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之四 恩威並施,馭下有方根基牢(2 / 3)

第三,對隻有自己受損的錯誤,寬大為懷。北宋名相韓琦,有一對玉杯非常珍貴,他隻在重要場合才使用。一次,韓琦宴客時,將玉杯拿出來給大家欣賞。一位官員在把玩時,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嚇得他趴在地上,求韓琦治罪。韓琦淡淡一笑,說:“大凡寶物,得失自有時運,該有它時,它就來了;該失去它時,它就走了,這跟你有什麼關係呢?”事後,朝野中無不歎服韓琦的度量。

4.懲罰批評講方法

懲罰和批評,是領導者提高統禦力的兩種必要手段。但運用它們時,如何達到自己期望的結果,卻很有講究。

最糟糕的懲罰和批評是泄憤式的,目的是為了傷害下屬以平息自己的情緒。這種做法隻能使下屬害怕和怨恨,不會讓他們心服口服。

最理想的懲罰和批評是教育式的,就像理智的父母教育孩子一樣,打是為了確立原則,不是因為怨恨;罵是為了規範行為,不是出於厭憎。領導者能做到這一步,道行就很高深了。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第一,懲罰後,給下屬戴罪立功的機會。懲罰無疑會造成傷害,因這種傷害,下屬會變得疑慮重重,擔心自己不再被上司信任,擔心自己的前途受阻。這時,如果給他戴罪立功的機會,他立即會疑慮全消,並竭盡全力表現自己。

李林在廣東某外資企業當車間主任。他的工作能力很強,每月都能如期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但他對安全問題不太重視,抓得不夠。有一次,他手下一位倉管員不小心,引起火災,燒毀財物價值一百多萬元人民幣。老總將李林叫去,痛心疾首地訓斥了一頓,並決定將他的職務降掉兩級,降為組長;工資同時降兩級,年終獎也砍掉一半,但仍讓他行使主任權力。

李林沒有因受罰而心生怨恨,他兢兢業業工作,任務完成得更加出色,而且提了幾條關於原料存放和搬運的合理化建議,既有利於安全,又能提高效率。他因此受到嘉獎,第二年便官複原職了。

第二,把批評變為激勵。領導在管理過程中,為了確保執行效果,對那些失誤的下屬進行批評和處罰是必要的,但許多時候應盡量避免專門的處罰,而將其變為一種激勵,一種促進員工與企業成長的激勵。

日本一家機器製造廠的經理發現,裝配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對一些剩餘的小零件總是不太珍惜,常常是隨手丟棄,他多次提醒也不見效。一天,經理突然走到工廠裝配區的廠房中間,將一筒硬幣拋向空中,任其灑落在各個角落,然後一言不發地踱回了自己的辦公室。工人們見狀,莫名其妙,一邊紛紛撿拾散落在地上的硬幣,一邊對經理的古怪行為議論紛紛。第二天,經理把裝配工人召集起來開會,發表了他的觀點:“當你們看到有人把錢撒得滿地都是時,表示疑惑,雖然都是硬幣,卻認為太浪費了,所以一一撿起。但平時你們卻習慣地把螺帽、螺栓以及其他一些零件丟在地上,從不撿起來。你們是否想過,在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些硬幣其實是越來越不值錢了,而你們所忽視的零件卻一天比一天有價值。”

一番入情入理的演說,加上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使大家恍然醒悟。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亂丟零件了。

從上麵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領導發現員工的錯誤行為時,采取批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如果能將批評轉變為一種激勵,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批評莫要傷自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員工犯了錯誤時,領導是簡單粗暴、不分場合地給予批評,還是經過調查之後心平氣順、和風細雨地加以溝通?對部下曉之以情,既指出員工的缺點,又不傷害其自尊心,使其心服口服,從而激發起更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無疑顯示出一個領導的領導水平及其批評的藝術。

