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道:“不孝父母的人,命終死後,必然要墮落到阿鼻大地獄去。這一地獄縱橫有八萬由旬,四周都是鐵的城牆,周圍設有羅網,使囚犯無法逃脫。地麵都是鐵板,有烈火燃燒著,到處雷光電火,又有銅流鐵漿澆灌在罪人的身上,還有口吐烈焰的銅狗鐵蛇追噬著犯人,一個個被燒得肌膚焦爛,苦不堪言。空中更有數不盡的掛鉤、槍銃,滿地又是鐵質的斧錘、長矛、刀山、劍樹等種種的刑具,隨時都會對準備囚犯砍殺下來,地獄罪犯受此百般的苦楚,永無休止,也不知要經過多少的劫數呢?即使在這裏受過了刑罰,又要打入其他的地獄去,頭上戴著熾熱的火盆,還要受鐵車壓身的折磨,鐵車來回輾過,腸肚都碎裂了,骨頭斷折了,皮肉全爛掉了,一日夜之間要忍受千生萬死的痛苦,真是慘不忍睹。這些地獄的罪囚都是生前犯了忤逆不孝的重罪,才要受如此的折磨,百般的苦楚。”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裏也說道: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就是說:世間大地被稱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還要重。世間須彌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西方國家流傳著一個故事:三個商人死後見上帝時,討論他們在塵世中的功績。一個商人說:“盡管我經營的生意接近於倒閉,但我和我的家人並不在意,我們生活得非常快樂。”上帝聽罷,給他打了50分。第二個商人說:“我很少有時間和家人呆在一起,我隻關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個億萬富翁!”上帝聽罷默不作聲,也給他打了50分。這時,第三個商人開口了:“我在塵世時,雖然每天忙著賺錢,但我同時也盡力照顧我的家人,朋友們和我很談得來,我們經常在釣魚或打高爾夫球時,就談成了一筆生意。活著的時候,人生多麼有意思啊!”上帝聽他講完,立刻給他打了滿分。
孝順,就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提起孝順,可能沒有人會說自己不孝。也許大部分人會說:我是孝子,我經常去探望父母,我經常給父母買吃的、穿的、用的。隨著生活的不斷進步,還往往是以現金代替了通常的生活用品,給老人家送一些錢去,讓老人家多了些自主權。
但在給老人家錢時,卻很少有人想到,同樣多的錢,到底是給多大幣值的更合適呢?知道一個朋友的做法時,會讓你有深刻的感悟。
這個朋友說,每次給母親錢時,都要專門將100元一張的換成100張一元的或是10張10元的錢。這並不是為了顯得數量多,而是為了讓母親花得更加方便,更加實惠。
乍一聽到,很不以為然,但仔細一想,卻極有道理。越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越是過艱苦日子習慣了的,往往是有飯吃就舍不得花錢。給老人家100元一張的大錢,大多老人不到非不得已時是舍不得花的。隻能是一張一張地積攢著。看起來,是女子們經常給父母錢了,但最後,往往做父母的還隻是起著現金保管員的作用。在子女急需用錢時,父母還會將錢物歸原主,甚至再加上自己的積累。而對於一元一張的零碎錢,卻讓老人家用起來更是方便,也舍得消費。即使自己沒有空去買,也會讓近鄰拿著幾元錢捎些東西來。而把100元一張的大錢,交給別人去買東西就顯得不是很方便了。
當然,孝順兩字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字——順。“順”在孝道中是最主要的,沒有順就談不上孝。何為順?順就是順從父母的意誌,順就是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願,然後按照父母的意誌,去做一些父母所期望的事情。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而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正像《常回家看看》這首歌中唱的那樣:老人不圖子女對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圖個團團圓圓。孝順父母,雖然離不開物質,但物質不是全部。老人最怕的是孤獨,最需要的是兒女的問候,是兒女常在身邊陪伴的感覺。孝順父母,一定要了解老人的心思,體察老人的心情,順從老人的意誌。老人盼望子女的問候,子女就應多打幾個電話;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們就要擠時間多回家看看;與老人在一些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時,就要無條件地順從老人的意思,有古訓雲:“百孝順為先”,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上的至親至愛,對父母我們要永遠懷著感恩的心裏,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父母在子女的要求永遠是對的,父母期望兒女怎樣,我們就應該怎樣。順就是孝,孝就是順。順從父母的意誌,想父母所思,做父母所盼,念父母所願,就是最大的孝順。
37.危難之時見真朋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
——《法句經·多聞品》
觀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樣為你計謀,分別夥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時的態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裏以何為樂,想辨別一個人有沒有智能首先要看看他怎麼說。
