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常人有一種習慣,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文飾自己的過失。佛陀數十年的教化,替我們開了無數的法門,就是要我們洗去心中的塵垢,還給它本來無染的一片潔淨。求道的過程無非是洗心滌慮、淨化生命的工夫,等到天清月現、朗照大地的時候,就是與諸佛同遊碧空的良辰!

人不要自欺,播種的是什麼,收獲的也將是什麼。悟了這念心,就是中道、就是實相,也就找到了生命的源泉。洗淨你的心靈,淨化你的靈魂,做一個聰明的有益於社會的人。

14.懂得通權達變才能順心順意恒順眾生,隨喜功德。

——《華嚴經》

曆史上有兩種時代,一個是治世,一個是亂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會各方麵都能夠上軌道,所以修行隻要循規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亂世裏沒有製度和規章,環境變化莫測,所以修學佛法要心地清淨,有智能能夠隨機應變,才能夠自度度他。在亂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權達變,隻能自利不能處眾,弘法利生很困難。所以在什麼環境下,用什麼手段處世,我們都應該知道,努力學習。

所以,一定要明白佛經真義:天天認真努力去幹,放不下的也要放下,自己的功夫才長進;放不下的不肯放下,你的功夫一點都沒有進步,不但沒有進步,很可能退了。真正用功夫,就是放不下我也要放下,咬緊牙根放下,時間久了慢慢就自然了。到自然的時候,你就得自在,你才真的能隨緣,“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何必跟人爭,何必跟別人賭氣?你要,我順著你,都給你。我想做一樁好事,你反對,你不歡喜,我隨順你,我就不做。

這些地方確實有時候是很難,難行能行。我們做的是一樁好事,不是壞事,但是他不樂意,他不同意,我們暫時就不做;我們等待他回頭、他歡喜了再做,不著急!這些也看我們做的是什麼事?如果對社會廣大眾生有利益,他障礙,我們可以換一個方法來做。這個地區有障礙,那個地區沒有障礙,我們到沒有障礙地區去做,這是什麼?對廣大社會眾生有利益的,我們懂得通權達變。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為了力挽頹風,實現自己所理想的大同社會。不畏艱辛,風塵仆仆,帶領弟子遊說列國,推行自己的“仁”學,以回複周“禮”。但是當時諸侯紛紛爭霸,誰還能主張提倡“仁”學呢?孔子救世心切,“明知不可而為之”,仍然駕著牛車周遊列國,屢屢碰壁,到了餓得走不動路的時候都還不肯罷休。人家盜蹠在煎人肝,他還天真地跑過去,想用禮義教化盜蹠,結果都被好好糗了一頓。這樣看來孔子似乎有點迂,但他的那種孜孜不倦的化世精神卻並非是人人都能具備的。遊說未成,又作《春秋》一部留傳後人。

孔子的《論語》一書,提綱挈領,畫龍點睛,令人掌握其梗概;子思乃孔子之孫,他曾受學於曾子,為了推行孔子的“仁”學,提出了“中庸”之說,作《中庸》、《大學》直指心源,令人直下承當“誠明”之道;孟子又受學於子思,可謂是儒學的集大成者,與孔子並美其名曰“孔孟”。但孟子為了更能發揚光大孔子的“仁”學,使人們的思想行為符合“中庸”之道,則在《孟子》一書中,他上承孔子之教下開來學,權巧方便,處處以“通權達變”的方式解決一係列特殊性的問題,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他的這種善於變通、不死摳禮製的權宜之方,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孟子的“通權達變”說,主要體現了孟子的不限時空的辯證邏輯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似乎也是區別於孔子的“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具體體現。孔子的“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說明了人生在於不斷進取的偉大意義;孟子的“知其不可為時而不為”的思想,說明了實踐人生的意義貴在“變通”。下麵就舉例說明孟子“通權達變”的重要性和圓融性。

如有人問孟子說,依禮製,男女之間連親手遞接東西都不可以;那麼要是一個人的嫂子掉進水裏,他可以用手去拉她嗎?

