

如果一個猶太人遭受迫害,其他猶太人都一致呼喊時,這種指向一致的感應已經彙成了一股合力,這股合力牢不可破。

世世代代的猶太人都非常重視團結的力量。猶太人認為,散居在全世界各地的同胞之間的交流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基礎。例如:東歐一些國家的猶太社團成員為了消除相互之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隔閡,在贖罪日前夕做禮拜時,往往會真誠地向相遇者打招呼,說聲“請寬恕我”。這時,對方肯定會全神貫注地聽完他的話,然後立即回答:“我寬恕你。”同時,他也要向對方尋求寬恕。這種習慣已經在猶太人中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法律,即使社團的首領和德高望重的長者也不例外。

有的時候,如果兩個猶太人誤會太深,見了麵都互相躲避,這時,與他們都很熟的老人就會主動上前,使其中一方首先開口,這樣做,至少會使他們平息怒氣,有時甚至握手言和。

在新的移民地區中,雖然猶太人沒有嚴密的組織,但是,在很多地方,他們自行作出了兩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周聚會一次,或集體做禮拜,或開研討會、欣賞音樂、觀看電影等;在住宅的選擇上,他們也要體現集體色彩,盡可能集中居住在一起,這樣在發生意外時,可相互援助。

⊙猶太人多次經曆大驅逐、大殺戮、大迫害,但他們始終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這完全得益於他們這種高度團結的精神。

給別人留一個台階

思考要用自己的腦袋,但要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猶太格言

猶太人告訴我們,如果在大是大非麵前,堅持原則無可厚非,但是,倘若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上糾纏不休,那就大可不必了。與人相處,每個人都要努力做到給別人留一個台階。適當地讓步並不是懦弱的表現,相反,它會給我們帶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會讓我們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

曾有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他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對此很不滿意,他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

高僧在宴後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而徒弟隻是想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在聽了他的話之後,意味深長地說:“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不管是有心還是無心。剛才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些都是我不願意看見的。”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待人處世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

給人一個台階,是為人處世應遵循的原則之一。英國詩人華茲華斯也曾說過:“寬容是我們最完美的所作所為。”寬容也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良好修養。隻有襟懷坦蕩、關心他人的人,才會時刻牢記給人一個台階。寬容雖然並不意味著一味地忍讓,但學會最大限度的寬容,就能避免很多尷尬。

說話做事時給別人一個台階,往往還會贏得友誼,得到信賴。在社交活動中,可以學一點給人“下台階”的技巧,以便你能適時地為陷入尷尬境地的對方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不僅可以讓對方免丟麵子,也能使你獲得對方的好感,並且也有助於你樹立良好的社交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