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怨天尤人,意外地結下了惡緣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八大人覺經》
應該認識到,貧窮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結下了惡緣。而覺悟了的菩薩,不但不會埋怨、嫉妒別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給別人,對仇人和親人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計較他們已往的過失,不嫌棄那些暫時還沒有改正自身缺點錯誤、執迷不悟的人。
人生旅程中很少是一帆風順的,往往是有起有落,時而順境,時而逆境。人生旅程中的順境及逆境,玄妙莫測,便有如逆水行舟,寸步難移。隻得停船等待轉風而已,在這時刻,看見順風的船如急箭般呼嘯而過,便不禁即羨且妒。但未幾風向轉變,由逆風轉為順風,便趁風駛帆,乘風破浪而去,又會令許多旁人羨煞。遇到順風,張帆不可太滿,因為受風太過便會容易翻船,那時便會後悔莫及,比起那些因逆風而停泊的船都不如了。
很多人對命運有懷疑,懷疑為什麼在同一時間內有些人行運,但卻有些人失運,到底是什麼力量在幕後操縱這一切呢?歸根到底,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鬼神的力量。其實不然,關於人生順逆吉凶的道理,我認為以花卉的榮枯為例來作說明書較為貼切,梅花在寒冬中與冰雪爭豔,而蓮花則在炎夏中迎風玉立,但夏天的梅花,以及冬天的蓮花便美態全消,毫不可觀了。到底是誰主宰梅花以及蓮花的榮枯呢?是鬼神的力量,或是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呢?
不同的花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梅花要在寒冬才怒放,而蓮花則在炎夏才盛開。這是花的特性與季節配合的自然結果,如果季節與花的特性不配合,如夏天的梅,冬天的蓮,便自然不會芬芳吐豔了。不同類別的人,便有如不同類別的花卉一樣,各有順逆的時間,從這角度看來,人與花的榮枯應與鬼神無涉,而實在是天道運行與體內特性的配合與否的結果。因為各人的先天稟賦不同,所以自己的命運不能拿來和他人相比,例如龜兔雖然同是以全速前進,但是兩者的速度顯然是有快慢不同的差別,由此便可領悟出為什麼同是行路的人,彼此的成就會有大小差距的道理。單從人生哲理而論,也不宜拿自己的命運和他人的相比,這正如俗語所謂人比人,“氣死人”。很多人便往往因而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請仔細體味一下這首“行路歌”的深意,便會變得心平氣和的。
“別人騎馬我騎驢, 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隻一看,又有挑腳漢。”
在傳統的族居而自力耕生的農業封建社會,人類生活單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與人之間的來往接觸不多且資訊封閉,所以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承襲先天與生俱來的特性發展的成分較多而受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少。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工商業的繁榮發達,科學的昌明,人類的資訊與活動空間的無遠弗屆,時空的縮短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太過頻繁的摩擦,現代人一生的命運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當然科技的發達,社會的昌明,人類智能的開啟,人的腦筋思想已不再像封建社會那麼簡單;思慮與情緒的錯綜複雜性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也影響著一個人命運的走向。往往不經意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霎那間,可能犯下了傷天害理或做了功德善事一件而不自知,這在無形之中造化著人的後天運勢,因此一個人如何能夠了解自我、超脫自我,進而運用自我,就如科學家們終日苦心經營鑽研著如何去了解大自然、控製大自然,進而利用大自然一樣。