1971年10月1日,炎熱的夏天剛剛結束,一對年輕英俊的加拿大人來到哥倫比亞的格蘭西爾國家公園,打算一起攀登6700英尺高的巴魯·帕斯山,在這裏度過甜蜜愉快的假日。男的叫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19歲,女的叫拜波·貝克,18歲。他們一路順利爬上頂峰,不料老天陰錯陽差,突然下了一場雪,把兩人困在山上。沒辦法,隻好躲進小窩棚裏過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9點多鍾,雪停了,這對年輕人立即開始野遊。拜波·貝克腳上穿著時髦的高筒靴,踩在融雪結成的冰麵上不住地閃著趔趄。
山上有條小道三英裏長,順著小溪蜿蜒伸向山下,一個小時後,兩人沿著小路來到山腰,在此停住腳步,靠著被山風吹積而成的雪牆休息了一會兒。
太陽出來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他們隻穿汗衫,把脫下的外衣纏在腰上。不遠處有條瀑布,攜著融化的冰雪,嘩嘩啦啦地唱著跳著順著山勢飛流直下。兩人跑到水邊,撩著涼森森的清水打了一陣水仗,爾後雙雙重登旅途,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在前領路。
沿著小路走了約莫一百多米,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猛地刹住腳步,右方20米處,兩頭小熊正在山塘旁邊嬉戲玩耍。他們昨天從望遠鏡裏看見過一頭母熊帶著兩頭小熊,不過隔著很遠,當時隻覺著有趣,並不怎麼害怕。可是現在說不定就有一頭母熊,弄不好就是昨天見過的那頭大灰熊,隱蔽在山梁後麵的那片榿樹林裏呢。
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一動不動地站著,心裏暗暗盤算該怎樣應付眼前的情況。如果不驚動它們,也許能溜之大吉。他剛要抬腳邁出第一步,一頭母熊呼地從山梁那麵撲過來,同時發出刺耳的尖叫和咆哮。灰白色的皮毛在陽光照耀下油光閃亮,脊背上聳起一砣特有的肉峰。拜波·貝克知道是碰上了灰熊,別的野獸像這麼大的個頭沒有能跑這麼快的。拜波·貝克正想到這裏,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以閃電般的動作一把將她捺倒在一道雪牆之下。
撲上來的灰熊張開了血盆大口,噴吐著膻腥的唾沫,發出陣陣短促的咆哮。眼看就要撲上來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學著鴨子紮猛,向下一蹲,躲過了狗熊的衝撞,但是卻挨了重重的一擊。
他昏了過去。一會醒來抬頭一看,發現自己已經被拋出10英尺以外的地方。狗熊攆上了拜波·貝克,正站在她的腿上要撕咬她的脖子,她趴在雪地裏一動不動。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本能地從腰裏拔出獵刀,大喝一聲,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再有絲毫猶豫。母熊直立起來有7英尺高、比他重600多磅。他跳到狗熊後背上,狗熊紋絲不動。
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聽到狗熊牙齒發出哢吱哢吱的聲響,他怒不可遏,用盡全身力氣,狠狠地把獵刀捅進狗熊的脖子。又蹬住狗熊肥厚的脊梁向上爬了爬,攥緊刀柄,使勁一豁。“撲”,燙人的鮮血噴將出來,狗熊發出震耳欲聾的嚎叫,朝後猛一擺頭,匕首脫手飛出,刺傷了他的手腕。
這時,狂暴已極的母熊全力對付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它伸出兩隻巨大的熊掌,把他死死抱住。血的腥氣和熊身上的膻臊熏得他直想嘔吐。兩隻大熊掌凶狠地拍打他的身體。第一掌就像摘假發套似地撕去了他的頭發,連頭皮也活脫脫全都扒得一幹二淨。
繼而狗熊又抱住他,一塊朝山下滾去,一直滾到溝底。狗熊露出釘耙似的牙齒一次次地啃他的臉,彎下腰撕嚼他的脖子和肩膀。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用拳頭有氣無力地捶打狗熊鼻子,然而無濟於事。
事情到了這步田地,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也就閉上了眼睛,不再掙紮。他心想:完了,全完了。說來讓人難以相信,狗熊見他不動彈,忽然大發慈悲,嘴下留情,拍拍他,抓起泥土和枯枝蓋在他身上,搖搖晃晃地走開了。
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起初不敢相信自己還活著。他的身子一半在水裏一半在岸上。除了手腕痛得揪心,別的地方倒沒覺著怎麼樣。他慢慢地掙紮出水塘,用微弱的聲音喊著:“拜波,你不要緊吧?”
拜波·貝克害怕狗熊還在附近,沒敢回答。她爬到溝邊,先看見一團鮮血淋漓的頭發,之後又發現了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他的臉部血肉模糊難以辨認,右邊的臉皮整個朝後掀過去,肌肉全部裸露在外,一隻眼球吊在眼眶外麵。她大喊一聲:“馬爾克姆,堅持住,我去找人!”說完把外衣扔給他,拔腳朝山下的旅館跑去。
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靜靜地躺了一會兒,他很想查看一下身上的傷勢:手腕已經不能動彈,肯定是斷了;一隻膝蓋脫臼;用舌頭舔舔,嘴裏靠前的牙齒全都沒有了。一隻眼睛還勉強能看見東西,但是卻不敢看,因為他看見自己的臉皮軟軟地垂耷下來。他希望這場生死搏鬥根本不曾發生,僅僅是一場噩夢。
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倚著一截樹樁坐了一個半小時,救護人員趕到出事現場,他精神仍很鎮靜地說:“我很好,就是肚子有點餓。”他的好友高迪趕來後不禁倒吸一口冷氣,一個毫無血色的白生生的頭髏赫然映入他的眼簾。急救站的醫生迅速用紗布包好他的頭部和腿上被狗熊咬爛的地方,用無線電招來直升飛機,把他送到利佛爾斯托克的維多利亞女王醫院。