孟子說,嫂子掉進水裏,不去拉她,那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製;但禮製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變通,嫂子落水而去伸手援救,這就是一種變通。

又如百裏奚在虞國時,晉人用美玉、良馬向虞公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國大臣紛紛去勸說虞公不要應允,惟獨百裏奚不去勸,因為他知道虞公不會聽從任何人的勸阻,勸也是白費唇舌。所以他並不死守在虞國,而是去輔助秦國,因為他知道虞國無道,注定失敗,而秦穆公才是一位可以與之有所作為的人。結果百裏奚幫助秦穆公成就了霸業,也成就了自己。

相反孟子不但沒用儒家的觀點去批評百裏奚的背信棄義、投敵叛國,反而對他大加讚賞;並說像百裏奚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還說:有德行的人,也不必句句都講誠信,行動也不一定要貫徹始終,隻要是與義同在,仗義而行就行了。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子所倡導的“權變”思想,主要是為了起到“通”與“達”的作用。即是對人們行為的一種取舍,要求人們知法度而不拘泥於法度,明事理而不淤滯於事理;知進退,善變通;允中厥,不極端;動靜相宜,行止有度。所以,孟子既反對楊朱的連拔一根汗毛而有利於天下都不肯幹的“為我”思想;也反對墨子的過分節儉,摩禿頭頂,走破腳跟,隻要有利於天下什麼都肯幹的“兼愛”主張。他認為即使主張“中庸”之道,也要懂得“變通”之法而不可固執於一端,因為過分執於一端而廢棄其餘,最終是會有損於仁義的。

孟子為了極力發揚孔子的“仁”學思想,為了使人們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能確保允中而不執邊,奉行“中庸”之道而發揮自己的本有潛能,乃至實踐人生的圓滿,所以,孟子以自己獨特的“權變”發明,在立身處世方麵提出了“舍生取義”的取舍原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仕途原則;“當受則受,當辭則辭”的受禮原則……所有這些原則都體現出了孟子的“通權達變”的實用價值。

孟子的這種“通權達變”的處世方式,實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種權巧方便。人生於世、行於世,本來就是一場非常艱巨而嚴峻的考驗,並且世間萬物紛然而龐雜難以一概而論。雖然從人生的進取層麵來看,為人自然應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在具體的實際行動則應遵循“權變”的原則,不應執於一端,否則東向西望難見西牆。世事的複雜,時勢的多變,要求人們在不同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惟有靈活掌握“權變”的通達,才能真正做到進退自若。特別是今天的人,更應該靈活掌握孟子的“通權達變”原則,深刻體悟“真俗圓融”、“權實不二”的意旨,在遵循古製的前提下,積極“因地製宜”地弘宗演教、普利人天。

這也就是本文開頭《華嚴經》所說的“恒順眾生,隨喜功德”的要旨。

15.有堅定的信心才能修成正果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於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複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

譬如有人非常幹渴,想喝水,到一個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幹土,就知道離水源還很遠。像這樣不停地挖下去,就會見到濕土,漸漸地又見到濕泥。他以堅定的信心挖下去,就會知道已經離水不遠了。菩薩也是這樣,如果沒有聽聞了解和修行《法華經》的教法,這人離無上正等正覺(成佛)還遠得很。如果能夠聽聞、了解、思惟、修習《法華經》的教法,他就離成佛不遠了。

我們看看世間有成就的人,仔細去觀察,他為什麼能成就?信心。他的信心越堅定、信心越不動搖,越不受外界的影響,這個人成就越大,決定與信心成正比例。

宋朝有一位趙子昂,他是畫馬專家。他當時準備要畫108隻不同姿態的馬,畫了107隻,剩下第108隻四腳朝天的馬,畫不出來。馬平常的姿態可以看出來,惟有四腳朝天姿態的馬,不曾看過,所以他畫不出來,他就一直在想四腳朝天的馬,吃飯、說話、睡覺都在想,想得入神。有一日他吃午飯後,想得很疲倦,就到床上休息。躺在床上又繼續想四腳朝天的馬用手腳一直在比畫四腳朝天的馬,是什麼樣子。比個不停,後來就睡著了。後來他的夫人要進去休息的時候,床罩一掀開,看到四腳朝天的馬在那裏,嚇了一大跳,喊了一聲,要出來踢到門檻跌倒了,很大聲。趙子昂聽到就醒來,看到他的夫人倒在門邊,趕快要扶他起來:“是怎樣,怎麼倒在這裏?”夫人說:“你是從哪裏起來?我怎麼沒有看到你!”“我就在床上睡覺,怎麼沒有看到?”“沒有啊!你說在床上睡覺,我掀開床罩,是一隻馬四腳朝天在那裏,怎麼會有你?”“哦!你在床上看到四腳朝天的馬!”嚇得麵容變色,流了一把冷汗。“嚇死人!我一直在想四腳朝天的馬,當下我就變成馬了!”想馬變馬,會怕嗎?不要去想馬,想馬變馬;要想佛,將來就變成佛。所以趙子昂說:“想馬變馬,那我現在不要畫馬了。我要畫佛像!想佛,以後我就可以成佛。”以後他就專門畫佛像了。這就是信念的作用。

