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嚴以責人,寬以待己”是人性的通病,那三個得道的和尚在指責別人“說話”之時,卻不知道自己也犯下了“說話”的錯誤了。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寬容別人,不要老看別人的不是、挑別人的毛病,應多看自己的缺點,多看別人的優點,嚴己寬人,不要嚴人寬己。寬容如水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複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敵視,使人們冷靜下來,從而看清事情的本來緣由。同時,也看清了自己。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兩匹馬同行,一匹將另一匹的脖頸咬傷了,結果被咬的反而主動安慰因咬傷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馬。故事雖小,卻揭示了一種品德,那便是寬容。動物尚且懂得寬容,何況我們人類呢。
當一隻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它卻將香味留在了那隻腳上。這就是寬恕。
一個精神病人闖進了一位醫生家裏,開槍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他卻仍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也是寬恕。
寬恕別人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卻也不容易。關鍵的是,心靈是如何的選擇。當一個人選擇了仇恨,那麼他將在黑暗中度過餘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恕的話,那麼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古語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麵對一個人在無意中犯下的錯誤,我們為何不能寬恕呢?
慈老曾經講過一件他親身經曆的事:他在鼓山當衣缽(叢林中的職事名稱)的時候,一天上廁所忘記帶衛生紙,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廁所的寺中一位茶房頭索取,原來茶房頭是個壞心人,他把用過的給慈老,弄得慈老一手的大便,茶房頭這樣捉弄人,要是別人一定很生氣,可是慈老沒有。
一天,慈老搬房間,那位茶房來了,慈老對他說:“你來得正好,請你幫我看守一下東西,我把這棉被先搬去,馬上就來。”
不一會兒,慈老回來時,發現他抽屜裏的100元銀洋少了六七十個,正當他感到驚奇時,靈機一動,這不是茶房頭還有誰?但這不能揭穿,揭穿了對一個人的名譽有很大的影響,錢少了有再來的時候,失去名譽的人怎麼恢複呢?慈老想到這裏,就裝做不知道。
過了一會兒,茶房頭告辭了,臨別時,慈老反而再拿出15塊銀元送給他,他不肯接受,慈老告訴他,人生互相幫助,他現在當衣缽,每月有20元,這一點給他拿去用沒有關係,這樣他才接受了。
不久,寺中很多人懷疑茶房頭哪來這麼多的錢?茶房頭說是慈航法師送給他的。又有人問慈航法師是不是真的?如果換作是別人早就揭發茶房頭的竊盜行為了,但寬宏大量的慈老,始終不肯說一句茶房頭的不好,這種“不念舊惡,不瞋惡人”的行為,惟有菩薩的“等念怨親”的觀念才能做到,向怨恨的人行布施,而不說怨恨的人的壞話,這種精神是多麼偉大!