手術進行了7個小時,醫生們在他身上縫了1000多針。“給他修臉簡直就是玩拚板遊戲。”一個醫生事後這樣說。
後來,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轉到家鄉艾德蒙頓的一家醫院裏。頭幾個星期處在絕對鎮靜狀態之中,幾乎喪失了記憶力,身上共植皮41處。
頑強的生命終於開始複蘇。醫生保證他將安然無恙。聖誕節前的一天,護士為他換紗布,他乘護士暫時走開的時候艱難地挪到浴室的鏡子前麵,剛剛向鏡子裏瞥了一眼就幾乎暈過去:醫生用胳膊上的肌肉為他安上了假鼻子,又把腿上的皮貼在臉上;沒有頭發,滿臉瘡疤。他一連幾個星期拒不見人。拜波·貝克的來信積成了堆,他也不再理睬。
但是拜波·貝克並不氣餒,她一直按時給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寫信。
聖誕節以後,拜波·貝克千裏迢迢趕到了醫院,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內心受到了不小的震動。兩人隔著紗布推心置腹地做了長談。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很固執,可是拜波·貝克比他更“拗”。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心想,也許她真愛我。
一月,一封催婚的情書飛來,驅散了他心中的陰雲。二月,在這次不幸事件五個月後,一個步履蹣跚、體質孱弱、一臉疤痕的人在福特·蘭格利火車站下了火車,一位姑娘笑容滿麵地急步迎上去。幾天之後,一對年輕人來到珠寶店,男的為女的買了一枚結婚戒指,姑娘悲喜交集,完全被愛情陶醉了。1973年7月21日,兩人舉行了婚禮。
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舍己救人的事跡不逕而走,很快傳遍了加拿大和歐洲。倫敦皇家人文協會授予他斯坦霍普金質獎章,加拿大政府授予他英雄勳章,並由政府出錢,請這對年輕人赴渥太華,在首都度蜜月。隆重的婚禮上,前來進行國事訪問的英國女王親手把這枚勳章授給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哥倫比亞衛生部把2035美元贈給他作醫療費用。
今天,夫妻兩人居住在雪雷,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開飲食店,拜波·貝克做行政工作。他們相敬如賓,美滿和睦。
有人經常問拜波·貝克,她嫁給馬爾克姆·艾斯皮亞萊特是否迫於道義的壓力,她回答說:“過去我愛馬爾克姆,現在我仍然愛他。生活絕不會一帆風順,傷痕不能改變人的品德。”
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感人的故事,但願你能從中受益。
38.一個人改過,要能具備三種心改過要發心呀!改過要發心。發些什麼心呀!發些什麼心。第一要發那羞恥心,第二要發那敬畏心,第三要發那勇猛心,具備這三種心,便能有過立即改呀!立即改。
——《了凡四訓》
一個人改過,如果能具備以上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麼就能有過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光一樣,還怕不融化嗎?
對自己的缺點錯誤感到是一種恥辱,他人能做好,我為何不能。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要感到害怕,錯誤的知見和行為必然會導致惡果,例如: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所以“聖人畏因,凡夫畏果”。既然感到恥辱、害怕,我們就要以堅韌的毅力去改過,堅持反省。每天晚上臨睡前反省自己的過失,並下決心改正。
羞恥心對人是至關重要的,個體戶老關的兒子,平時嬌生慣養,放任成性,在家是個小霸主,在校是個大懶蟲,平時打架偷竊無所不為。由於家長放縱,老師的批評當耳邊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一次,因在車上扒竊被人責備,竟拔刀傷人,被送勞教。事後老關不無悔悟地說:“這個兒子連起碼的羞恥都不知,都怪我平時對孩子太放縱了。”
羞恥心,也叫羞愧感,當一個人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或出現不好的願望,知道為此他將受到人們的譴責時,他會對自己不滿,感到有負於人而非常痛苦,這就是羞恥感的體驗。因此,具有羞恥心,就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約束或痛改前非。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說得好:“隻有出自衷心的羞恥心與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真正的約束。”
具有自尊心的人重視自己的名譽,自尊自愛,希望做一個正直、有德性的人。隻有這樣,才會自覺追求高尚的行為,唾棄不良行為,真正懂得羞恥,懂得約束和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品性。自尊心和羞恥心就如牆壁的兩麵,樹起了這一麵,同時也樹起了另一麵。
人還需有“敬畏心”,尤其是為官者,為官者的一舉一動或一言一行,都要三思而後行,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自然和社會規律,尊重民心民意。通俗的說法,就是為官要常懷“敬畏心”。