人隨心動也,心無境界,則人難成為才俊之人,心無大境界,則人更難成大器之人,此為禪理。

心有境界,非心所隨意想想,隨意標榜,而是要心實實在在地進入所矚之境界,心為境醉,心為境迷,心為境禪……700多年前,原妙禪師曾就心有境界之說,以參禪做例解釋。他說,如果人要進入真正的禪境,“須具足三要,第一要有大信根……第二要有大憤誌……第三要有大疑情”。其意為,人之心要進一種大境界,人要成為大境之人,就必須具備三大要素。何謂三大要素,一是要有堅定的信心,偉大的信念就像屹立的群山一樣堅挺,不為物摧,不為境動;二是要有大激憤之情,做事之勇武果敢,好比遇見殺父仇人,非一刀砍斷對方不可之剛毅;三是要有大的謹慎之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小心謹慎,努力為之。持這三種心境者方可進入“大化”之境界也。在此論境界並非妄談人的心境。也可言及營銷,言及經營,畢竟我輩尚不能像禪師們,一杯清茶,居荒山林泉之下,遙指座下數百弟子,謁言:“悟禪否?”我輩仍須戰戰兢兢在“營銷江湖”中行走,“營銷江湖”風波惡,稍有不慎跌入萬丈魔界而不複,因此雖“身處江湖之遠”,仍心有憂“大化境界”之境也。此作用,一為明性省身,二為磊落做人,三為快速成長成“正果”,因為追求境界,實屬人人之本性。

有人曾經說過:人跌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不爬起來。人的一生,在不斷追求和前進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必然會碰到失敗與挫折,怎樣才能做到戰勝困難,經受考驗呢?作為一個有“情商”的人,一要有堅定的信心,始終保持積極的上進心,時刻保持旺盛的進取精神,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二要有堅忍不拔的品質。有歌唱道:“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要把失敗看作成功之母,要把挫折看作是對自己的磨勵,始終充滿朝氣與活力,保持昂揚的鬥誌、樂觀向上的態度和前進的精神動力,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朝既定目標努力奮鬥。三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不能好高騖遠、狂妄自大,時刻要意識自己在集體中所處的位置,要結合實際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

16.懂得知足,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隱的地方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佛遺教經》

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隱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

佛經稱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點就在一個“欲”字上,可以這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欲是什麼?欲是生命內在的希求。有從生理上發出的,也有心理上發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兩個方麵。欲望非常複雜,其表現的形式千差萬別,佛經中簡單歸納為五種,稱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顏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動聽悅耳的音聲。香欲,鼻子希望聞到香味。味欲,舌頭希望嚐到可口的美味。觸欲,身體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五欲在佛經中有時另有所指,(1)財欲,是對財富的希求。(2)色欲,是對男女性交的希求。(3)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對飲食的希求。(5)睡欲,是對睡眠的希求。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地追逐五欲境界中延續,通常人生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那不過是欲望的滿足,當人們欲望滿足時,感到快樂,感到幸福。

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人的欲望雖然與物質條件有關係,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滿足並無標準,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古人生活條件簡單,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滿足;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今天的人,並不因為豐富的物質環境而感到滿足,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

然而,這些欲望的滿足是不是就能真的得到幸福了呢?其實是不一定的,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其實,幸福是一種感覺,一個人隻有當他自己覺得幸福的時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他自己不覺得幸福,你能說他幸福嗎?而要獲得幸福感,知足的確是一種廉價的方式。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總是不滿足,生不起幸福感;而知足者,卻能在極為簡單的物質條件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在現在社會中,貪心和懶惰是許多犯罪的原凶,許多罪犯因為不想出勞力又想有收獲,所以才會做出一些搶劫綁架等傷天害理的不法行為,過大的欲望真的很恐怖,必須要有強烈的理性支控著它,要不然可能會做出令人無法想像的事情,為自己點上不可抹煞的汙點,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因為太衝動而沒有思考清楚的後果。

