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經濟學說(11)(2 / 3)

3.規模經濟

在斯蒂格勒看來,市場結構並不會隨著分工的發展,由競爭變為壟斷。但是,假如隨著生產的發展,廠商最佳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市場結構仍有可能由競爭變為壟斷。因此,斯蒂格勒進而研究規模經濟問題。

斯蒂格勒還提出了“生存原則”,首創了“生存檢驗法”。所謂生存檢驗法,是指把某一部門中的廠商按規模大小分成若幹等級,計算每一等級廠商在某一時期內市場份額的變動,一切市場份額有所提高的等級便是有效率的規模,反之則相反。用這種方法來識別效率高的規模,暗含著在競爭中“適者生存”的原則,因此被稱為“生存檢驗法”。

斯蒂格勒以此方法考察了1948年到1951年美國48個製造業部門各種規模廠商的市場份額變動,發現能在競爭中壯大起來的規模類別是很多的,即最佳規模不是唯一的,而是一個範圍相當大的領域,規模較小的廠商和規模較大的廠商都是有效率的。在一些部門,最大規模與最小規模效率較低,在另外一些部門,最大和中等規模效率較高。斯蒂格勒還發現,最佳廠商規模和工廠規模、技術複雜性、研究費用支出成正比。由此可見,規模經濟給較小的廠商留下了生存的餘地,在不斷發展的經濟中有望保持競爭性的市場結構。

4.進入壁壘

什麼是進入壁壘?經濟學家們有不同的答案,產業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哈佛大學教授J.S.貝恩較早提出:進入壁壘是“與潛在的進入者相比,現存廠商所享有的有利條件。這些有利條件是通過現存廠商可以持久地維持高於競爭水平的價格而不會導致新廠商進入而表現來的”。斯蒂格勒則認為進入壁壘是“一種生產成本,這種成本是準備進入一個產業的廠商所必須承擔而已經存在於該產業內的其他廠商無須承擔的”,即進入壁壘是新廠商比老廠商多承擔的成本。比較兩人對進入壁壘的定義,斯蒂格勒的定義似乎更狹窄一些:諸如規模經濟、資本需要量、產品差異等在貝恩看來是重要的進入壁壘,而在斯蒂格勒眼中,它們便不再構成壁壘,或者雖然是壁壘,但其重要性大大減少了。

用規模經濟來說明,相對於需求而言,某一產業的廠商最小、最佳規模很大,那麼即使原有的老廠商和潛在的新廠商的成本和需求條件相同,依貝恩的看法,老廠商仍享有先進入的有利條件,即能充分實現規模經濟。新廠商多半假定自己在進入行業後,在老廠商產量不變的前提下,自己實現規模生產,則對於市場需求而言產量必然過大,價格必定下降;如果潛在廠商在較小的規模上進行生產,則其成本會大大提高。因此,貝恩認為,這樣就可以使原有的廠商定高價而不會招致潛在廠商的進入。但斯蒂格勒持相反的觀點,認為規模經濟在新廠商也能實現,因為原有的老廠商和潛在的新廠商所麵臨的生產成本和需求條件都相同,潛在廠商完全可以實行和老廠商爭奪市場份額的戰略,或實行“打了就走”的戰略,即在自己規模上生產,如果價格下降到無利可圖甚至虧本的程度,就可以退出。因此,問題不在規模的大小,而在進退是否方便,即沉澱成本的太小,兩者不是一回事,一個自然壟斷產業也可以是“可競爭的”。

雖然關於進入壁壘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在進入壁壘是損害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點上經濟學家們是達成共識的。斯蒂格勒認為,由純粹的經濟力量形成的進入壁壘是不多見的,或者是影響不大的,並不會給自由競爭帶來很大的損害。真正的進入壁壘多半是由政府的幹預所造成的。例如,在一些營業執照數量受到限製的產業內,潛在進入者或許需要花很長時間、辦理煩瑣的手續,或許需要從老廠商那裏轉買執照,而這些成本都是原有廠商所不用承擔的。

5.信息經濟學

信息問題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廠商和家庭都要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進行決策。傳統的經濟理論在假設知識信息完全的框架內進行分析,即假定獲得信息無須支付成本——信息是“免費財貨”。這一假定顯然是不現實的,這樣其結論也必然遠離現實。因此,一方麵,人們懷疑傳統理論的基本範疇和分析方法(如效用最大化、成本—收益比較、供求均衡等)的有用性;另一方麵,有些學者在不確定的假設下層開分析,而不確定意味著信息是不可能獲得的——信息的“價格”無限大。

斯蒂格勒開創了用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範躊和方法分析信息問題的先河。人們需要信息就必須搜尋信息,獲得信息是有收益的(如消費者買到價格較低的商品),而搜尋信息也是有成本的(如搜尋信息要花費時間);搜尋必然在信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處停止,這是當事人所獲得的信息量,同時也決定了信息的價格。顯然,其處在零和無限大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