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適可而止,懂得知足(1 / 3)

《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0982705167,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7109046350297189383,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2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2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伊索寓言》reference_book_ids\":[6857717464541694989,7257408037470604300,7267091336992394303,6988533058454473736,7172013603778726925]}],\"2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2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淮南子》reference_book_ids\":[68834019212064225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三章 適可而止,懂得知足

生活給予我們每一個人一座豐富的寶庫,但需要你在追求的過程中保持樂觀務實的心態,去追求那些適合你自己且力所能及的東西,否則,生命將難以承受。

知足,是一種成功處世的藝術,它小半兒屈於無奈,大半兒則源於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豐富以及應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圓熟。你要懂得,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應是尋求生活的快樂,知足如果能夠常樂,則不妨知足。

知足是對現實生活的欣然接受,當一個人無法改變生活的處境時,他除了欣然接受以外,還能有更明智的選擇嗎?人若有此種想法,在順境裏自然能優哉遊哉,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夠安之若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至理名言,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隻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長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許多憂愁和悲傷,讓快樂的心情永遠占據自己思維的空間,從而盡享人生的樂趣。

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大都是希望活得瀟瀟灑灑、快快樂樂的,誰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曆程中祈求得太多,認識不到願望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適可而止是一種理智;或者對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不好好珍惜,而是在利益麵前沒有止境,那麼其結果不會好到哪裏去。一味去追求個人利益之所以後果可悲,是因為客觀方麵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卻偏要拚命往裏撞,朝裏鑽,其結局便可想而知了。這種失去理智的作為是快樂的生活離其越來越遠乃至消失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樣的曆史故事,尚存於我們記憶中的不在少數,這裏略舉一二:

魏晉之際的何曾,參與了司馬氏廢除魏帝、建立晉朝的活動,立下了赫赫功勳。司馬氏登上王位後,首先要做的是獎勵那些跟隨他多年的賢臣良士,獎勵國家的有功之臣。於是賜給何曾許多土地和錢財,還讓他擔任丞相、太傅等要職。他身為國家重臣,本應輔助皇帝執掌政權,給國家撐門麵,但他花在滿足個人欲望方麵的時間和精力,比治理國家所用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他的生活奢侈豪華,盡管當時多數老百姓連粗布衣服都沒得穿,他卻派人到全國各地去搜刮民財,豪取大量的錦繡,用絲綢來裝飾牆壁,用布匹來鋪墊地麵;盡管當時多數老百姓連五穀雜糧都填不飽肚子,他卻一日三餐,要花掉一萬錢,還嫌飯不像飯,菜不像菜,沒法下筷子。一天,有一個官員向他報告有幾個郡縣餓死多少人,他聽了,全然不信,而且奇怪,仿佛人家是癡人說夢話,於是一邊“哈哈哈”十分得意地笑著,一邊飄飄然地說:“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現在我們的生活這麼富裕,怎麼會餓死人呢?”

西晉的君主昏庸無道,丞相生活奢侈,荒淫無恥,其他大臣們也都是驕縱無度,一個個過著花天酒地,美女相伴的荒淫頹廢生活,隻知道在宮殿裏度過他們享樂的時光,終於導致已經達到鼎盛時期的西晉帝國很快衰敗,隨後滅亡。

“食錢一萬,無乃太過。噫!可不忍欽?”“無乃太過”,就是說,“這樣做實在是太過分了”。個人吃住,似乎是小事,但任意揮霍,不知足知止,就是害己害國的大事,何況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競相追求享樂,西晉帝國最終不被滅掉天理不容!隨著西晉帝國的衰亡,除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外,司馬炎之子晉惠帝等三個皇帝,後果都很可悲,一個被毒死,兩個被殺。依附皇室的大臣,還有那些貴族們,也十之八九沒有好下場。

南朝梁代人魚弘,追隨梁武帝南征北戰,功不可沒。後來,梁武帝當了皇帝,賜給他15頃田,一座山林,8萬棵林木,但他卻鬱鬱寡歡,終日不露笑臉。他的妻子深感不安,於是直言相問:“官人,你是不是因為皇帝給你封賞少而不高興?”

