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之四 恩威並施,馭下有方根基牢(1 / 3)

下屬,是你在職場中的根基,失去了他們的支持,你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否具備駕馭下屬的手段,是決定你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

對待下屬,既要對他的過錯嚴懲不貸,又要讓他死心塌地地努力工作,還要樹立自己的權威,避免他以下犯上。因此,就需要懂得賞罰分明、寬嚴得當、恩威並施,達到既要糾正其錯誤,又讓其心存感激的目的。

1.以情感人,滿足需求

是情而不是利,才會使下屬對領導表現出極大的忠誠。無數事例說明,想要有效地統馭下屬,千萬不能一味求助於威權恐嚇或利益誘惑,而是要以情服人。現在,權威性或強製性的領導越來越不受歡迎,而事實上,隻靠權威性或強製性來統馭下屬,也愈來愈成為不可能。領導必須進行情感投入,用真情打動下屬的心,用人之道,缺少一個“情”字怎了得。

第一,小事之中見真情。假如你是一個大公司的領導,你會過問每一個下層的饑寒冷暖嗎?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根本沒有那麼大的精力。

但是,這不是說關心下屬的冷暖是無所謂的事情。相反,你該適時、適當地做一些細致入微的事情,使下屬能夠充分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這不會占用你太多的時間,而所取得的效果卻往往出人意料、令人鼓舞。如果你總是擺出一副官架子,遇到不愉快的事就滿臉的不高興,不屑於做或根本不情願去做小事,那麼,你的下屬就會對你產生成見了。

在處理一些小事的時候,如果你處理得不合理、不恰當,下屬們也會小視你,因此千萬不要忽略對一些小問題的處理。作為一個上級領導,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願做,或者連一點小事都做不成,便會威信掃地。一個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何談做大事呢?

況且有一些小事,是你作為領導,應該必須努力做到的。

例如,你的下屬得了一場病,請了半個多月的病假在家裏養病,今天,他恢複健康,頭一天來辦公室上班,難道你對他的到來會麵無表情,麻木不仁,不加半句客套話,沒有真誠的問候話語嗎?

再比如,你的一位年輕下屬找到了一位伴侶,不久將喜結良緣,或者這位年輕下屬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為本部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難道你能不冷不熱、無動於衷地不加一句祝賀稱讚的話語嗎?

這些事情確實很小,往往會使一些領導覺得無足輕重,不值一提,但正是這些小事折射出了領導人品質的整體風貌,下屬也往往通過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去衡量和評判一個領導。小事往往是成就大事的基石,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的。領導要善於處理好這兩方麵的關係,使兩者相得益彰。

如果領導能在許多看似平常的時刻,勤於在細小的事情上與下屬溝通感情,經常用“毛毛細雨”去灌溉下屬的心靈,下屬便會像禾苗一樣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終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

第二,給下屬帶來好心情。作為領導,需要時常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情,因為你的心情會影響到下屬的心情,你的態度會影響到大家的態度。如果你已經不堪重擊而垂頭喪氣,你的下屬還能精神振奮嗎?

作為一名領導,你要是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調節,那麼,你肯定也不會去關心下屬,這是必然的。

你應該多花一些精力去關心一下下屬的感情,因為隻有你的下屬心情愉快,才能維持正常良好的工作,才能使你在領導的位置上坐得安穩。如果每個下屬的情緒都不是很好,而你作為領導卻視而不見,聽之任之,更有甚者,你自己也為下屬的情緒所影響,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拿不出熱情,如此一來,正常的工作將難以開展,單位將不可避免地遭受損失。這樣的結果豈不是太令人失望了嗎?

領導不僅要控製自己的感情,還要用自己的好心情去感染下屬。請牢記這句話:領導的言行往往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在必要的時候,你能敞開胸懷,樂觀豪放,你的下屬就能夠相互信任,齊心協力,共同去克服困難。

第三,管人重在管心。一個團體或公司彙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作為領導,你想過沒有?這些性情各異的人為何會聚集在你的周圍,聽你指揮,為你效勞?