究竟人比人是氣死人的,比上不足比下卻綽綽有餘,人類最大的心障是貪、嗔、癡三種惡毒,世上萬物沒有十全十美的,有長處就有短處,有得處就有失處,每個人各有所專,各人有各人要扮演的角色,譬如一個身材天生矮小的人在運動場上,他不認輸,硬要與身材高大的人比賽跳高、跳遠,不但浪費時間精力,到頭來成就也不會理想,如果他自始即認清接受自己缺陷的事實,找出自己的先天的長處,不歎不悲,苦心鍛煉鉛球、鐵餅、鏢槍,隻要時運一到,一定會有比前者更理想的成績。又如一個先天命運差的苦命人,一生一無是處,隻適合在垃圾堆裏撿破爛,但是他整日辛勤的工作,不怨天不尤人,不妄想不嫉妒,老天有眼!有朝一日他會積小成富,更會從垃圾堆裏撿到黃金也說不定。
一個人生命中的潛在資源是有限而互異的,而如果能夠有效的利用、引導、激發其潛在的資源,則其所爆發的力量是累進而無窮的。
一個人要是能夠洞悉自己生命中潛在資源的特性,春播、夏種、秋收、冬藏,隨勢而行 ,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後你的成就將是無可事先估測的。
34.順應自然而不強作妄為
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八大人覺經》
應該認識到,太多的欲望就會帶來無窮的痛苦。生死、疲乏、勞累等種種煩惱,都是由貪欲引起的。如果能減少欲望,順應自然而不強作妄為,身體和心靈就會安閑自在。
宇宙萬物各有特性。萬物能夠各順其特性而存在、變化或完成,是最好的。這就是“物各有性,各適其性”了。例如,大鵬鳥有大鵬鳥的特性,它要上衝雲霄,翱翔萬裏,才感痛快。小斑鳩有小斑鳩的特性,它隻需在叢林之間,飛飛跳跳,便很寫意。如果要大鵬鳥像小斑鳩一樣,在叢林中飛飛跳跳,一定苦不堪言;反之,要小斑鳩像大鵬鳥一樣,在空中展翅高飛,也痛苦不堪。顯然,這都不是順應它們的特性。凡事要順應萬物的特性而為,不可強為、妄為。這就是“順應自然”。
上述的道理其實很明顯,但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卻往往忽略了。以下兩點或可以作為引證:第一,喜歡作優劣比較。有些人總喜歡把自己跟別人比,或拿別人跟自己比。其實,每個人在宇宙中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各的特性。甲不同乙,乙不同丙。各人隻需順應自己的特性而行,各自完成自己,便可以了,而不必強跟別人比較。俗語說:“人比人,比死人”,正有力地指出這樣的比較所帶來的痛苦。這樣看來,不僅自怨不及他人的人不明這種道理,連譏笑他人低能的人也昧於此理。
第二,強人同己。有些人喜歡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把天下人都納入同一個“鑄模”。凡不合這個“鑄模”,就認為不好,就要幹涉。顯然,這很可能會妨礙別人的潛能之發展。各人有各人的特性,適合自己,不一定適合別人;適合別人,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人生有多種多樣,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但歸結起來,也不外乎二種:活得累和活得瀟灑。麵對同一個客觀環境的自然條件。為什麼有的人就活得極其艱難,有的人相對就活得輕鬆自在?其中除了天賦差異外,就是聰明人懂得調整個人與客觀環境的關係,審時度勢,超然處世,順應自然,說通俗點兒就是懂得適時糊塗,這樣才有可能衝破樊籠,拔去萬累。
在人生的曲折道路上,當遇到難解的人生方程式的時候,明智的人就會選擇“順其自然”,“靜觀其變”,因勢利導的做法。樂天知命,就是了解規律並尊重規律。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正是尊重規律的經驗之談。順其自然,說白了就是看淡、看開、看透、看遠,什麼功名利祿,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終身為此,忙忙碌碌,巴巴結結,實在活得累,不值得。
人往往勸別人振振有詞,事到臨頭,比別人還想不開。這也要“順應自然”,慢慢來,逐漸修煉,功到自然成,遇事把勸別人的話拿來勸勸自己,就會多些快樂,少些煩惱。
有一個企業家坐在餐廳的角落裏,獨自一個人喝著悶酒。一位熱心人走上前去,問到:“您一定有什麼難解的問題,不妨說出來,讓我給您幫幫忙吧!”