魚弘沉吟半晌說:“一個君主,論功要平,懲罰要當,這是常理。我隨君主轉戰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傣祿應該不止於此。”

他的妻子說:“我知道你的功勞不小,但你不應該是那種貪得財富、追求顯達的人,因為這不應該是你的為人之道呀。”

這些道理,魚弘自然聽不進去。其實,他正是個追求官爵、貪圖錢財的人。他擔任郡守(即太守),仍嫌官小;他財產不菲,仍感不足,仗著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開勒索錢財,並且大言不慚地對人說:“我作郡守,郡中有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獐鹿盡,田中米穀盡,村裏人口盡。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樂,作郡守不享樂,什麼時候享樂?”他讓下屬到民間敲詐勒索,並讓民工到深山裏砍來珍貴的樹木,運來高級的花崗石,在一塊風水寶地上建造豪華的郡守府。他的車馬服飾,不用一般布匹,而用絲綢錦緞,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無恥,有侍妾百餘人。因為生活糜爛、縱欲過度,沒幾個春秋,他便一命嗚呼。

漢朝開國功臣韓信,權謀過人,又曉勇善戰,屢立大功,被列為替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之首。他因此當上了朝廷的大官,權柄很大,俸祿也很高。但他缺乏智者的情懷,一邊享受著高官厚祿,一邊又為高官厚祿所困擾,所羈絆,不時露出好爭地位、爭爵位的麵目,因而被漢高祖劉邦所不容,抓住一些理由將他逮捕,關進了大牢。在牢中,他悲憤交加地說:“正像別人說的一樣,狡猾的兔子捕盡了,獵狗就該下湯鍋;天下的飛鳥射盡了,好弓箭就該收拾起來扔進庫房;敵對國家已經滅亡,出謀劃策的臣子們也該喪命。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我是該下湯鍋了。”從韓信的這番話裏不難聽出,韓信的悲憤之情,可是他千不該萬不該以功臣自居,以至於終於未能逃脫被殺的命運。

何曾也好,魚弘、韓信也罷,他們的官兒不算小,財產也不算少,但是由於他們對官爵、財產、享樂的向往沒有止境,對個人私利的追求沒有邊際,最終的下場都極為可悲。說句公道話,置他們於死地的原因盡管比較複雜,但他們所共有的那顆不知足之心,則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從古至今,有許多曆史人物比他們要明智得多,高明得多。這些人安於本分,安於擁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輕鬆,無拘無束,灑脫自在,避免是非,在人生中享受快樂與尊嚴。

晉朝人介子推是當時著名的賢人,他跟隨晉文公長期流亡國外,吃盡了苦,也是國家的有功之臣。晉文公繼位後,要獎勵賢臣良士,可他卻回歸故裏,沒得到任何賞賜。

一天,介子推突然對他的母親說:“作為國君,要做到賞罰分明,辦事公平,確實不易。”他的母親知道,凡功臣皆有獎勵。有的封給土地,有的賞給官位,有的給予金銀,惟有其子一無所有,眼下又說這種話,莫不是心懷不滿吧!於是問道:“君主沒有給你論功行賞,你是不是不高興呀?”

介子推回答說:“母親,你想到哪裏去了。千金是重利,官爵是尊位,然而孩兒都不放在眼裏。因為追求功名,向往富貴,不是我的為人之道。所以,我才躲在山村裏,寧願躬耕自足自給,也不吃君主的捧祿。”

他的母親不由笑道:“孩兒的為人,當娘的怎麼會不知道。你這樣見利讓利,聞名讓名,不與世抵觸,好得很啊!”

於是他們母子就在綿山裏安了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田園生活,一邊勞作,一邊觀賞著大自然的風起雲湧、荷色菊香的美好景致,終日裏顯出一副淡雅、嫻靜的樣子。

後來,晉文公知道了這件事,心裏既敬重,又難過,就派人去綿山請介子推,可他執意不出山做官。文公無奈,隻好把綿山封給介子推,將綿山改為介山,並意味深長地說:“這介山的名字記載了我的過失,也記載了人間的一個賢臣良士。”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聰明過人,才高八鬥,出類拔萃,然而他卻寧願為民,不願做官,這是為什麼呢?

且說有一天,秋高氣爽,豔陽朗照,孔子沐浴著陽光,笑容滿麵地問顏回:“回,你家貧屈卑,胡不仕乎?”

顏回一笑,說了一套洋洋灑灑的話:“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食千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

孔子興高采烈道:“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作。’丘育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顏回與孔子的對話十分精彩,尤其是顏回回答孔子的那段言論,更是精彩絕倫。你看,當孔子問他為什麼不願做官的時候,他對答得何等好啊!他說,“自家在田野裏自由自在,隻要勤於躬耕,足夠穿衣吃飯之用;家有琴,一陣輕快的輪指,琵琶彈出了自己熟悉的曲調,足以自娛,我學老師之道,做個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樂。放著有吃、有穿、有娛、有樂的日子不去享用,放著大自然的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的美景不去觀賞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豈不是太沒意思了嗎?”