馬克思曾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楚。”因此,一個人若想健康長壽,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堅持做到“三樂”,即知足常樂、自行其樂、助人為樂,保持穩定的思想情緒。這樣,才能有益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人要正確地對待生活,善待人生,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做到“小利不貪,小患不避”,知足常樂。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是知足常樂的典範,在醫學極不發達的時期,他享年73歲,實屬罕見。他的長壽之道就是豁達大度,保持常樂。孔子在周遊列國過程中遭到不少冷遇,但他“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不怨天,不尤人”;在食住方麵,堅持“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非常樂觀。他注意調節生活,始終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充滿信心。在養生方麵,他堅持“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時,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人一生中要警惕三件事:年輕時不沉迷於兒女之情;壯年時不要好勝喜鬥;老年時不要貪得無厭。由此可見,孔子的養生觀與現代中醫的養生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值得今人借鑒的。

認真讀《老子》時就會弄明白,人本來是一種自然的東西,所有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擁有過多的欲望而迷失了自己,離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越來越遠。當驀然回首重新審視品味人生的時候,就會發現,人沒有滿足就沒有歡樂。隻有“知足常樂”才會找到真正的幸福,知足的實質是樂觀的態度,而不是小富即安滿足於現狀、不求進取的消極人生態度。

要離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遠不能有所成就。

然而,一般人對於這塵勞的世間,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金錢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萬,名位做到縣長想當省長,當了省長又想做部長。

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無滿足的欲望裏。

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貴永無滿足的欲望裏,苦苦惱惱地度過了寶貴的人生。

世間的禍患,人生的罪惡,都是由於心無厭足而來,人雖然明明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但活一天,總要對這個世間貪求一天。

傳說中的佛子呂洞賓,由仙道皈依佛教,一天想要試試人間的眾生根機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他化作一個老頭兒的樣子降臨凡間,在路上,正好遇到一個小孩子,他就上前問道:“你希望得到什麼嗎?隻要你把希望說出來,我都可以滿足你。”

這個小孩心想,世間最貴重的就是黃金,有了黃金什麼事都可以做,因此他就回答道:“我希望有一塊黃金。”

呂洞賓當即用手向身旁的石頭一指,一塊大石頭忽然變成黃金,呂洞賓就說道:“你把這塊黃金拿去,作為我們的見麵禮吧!”

這個小孩子被呂洞賓點石成金的情形愣住了,但他思索了一會兒,就說道:“我不要這塊黃金了。”

“為什麼不要呢?”呂洞賓也被弄得莫名其妙。

“我要你的手指!”小孩子說。

“你要我的手指有什麼用呢?”

“剛才你說要滿足我的希望,這塊黃金承蒙你給我,但一塊黃金有用完的時候,若是你把手指給我,當我要錢用的時候,就可以點石成金了。”

這個小孩子貪得無厭,不識好人心,讓呂洞賓著實失望,他也自歎眾生難度了。

眾生的“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這是不容否認的,貪欲越多,增罪越多。可是大家都沒有想到,“大廈千間,夜眠幾尺?積資巨萬,日食幾何?”在那些萬貫家財的後麵,不知隱藏著多少的罪惡!名譽高位之中,不知潛伏著多少陷阱!

人心沒有厭足,非法的貪求就不會停止。本來,穿衣服隻為了遮體取暖而已,但有錢人的衣衫,力求綾羅緞帛;吃飯隻為了充饑而已,但有錢人的三餐,非要山珍海味;住處隻要能避風雨就好,但有錢的人非要雕梁畫棟;在享受方麵,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夠,還要跳舞打牌。以有限的物質,要想滿足心無厭足的欲望,這怎麼能夠?因此就不得不做非法的多求了。非法多求,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實是增長彌天的罪惡。

在欲望的生活裏打轉,因為心無厭足,所以不得不做非法的多求,但如在修道的菩薩來講,他們就會“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了。

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功臣,晉朝的道安法師,有一天,一位護法居士郤超派人送了1000斛白米給他作為寺中的齋糧,但寺中沒有這麼大的米倉,好不容易,道安法師騰出三間樓房,才把這1000斛白米裝進去。

於是,道安法師回複了郤超居士一封信,信裏說:“承蒙你送給我們1000斛白米,但卻增添了我們很多收藏的麻煩!”

一般人總是嫌東西少,而道安法師卻嫌東西多,這是聖者的胸襟,這是菩薩對世間的態度!