慈老又說,他的身體本來是很瘦弱的,但從這次事情後,他就慢慢的胖起來了,彌勒肚子也大起來了。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學佛的人對人應該沒有隔宿之仇,“寧願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就是人家有虧待我們的地方,也要原諒他,給他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把惡人感化回頭,這才是真正度了眾生。
“不念舊惡”,不去報仇雪恨,這在有修養的人還容易做到;“不憎惡人”,怨憎相會的時候要不生起討厭的心來就很難。要做到“怨親平等”,非要菩薩的心腸不可。要知道,仇恨總是相對的,你恨人,人也恨你,大家能做到怨仇宜解不易結,你原諒人,人也就原諒你。人不能離群獨居,人生何處不相逢,把喜歡的人記在愛心之中,把惡的人也包容在愛心之內,這樣才能做到怨親平等的看待。
當我們的心靈為自己選擇了寬恕的時候,我們便獲得了應有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放下了仇恨的包袱,無論是麵對朋友還是仇人,我們都能夠贈以甜美的微笑。佛道中常講究緣分,在眾生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當你們如果因為仇恨而相識,不可否認的是,在你們的心裏已經牢記住了對方的名字,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複對方而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那麼倒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或許,因此你可以多一個可以談心的好朋友。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美國前總統林肯幼年曾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一次因為顧客的錢被前一位顧客拿走,顧客與林肯發生爭執。雜貨店的老板為此開除了林肯,老板說:“我必須開除你,因為你令顧客對我們店的服務不滿意,那麼我們將失去許多生意,我們應該學會寬恕顧客的錯誤,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在許多年後,林肯當上了總統。做了總統後的林肯說,“我應該感謝雜貨店的老板,是他讓我明白了寬恕是多麼的重要。”
學會寬恕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仇恨隻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更輕鬆愉快。寬恕別人,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朋友。
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心靈一份純靜。
《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正如《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所講:“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恒生善心。”意既別人對有我有一點點恩德,就應想著怎樣大大地回報他。對怨恨自己的人,要總是懷著善心。
有一位智者,和一個朋友結伴外出旅行。在行經一個山穀時,智者一不留神滑跌了,他的朋友拚盡全力拉住他,不讓他葬身穀底。智者得救後,執意要在石頭上鐫刻下這件事情。他的朋友問: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智者說:當然。於是,他在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在經過某山穀時,朋友某某救我一命,刻完後,他們繼續自己的旅程,有一天,在海邊,兩個人因為一件事情爭吵起來,朋友一怒之下,給了智者一耳光。智者捂著發燒的臉說:我一定要記下這件事情!他的朋友說:隨你記,我才不怕!智者於是找來一根棍子,在退潮後的沙灘上寫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海灘上,朋友某某打了我一耳光。朋友看過之後不解地問他:你為什麼不刻在石頭上呢?智者笑了,說:我告訴石頭的,都是我惟恐忘了的事情,我要讓石頭替我記住;而我告訴沙灘的事情都是我惟恐忘不了的事情,我要讓沙灘替我忘了。朋友慚愧。
聰明的人懂得善待別人,不會抓著對方的錯誤不放,他會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沒有結果的故事。讓我們將不值得記住的事情統統交給沙灘吧,讓海水卷走那些不快,伴隨著新一輪朝日誕生的是你無憂的笑臉和無瑕的心。
4.感情上的事不可太執著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世間、身體、心理都在活動,都在變化,都在不停遷流,“桑田滄海、滄海桑田”,這世間上的一切,哪一樣有永恒性?哪一樣有實在性?
“無常”就是世間的真實,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裏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間既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當然不用再說。國土不安曰“危”,不實曰“脆”,別項不說,就拿台灣及日本的地震來說,每一次大地震,財產的損失,生命的死亡,都難以數計,像這樣不就是危脆嗎?然而,生命呢?
報上登載一則新聞:一名男子在旅社將他女友的頭砍斷,並挖出五髒;原本這對男女在談戀愛時,是多麼的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卻因彼此的衝突,而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這不正應驗了古人所說的“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教訓嗎?
這名男子在殺害女友時,為何沒有考慮到犯下此滔天大罪,將來必須承受多麼可怕的果報呀!眾生往往因一時的衝動或積壓的情緒,一顆心被惡念迷惑住了,絲毫未曾想到,其後果是什麼!
“業”是一種來自累積的妄想和念頭。
念頭與感情的作用有密切的關係,感情雖不是壞東西,但是一般眾生的感情,大都隻針對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對他人就很難流露出真情。
感情得到升華,就是愛;愛的升華,就是博愛;再加以升華,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最高境界,就是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另一方麵,感情若受到過分的發展就容易形成欲望,如偏重於肉體的占有,到頭來就將會演變成自私而束縛的牢籠。
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升華自己的感情,不讓它過度畸形的發展,從實踐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六度)中,轉化與提升自己感情的層次,使感性與理性得到平衡與協調,突破感情的樊籠,成為一個覺悟的人。
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為什麼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一個哲學家,晚飯後去郊外散步,遇見一個人在那兒傷心地哭泣,哲學家問他因何如此傷心,那人回答:“失戀了。”
哲學家聞聽連連撫掌大笑道:“糊塗啊糊塗。”
失戀者停住哭,氣憤地質問:“有學問就可以如此嘲笑愚弄別人嗎?”
