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7217762746014632964,690640464266658100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1,\"start_container_index\":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8,\"start_container_index\":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4},\"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1,\"start_container_index\":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1},\"quote_content\":\"《鋼鐵是怎樣煉成的》reference_book_ids\":[6989851914024258574,6885615270778375176,7222920241855073319,705226897454478439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0.羨慕別人隻會得個一場空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比如人擅長醫方藥理,自己的疾病卻不能治療,於佛法不能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空數別人的珍寶,自己卻沒有半分錢,於佛法不能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某歐洲國家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芳齡僅僅30歲就已經紅得發紫,譽滿全球,而且郎君如意,家庭美滿。
一次她到鄰國開獨唱音樂會,入場券早在一年以前就被搶購一空,當晚的演出也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演出結束之後,歌唱家和丈夫、兒子從劇場裏走出來的時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在那裏的觀眾團團圍住。人們七嘴八舌地與歌唱家攀談著,其中不乏讚美和羨慕之詞。有的人恭維歌唱家大學剛剛畢業就開始走紅進入了國家級的歌劇院,成為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員;有的人恭維歌唱家有個腰纏萬貫的某大公司老板作丈夫,而膝下又有個活潑可愛、臉上總帶著微笑的小男孩……在人們議論的時候,歌唱家隻是在聽,並沒有表示什麼。等人們把說完以後,才緩緩地說:“我首先要謝謝大家對我和我的家人的讚美,我希望在這些方麵能夠和你們共享快樂。但是,你們看到的隻是一個方麵,還有另外的一個方麵沒有看到。那就是你們誇獎活潑可愛、臉上總帶著微笑的這個小男孩,不幸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巴,而且,在我的家裏他還有一個姐姐,是需要長年關在裝有鐵窗房間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歌唱家的一席話使人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是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
這裏,歌唱家又心平氣和地對人們說:“這一切說明什麼呢?恐怕隻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上帝給誰的都不會太多。”
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別人不見得比你活得好,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歡樂和痛苦,你所擁有的,也許恰恰是別人所缺少的,與其為別人的擁有而不平,莫不如為自己的擁有而開懷。
孩子往往羨慕大人;老人往往羨慕孩子;普通人羨慕名人;名人又羨慕普通人。
羨慕的感覺都是相似的,羨慕的對象卻各有不同:失敗者羨慕成功者,醜陋者羨慕美貌者,窮人羨慕富翁……有的人喜歡將羨慕之情溢於言表,有的人則把羨慕的秘密深藏在心底。
曾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公司有一妙齡女子,不僅性情溫柔,容貌出眾,還能歌善舞,是眾多男人傾慕的對象。不久前當她突然昏倒住進醫院時,人們才知道她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髒病。當同事們前去醫院探望她時,她含著淚說:“我羨慕你們每個人,因為你們擁有健康。”
許多人喜歡抱怨自己生不逢時,運氣不好,感歎人生苦澀,發財無門,卻對自身擁有的一切視而不見。事實上,從某種意義講,能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幸運,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則是最大的幸運。無論你是誰,一定有許多相識的不相識的人在由衷地羨慕你,羨慕你的健康,羨慕你的年輕,羨慕你的高大,羨慕你的聰明才智……羨慕別人所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哪怕是疼痛,是追悔,是無奈,是無聲無息,是普通平凡。當你暮年回首時,這一切都將成為永不複來的青春證明和生命印記,美好而生動。永遠不要在一味羨慕他人的沼澤中失去自己,永遠不要在羨慕他人時輕視你自己,因為你羨慕的人也許正在羨慕你,明天的你也許要羨慕今天的你。
何必羨慕,世人許多苦惱,皆在於隻盯著一個目標在那兒興歎,卻忽視了走近目標的過程——忽視了過程的進入和過程的體驗。
當我們自己不攀登也沒有對別人的攀登給予足夠的注視時,我們對那些已到達了比自己所處的位置高得多的人,就開始羨慕,羨慕那個人能耐非凡;羨慕他們運氣太好;羨慕他們有了一切。於是在這種仰視中我們忘記了攀登,忘記了我們也該有自己的夢而不該自我貶低,忽視了自己其實也能夠實現自己的夢。