覺悟的修道者,對於世間物欲的看法是,多求的結果是窮,喜舍的結果才是富,東西多了,心為形役,生活反而得不到安寧。

一個人因為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財富當前,生命就在財富手裏;美色當前,生命就在美色手裏;多求的人,自己是什麼也保不住的。曆代以來的富豪在哪裏?多求者的結果究竟能得到什麼?若是能夠知足,生命才能安定,生活中才有樂趣可言。

過去有一個騎著騾子外出的人行走在旅途上時,見到前麵一個騎馬的人,心裏非常羨慕,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當他回頭一看,有一個人正汗如雨下地推著車,他仔細一想,不覺心平氣和了。他說:“別人騎馬我騎騾,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從這裏可以看出來,我們若是把富於我者、貴於我者拿來作為比較的對象,自然會心懷不平,生起不知足的意念;若是能把貧於我者、賤於我者拿來和我們對比,則自然會心平氣和,如此就不會造業。“知足常樂”,這是修道者最好的座右銘。

覺悟的人就不會非法多求,因為覺悟的人永遠是知足的。覺悟的菩薩,並不是不要錢,而是覺悟的菩薩善於用錢。錢財保存得再多,並不屬於自己,把錢財用於有用之處,才是屬於自己的。所以覺悟的人處理財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於救濟為善,布施供養;十分之二用於自己生活日用所需;十分之二儲蓄,留作老病旅行必要之用;另餘十分之四留作經營,將本求利。

在佛法裏說財富為五家共有:(一)貪官汙吏可以假借權勢,敲你竹杠;(二)水火無情,可使你的財富毀於一旦;(三)土匪盜賊,可強迫你獻其所有;(四)戰爭年頭,刀兵烽煙,使你反為財累;(五)財產再多,不肖的子孫,吃喝嫖賭,可以傾家蕩產。這樣,我們的財富不是和貪官汙吏、水火、盜賊、刀兵、不肖子孫等五家所共有的嗎?能夠覺悟知足的人就會知道,財富、寶藏不一定屬於自己,享受不一定屬於自己,把財富施諸悲敬,用於應用之處才是真正屬於自己。

戰國時代的顏斶,齊宣王要拜他做老師,並且對他說:“隻要顏先生收我為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飯食有牛羊豬肉,出外可以坐車,並賞給你妻妾子女美麗的衣服。”

顏斶輕輕回答道:

“謝謝您的好意,我是不願當王者之師的,我願意吃飯時慢慢咀嚼,等於吃肉一樣;走路時慢慢地前行,等於坐車一樣;安分守己,不去犯罪,當做尊貴;清淨自守,凡事以理去做,當做快樂。”

像顏斶能知足,才不會受世間的侮辱。

修學菩薩道的人,能安於貧窮,清淨守道,把求智能、求解脫當做事業。

像惠能大師做舂米的工人數月如一日,像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弘一律師一件棉襖能穿數十年,虛雲和尚在真如寺以水當飯而不向惡勢力屈服,像這種安貧守道的精神,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把握人生!

修學佛法的菩薩,並不一定非要過窮苦的生活才算清高,在佛教裏,大富長者多的是。若是心裏的貪欲不除,隻是外表裝做苦行的樣子,也是不足取法的。

在佛教裏,也不是教我們有錢不要,正當的財富,用於正當之處,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不正當的錢財,雖一分一毫也不可取。

過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難行走在路上,見到路旁有一堆不知是誰遺失了的金銀,佛陀就指著金銀對阿難說道:“阿難!你看到了嗎?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阿難回答。

佛陀和阿難走過了以後,在田裏工作的父子二人,就很奇怪地來看看是什麼毒蛇,哪知不是毒蛇,是一堆金銀,父子二人很歡喜,暗笑佛陀和阿難見財不要的無知,於是他們就把金銀運回家中,總以為自己發財了。

不久,國王知道國庫裏的金銀遭人竊取,就下令搜查,於是在這父子家中搜出一堆金銀,這是無法抵賴的罪證,因此父子兩人被判成死罪關入牢中。

父子二人想想真是冤枉,到這時他們才想起佛陀和阿難的話一點也不錯,父親就對兒子說道:“阿難!你看到了嗎?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兒子回答。

獄官一聽,覺得這父子倆一問一答很是奇怪,再詳細審問,知道他們被冤枉了。

收藏金銀害了他們,記起佛陀和阿難安貧守道的問答,又救了他們。由此可見,非分之財不可取,安貧守道才是人生真正安穩的生活!