為官必須“敬畏”自然規律。早期的人類曾對自然充滿著與生俱來的敬畏,崇敬天地,於是有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諸多理論。但是隨著人類“文明欲求”的提高,人類越來越想擺脫自然的束縛,掠奪並占領其他生物的領地,於是逐漸喪失了對自然規律應有的尊重和敬畏。事實上,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規律,認識、遵循和運用好這種規律是人類理性的需求,倡導以人為本,讓眾生共存,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基本平衡,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別無選擇的選擇,是一種真正敬畏自然規律的最理智的表現。
為官必須“敬畏”經濟社會規律。大凡是“官”,手中或大或小都擁有一定的權力,都應力求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真正貢獻。欲如此,就必須解決如何看待發展、怎樣追求發展的問題。不計代價、不講得失、不管質量和生態成本,盲目追求表麵經濟數字的增長,就會走入發展的誤區,就會產生“指標經濟”、“數字經濟”、“任職經濟”和“水分經濟”,出現經濟失衡現象。實際上幹任何事,都有客觀規律可循,自然有自然規律,社會經濟發展也有其固有的規律。因此,為官者應當敬畏這些規律,要切實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追求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為官必須“敬畏”法律法規。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絕不是抽象的口號和概念,而是應當具體落實到每一個為官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去的東西。老百姓也正是從為官者的言行、舉動中感受到“平等”兩個字的真正含義的。在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沒有法律規範就沒有規矩可依,不講誠實信用就沒有市場競爭的資格。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都是官員們必須帶頭執行的行為規範,也是做人的最起碼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要求。敬畏法律、依法辦事,就是敬畏我們的倫理道德,敬畏我們日常為人的基本準則和要求。為官不能有任何超越法律、規避法律的僥幸思想,不能有程序上的“錯位”,不能有行動上的“缺位”或“越位”,更不能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
為官必須“敬畏”老百姓。百姓不可欺、民心不可欺,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當時刻牢記於心。為官要以人為本,處處親和百姓,時時善待民眾。為官者一定要有平常心,千萬不要以為有一官半職就可以淩駕於他人之上。“德莫高於愛民,行莫高於利民”,領導幹部一定要“情為民所係、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多做一些“親民、為民、富民”的好事和實事。
而勇猛心就是勇於改錯,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不怕犯錯誤,可怕的是沒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古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可怕的不是所犯的錯誤,而是這些人有無麵對錯誤的勇氣。不要推卸責任,不要隻口頭上承認錯誤,而事實上在選擇逃避。所以說,一個人改過,如果能具備以上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足矣。
39.積善之家慶有餘
囚犯苦呀!囚犯苦,既坐監牢又挨餓,心中淒苦誰人知呀!誰人知;楊書辦呀心厚道,夫妻同心幫囚犯,積善之家慶有餘呀!慶有餘。
——《了凡四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說一個家庭,祖宗積善行德,就會感得賢善的子孫;而“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父母多行不義,就會出現不肖子孫。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個囚犯,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縣官還是不息怒;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向縣官求情,請縣官寬諒那個囚犯。縣官說:你求情本來沒有什麼不能放寬的,但是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氣啊!
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在朝廷中已經沒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貪汙、腐敗,人心散失已經很久了,審問案件若是審出實情,尚且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不可以因為審出了案情,就歡喜。若是存心歡喜,恐怕會把案件忽略弄錯。若是生氣,又恐怕犯人受不住打,勉強招認,容易冤枉人。既然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