不少人總有一種錯覺,以為隻要一到了自己所向往的目標狀態,就一定無比快樂,就沒有了任何苦惱。比如有人認為隻要出了國,從此就走上了人生的坦途。照此推理,歐美那些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國家應該人人都與憂慮無緣。可事實上,美國每年都有1100萬人患上抑鬱症——一種對生活失去興趣、對前途感到悲觀失望、自我評價過低的心理病。這說明在美國這樣一個物質生活水準相對較高的國家,如果沒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相應的努力,照樣也煩惱。
在人的生命中,追求是沒有終極的,因而也就沒有到頂的快樂。假若我們對過程失去了興趣,那麼我們也將難以尋求到人生的快樂。
因此,我們應該把成功與幸福定義為一個過程,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證明自己、發現自己、創造自己,使我們切切實實地在體驗著人生。特別是重視了過程和進入了過程之後,就會帶來一係列大大小小的結果,而每一個結果又會衍生出一個更高、更有激發力與吸引力的目標的新過程來。就這樣走著走著,忽然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那些讓你羨慕已久、覺得高不可攀的目標,現在竟然已在腳下。
11.人必須有鑽木取火的功夫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佛遺教經》
如果勤奮精進地去做,那麼事情沒有難辦的。因此你們應當勤奮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斷,也能穿透石頭,如果修行人的心裏常常懈怠,譬如鑽木取火,木頭還沒鑽熱就停下來,雖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精進如鑽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頓,菩提心好發,恒常的精進心確難維持,無論做什麼,若無恒心、精進、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會收到實益。常聽到人說:“五分鍾熱度”,沒有恒常的精進,以五分鍾的熱度來做事,怎麼能夠成功?要使精進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精神,要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精神。否則,隻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達目的就後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頭無尾、有始無終的人,就是沒有百折不撓的精進精神。
人活一輩子,吃五穀雜糧,哪有時時順心的道理,倘若心裏能裝著一個“慎”字,時時處處能“慎始慎終”,則必然能夠保持頭腦清醒、心明眼亮,“任憑東南西北風”,保持旺盛的工作熱忱。
說到“慎始”,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人到一個新地方,做一項新工作,開創一個新事業,開始時,要慎之又慎。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現象及本質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開始之時,要如履薄冰,謹慎行事,沒有足夠的深入調研功夫,自己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實踐證明,戰鬥中不能慎始,往往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工作中不能慎始,往往好高騖遠,虎頭蛇尾;到一個新單位不能慎始,往往立足未穩,難以打開工作新局麵。毛澤東同誌對慎始的問題曆來十分重視,他在延安時就批評那種下車伊始亂發議論的壞作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反複提醒要防止“糖衣炮彈”、“決不當李自成”,這既是對李自成奪取政權後不能慎始的反思,也是強調共產黨人必須懂得慎始。鄧小平同誌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也是要求新的改革伊始必須慎始。可以說,慎始是為人處世這篇大文章的開頭,“君子慎始而無後憂”(蘇東坡),開好了這個頭,才能立足,才能打開局麵,才能為以後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到“慎終”,意思就是有始就要有終,始和終都應如一。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一般說來慎始還是比較容易的,這個時期也不太容易犯錯誤。可是,時間長了,工作熟悉了,環境好了,人際關係融洽了,手裏有職有權了,不知不覺就放鬆了、懈怠了、麻木了,“露出廬山真麵目”,這也離犯錯誤不遠了。不能慎終,除了日久懈怠之外,還有對外界誘惑抵製不力使然。不能慎終,做事往往是虎頭蛇尾,功虧一簣;做人往往使平生功業毀於一旦,甚至晚節不保,聲名狼藉。有道是“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收口”的工作其實就是慎終。如何才能“收”好“口”呢,古人雲“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持之以恒,不僅靠決心,更要靠意誌和毅力。
慎始慎終,雖說都貫穿著一個“慎”字,其實,從外到內不外乎言行兩個方麵。隻要言行有矩了,人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堂堂正正地立足、立身、立世、立名、立功……而不慎呢,則必然會導致後悔莫及的後果。因此,古人說得好:“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常思一個看似簡單的“慎”字,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慎之又慎,會讓你的人生更完美、更燦爛。你、我、他,都不難做到。
在經裏有一段寓言說,有一隻鸚鵡,見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燒,火勢非常猛烈,它見了非常不忍,即刻飛到河邊用口銜水前來救火,像這樣“杯水車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當然無濟於事,但這隻鸚鵡仍然精進不息地為救火而忙。
這時,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對鸚鵡道:“鸚鵡!火勢這麼大,你以口銜的這一點點水,怎麼能救火呢?這不是徒勞無功嗎?”