企業家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我的問題太多了,沒有人能幫我的忙。”
這位熱點心人立刻掏出名片,要企業家明天到他的辦公室去一趟。
第二天,企業家依約前往,這位熱心人說:“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企業家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
熱心人用車子把企業家帶到荒郊野地,二人下了車,熱心人指著前麵的墳場對企業家說:“你看看吧,隻有躺在這裏的人才統統是沒有問題的。”
企業家恍然大悟。請記住這樣一句話:隻要有問題,就有存活的希望。隻要敢於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前進。
大家已經熟知“順應自然、為所當為”這句話了,我們都曾經為這兩句話而幡然醒悟,但在做起來的時候又發現這兩句話非常沒用,症狀還是老樣子。許多人說,我都順了好多年了,但還是老樣子!這是因為大家對“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有一定程度上的曲解。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運用這兩句話的時候似乎有個最終的目的:治好自己的症狀,改正自己的感情,校正自己的性格,等等。其實順應自然是講無論你采取什麼樣的辦法,都不要違背自己的情感。強迫性的情緒來源於各種恐怖,這是一種生物的本能,是不能消除的。
恐怖、不安的情緒是不能也不必完全消除的。比如關門後還害怕門沒關嚴,考試的時候恐怕自己考不好,上台講演時害怕自己會演砸,和上級交往的時候惟恐會得罪了上司等等。正因為我們有了這些情緒,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才能更謹慎,更準確,更恰當。當你不再違背自己的情感時,你就會發現即使帶著以前認為不好的情緒如害怕、緊張、焦慮等等,也會感到很舒服,同時做事會維持高度的警覺。
我們的一切想法,包括完善欲和想消除完善欲的想法,害怕和想消除害怕的想法,想考好和想消除“想考好”這種想法的想法,想順應自然同時又想消除症狀的想法等等都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如果你的做法與您的這些情緒、“想法”相抵觸,就已經不是順應自然了。其實我們常常的做法就是在這些對立的想法之間打轉,越陷越深。比如我讓你對症狀順應自然,你又會產生我不應該有消除症狀的想法這樣違背自己情感的想法,這就是順應自然難以說明,又難以做到的原因。
關於“為所當為”,本意不是讓大家不斷地做事來“改善、消除症狀”,也不是說大家“應該”做事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事實上,當我們不再和自己的情感、“想法”相對抗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萌發出強大的生的欲望。
舉個例子,比如當我們看書的時候,一看到厚厚的書,我們就會感到心理很沉重。往往看了一些,就往後翻翻,呀還有這麼多,不覺困意來臨,就想休息了,同時自己又很矛盾。可有的時候,自己閑來無事,順手拿起以前不願看的那本書,心想看兩句就不看了,結果有時反而會覺得很有意思,不自主地往下翻,結果一下子看了幾十頁,一點也不覺得累。所以,所謂的累其實是在自己的願望的重壓下的一種心理的疲憊,如果本著生的欲望去做事,有時看一天的書也不會覺得累。生的欲望能夠使我們一心一意地做事,而且不會覺得累。這和在意誌的重壓下去做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毛澤東曾經有過半年自學讀書時間(毛澤東認為自學要比在學校讀書更自由、更有效,因此曾不願上學讀書),他那時沒有錢,隻能在圖書館裏看書,雖然每天的食物隻有幾個饅頭,但他卻讀得津津有味,盡管所讀的書都非常艱深。這就是在生的欲望驅動下一心一意讀書的結果,由於心理沒有什麼矛盾,不僅不覺得累,而且勝過任何物質食糧。
其實,當你不再嚐試去壓製、改變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一種向上的欲望就會逐漸地自然地展現出來。自然的向上欲和情緒等是一樣的,是不能強求的。大家隻要不再和情緒、症狀做鬥爭,不要強求通過做事來改變什麼、實現什麼,隻是專一地學習、工作、娛樂,就會逐漸體驗到一種自然的驅動力。但當你想留住這種自然的力量的時候,它就又會不複存在了。
另外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常常會感到矛盾重重。比如我們討厭上司,卻又不得不討好他;別人詆毀自己,卻又覺得反駁有失禮貌;借給人錢沒有還,卻又覺得自己不該去催促等等。“要了解自己的本心”,這句話很重要,也很難領悟其意義。
比如我們常常會遇到不體諒下級的領導,我們很討厭對他滿麵順承,但又不得不這樣做,這使我們感到很矛盾,又覺得自己很虛偽。正常人會遊刃有餘地處理他的感情(對領導的討厭)和他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順承領導)之間的矛盾,因為他知道,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為了自己能在這個團體中長久立足,不能得罪領導,這就是我們的本心。
正常人能夠正視並體察到自己的本心,因此不會產生矛盾。當然,我們有的時候對某些有能力的上級會產生真正的崇拜,並因此而真心地讚揚他,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總之,我們要體悟到自己的本心,本著坦誠的心去交往,才會達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35.收好自己心意的韁繩
萬物為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
——《法句經·世俗品》
萬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馬,所居住的世間如同夢幻,為什麼還要樂此不疲?
