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因為家中貧困,也不是父母虐待孩子,隻不過是延續了猶太教育中“要花錢,自己掙”的傳統。那小賬本上記載的何止是一筆流水賬,而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曆!
其實,不僅僅是猶太家庭,就是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家庭裏,家長也都很注重對孩子“獨立賺錢”能力的培養。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借此賺取學費和零花錢。在美國,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成了“小生意人”,通過出售他們的“商品”來掙零用錢。
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也終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如果不讓這棵“溫室的花朵”接受外界的風吹雨打,他如何才能茁壯成長?憑借什麼和那些猶太孩子們一爭高下?是時候了,當孩子下次向你要錢時,請毫不客氣地告訴他:要花錢,自己掙!
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上帝讓每個人長一個腦袋是用來思索的,不是用來戴帽子的。
——猶太格言
你是否總是在向孩子強調好壞對錯?你是否總是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壞行為的結果?你是否為了孩子無法改正的錯誤操碎了心?告訴孩子答案,不如換一種思路來啟發,使他自己找到答案。猶太父母向來就是這樣做的。
一個猶太父親和小兒子一起洗澡。當兒子艾什卡站在淋浴頭下打開閥門時,冷水一衝而下,艾什卡大叫道:“哎呀,爸爸,太冷了!”
父親趕緊把艾什卡抱過來,給他披上厚厚的浴巾。
“啊哈哈,太舒服了,爸爸!”艾什卡愉快地叫著。
“艾什卡,”父親作出深思的樣子對兒子說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間的距離嗎?”
“當受到冷水衝擊的時候,你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驚叫聲‘哎呀’,暖和後才是舒服的‘啊哈哈’。但當你犯罪的時候,你的第一個反應是興奮的‘啊哈哈’,然後一定是‘哎呀’了。”
這位聰明的猶太父親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來比喻犯罪,告訴孩子一開始犯罪時,其感覺是興奮的“啊哈哈”,然後會是後悔而吃驚的“哎呀”,從而使孩子自己明白犯罪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其實教育孩子完全不必那麼操心,也沒有必要犧牲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隻要適當地引導、啟發,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與真相就可以了。
如果父母總是為孩子提供答案,那麼最終會剝奪孩子的理解力。與其操碎了心,不如采取一定的對策,使孩子自己知道該怎麼做。
從不用“比較”來要求孩子
一個人如果希望他的孩子尊重並執行他的命令,那他自己首先要尊重他的孩子。
——猶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不如讓他跟“昨天的自己”來比較。因為人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是自己,戰勝了自己,也就成功了。猶太家長深諳這個道理。
有一個叫格蘭特的猶太小孩,在一次考試後成績一落千丈。他心情很糟,一下子由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變成了一個沉默的小男孩。因為他覺得自己太笨了,不好意思見朋友,於是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裏。
他媽媽發現了他的變化,便和他一起分析考不好的原因,逐條列出,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之所以考不好,是因為不用功記單詞,不願意動腦子思考數學題——這些困難都是他自己能夠解決的。這位媽媽還反複告訴孩子:“格蘭特,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你還記得嗎?你四歲的時候就能數數了,還會畫出好看的畫。”
談話結束後,媽媽還給格蘭特留了一個小紙條:一個人的進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隻要不斷努力,及時總結一些經驗,找到一些技巧,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從此之後,格蘭特不再灰心喪氣,他每天都非常勤奮地學習,時常與自己的小夥伴們一起討論數學問題。沒過多久,他的學習成績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又恢複了以前的自信和樂觀。
與其把力量花在對比上,不如試圖挖掘隱藏在孩子身上的數不盡的“可愛之處”。
把孩子當作商品一樣比來比去,到頭來,很容易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在這種比較中較差的一方會更糟糕,他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也做不好;另一種是在比較中,較強的一方會因為優越感而過分膨脹,他為了保持自己的優越位置,就會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始終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之中。這兩種結果無疑都是負麵的。
“順從”是個值得警惕的詞語
不要害怕保持與其他人不同的立場。
——猶太格言
猶太學者瑞巴曾經將孩子分成反抗期現象和沒有反抗期現象兩種。就這個問題,瑞巴做了近二十年的追蹤調查。他專門調查這些孩子們的成長情形,結果發現:顯示有反抗期現象的孩子們,後來多成為自主性較強的人格特質者;而未顯示有反抗期現象的孩子們,長大之後多成為缺乏自主性的人。
成長中的孩子具有反抗行為,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其實表示孩子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僅僅是聽從和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