事實勝於雄辯。領導在實施批評行為中,要唯實、唯事,尊重客觀事實,用事實說話。運用事實進行說服教育最能打動人心,最能使人信服。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的心理趨向是求真、求實,隻有真的東西,才是可信賴的。因此領導在批評員工時,一定要注意批評的方式,要確保批評正確、不可亂批評,更不可為了批評而批評。批評之後一定要提出解決方法,使員工能夠盡快改正,恢複自尊和重建信心。

批評員工時要“以理服人”與“以禮待人”相結合。“理”和“禮”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有理而無禮,哪怕你的理由再充分,對方也難以接受;即使懾於壓力,對方被迫接受了,心裏也不服。反之,無理而有禮,則顯得虛偽、做作,甚至會被對方視為戲弄、侮辱,從而導致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唯有理、禮結合,在有理的基礎上求禮、在有禮的基礎上講理,才能使員工心服口服。

第四,批評之後不忘安撫。挨批評後,下屬沉浸在受挫的情緒中,很容易產生偏激心理。這時候,有必要說幾句寬慰的話,讓他感覺到你是對事不對人,以打消他的疑慮,激發他的向上之心。

鬆下幸之助是一位籠絡下屬的高手。一次,一位名叫後藤的主管犯了一個大錯。鬆下將他叫到辦公室,怒氣衝衝地,一麵用挑火棒敲打著地麵,一麵大聲責罵,將後藤罵得麵紅耳赤,連頭都不敢抬。罵完後,鬆下注視著挑火棒說:“你看,我剛才太衝動了,將挑火棒砸彎了,你能不能幫我弄直?”

這意外的請求讓後藤鬆了一口氣。他接過去,幾下就弄直了。鬆下讚賞道:“嘿,你的手真巧啊!”然後和後藤談起家常話,使後藤緊張不安的心理全消。

後藤回家後,妻子滿麵笑容地迎接他,並擺上豐盛的飯菜。他奇怪地問“這是怎麼回事?”

妻子說:“哦,剛才鬆下先生打電話說:‘你老公今天回家的時候,心情一定很惡劣,請你準備些好吃的東西慰勞一下吧!’”

鬆下無微不至的關懷,令後藤感激不已。自此,他工作更賣力了。

懲罰和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規範而不是傷害,隻要你不抱著跟下屬作對的心理,下屬自然也不會與你為敵。

5.化解紛爭需謹慎

下屬彼此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十分微妙,尤其是在有利害衝突的前提下,如果矛盾的各方都盛氣淩人,就很容易發生大大小小的摩擦甚至衝突。領導處理這些錯綜複雜的矛盾,往往最能反映其能力與水平。處理得好,化幹戈為玉帛,共同進步,領導也體麵,受人敬仰;處理不當,矛盾白熱化,領導也會失去人緣,成為眾矢之的。

第一,學會“和稀泥”。作為領導,如何調解下屬之間的糾紛,實在是個棘手的問題。問題是如果處理不當,公事之爭變成私人恩怨,恐怕在日後的工作中就會形成難以解開的疙瘩。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即便有人向你發一矢明箭,也足以讓你頭痛不已,如果對下屬間的矛盾處理不當的話,極有可能使下屬對你心存怨恨,這也就等於是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因此,在調解這些問題時一定要做到公正,要學會“和稀泥”,做個“好好先生”。在有些事情上沒有必要去追查來龍去脈,隻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可以了。有些事情很可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作為領導,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事情凍結,告訴雙方“一切到此為止”。同時,你還必須指出問題所在,例如某個下屬的態度要改變,某個下屬應該以公事為重等。

在處理完這些事情以後,就不要在任何人麵前再提起了,以防矛盾外傳,如果有好事者再次“點燃戰火”,事情就會複雜起來。領導隻須留意下屬的表現,看他們的關係是否有所改善就夠了。要是兩人都很強硬,那麼你就要考慮把他們分開。

同事之間可能為了爭權奪利而明爭暗鬥。如果領導能夠巧妙地處理,以“和事佬”的身份出現,便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一個有控製局勢能力的領導,總是善於在派係林立、矛盾紛爭的局麵中尋求平衡,他往往以“和事佬”的姿態來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這樣的領導也自然會得到下屬的愛戴和尊敬。