哲學家搖頭道,“非我取笑你,實是你自己取笑自己啊。”
見失戀者不解,哲學家接著解釋說:“你如此傷心,可見你心中還是有愛的; 既然你心中有愛,那對方就必定無愛,不然你們又何必分手?而愛在你這邊, 你並沒有失去愛,隻不過失去一個不愛你的人,這又有何傷心呢?我看你還是回家去睡覺吧,該哭的應是那個人,她不僅失去了你,還失去了心中的愛,多可悲啊。”失戀人破涕為笑,恨自己對這淺顯的道理怎麼沒看透,向哲學家鞠了一個躬,轉身離去。是啊,人生本來就不易,聚散都是福!給她個微笑吧!把悲傷留給自己,有時候執著是一種重負或一種傷害,放棄卻是一種美麗。生命不能計算,越算越短;等待無法丈量,愈量愈長。企盼有時很難變成現實,過分的執著從某種意義上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是一種傷害——一種對自己的傷害。人如此,情亦如此。
所以人生需要放棄。正如樹木為了長高就必須剪掉多餘的枝椏;花朵為了結果,就必須放棄自己美麗的容顏。
放棄了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才能走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來;放棄了不可能有結果的愛情,才能擷取真正屬於自己的那朵玫瑰。
生活中,許多人不懂得放棄。須知,生命如同工匠手中的璞玉,不善於取舍,焉成精品?既然道路是變的,就要不斷地放棄原來的方向;既然有絕壁和死胡同,就不可能執著。
不會轉彎和回頭的人,在曲折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要麼失控,要麼停滯,要麼悲壯。放棄是理智的選擇。隻有自覺撤退,才能更好地組織。
歌德失戀後創作了《少年維特之煩惱》,貝多芬失戀後創作了《獻給愛麗絲》,恩格斯失戀後隻身遊曆了整個歐洲,羅曼·羅蘭失戀後更有氣度,與自己已作他人婦的心愛戀人作了30年的好友,自己則終身未娶,但可以想知他的內心一定是淒苦無比的吧。是非天注定,緣分莫強求。既然上天注定要讓我們短暫地牽手,然後擦肩而過,然後各奔東西,然後老死不聞,然後如醒如醉,如幻如真,然後……讓自己冷靜地接受這一切,雖然這要時間。愛過,就不應該再恨。
有人說,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其實未必,東西好不好取決於本身,與得不得到有什麼關係呢?不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想去得到呢?所以得到的東西,我們才要更加珍惜,因為它才是最美好的。有一首詩說得好:“人能無著便無愁,萬境相侵一笑休。豈但中秋堪宴賞,涼天佳月即中秋。”
人在旅途,注定遇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磨難和誘惑,倘若陷進去,就難免為之苦惱。隻要把握“看破、放下、自在”這一禪理,那麼,我們就能心無掛礙,就能體會到日日是好日,處處皆月圓。
月亮總是圓的,真的!我們不能被外在假相所迷惑;開悟的人生總是圓滿的,無論它有時候看上去是多麼支離破碎。世事和人情都是暫時的,如過眼雲煙,而真如和自在才是永恒的,如涼天佳月。身處紅塵鬧市,能寫出“鳴琴幽穀裏,洗缽古鬆間”這樣嫻靜的詩句,可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高士的自在與瀟灑。“終日吃飯不著一粒米”,這是禪師的瀟灑,也是居士的自在與瀟灑。《紅樓夢》中的惜春姑娘,“看破三春不長久”,堅定地遁入空門,“獨臥青燈古佛旁”,是這位侯門秀女的自在與瀟灑。其實,惜春沒能出家,在家修行,出汙泥而不染,更顯得難能可貴。相反,那位進入廟觀當了道姑的妙玉,由於心不清淨,招來邪魔,以致身陷泥沼,落得個不自在不瀟灑的地步。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今生的一切緣自前世的業力,無須抱怨別人,無須詛咒環境,該來的擋也擋不住,該去的留也留不下,就以平靜的心態坦然麵對一切,化解一切。空中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哪個是真?哪個是幻?