鸚鵡回答道:“救火是大家應盡的責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盡心盡力而為!”鸚鵡的話很平凡,但鸚鵡的壯誌是不平凡的,這種見難不退的精進勇猛,竟感動了天神為它熄滅山林的火災。
在《四十二章經》裏就有六章說學道的人應如何精進,精進共分三種:(一)披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利樂有情精進。所謂披甲精進,就是裏說,修道者好像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陣,意如怯弱,就會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如精進勇銳,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破滅眾魔而得道果。這披甲精進,就是說修行必須要有戰鬥的精神。
一個文質彬彬,充滿才氣,富有冒險精神,對朋友真誠、友善的小男孩伴著他那傳奇的經曆,征服了全球億萬讀者。你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哈利·波特,英國女作家JK羅琳所創作的“哈利波特係列小說”中的主人公。你想知道JK羅琳是怎樣完成這部小說的嗎?
和其他作家一樣,年輕的羅琳酷愛寫作,是一個天真浪漫、充滿幻想的英語教師。幸福的家庭,稱心的工作都足以讓羅琳滿足。可沒想到,甜蜜的家庭、美滿的婚姻和理想的工作在一瞬間變成了昨日雲煙。丈夫離她而去,工作沒有了,居無定所,身無分文,再加上嗷嗷待哺的女兒,羅琳一下子變得窮困潦倒。但是,家庭和事業的失敗並沒有打消羅琳寫作的積極性,用她自己的話說:“或許是為了完成多年的夢想,或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也或許是為了每晚能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女兒聽。”她成天不停地寫呀寫,有時為了省錢省電,她甚至呆在咖啡館裏寫上一天。就這樣,第一本《哈利·波特》誕生了。然而,羅琳向出版社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卻遭到了一次又一次地拒絕,沒有誰對這本寫給孩子的童話書感興趣。可羅琳並不氣餒,直到英國學者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創下了出版界的奇跡,被翻成35種語言在11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羅琳成功了,可誰又知道,這成功的背後包含著多少辛勤的汗水和艱難。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出:成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但隻要我們有信心、有熱情、有目標、能夠持之以恒地堅持努力,成功就會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世界上很難辦到的事情,隻要人們用心去做,總是有可能成功的。
不論做什麼事,如不堅持到底,半途而廢,那麼再簡單的事也隻能功虧一簣;相反,隻要抱著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再難辦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會取得勝利。比如,我們做一件事,雖然你盡了最大努力,沒有一絲鬆懈,但迎接你的卻仍是失敗。這時,請你不要懊悔。因為你盡管是失敗者,隻要你努力去做好你應做的事,隻要你盡了自己的力量,那麼即使失敗,你也是強者。
記得有一部日本電視劇,其中有一個片段:描寫一位聾啞人在參加傷殘人運動會時,因為攙扶一位摔倒的老者,而落在了最後,但是他依舊頑強地跑完了全程。這時,場上的觀眾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掌聲是對他頑強精神的鼓勵,更是對勝利者的歡呼!雖然他聽不到,但那臉上卻分明顯示出勝利者的喜悅。因為他畢竟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一個人盡最大努力,獲得他能力範圍之內的最大限度的成功,他就是成功的人。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半身癱瘓、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寫出了不朽的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美國女作家海倫從小雙目失明,耳朵又聾。但是她憑著堅強的意誌,成了著名的文學家。萬事貴在堅持。一個人具備了堅強的意誌、耐心和恒心,他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半,那麼另一半成功在頑強努力下也就不難獲得了。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小小的水滴經過常年累月尚可將石頭滴穿,那麼我們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到呢?