俗話說:“澆樹要澆根,帶人要帶心。”領導必須摸清下屬的內心願望和需求,並予以適當地滿足,才可能讓眾人追隨你。

這些願望和要求包括以下幾方麵。

幹同樣的活兒,拿同樣的錢。大多數人都希望他們工作能得到公平的回報,即同樣的工作得同樣的報酬。下屬們不滿的是別人幹同類或同樣的工作,卻拿更多的錢。他們希望自己的收入符合正常的水平。偏離準則是令人惱火的,很可能引起下屬的不滿。

被看成是一個“人物”。下屬們希望自己在領導和同事們眼裏顯得很重要,他們希望自己的出色工作能得到承認。領導鼓勵幾句、拍拍肩膀或增加他們的工資都有助於滿足這種需要。

步步高升的機會。下屬都希望在工作中有晉升的機會。向前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前途的工作會使下屬產生不滿,最終可能導致下屬辭職。

在舒適的地方從事有趣的工作。下屬往往會把這一條排在許多要求的前列。下屬都希望有一個安全、清潔和舒適的工作環境。隻是,如果他們對工作本身不感興趣,那麼,再舒適的工作場所也無濟於事。

為了搞好人際關係,你應該了解這些需要,並盡可能去滿足下屬的需要。為此而努力的領導,會與他的下屬相處得很好,從而上下一心,有效地、協調一致地進行工作。

2.勇擔責任,分享成功

人人都渴望安全。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安全需要是僅次於生理需要的一種本質需要。如果你成為下屬的依靠,帶給他安全感,他一定對你忠心耿耿。

當然,光有好心眼是不夠的,你需要通過某些手段證明自己確有保護下屬的能力。例如,下屬出現失誤,上司也有連帶責任。但是你不幫他承擔,他也沒什麼辦法,隻好認打認罰。如果你主動承擔責任,保護他的安全,他會將你視同恩人,從而真誠效命。

李某是某國營廠機電科的保管員。有一次,一位機修工來找他領零件,說是要修理一台進口電機。當時正好進口零件用光了,李某便臨時去市場給他買了一種同型號的國產零件。沒想到,這種零件是劣品,引起了電源短路,將那台價值好幾萬的進口電機燒毀了。領導追究起責任,機電科長說,是他讓李某購買那種零件的。這事要擱在李某身上,非被開除不可;擱在科長身上,就不算太大的事,後來也就不了了之。自此,在工作中,李某處處維護科長。當科長競選廠長時,他還拉攏一大批哥們為他助選。

的確,作為下屬,當意外事件發生時,最期望得到的就是上級的支持和庇護,上級的一絲垂顧,一句安慰,都會使下屬感到無比滿足,使他願意向上級敞開心扉,表露心跡。這種對上級的無限信任,是上級領導做好工作所必需的。不過,為下屬承擔責任需要冒一定風險,你有必要衡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扛得住。當然,當下屬犯原則性錯誤時,最好不要為他頂罪。

管理下屬無疑要具備極大的耐心,這是一件吃力但不一定討好的工作。一個人的地位愈高,往往愈無法了解下屬們對你的看法。由於下麵的人總是小心謹慎地觀察領導的一言一行,雖然是在訓話,下屬也可能敏感地猜疑:“領導到底是為了保護自己,還是僅僅為了教訓人?”

有的領導在工作不甚順利時,難免會發發牢騷,並將責任推給下屬,這樣的領導自然無法獲得下屬的尊敬。相反,一位願意承擔責任的領導,卻必然可以贏得下屬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除了幫下屬擔當責任外,要想真正俘獲下屬的心,領導還要記得與他們分享成功。一個人一旦獲得成功,就會引起別人的妒恨,一個領導獲得了成功,而又忘記了與自己同甘共苦的下屬,他必然會被同伴和下屬疏遠,甚至導致以後的孤立無援。

王彬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並擔任下屬的一個雜誌的主編。平時在單位裏上上下下關係都不錯,而且他還很有才氣,工作幹得很出色。有一次,他主編的雜誌在一次評選中獲了大獎,他感到十分自豪,逢人便講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同事們當然也向他表示祝賀。但過了個把月,他卻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發現,原來任勞任怨的屬下,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和他過不去,並回避著他。

