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生活篇(1)(1 / 3)

第十三節 猶太人的教育智慧

◎猶太人不僅在工作方麵極為出色,在生活方麵也有著獨特的智慧。他們重視教育,將其視作本民族的頭等大事;注重家庭,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節製生活,懂得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一代代持續不斷地保持著優秀,領先於其他民族,始終走在發展和進步的前列。猶太人的生活智慧,無疑值得全世界所有的人共同學習。

永遠不為孩子代勞

擁有一份是自己的比擁有九份是別人的能讓人更高興。

——《塔木德》

從猶太孩子懂事的時候開始,父母就告訴他們: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沒有人可以讓你依賴。猶太父母還經常會給孩子講這個故事:

有一個商人有兩個兒子。父親寵愛大兒子,想把自己的全部財產都留給他。但是母親很可憐小兒子,她請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財產的事。商人聽從了妻子的勸告,暫時沒有宣布分財產的決定。

有一天,母親坐在窗前哭泣,一位過路人看見了,就走上前來,問她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她說:“我怎麼能不傷心呢?我很疼愛兩個兒子,可是我的丈夫卻想把全部財產留給大兒子,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我請求丈夫先不要向兒子們宣布他的決定,但是我到現在也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過路人說:“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你隻管讓丈夫向兩個兒子宣布:大兒子將得到全部財產,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以後他們將各得其所。”

小兒子一聽說自己什麼也得不到,就離開家到耶路撒冷謀生去了。他在那裏學會了許多手藝,增長了知識。大兒子一直依賴父親生活,父親去世後,大兒子什麼都不會幹,最後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花光了。小兒子在外麵學會了掙錢的本事,變成了富翁。

猶太父母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孩子:隻有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做一個擁有智慧又能維持生計的人,他以後的人生才會走對路。

也許是中國的父母曾經受過很多苦,當他們日子好起來時,便把所有的寵愛都給了孩子,借以補償自己童年的缺失。這些在溺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半是“獨生子女”。要想使孩子擺脫依賴,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獨生子”當長子來養。傳統意義上真正的長子則是很辛苦的,他們不僅自立,而且懂得適時地替父母分擔生活的辛苦。父母還需要像猶太人那樣,發一下“狠”,讓曾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去嚐試生活的酸甜苦辣。

給孩子一個勇敢的理由

不要自貶身價,以免被別人看輕。

——猶太格言

那些敢於冒險、敢於創新的孩子,他們有過怎樣的童年?他們的父母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我們來看一個猶太家庭的膽量教育。

猶太姑娘尤利婭小的時候,非常活潑好動,但一見到陌生人就害怕地躲到自己的臥室裏去了。她上學後,很害怕見那些陌生的小夥伴,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呆在角落裏。

尤利婭的媽媽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家裏來了幾個要好的朋友,女兒從來沒見過他們,於是躲在房間裏不敢出來。後來媽媽好不容易才把她拉出來。

吃完飯後,大家和尤利婭開玩笑說:“小姑娘,給大家唱首歌吧?”然後其他朋友也應和著。女兒一個勁地搖頭,最後竟然嚇得尿褲子。看到女兒如此膽小,媽媽決心鍛煉一下她的膽量。

一個周末,尤利婭的爸爸在單位加班,尤利婭在家裏簡直玩瘋了。忽然,媽媽靈機一動,捧著肚子叫道:“女兒,快過來,媽媽肚子疼死了!”女兒非常慌張,扶著媽媽說:“快給爸爸打電話吧。讓他回來啊!”媽媽說:“來不及了,等爸爸回來我就要疼死了。”尤利婭急得團團轉,她問媽媽到底怎麼辦?“寶貝,你去把鄰居胖大嬸叫來,讓她過來幫我看看。她是醫生。”媽媽說。尤利婭平日最怕這個鄰居了,聽到媽媽的吩咐,她猶猶豫豫,急得直哭。媽媽硬著心腸說:“寶貝乖,快去啊,否則媽媽很快就疼死了……”女兒一步三回頭,終於去了胖大嬸家,她真的把胖大嬸叫了過來。媽媽向胖大嬸使了個眼色,結束了對女兒的考驗。胖大嬸走後,媽媽對女兒說:“媽媽現在好多了。寶貝,真是謝謝你了。”

媽媽又問:“寶貝,你不是怕胖大嬸嗎?怎麼敢去她家呢?”

女兒說:“我是很怕呀,但是一想到媽媽的情況,我就顧不上那麼多了。”

經曆了此事之後,女兒的膽怯心理有所好轉。媽媽經常開導女兒,帶著女兒到公共場合活動,大約半年後,女兒徹底告別了膽怯。

一般來說,內向的孩子多半膽小怕事又怯場,對於這些孩子,父母最好多多鼓勵,千萬不要說“你這個膽小鬼”、“你這個沒用的家夥”、“你也太懦弱了”之類的話。如果父母這麼做了,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他更不敢向自己的懦弱和膽小挑戰了。猶太父母特別注重從生活小事中鍛煉孩子的膽量,在生活場景中,人為地設置一些障礙,鼓勵孩子去勇敢麵對這些“害怕的東西”,繼而幫助孩子慢慢練出膽量。

給孩子安裝一個懷疑的頭腦

因為我擁有猶太人的兩個天性——懷疑和思考,所以我發現自己沒有受到偏見的影響,而其他的人在運用他們的智力的時候卻受到了限製。作為一個猶太人,我隨時都準備反對和拒絕附和“大多數的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