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這,又修修那,又惦這頭、又惦那頭。很多人念著佛,心裏還惦著道教,惦記著氣功,種種種種,都是心裏不專一。“一行三昧”,沒有夾雜,很純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麼叫一行三昧?怎麼樣去入呢?入的辦法就是“應處空閑”,你應該把空的時間抓住,利用空閑的時間,今天歇班就是空閑時間,不要去遛市場,東轉西轉。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的“舍諸亂意”。空閑的時候,你坐下來,把亂七八糟的思想舍開,不要心猿意馬。
人們常說:“猴子的屁股——坐不住。”你看動物園裏的猴子,整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總是一副急吼吼的樣子。戒躁就是要戒急躁、浮躁,否則,忙中出錯,亂中更亂。人遇事要冷靜,幹事要堅決,千萬不要心猿意馬,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要多調查研究,要多加思考,莫去幹“猴子撈月”的蠢事。
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寫的《憐愚詩》雲:“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忠告人們做事要專一,不要信馬由韁,見異思遷。
收好自己心意的韁繩,不要心猿意馬,個人如此,團隊也一樣,如果團隊的每個人朝秦暮楚,何談凝聚力。
豐子愷抗日戰爭期間作的一文中寫道:有許多沙子鋪在遊戲場上,但這些沙子或粘附在行人的鞋子上被帶走,或和泥土相混雜。一年後,場上的沙子全然不見蹤影了。但用沙袋來裝沙,敵人的槍子炮彈一碰著這些沙袋,沙袋的抵抗力比鐵還大、比石頭更強,槍彈就失去了火力。
由此觀之,一盤散沙,粒數盡管多,終究是見風而散,不可收拾;而小小一個沙袋,卻能抵禦槍彈的肆虐。其天壤之別,就在於是否有凝聚力。
凝聚力也就是一種團結力。它能將沙子般小的個體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抵抗力比鐵還大,比石更強的整體,顯示出意想不到的威力。反之,沒有凝聚力,即使有再多的個體,也隻能謂之為“一盤散沙”。
古代齊國有一人用網捕鳥。一日數十頭巨鳥飛入網中,由於巨鳥力量大,就拖著網一起飛走了。齊人並不追,謂人曰:“困於一網,終力衰而自墜也。”數日後,果然在山下找到了那網精疲力竭的鳥群。
沒有凝聚力,就體現在一個“散”字。那群鳥本可以毫不費力地逃脫,但由於目標不一致,失去了凝聚力,心散了,力量也分散了。由此可見,凝聚力是何其重要。不難想像,一支沒有凝聚力的軍隊怎麼能在作戰中取得勝利。何況一個處於危難之際的民族,怎樣才能擺脫滅亡的困境。但凝聚力要有約束力作為基礎的,好比沙子有了裝它的袋子才能稱之為沙袋一樣。
企業的發展需要團體的凝聚力。職工必須加強自我約束力。如果沒有了約束力,就無所謂凝聚力。企業就失去了活力,那怎麼能增值提高效益呢?
對於自我管理的問題,詼諧作家傑克森·布朗曾經有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華,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魚。眼看動作不斷可是卻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後,還是原地打轉。”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幾分才華,而且工作量實在不少,卻又看不見太多成果,那麼你很可能缺少自我約束的能力。
曾經有一位立下了赫赫戰功的美國上將,有一次他參加一個朋友孩子的洗禮,孩子的母親請他說幾句話,以作為孩子漫長人生征途中的準則。將軍把自己曆經征戰苦難,以至最後榮獲美國史上崇高地位的教條,歸納成—句極簡短的話:“教他懂得如何自製!”
從這樣一位偉大的軍人口中發出“自製”這一訓言,真是出人意料!那個做了母親的女子聽了這話,不知將有什麼感觸。甚至再進一步,也有人會懷疑,這忠告會不會使當今的父母感到震驚?