王彬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原因很簡單,他犯了“獨享榮耀”的錯誤。平心而論,這份雜誌之所以能得獎,他的貢獻當然很大,但這也有下屬的努力,他們當然也應分享這份榮譽。他們不會認為某個人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這位主編“獨享榮耀”,當然會引得別人不舒服。

因此,當權者應當與他人分享成就,把潛在的危機降低到最低限度。即使是很小幅度的分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衝淡敵意,獲得別人的好感。這是因為,對方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與你產生了緊密聯係。許多公司就是通過利益分享計劃,把職員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連在一起的。

就個人而言,假設你工作做得頗有成效,贏得了一份獎勵,不要隻為自己接受,將“光環”僅僅安在自己頭上,還要代表整個團隊接受,要讓你的所有下屬與你一起拍照,接受祝賀的同時要強調其他同事和下屬做出的貢獻,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你變得更有權時,也要讓下屬感到他們在上升。讓他們加入你的成功並分享一些勝利果實,例如強調他們在企業中的地位。要讓他們確信,自己比別的部門中同等地位的人能掌握更多的信息。

但要注意,權力分享策略雖可籠絡人心,但隻能在一定範圍內有效,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屬下因為成功而招搖過市,搶了你領導的風頭。

3.麵對錯誤,靈活處理

每一位下屬都有可能犯錯,麵對下屬的過錯,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呢?有的人認為,應該抓大放小,對大的過錯嚴肅處理,以警其餘;對小的錯誤,裝裝糊塗,忽略不計。還有的人認為,對下屬的過錯,應寬嚴適度。

上述兩種說法,表麵看都有道理:對大的過錯不嚴肅處理,下屬豈不要無法無天?對小的過錯管得過多,下屬則會變得謹小慎微,失去創新精神;對下屬的過錯處理過寬,起不到警示作用;處理過嚴,下屬會認為領導者太苛刻,以至心生怨氣。

但是,上述兩種說法,在操作上存在很大難度,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很難分清。損失一百萬,不見得是大事;每天偷一個小錢,不見得是小事。什麼是寬?什麼是嚴?不聞不問不見得是寬,嚴厲批評不見得是嚴。

處理下屬的錯誤,按大小寬嚴來衡量,很難把握準確。作為領導者,應該有這樣的認識:處理過錯的目的是為了組織的正常運行和事業的發展。因此應根據當時的情理,評估下屬的過錯對事業以及他人所造成的影響,然後決定是否處理和如何處理,其手段如下。

第一,對你知我知的錯誤,盡量睜一眼閉一眼。一位采購員在上班時間溜到棋攤上下棋,忽然發現老板走過來了,不禁大吃一驚。老板也看見了他,走過去提醒道:“你們科長在後麵,馬上就過來,要是看見你在這裏下棋,你就該倒黴了,快到商店裏去避一避。”說完,老板徑直走了。采購員躲進商店,等科長過去後才敢出來。而老板也未跟任何人提起過這件事。自此,這位采購員覺得老板很夠意思,工作特別賣力。

難道這位老板沒有權力處理員工嗎?當然不是。他讓這位員工回避科長,等於表明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因為這件事影響範圍很小,點到為止就行了,沒必要太計較。如果很多人知道這件事,不處理就不行了,否則大家都會“照方抓藥”的。

第二,對能力不足造成的錯誤,審慎處理。美國某公司一位高層主管提出一個新產品開發計劃,不料因市場判斷失誤,虧損了一百多萬美元。這位主管十分內疚,提出辭職。老板說:“如果你辭職,我們為你交的一百萬學費不是白丟了嗎?好好幹吧!”這位主管感恩戴德,經過精心醞釀,再次提出一個新產品開發計劃,為公司賺了一千多萬美元。

下屬能力不足出現重大失誤,領導者也有用人不當的責任。如何處理,需視情況而定。如果下屬能從錯誤中獲得經驗,知道怎樣做正確的事,仍當大膽運用。否則,應另選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