那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麵容立即和緩下來,不再發怒了!講到楊自懲的家裏,是很窮的;但是他雖然窮,別人送他東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糧,他卻常用許多方法去弄一些米來,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的餓,他自己家裏剛巧也欠米。若是拿來給囚犯吃,那麼自己家人就沒得吃了。如果隻顧自己吃,那麼囚犯又餓得很可憐,沒有辦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問他說: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杭州來的。沿途熬餓,臉上餓得沒有一點血色;就像一種又青又黃的菜色,幾乎可以用手捧起來。
因此,兩夫婦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然後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做守陳,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
有一部電視劇,劇中的大哥是一位身兼多“職”、平凡而偉大的人,他為人之父,為人之兄。在這樣的一個大家庭裏挑起了大梁。家中的大小事他都操心。對年老的父親盡孝心,開車回來半夜還為老人洗腳;對弟妹們關心,當弟妹們鬧意見時苦口婆心地勸說,光看別人的長處,哪怕一點點也要提起。人心都是肉長的,再不講理的人也沒有話可說。吃苦耐勞的事帶頭幹,得到了弟妹的尊敬。
大嫂也是一位完美的東方女性,她有著寬厚的胸懷,聰明能幹。再弟妹接連離婚,還有的不爭氣的時候,都回到了家中,她能包容接納,手腳不閑,毫無怨言,和丈夫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由此可見一個和睦的家庭的頂梁柱就是——夫妻和睦。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相互體諒。雖然這個大家庭不富裕,但大家都一心一意,本本分分努力工作,依然生活得很充實,所謂家和萬事興。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說一個家庭,祖宗積善行德,就會感得賢善的子孫;而“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父母多行不義,就會出現不肖子孫。這個說法似乎有理,但卻不是必然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現實社會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會出現孝子賢孫;父母道德敗壞,子女也並非個個都是品德不良。
比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堯、舜,堯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很賢明的君主,可是他的兒子丹朱,卻是非常的不肖;舜的父親,名叫瞽叟,據說是一位品行不怎麼樣的人,可他卻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
現代科學也講因果。現代科學是比較唯物的,科學對物質世界有很深刻地認識,但是對人類的精神領域卻相對無知。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考察大自然的物質現象,而對於人類的心靈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如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發明儀器,來測量人的體溫,但卻沒有辦法發明一種儀器來測量人們心中的煩惱,看看你的煩惱已經達到多少度了,是80度還是90度?再繼續煩惱下去是否會就達到100度了?科學沒有能力製造出一種能切除人類煩惱的儀器。所以,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心靈上存在的困惑及煩惱,卻不見絲毫的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唯物論者是一世論者,他們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因而隻能從社會現象談因果:一個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壞事,就會讓他人遭殃。就像當你殺人、偷盜、搶劫、強暴、詐騙時,必然會有人受到傷害。這是從社會現象來解釋因果關係。事實上的確是這樣,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但是,這不是從因果規律自身來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我幹好事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行善積德,但卻事事不順遂,窮困潦倒;而那些幹壞事的人,卻飛黃騰達,官運亨通。這樣一來,有些人難免抱怨老天不長眼,或幹脆失去幹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價值觀。從人死如燈滅的角度來說,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對社會的影響固然不一樣,但對他自身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怪中國古代楊朱說:“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那麼,佛法如何闡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業道經》便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關係的經典。