在日常管理活動中,有許多禁止、不準和不允許,或者還有一些不主張、不讚同,等等。一直以來人們就認為這些東西應該是生硬的和冷冰冰的。但這樣做的效果卻未必好理想。
在一家很有名的法國餐館用餐,在大廳裏見到這樣的字眼:“服務人員禁止在大廳抽煙、休息,違者記過”,意思固然很清楚,但員工並不喜歡,因為它明顯帶有不信任、帶有強製性,令人壓抑。對這家餐館來說,這樣做並不會實現員工的自我管理,反而可能適得其反。讓員工進行自我管理過程中雖然可能無法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倦怠或低效率的情況,但隨著自我管理的不斷加強,這種局麵終將有所改觀,而如果對員工自我管理進行粗暴幹涉或聽任不管都可能導致混亂。所以,對員工自我管理進行引導的方向和策略,應當成為企業戰略規劃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
哈佛大學管理學院的迪克威博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日本人受命去管理一家行將倒閉的美國合資工廠,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使工廠起死回生並且盈利。原因是什麼?他的解釋令許多管理專家們大吃一驚,他說:“道理很簡單,隻要把美國人當作是一般意義上的人,他們也有正常人的需要和價值觀,他們會自然地利用人性的態度付出回報。這遠比督促或命令他們如何工作要有效得多。”
我們時代的許多偉大的思想學說,為管理學的發展開辟了極其廣闊的空間。在員工應得到尊重、鼓勵,應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滿足這些人性化理念的推行和應用過程中,員工的自我管理也得到了推廣。
毫無疑問,一個人的工作態度以及他與周圍人的關係決定了工人的生產效率。拒絕或忽視運用自製力的人,實際上是把好機會一個又一個地浪費掉,而且,最糟的是,他們本身並不知道錯過了這些機會。
在職業生涯過程中,大都數人很難在開始的時候,就具備出色的自我管理能力。往往是在經曆了他律、協助性自我管理之後,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管理。
少年時期,父母與老師負責我們的自我管理任務。我們大多數都是在督促中完成了自我管理,而並不是主動去完成學習與生活的任務。雖然那時可能有朦朧的自我管理意識,但尚不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督促甚至是強迫則成了必要的手段。
踏入社會,開始了獨立自主的生活以後,自我管理回歸到獨立進行的階段。雖然有些時候我們仍然需要別人的協助與支持,但更多的是,要依靠自我。這既是個性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我們職業生涯穩步發展所必經的階段。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工作效率很高的銷售主管一直保持著將文檔做得很工整的習慣,無論當時他有多忙甚至在周末也不例外,這個習慣讓他受益匪淺,他很清楚所要完成工作的時間表和采取何種方式去做。在他的個人電腦裏,他會跟蹤每一件事,從而確保不僅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和落實各項細節,而且兼顧顧客和同事。如果他們沒有承諾及時和他聯係,他就會給他們發電子郵件。事實上,有一天一個人告訴這位主管:“我還不如主動跟你聯係,因為我知道你如果聽不到我的消息,一定會在我的語音信箱裏留言的。”
自律能力在完善一個人的個性方麵起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律能力,那他在工作上的敬業程度就會大打折扣。”一家大企業的人事經理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的上班時間是7∶30,有人7∶20就到了,有人7∶30到,也有人7∶40才到。在平時是看不出這三類人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但是在關鍵時刻,或許就是因為這遲到10分鍾的習慣,誤了大事。這其實就是每個人的自律能力不同導致的不同後果。
當我們意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時,並在工作中加以實現,那麼你會發現,我的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都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條理可循,做事穩重,不留後患,在同事與上司眼中,你是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優秀員工,是一個可以讓人放心和領事的人。所以,你的上司會放心地把重要的工作交由你去完成;你的同事也喜歡與你共同工作,並會主動與你交往。你的能力在上司交待的任務中得到了鍛煉與提高,為你贏得了晉升與加薪的機會;你的人際網絡在同事與你的工作過程中得到了擴大,這可能會為你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成功機遇。
36.要殷勤地孝順奉養父母
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在世間,什麼最富?什麼最貧?悲母在的時候,稱為富,悲母不在的時候,稱為貧。悲母在時,叫做太陽在天中;悲母死後,叫做太陽落於西山。悲母在時,叫做月光正明;悲母亡後,叫做暗暗長夜。所以你們要殷勤地孝順奉養父母。這樣做同供佛所獲的福報沒有兩樣。
中國人敬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很遠,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我們逢年過節還要紀念他。為什麼要紀念呢?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曉得紀念的意義了。因為他跟我們是一體的、沒有分隔的,一心真誠的紀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應。我們連遠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呢?遠祖都還念念不忘的人,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尊敬師長,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師長、不聽老師話、不好好地學,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
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憂慮,也是不孝。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擔憂,不讓父母牽掛,這也是孝順。佛教導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尊敬老師,佛是我們最早的老師,3000年前創始的老師,我們連這位老師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樣的道理,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師遺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遠、廣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
從呱呱墜地的嬰兒,以至童年、青年、少年,父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來教育子女明禮義、修德性。兒女長大成人,父母又辛苦地為子女準備嫁娶,籌集資金供兒女經營事業,使兒女能早日成家立業。父母對子女的愛護提攜真是備極辛勞,但從不在兒女前麵提到恩惠兩個字,更不期望兒女的報答。兒女一旦有病,父母更是憂心如焚,經常由於愛子心切而急出病來,隻有等待子女恢複健康,母親憂心成疾的病才會慢慢痊愈!