12.能夠忍辱的人才有大勢力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四十二章經》
僧人問佛:什麼樣的人有大勢力?佛說:能夠忍辱的人有大勢力,因為他不懷惡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夠忍辱的人沒有惡念,一定被人尊敬。
佛法雲:“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忍辱,是六度裏麵的第三度。忍辱的意義是什麼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得到一種安穩的修養。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他會使得自己和別人都處在一種不安的狀態之中,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當他的嗔恨心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燒得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做出來的事情,都會傷害到別人。
通常我們對忍辱認識不足。有人認為,忍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所以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大丈夫可殺不可辱”。因為有了這個觀念,所以兩個人一旦在街上吵起來,吵著吵著,吵到後來彼此之間就大動幹戈。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養。反過來說,忍辱不是一種無能,真正具有忍辱修養的人,從他的身上會爆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他是很難做到忍辱的。而一個真正要想在事業上能夠有大成就的人,他就應該具備忍辱的涵養。如果沒有忍辱的涵養,他隻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這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有很多例證。
像我國古代的一些大人物,諸如韓信等,就有很高的忍辱修養。據說韓信在沒有得誌的時候,他雖然有遠大的抱負,但因家裏很窮,他的抱負難以實現。韓信一天到晚總喜歡背著一把劍,有一次,在街頭碰到一個無賴,這個無賴指著韓信的鼻子尖說:“你神氣什麼?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沒有本事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嘛,有忍辱的修養,他知道跟這種無賴是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於是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鑽過去了。鑽過去之後,韓信很坦然地站起來走了,他覺得這沒有什麼。後來他成為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為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關係。在佛教裏也很講究忍辱,像天王殿裏的彌勒菩薩就有很好的忍辱涵養。他作的一首偈子說:“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讓它自幹了。”這樣“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免得他要把我打倒在地上,這還很麻煩,“有人吐老拙”,他如果往我臉上吐口水怎麼辦呢?“讓它自幹了”,我擦都不要擦,他有這麼高的涵養。忍辱反應了一個人的修養層次而不是無能,我們在觀念上要認識清楚。
唐朝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佛說:六度可行忍為第一。能忍是福。忍無可忍還得忍。一忍萬事成。堅持原則是非多;碰著硬茬麻煩多;忍氣吞聲好處多;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與其說勝利者是戰而勝的,不如說勝利者忍到了最後。
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一番對話相當有名:“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隻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句話很難讓人理解,隻有在做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嚐到其中美妙的味道。