曾經山盟海誓的伴侶,如今投進了別人的懷抱。杜鵑何苦啼血?世事如斯,春來春去;人情如紙,雲散雲聚。佛垂下甘露之手,撫平心頭的創傷,拋開貪愛染著、嗔癡、煩惱,而以無邊的慈憫麵對這世上的大千生靈。
人生不過如此!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幹。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何去何從?偈曰:“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人能無著便無愁”,這是一道真理的慧光!它給憂鬱的人打開心頭的千千情結,它給迷途的人照亮前進的方向。
愛的反麵不是恨而是遺忘。
5.該出手時便出手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飲水而渴死,於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餓著肚子卻不吃,於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阻礙我們去發現、去創造的,僅僅是我們心理上的障礙和思想中的頑石。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菜園擺著一塊大石頭,寬度大約有40公分,高度有10公分。到菜園的人,不小心就會踢到那塊大石頭,不是跌倒就是擦傷。
兒子問:“爸爸,那塊討厭的石頭,為什麼不把它挖走?”
爸爸這麼回答:“你說那塊石頭喔?從你爺爺時代,就一直放到現在了,它的體積那麼大,不知道要挖到什麼時候,沒事無聊挖石頭,不如走路小心一點,還可以訓練你的反應能力。”
過了幾年,這塊大石頭留到下一代,當時的兒子娶了媳婦,當了爸爸。
有一天媳婦氣憤地說:“爸爸,菜園那塊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說:“算了吧!那塊大石頭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話在我小時候就搬走了,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
媳婦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塊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婦帶著鋤頭和一桶水,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
十幾分鍾以後,媳婦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攪鬆。
媳婦早有心理準備,可能要挖一天吧,誰都沒想到幾分鍾就把石頭挖起來,看看大小,這顆石頭沒有想像的那麼大,都是被那個巨大的外表蒙騙了。
曆經了幾代的頑石,本打算用一整天的時間來鏟除,可是她僅僅用了五分鍾。外國作品《頑石》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啟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種勇於實踐的精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南宋著名詩人陸遊的名句,我們也應時時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躬行”的含義雖然人人都懂,但並非人人都能“躬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同誌在革命實踐中沒有生搬硬套蘇聯的模式,而是在馬列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敢於創新,勇於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救國之路。
毛澤東同誌就是一個典型的“躬行”者,也正是由於他的“躬行”使得中國的革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頑石移走了,幾代人的“確信”也就不攻自破了。實踐是獲得真知的法寶,離開了實踐,就等於脫離了實際;離開了實踐,也就使事物脫離了發展的基礎,使我們看不到事物的本來麵目,必將會阻礙我們向前發展。這就告誡我們,隻有勇於實踐的人才能鏟除阻礙的頑石,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誠然,那些不懂得如何“躬行”的人麵對的必將是失敗。正值年少的陳藩,就有“掃除天下”的誌向,實為難得,可在行動中卻與之相反,就連自己的院子都懶得去掃,又何以掃天下呢?還有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不也在長平之戰中命喪黃泉了嗎?這些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去實踐,就不會總結出真知,也就不會取得真正的勝利。
有一位青年人,經過三個月的跋山涉水,終於找到了日思夜想的智者———在深山裏的一間小木屋裏。
青年人走上前去敲門:“你是天下聞名的智者,我不遠萬裏而來,就是想弄明白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
智者在屋裏麵對著年輕人說:“現在晚了,你明天再來吧!”
第二天一早,年輕人又去敲門。
智者說:“現在太早了,我還沒到起床的時候,你明天再來吧!”
第三天一早,年輕人又去敲門。
智者說:“現在你來得太遲了,我要去晨練,你明天再來吧!”