先簡單介紹一下因果方麵的四個內容:(1)相信有善有惡。人的行為有善的,有惡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有人說: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就如警察與小偷,誰善誰不善?在警察眼裏小偷是惡,而自己在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的財產不受侵犯,自己的行為是善。但在強盜眼裏,警察是惡,因為警察沒收了他盜竊的錢,讓他進大牢,甚至被槍斃。在不同人的眼裏,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因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對於沒有學過佛法的人,是很難正確認識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善有惡。關於善惡的定義,在《十善業道經》裏講得非常清楚。
(2)相信有業有報。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都會有結果的。由於一般人“近視眼”的關係(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能的近視),往往認為:幹好事,幹完就結束了;幹壞事,隻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幹完也就完了。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是佛法認為: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為,或者不善的行為,將來都會有結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什麼時候條件成熟了,什麼時候就會產生結果。
當一個人幹了好事,或幹了壞事之後,心裏就會留下一種影像。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寧,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為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裏,佛法把它叫做種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為還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複,一旦因緣成熟,內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產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3)相信有生命延續。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斷。生命像鐵鏈一樣,一環套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有關係,它不能離開前生;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暫的,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止境地在延續。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念和行為。假如一個人觀念正確,注重止惡行善的修養,生命就會得到升華。反之,觀念錯誤,貪婪無恥,無惡不作,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4)相信有聖賢、有凡夫。有人說:人與人都是一樣的,差不了多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質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質很低。因為,人畢竟還是存在天賦的問題。生命素質高的人,生下來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質低的人,一時也很難提高。比如說,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薩,內心充滿著慈悲、智能、道德。相反,有的人愚蠢如豬狗,殘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蠍。當然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從有始以來的延續中逐漸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為十個層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內容,包括六凡四聖。六凡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聖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個層次,生命層次有高低,但生命並非一成不變。佛法認為,生命是無常的,是緣起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