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忍辱修養非常重要!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忍辱的涵養,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好,要是沒有忍辱的修養,就會生活得很難過。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忍辱,沒有忍辱,修行就難以成就。對忍辱不能單從字麵上理解,它包含的內容非常廣大,凡是不正確的事情自己想做時能做到克製自己不做,或者正確的事情自己不想做時而勇敢去做都叫忍辱。也就是要做到止錯為正。例如:在念佛打坐時,瞌睡來了,腿酸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哎呀,睡覺吧,今天辛苦了,明天再說吧,這樣就不會再堅持修了。我們在生活中,對衣食住也需要忍辱。如對不可口的飲食,穿低檔的衣服,住破舊的房子,也需要忍辱。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我們對大自然的氣候像熱呀、冷呀,也需要忍辱。我們對佛法的接受也需要有忍辱的修養,因為佛法跟我們固有的觀念不一樣,佛法的修行跟我們原有的習氣是相衝突的。譬如,我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喜歡穿高檔的衣服,我們有種種欲望,這些欲望都希望得到滿足,但佛法告訴我們,哪些欲望是合理的,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此應做,此不應做”。
當受到嘉獎時,要做到忍,此時絕對不能有絲毫的驕傲思想,你隻是暫時比你周圍的人做得好,並不能保證你永遠做得好,並不能保證你比所有的人做得好,並不說明你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所以,應該謙虛謹慎,找出不足,把嘉獎作為前進的動力,把嘉獎作為向上攀登的台階,使自己更加進步。順境比逆境更可怕,很多人經得起逆境的打擊能前進,卻經不起順境的考驗而退步。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特別謹慎。
所以說要想進步,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事情都能激勵自己前進。當自己的思想覺悟不高時,就是靠忍辱這把利劍斬斷錯誤的根源,在忍辱的過程中,你的思想覺悟會提高,你發現自己的智能在增長。雖然一時忍辱,但自己卻終受大益。
所以,忍辱對人的修養十分重要!忍辱可化幹戈為玉帛,忍辱能培養你的高尚品德,忍辱能成就你自己,忍辱未來的事業才會成功,忍辱才能負重任。忍辱不是屈服,而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自己是真正受益者。等你能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時,才算你忍辱的功夫到家,此時已談不上忍辱,因為你已經明了事物的本質,這樣做都是應該的、自然的。
13.滅盡心中塵垢的人最聰明沙門問佛:何者最明?佛言: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四十二章經》
僧人問佛:什麼樣的人最聰明?佛說:心中塵垢滅盡,清淨沒有瑕疵汙穢,這樣的人最聰明。從沒有天地時開始,直到現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沒有未見過的,沒有不知道的,沒有沒聽說過的。得到了無所不知的認識(一切智),這樣的可稱得上是聰明的了。
聰明人就是“不容毫分,不善間雜”。要在“令諸善法,念念增長”的過程中,不允許有分毫不善的念頭摻雜進去。那麼,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比如用一個小時的時間,看看自己到底會出現哪些念頭?有多少與貪、嗔、癡等煩惱相應,有多少與戒、定、慧、慈、悲、喜、舍等善法相應。如果能經常觀察自己的念頭,通過這樣長期的修行和訓練之後,每一個念就都能夠與佛法相應了,修習的善念,念念增長、念念相續,那麼,困擾我們的那些不善的念頭,就沒有機會活動了,自然會達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的效果。通過這樣的修行,久而久之,就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因為,善的念頭一旦念念相續,惡的念頭自然也就熄滅了、降伏了。一旦把這些不善的念頭清除之後,善法就能圓滿了。
世界上這麼多塵土從那兒來呢?溯本窮源,追究這微塵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切塵是從每一個眾生心裏所生出來的。為什麼?因為眾生心裏妄想太多了。妄想就好像塵一樣,繞繞不安、恒常變動。試看,我們所能察覺的妄想已是多得不知其數,所察覺不到的更不知有多少?有數不過來那麼多!在《楞嚴經》上說:在一念中就有九十個刹那。刹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時間,而一刹那之中就有九百個生滅,所以“界無邊塵繞繞”。
凡夫的心當中都有波浪、塵垢。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所以,我們從早上到晚上,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我們心當中有很多雜念: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邪見。貪心有很多種: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這些都是“垢”。所以,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去除心中的塵垢。塵垢去除了,我們的心就是一片光明。
從前有個人,他一心想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可是天下就有這麼巧的事情,就在他正要去朝拜南海普陀山那一天,剛上了船,家裏的鄰居便著了火。他的家人就跑來向他報告說:“不好了!你趕快回去呀!不要去朝普陀山啦,我們的鄰居著了火,你要回來照顧啊!”這人說:“我為了想去朝拜觀音,已吃了三年齋,現在我也上了船。家裏著火,我若是下船,它應該燒也一樣燒了。若不應該燒的話,觀音菩薩會保護著我,我就是不下去,它也一樣不燒的。我有這種誠心,寧可自己家裏被火燒了,我也要去拜觀音菩薩!”