經曆百般辛勞養育,但願早日長大成人,有些兒女一旦長大,不孝順雙親、不奉養父母,對父令教誨不加理會,或出言頂撞,甚至怒目相視如仇家。在族內欺淩上長,打罵同胞兄弟,不顧親情禮義,真叫人痛心疾首。雖然曾上學讀書,但不遵從師長的訓誨與父母兄弟的勸誡,不僅不聽且加拂逆。出入家門,不知稟告父母,言行舉止傲慢無禮,所做所為擅自主張,不把父母放在心上。即使父母伯叔偶然加以教訓指導,但是由於長輩憐憫兒孫年幼無知,也都輕輕放過,可是到了後來,性情愈變愈暴戾殘忍,不但不聽勸導,反而生出仇恨心理,最後離開親戚好友,結交的都是壞人損友,日久成性,顛倒是非,為害自身,愚不可及!
一旦被惡人壞友所引誘,就舍棄了父母家庭,離鄉背井,流落他鄉。或者在外經商謀生,做各種事情,歲月蹉跎,年歲老大,有的就在外結婚成家,甚至老死也不回家,從沒想到這個身體從何處來?
有些更加不幸,流浪異鄉加上交上惡人損友,自己又不小心謹慎,於是被人用計陷害。或與人同流合汙,胡作非為,終被牽連,橫禍飛來,鋃鐺入獄。或判重刑,老死獄中,或遭病魔災厄纏身,弄得貧病交迫,狼狽不堪,受人輕視,乏人照料,病入膏肓,棄屍街頭,形骸腐爛,日曬雨淋,白骨枯零,鬼魂流落他鄉,從此與親人家族永別,更是有負父母深恩!不孝子女,一死百了!殊不知嚴父慈母,自愛子離家之後,日思夜想,時刻憂心,望眼欲穿,憂心如焚,肝腸痛斷。因為思子流淚過多,眼睛都哭瞎了,悲泣過度又得了氣喘病;有的父母更由於懷念兒女,無心經營生意,以致家道日衰,乃至抱病含恨而終,即使身死為鬼魂,也念念不忘愛子,不忍割舍親子之愛,真是人性至愛的流露。
有的子女不僅不勤於學業,且經常與不良朋友為伍,追逐異端邪說,做出敗壞風俗的行為,十足一副無賴漢的嘴臉,好勇鬥狠,欺壓善良,雞鳴狗盜,酗酒賭博,為非作歹,作奸犯科於鄉裏,使同胞兄弟受連累,更使父母悲痛心亂不知如何是好!清早出外遊蕩,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從來不向父母請安、噓寒問暖,使父母感到空虛無比,沒人照料扶持,父母年歲漸高,形容憔悴,身體衰敗,還要受到不肖子女的連累,受到外人的譏笑與淩辱,為人子女,於心何忍?
有的子女隻有孤父或寡母,理應格外孝順才是,但事實上卻不然,把父母冷落一旁,任由他挨餓受凍,不聞不問,使得父母暗自悲傷飲泣,自怨自歎何其不幸!為人子女理當善盡奉養父母的責任,不孝兒女卻不當一回事,使得父母含羞受辱,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怕受人取笑。
常見有的兒子為了供養妻兒的生活,不辭辛勞,努力工作以博取妻子的歡心,卻把父母冷落一旁,視同外人;妻小的話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父母的教誨卻充耳不聞、或出口頂撞,全無敬上之心,真叫父母傷透了心。有的女兒在未出嫁之時,還懂得孝順父母,一旦嫁人之後,卻變得不孝起來,父母稍微說她幾句,內心就生出怨恨嫌惡的心理,而受到丈夫的怒罵毒打,都甘心默默承受。對丈夫家的人情意頗為深厚,對家屬子女也是極其愛重,但是對於骨肉至親的父母,卻日漸疏遠,真叫父母痛心!還有些不孝的女兒,隨著丈夫到外地居住,離開了故鄉的爹娘,一些也不思慕父母,好像和父母斷絕似的,一封家書也不寄,使得父母日夜盼望,牽腸掛肚,寢食不安,就如被倒懸般的難受,父母思念子女之情,永無休止。父母對於子女的深恩大德,真是浩瀚無際,永無止境,非筆墨所能形容!兒女若是不孝,其罪愆即使向神明懺悔,恐怕也難以洗脫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