青年人第六次去敲智者的門時,智者又說:“我要休息了,你明天再來吧!”
青年人一聽,怒從心起,大聲說:“我已經來了六次了,每次你都這樣推三推四,我何時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今天是最後一次來找你,怎麼也要弄個明白。”
青年人說完用力一腳,把智者的門踢開了,直衝進屋裏去。
智者坐在一張椅子上,紅光滿麵,笑眯眯地看著怒發衝冠的青年人,讓青年人坐下來,說:“我等了六天,就等你是否敢打開我的門。要成為真正的英雄,首先要敢於親自動手打破和自己隔開的種種門,世間萬物就藏於一門之隔。今次你的舉動,足已證明你向英雄邁進了第一步。”
青年人點頭拜別智者下山去。後來,他也就真的成了一位英雄。
對成功人士的研究表明,對一個人的成功發生決定性影響的機遇是不多的。對機遇的到來必須要有敏銳的嗅覺和判斷能力。當別人對機遇的到來還麻木不仁時,你能捷足先登,搶占先機,就抓住了機遇。那些對機遇的到來懵然無覺,或後知後覺的人,必然無法挽到它的臂膀。
有一種說法認為“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其實,機遇的產生也有其內在規律。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睿智的腦袋,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機遇也可以被“創造”出來。善於等待機遇、抓住機遇是一種智能,創造機遇更是一種大智能。
在成功之路上奔跑的人,如果能在機遇來臨之前就能識別它,在它消逝之前就果斷采取行動占有它,這樣,幸運之神就來到你的麵前。
因此,當機遇向你靠攏時,盡管還帶著某些不確定因素,這時最明智的做法是,眼疾手快,當機立斷,將它抓獲,以免轉瞬即逝,或是日久生變。看來,握住機遇,眼力和勇氣是不可缺少的,行動更是不可或缺的。
走進一家造船廠裏,可以看見一種力量強大的機器,能把破爛鋼鐵毫不費力地壓成堅硬的鋼板。一個善於辦事的人正和這部機器一樣,他判斷準確,做事敏捷,遇到任何複雜困難的問題,隻要一動手,就能迎刃而解。
一個有計劃、有主見、有判斷力的人,絕不會把自己的計劃拿來拿去與人商議不決,除非他所遇見的是見識能力高他一籌的人。他常事先前前後後仔細地研究,正如前線將官在作戰之前仔細研究地勢、軍機,然後擬訂作戰計劃,開始進攻一般。
一個頭腦清楚、具有判斷力的人,他的意誌一定十分堅決,他不會模棱兩可,更不肯投機取巧。他永遠不會徘徊猶豫、東探西問,或是賭氣退出而導致前功盡棄。隻要計劃好了,主意定了,他一定堅持到底。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才可能把握住機遇。
生活中許多時候,需要搶先一步。搶先一步會使你受益匪淺。求職需要搶先一步,動作遲緩,優柔寡斷,有限的名額就可能被人占滿;戀愛有時也需要搶先一步,兩個人同時愛上一個人,搶先一步的表白、搶先一步的行動將使情敵喪失良機,當然,前提是在對方正在選擇和猶豫時;經商需要搶先一步,搶先一步的設計、搶先一步的出售,可能讓你在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生活中常常需要有一點超前意識,當你已經攀上高山頂峰的時候,當你在那裏觀賞無限風光的時候,山下和山腰的人仍在艱難地行進攀登之中,那種先睹為快、以逸待勞的感覺,怎能不令人自豪,怎能不讓人羨慕。這也是孫子所說“先處戰地”的內涵所在。
該出手時便出手! 永遠不可能有100%把握!條件差不多就要大膽去幹,去闖出自己的事業,不要猶豫,不要彷徨,幹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為下一次衝擊積累了經驗,不幹永遠沒出息,而且要幹成必然要經曆失敗。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6.用善根燒盡自己身心的一切煩惱假使幹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複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