於是乎他家裏著火也不管了,就決定一心去拜觀音菩薩。他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觀世音菩薩回來之後,一看左右鄰裏、前後所有的房屋,都被火燒光,惟獨自己這間樓房,卻沒有燒。所以一般人就問他:“怎麼你的鄰居房子都燒了,而你的房子卻不著火呢?”他說:“我就因這次以最誠心去拜觀音菩薩。我去的時候,什麼也不管,它要燒就讓它燒,我把什麼都放下了。這是觀音菩薩的保佑。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所以令我這房子沒有著火。”這是“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的實證。
人都有貪、瞋和癡三毒。這三毒把人的佛性,都毒得昏昧如睡覺了。為什麼我們沒有覺悟,一生都在醉生夢死中?就因為有這三毒。貪,就是淫欲。本來這淫欲對自性為害最大,可是一般人卻認為這是一種最高的享受,所以盡做出顛倒的行為,這塵垢一天比一天多,因此你自己的佛性光明就不顯現了。這是貪毒的厲害。瞋毒也和貪毒一樣,為害甚大。
神造了白晝,也造了黑夜。他叫我們在白晝睜開眼睛看光,及至黑夜來到,便閉目休息。照樣,神也是叫我們睜眼看那些使人喜樂使人高興的事,看那些可感恩可記念的事,看他所賜給我們的恩典與福祉,看別人的長處與優點,看人待我們的一切好處。不料世上大多數的人心中都積滿塵垢,他們不肯看光明,卻專一地注視黑暗。他們隻看那些使人痛苦使人悲哀的事,隻看那些可怖可憎嫌的事,隻看撒旦所施行的毀壞,隻看別人的短處和劣點,隻看人待他們不好的地方。他們不但隻看這些,甚至還自己製造出來許多幻想中的苦難、危險、災禍、不幸。他們還幻想別人在那裏怎樣仇視他們,怎樣陷害他們,怎樣輕看他們,怎樣恨惡他們。他們不肯看一點光明,隻是專一注目地看黑暗。看來看去,他們心中便充滿了痛苦、失望、悲觀、苦惱、憂慮、愁悶、怨瀆、仇恨、報複、恐懼。至於那些使他們喜樂使他們感恩的事,他們卻故意閉目不看,好像怕自己因為看見光明而得著快樂。他們的愚昧使他們的身心都受了無限的損失,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他們身邊的人。
佛教說:煩惱難斷,而去除塵垢更難。它們使我們終生受患無窮。壞習慣會左右我們的一生,習慣成自然,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氣,即成為修證菩提的障礙。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沒有人緣,做事也就得不到幫助,成功的希望自然減少了。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把幸福的人生斷送在自己的手中。更有一些人招搖撞騙,棄信背義,結果雖然騙得一時的享受,但是卻把自己孤絕於眾人之外,讓大家對他失去了信心。有些不良的青少年,雖然家境頗為富裕,但是卻染上壞習慣,以偷竊為樂趣,進而做出殺人搶劫的惡事,不但傷害了別人的幸福,也毀了自己的前程。壞習慣如同麻醉藥,在不知不覺中會腐蝕我們的性靈,蠶食我們的生命,毀滅我們的幸福,怎麼能夠不戒懼謹慎!
心中有塵垢的人時時會被痛苦纏繞。有的人一生來就想求發財,可是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從有生命以來就想要發財,等到死的時候也沒有發財,還是做個窮鬼,這是求不得富。有人覺得做官很不錯,於是想盡法子求做官,可是求了一生,結果也沒做到,這也是求不得苦。有的一生就求名,但一生也沒求到。有的沒有孩子,就想生個聰明的兒子、漂亮的女兒,但求來求去也求不得,這也是求不得苦。在一生之中不是求這樣,就是求那樣,但是哪一樣也沒有求到。總而言之,你所貪求的東西,得不到手裏,這都是苦。
佛陀是一位慈愛眾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充滿道德勇氣的革命家。佛陀不止要改革印度四姓階級製度的社會弊病,更要革除眾生心裏的種種毛病。佛陀主張的革命是對自己內心的欲望所進行的一場搏鬥,惟有勇於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