金銀是毒蛇,但人生又不能沒有錢,所以金銀也是學道的資糧,隻是看你如何處理了。

把金錢用於造福大眾的事業上,把金錢用在修學上,則金銀不是毒蛇而是淨財了。

17.一草一葉,別人不給自己不取之在家菩薩應受善戒。彼應不殺,放舍刀杖,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

——《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在家菩薩(指修道人)應受善戒。他們應該不殺生,舍離刀杖,不殺害一切生物,不惱恨一切眾生,常行慈心。他們應該不偷盜,對於自己的財物知道滿足,對於別人的財物不產生羨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葉,別人不給自己不取之。遠離邪淫,夫妻二人即感滿足,不應該再求別人與之淫亂。

佛經雲:“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噩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這段經文講的是不殺生。在講到不殺生的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殺生。有很多人對殺生的含義往往不能正確地理解。在社會上,對殺生的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說,有些動物如牛馬豬羊,它們天生該就是給人吃的,人就應該吃這些東西;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你們學佛的人既然吃素,不殺生,蔬菜也是有生命的啊?你們吃蔬菜,這不也是殺生嗎?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牛馬豬羊和人一樣,都是六道眾生,隻是生命的層次比人低級一些。一個人如果在現世不好好修行,來生也會墮落到畜生道的,怎能說牛馬豬羊天生就是給人吃的呢?!

那麼,佛教對殺生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在佛教裏,把動物叫作有情。有情意謂有感覺、有思維的動物。如人有思維、有感情、有記憶力,屬於高級動物。那些有記憶、有神經、有感覺的動物,它能感覺到冷熱、疼痛,如螞蟻之類的,屬於低級動物。無論是高級動物還是低級動物,都是我們不能殺生的範圍。再像蔬菜之類的植物,既沒有感覺,也不知疼痛。屬於無情生命的範圍。《荀子·非相篇》中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而且有義,最為天下貴也。”所以,吃素屬於不殺生範圍。

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就是學佛的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呢?有的人覺得學佛吃素難以做到?這是在家居士會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當然,吃素是不殺生的最好表現,吃素也體現了學佛者平等慈悲的胸懷。因為一個人吃素了,自然也就不會涉及到殺生。但是作為在家居士來說,有的人如果沒有條件吃素,吃葷也沒有關係,你可以吃三淨肉。佛教所說的三淨肉,是不見為你殺,不聞為你殺,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是為你殺,在這種情況下,吃這種肉也不算是殺生。

在日常生活中,學佛的人還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不殺生,那麼家裏要不要搞衛生?譬如,廚房裏有很多蟑螂、螞蟻,如果搞衛生傷害了小蟲怎麼辦呢?因為搞衛生,肯定會傷害到微小的生命。佛陀在世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比丘們就請示佛陀,佛陀回答說:“衛生當然要搞,但在搞衛生的時候,要盡量地小心,不要傷害到這些生命。”你們搞居室清潔衛生的時候,不要用“必撲”之類的滅蟲劑往蟲的身上噴,如果往蟲的身上噴,那就是殺生了。假若不是故意的,無意中害死一兩隻蟲也不算犯殺生戒。當你發現在搞衛生時誤殺了蟲,就要馬上生起一種懺悔的心,生起一種自責的心,並要為它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它,祝它早日解脫惡道之苦。隻要你本著這樣一種心情,這樣的誤殺也是沒有關係的。

也許有人還會問:如果不殺生,那街道上讓我們除四害怎麼辦呢?像蟑螂、蚊子、蒼蠅、老鼠這些生命能不能殺呢?因為它們是害蟲,有的人認為就應該殺。其實,這種觀點也不對,所謂的害蟲與不是害蟲是相對而言的。相對於我們人來說,它們確實是害蟲;反過來,相對它們而言,人豈非具有更大的危害?假如從它們的角度來看,一定也會覺得人是害蟲。所以,我們要有慈悲心,避免殺生。也就是說,應該以預防為主,少造殺生之業。對一切眾生要有愛護之心,要有慈悲心,我們持不殺生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慈悲心。我們愛護一切生命,是在培養自己良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心態,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現在再來看看殺生的定義。殺生,是用惡心斷除有情的生命。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就構成殺業:1.故意殺生。故意地去殺害眾生,而不是誤殺。2.殺他有情。你在殺其他的有情,而不是殺你自己。3.明知故犯。你也知道這是螞蟻、蟑螂、老鼠等,他們也像人一樣,有自我保護意識,貪生怕死。我們不顧及憐憫它們,反而有意地去傷害它們。4.製造殺生用具。有意識地做殺生工具,如殺生用的籠子、獵槍、捕魚網、釣魚鉤之類的工具。又如事先挖好陷阱,暗算殺害動物;或有預謀起心殺害一個人而準備謀殺的工具。現在這裏講的是永離上述殺生的種種行為。假若能夠不殺生的話,我們就能夠成就十種離開煩惱而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