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若選擇訂立一係列的短期契約,則會帶來兩方麵的問題:一是針對專用性資產的投資所需的最優投資方式是訂立長期契約而不是短期契約,而這與最優的連續性調整過程相衝突;二是這將受到“買進”策略的威脅,最初中標者所具有的最早行動者優勢,將使後期的契約調整過程失去競爭性。
第五,實行縱向一體化會使有效率的投資與有效率的連續性決策二者之間的衝突得以避免,使各方利益協調一致,並可運用富有效率的決策程序。而且,對於可能存在的事前不確定性和事後不確定性,內部化則顯示出企業事後獲取相關數據資料的途徑和更加具有選擇性的控製機製兩個方麵的優勢。
②企業相對於市場的結構優勢。
首先,企業可以實現信息的交換經濟,這主要表現在:第一,由於信息阻塞,外界無法了解一名企業家的履約能力,不能接受與他訂立長期契約關係,所以願意實行一體化;第二,契約性分享信息將受到機會主義的限製,而采取共同所有權,可借助一體化實現信息共享;第三,在連續的生產階段之間有著相互依賴風險且經常出現不可預見的需要進行調整時,為了做出協調的反應,保持生產各部分預期的一致,適合采取一體化。相對而言,長期契約和短期契約均受到限製,難以奏效。
其次,企業可以實現談判成本的節約。對於純粹經濟性的製度調整而言,因對財產權利的具體界定存在困難而實行的縱向一體化,可以協調原本存在分歧的利益,消除財產權利未加界定或界定不當時導致的談判成本;對於其他製度調整而言,由於風險厭惡程度和初始資產狀況的差異而形成的風險承擔職能的專業化,會帶來企業與市場的結構效應。而且,考慮到社會行為規範的影響,若其他情況相同,則縱向一體化在一種低信任度的文化中將比在一種高信任度的文化中更有優勢。
因此,縱向一體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列舉了縱向一體化可以節約交易成本的例子:第一,通過縱向兼並可以避免雙頭壟斷或寡頭壟斷下的交易成本;第二,對於那些技術上很複雜或要求定期地重新設計或改變產量的產品,在契約中可能會有不明確的地方,因此隻能通過討價還價的方式來解決,而一體化可以在內部來協調各方利益,並且允許進行有效的(連續性和適應性的)的決策;第三,在一些行業中,由於不確定性而導致戰略性錯誤的風險很大,內在化削弱了出於機會主義目的而企圖利用不確定性的動機,減少了在製定契約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問題;第四,一體化改進了信息處理過程;第五,一體化增強了機構在避開法規的限製及避稅等方麵的適應性,因此縱向一體化比市場機製配置資源更有效率。
(5)經濟組織與技術結構的匹配。威廉姆森在成功地分析了企業垂直一體化過程中對市場的替代之後,進而研究了經濟組織與交易技術結構的相容和不相容問題。
正如阿羅指出的,配置資源的是市場和組織。在組織的概念下,除了企業和政府之外,日本學者今井賢一在分析市場組織相互滲透時,還提出了“中間體組織”的概念,這是一種介於市場與組織之間的體製,它既有市場的特點,又具有組織的特點:其成員擁有獨立的利益,並且可以進入和退出,類似於市場關係;但是,成員之間的交易借助某種保障機製而具有一定的長期性質,因此,成員一般並不能輕易地進入和退出,並且形成了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傾向,這又類似於企業內部組織之間的關係。一家大型企業與眾多穩定的零配件承包小企業之間組成的企業集團,就是一種中間體組織。中間體組織按其成員關係特征又可區分為兩種:由交易雙方及仲裁者構成的三方規則結構的中間體組織和僅由交易者本身組成的雙方規則結構的中間體組織。
交易,是製度經濟學的最小單位,它是指具有可分離性的物品在人們之間的讓渡,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謂交易的技術結構,是指被交易物品的技術特性。威廉姆森認為,構成交易技術結構的要素包括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等。資產專用性已如前述。交易頻率反映的是同一類交易能夠反複出現的次數,它從時間連續上表現了交易狀態。對一國居民來說,牙膏、手紙等日用品和電視機、冰箱等耐用消費品的交易頻率就很不相同。
威廉姆森提出了特定的交易類型和組織之間最優匹配的模型,並且認為經濟組織(包括市場組織)的運行效率依具體的交易技術結構和組織形式不同組合而有所不同。當同一種交易技術結構與不同的組織匹配時,交易將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傾向,從而會導致不同的交易費用。同樣,當同一組織與不同的交易技術匹配時,其交易費用也不相同。如果某種交易技術結構與特定的體製組織形式相匹配時,其交易費用最低,這時這種資源配置的運行效率最高。那麼,不同的交易技術結構適宜和怎樣的經濟組織相匹配,才能有低的交易費用呢?威廉姆森的觀點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