第二,避開下屬間的是非纏繞。有些下屬對同事不滿、對單位不滿,這也是常有的事情。遇到有下屬來向你訴苦,指責某人有意刁難他,或單位在某些方麵對他不公平,你應該做到既關心下屬的利益,又能置身事外。如果下屬與某人有仇怨,指出對方凡事都針對他,與他過不去。你可以拿出耐心,聽他一吐為快,使他積鬱在胸中的怨憤能夠得以宣泄。

但是,你千萬不要過問,更不能給他出謀劃策,尤其不要查問事情的前因後果,因為一旦你成了知情人,就被認定是當然的“判官”了,這對你是大大不利的。你可以平心靜氣地開導他,告訴他你對某人的看法,比如:“我看某人的心地不差,凡事要往好處想,做起事來才會更開心些。”

第三,別在下屬之間當裁判。在公事應酬繁忙的圈子裏,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在一些商務午餐或晚宴上,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你的下屬甲和乙,向來不和,見了麵也互不理睬,但是你既是他們的領導,而且平時關係也不錯,他們見到你必然會上前跟你打個招呼,交談幾句,以示尊敬。

如果兩人恰巧在同一時刻向你走來,那該如何是好呢?你不能同時向他們兩個打招呼,因為這會使他們感到尷尬,而你也會不知所措。你也不能單向其中一人打招呼,因為這會使另一位下屬認為你偏袒對方或是瞧不起他,對他有看法。

這時,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裝作沒有看到他們,低頭去拿一杯飲料,或裝作整理衣衫,看誰先走到麵前,就跟誰說:“你好,很高興見到你”——既然兩位下屬不和,乙若見到甲正跟你打招呼,自然會望而卻步,這樣就能避免二人與你在一起的尷尬情形了。

當你與甲寒暄完畢,說過“再見”之後,就要盡快主動找乙,忘記剛才跟甲在一起的情形,隻與乙盡情閑聊。

如果你遇上比這更糟糕的事情,比如在一次聚會上,你發現你的座位,剛好夾在甲與乙中間。遇到這種情形,你該怎麼辦?你最好及時行動,去找主辦人,隨便說一個理由,請他替你調換一個位置。這樣,你就可以避免與兩位下屬坐在一處的尷尬了。總之,作為領導,你要做到置身事外,兩方俱不得罪。

從長遠來看,幹好工作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緊張的地方是做不好工作的。因此,化解下級之間的矛盾,便是擺在領導麵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了。

6.權力要能收能放

有些領導喜歡在工作上大包大攬,他希望每件事情都能經過他的努力,獲得圓滿成功,從而得到上級、同事和下屬的認可。這種事事求全的願望雖然是好的,但常常收不到好的效果。領導應該分配下屬任務後,就必須同時給他們相應的權力。在授權後,就不要牽製他們,使他們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同時,還要注意不能使權力失控,要做到能放能收。

第一,授權要徹底。領導在授權時,必須徹底。但對於授權後下屬所做的一切事情,仍然要承擔起責任,這才是授權的真正意義。在單位組織結構中,授權常被人誤用。許多領導雖然天天喊授權,許多事情已授權給下屬,但還是時時盯在屁股後麵橫加幹涉,還美其名曰“監督、指導”,這種不徹底的授權常會抑製下級的權力和積極性,從而導致效率的低下。

豐田公司為了加強新產品的開發,設置了“首席工程師”這一職位,並授予充分的權力。首席工程師除有權決定新型號汽車的設計外,還負責全盤考慮新車的市場前景、統籌生產各個環節、選擇零部件供應商、洽談銷售業務,對於可能影響未來車型的各種問題,及時加以解決、使產品適銷對路。豐田公司自實施首席工程師製度以來,新車型從概念變為商品隻有不到四年時間,而美國則用了五年多,德國則更達七年之久。

因此,作為領導,在授權後,就不要牽製他們,使他們各司其職,這樣才能使企業興旺發達起來。

第二,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作為上級領導,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得管。正確的做法是:大權獨攬,小權分散。要做到權限與權能相適應,權力與責任密切結合,獎懲要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