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企業的美國人。此後,列寧給了他更大的特權,讓他負責蘇聯對美貿易,哈默成為美國橡膠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艾利斯—查爾斯機械設備公司等30幾家公司在蘇聯的總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來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銀行裏的盧布數額驚人。
這次冒險使哈默嚐到了巨大的甜頭。於是,“隻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險”,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哈默成功的事實告訴我們:風險和利潤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風險能帶來巨大的效益。與其不嚐試就失敗,不如嚐試了再失敗。不戰而敗如同運動員在競賽時棄權一樣,是一種極端怯懦的行為。所以,要想在波濤洶湧的商海中自由遨遊,非得有冒險的勇氣不可。
要想成功,就要敢於承擔風險
財富就是風險的尾巴。
——《財箴》
猶太人認為,要想成功,就要有“與風險親密接觸”的勇氣。不冒風險,則與成功永遠無緣。而商戰的法則是風險越大,賺錢越多。當機會來臨時,不敢冒險的人,永遠是平庸之人。而猶太商人大多具有樂觀的風險意識,所以常能發大財。
不少時候,猶太商人正是靠準確地把握這種“風險”之機而得以發跡。
公元1600年前後,摩根家族的祖先從英國遷移到美洲來,到約瑟夫·摩根的時候,他賣掉了在馬薩諸塞州的農場,到哈特福定居下來。
約瑟夫最初以經營一家小咖啡店為生,同時還賣些旅行用的籃子。這樣苦心經營了一些時日,逐漸賺了些錢,就蓋了一座很氣派的大旅館,還買了運河的股票,成為汽船業和地方鐵路的股東。
1835年,約瑟夫投資加入了一家叫做“伊特納火災”的小型保險公司。所謂投資,並不要現金,出資者的信用就是一種資本,隻要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姓名即可。投資者在期票上署名後,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納的手續費。隻要不發生火災,這無本生意就穩賺不賠。
然而不久,紐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投資者聚集在約瑟夫的旅館裏,一個個麵色蒼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很顯然,不少投資者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件。他們驚慌失措,願意自動放棄自己的股份。約瑟夫便把他們的股份統統買下。他說:“為了付清保險費用,我願意把這旅館賣了,不過得有個條件:以後必須大幅度提高手續費。”
這真是一場賭博,成敗與否,全在此一舉。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約瑟夫一起冒這個險。於是,兩人湊了10萬美元,派代理人去紐約處理賠償事項,結果,代理人從紐約回來的時候帶回了大筆的現款。這些現款是新投保的客戶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續費。與此同時,信用可靠的“伊特納火災保險”已經在紐約名聲大振。這次火災後,約瑟夫淨賺了15萬美元。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能夠把握住關鍵時刻,通常可以把危機轉化為賺大錢的機會。
敢於冒險,才能開辟出新天地
擁有了高財商,不僅可以讓你懂得如何創造財富,同時還能夠讓你知道在財富的機遇麵前應該如何去抓住它,把運氣變成財氣。
——猶太格言
現代社會中充斥著種種冒險遊戲。在經濟領域,投資意味著風險,特別是炒股票,風險就更大。不過,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商家的法則就是冒險越大,賺錢越多。特別是對於一個前人尚未涉足的市場領域,作為開拓者就更要冒風險。猶太人曆來以冒險家聞名於世。
19世紀80年代,在關於是否購買利馬油田的問題上,洛克菲勒和同事們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利馬油田是當時新發現的油田,位於俄亥俄州西北與印第安納東部交界的地帶。那裏的原油有很高的含硫量,反應生成的硫化氫發出一種雞蛋壞掉後的難聞氣味,人們都稱之為“酸油”。所以,沒有煉油公司願意買這種低質量的原油。
當洛克菲勒提出買下油田的建議時,幾乎遭到了公司執行委員會所有委員的反對,包括他最信任的幾個得力助手。原因是這種原油的質量太差了,價格也最低。雖然油量很大,但是誰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進行提煉。然而洛克菲勒堅信一定能找到除去高硫的辦法。在大家互不相讓的時候,洛克菲勒宣稱將個人冒險去“關心這一產品”,並不惜一切代價。
由於洛克菲勒態度十分強硬,委員會被迫作出了讓步,最後標準石油公司以800萬美元的低價買下了利馬油田,這是公司第一次購買產油的油田。此後,洛克菲勒花了20萬美元聘請一名猶太化學家,讓他前往油田研究去硫問題。實驗進行了兩年,仍然沒有成功。但洛克菲勒從未放棄,在他的堅持下,這項希望渺茫的工程仍未被放棄。這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又過了幾年,猶太科學家終於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