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生活篇(1)(2 / 3)

——猶太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

猶太人非常注重對孩子懷疑精神的培養。《塔木德》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猶太教士問一個年輕人:“兩個猶太人掉進了一個大煙囪,其中一個身上滿是煙灰,另一個卻很幹淨,那麼他們誰會去洗澡?”

年輕人不假思索:“當然是那個身上髒的人!”

“錯!那個被弄髒的人看到身上幹淨的人,認為自己一定也是幹淨的;而幹淨的人看到髒的人,認為自己可能和他一樣髒。所以是幹淨的人要去洗澡。”教士說。

教士又問:“他們後來又掉進了那個大煙囪,情況和上次一樣,哪一個會去澡堂?”

“這還用說嗎?是那個幹淨的人!”年輕人急忙說。

教士說:“又錯了!幹淨的人上一次洗澡時發現自己並不髒,而那個髒人則明白了幹淨的人為什麼要去洗澡,所以這次髒人去了。”

教士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他們再一次掉進大煙囪,去洗澡的是哪一個?”

“這?是那個髒人。不,是那個幹淨的人!”

“你還是錯了!你見過兩個人一起掉進同一個煙囪,結果一個幹淨、一個髒的事情嗎?”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很多人的回答都會像年輕人一樣,這其實說明了人們欠缺一種懷疑精神,想當然地認為就是如此,自然就不會產生懷疑,隻有聰明的猶太人懂得從中提煉出教育內容:鼓勵他們的孩子大膽懷疑。猶太人還敢於質疑權威,甚至是他們心中神聖無比的上帝。因為在他們看來,要敢於懷疑,就不能讓別人來影響自己的判斷,即使是權威。

我們也知道,很多事實都是隱藏在一些看似根本不需要懷疑的事件當中,而我們往往因為沒有懷疑精神,才難以發現現象背後隱藏的東西。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摒棄“聽話教育”,清除孩子在“乖孩子”標準之下養成的依賴心理,轉而鼓勵孩子大膽懷疑,那麼,孩子自然就可以通過觀察、思考、發現、懷疑來認識世界,繼而有所創新,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不要再不由自主地陷進“聽話教育”的漩渦,想讓孩子有一番成就,就必須先從培養孩子的懷疑精神開始。

告訴孩子要多角度看問題

善於思考問題、多想問題是商人應該做的事情。為了避免少看問題,應該全麵地看問題。

——《塔木德》

人的大腦需要經常性地“更換角度思考”,這就意味著,即使你自認為走進了一條“死胡同”,最後也很可能“柳暗花明”。

《塔木德》裏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人外出,忽然,他看到前方有一線光亮,走近了,他發現對麵來了一個提燈籠的人,但仔細一看,那人卻是一個瞎子。

這個人心裏疑惑,就問盲人:“你提著燈也看不見東西,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盲人說:“我點燈是為了讓你們看到我!”

多聰明的猶太人!對於他而言,不管是黑夜還是白天,走路都是一樣的,而對於常人而言,差別卻大得多。盲人黑夜點燈實則是為了讓每一個相遇者都能看清自己,從而減少自己挨撞的可能性。

這其實就體現了思維的轉換,也是猶太人智慧的一大體現。顯然,這種智慧是猶太人從兩千多年的流散經曆中提煉出來的,而這種智慧的價值和意義從猶太人的發展史上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作為一個弱小的民族,這種智慧顯然為猶太人提供了保護,正是靠著“瞎子點燈”的智慧,猶太人讓別人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從而在艱難中求得生存,看似多此一舉,實際上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在猶太教育中,猶太父母就經常用“瞎子點燈”的故事來告訴孩子轉換思維的重要性。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沒必要對此進行教育,這其實是錯誤而又狹隘的想法。我們的教育也要懂得轉換思維,這樣才能為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提供方法,為孩子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幫助。

所以,我們不妨教會孩子用新的眼光來重新認識身邊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孩子一旦習慣於這種思維過程,當再次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他就會想到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為自己遇到的新挑戰、新情景或新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隻有付出異常艱苦的努力,才能品嚐醉人的美酒。

——猶太格言

在猶太民族中,無論是多麼富有的人,都不會對孩子“嬌生慣養”。他們總是在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觀念: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花錢就自己掙!猶太的那些名人,大多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懂得自己掙錢了。

“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每天做的工作記下來,然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與父親結算。洛克菲勒在做這些工作和記賬的時候都非常認真,他覺得從中能得到無窮的趣味。更有意思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也都延續了這種“打工”掙錢的做法,一旦誰想不勞而獲,就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