孔子見顏回說得很有道理,不禁出口讚賞顏回的思想和品德,認為他真正實踐了知足者不以爭名奪利來拖累自己的古訓。正因為這樣,所以過著灑灑脫脫、輕鬆愉快的生活,絲毫沒有拖累。

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要求現實生活中的人們,都摒棄對“名”或“利”的欲望。在一定意義上講,人的包括名、利在內的各種欲望,尤其是正當、積極的欲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強大驅動力。但是,在人生的征途中,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太過分,尤其是追求金錢、享樂的欲望太過分,那就是無異於自尋窮途末路,到頭來必然是欲極悲來,悔之晚矣。所以,這裏有必要給人們提個醒,在追求欲望的過程中,應該保持時常知足的心態。因為,時常知足,是一切幸福和快樂的源泉!

安於現狀並不是固步自封

不安於現狀證明這個人有發展的欲望,可是過於不安現狀隻能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一旦成為你的習慣,那隻會讓自己痛苦一生。

有頭驢子,總是嫌它的主人給它的食物太少,卻讓它幹過多的活,實在不公平,於是它向天帝祈求改變現狀,另外換一個主人。天帝勸誡它,這樣做以後要後悔的,但還是給它換了新主人——一個燒瓦匠。在磚瓦場的勞動更加辛苦,驢子感到換主人後它的負擔更重了,實在太累,於是又請天帝為它換主人。天帝答應了,但告訴它這是最後一次,於是把驢子送到皮革匠那裏,驢子覺得它的工作更加繁重了,懊悔地感歎:“我寧可在第一個主人那裏餓死,在第二個主人那裏累死,也比現在強得多。要知道,我現在的主人,我活著時要給它賣命,死了他還要剝我的皮,太悲慘了。”

驢子的不安現狀,使它一步一步滑入痛苦的深淵。在它不滿第三個主人時,很可能落入第四個痛苦,這一切,都出自當初盲目的妄想和不滿。

改變現狀是積極上進的表現,但不能為了改變而改變,要有目的有計劃,清楚認識自己所處的現實。珍惜自己擁有的,這才幸福,而等到失去它時再去惋惜,就太遲了,因此為了將來,我們更要把握住現在。

一位年輕人靠著賣魚來維生,有一天,他一麵吃喝,一麵環視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來買魚。突然,一隻老鷹從空中俯衝而下,在他的魚攤叼了一條魚後立刻轉身飛向空中。賣魚郎很生氣地大喊大叫,可是,隻能無奈地看著那隻老鷹愈飛愈高、愈飛愈遠……

他氣憤地自言自語:“可惜我沒有翅膀,不能飛上天空,否則一定不放過你!”

那天他回家時,經過一座地藏廟,他就跪在地藏廟前,祈求地藏菩薩保佑他變成老鷹,能展翅飛翔於天空。

從此以後,他每天經過地藏廟,都會如此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輕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薩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討論,其中一人說:“這位賣魚的人,每天都希望能變成一隻老鷹,可以飛上天空。”

另一人就說:“哎喲!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時?不如我們來捉弄捉弄他!”大家交頭接耳,想了一個方法要欺負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輕人先躲在地藏菩薩像的後麵。賣魚郎來了,照樣虔誠地祈求、禮拜。

這時,躲在菩薩像後麵的那位年輕人說:“你求得這麼虔誠,我要滿足你的願望,你可以到村內找一棵最高的樹,然後爬到樹上試試看。”

賣魚郎以為真的聽到地藏菩薩的指示,非常歡喜,趕快跑進村裏找到一棵最高的樹,然後爬到樹上。

那棵樹實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愈覺得擔心。但是,能變成鷹的願望讓他繼續爬了上去。

他爬上樹頂,向下看——“哇!這麼高!我真的能飛嗎?”

那群年輕人也跟著來了,他們在樹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

“你們看,樹上好像有一隻大老鷹,不知道它會不會飛?”

“既然是老鷹,一定會飛嘛!”

賣魚郎心裏很高興,他想:我果然已變成一隻老鷹了!

既然是老鷹,哪有不會飛的呢?

於是他展開雙手,擺出展翅欲飛的架勢,從樹頂跳了下去。

可是,怎麼不是向上飛,而是向下墜落呢?好可怕啊!但是己經來不及了。

幸好,他落在泥漿地上,陷入爛泥巴和水草之中,隻受了點輕傷。

那些年輕人跑過來,幸災樂禍地取笑他。

他說:“你們笑什麼?我是兩隻翅膀跌斷了,不是飛不起來啊!”

所以說,人生最不幸的事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不能體會,不能把握現在的幸福。安於現狀並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種從容的心態。

能夠安於現狀,就要遇事量力而行,不要做無謂的犧牲,過於沉醉其中而無法自拔時,也往往是迷失人生、丟失自我的時候。

做人要豁達一點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

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曆挫折與失意。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並不可怕,受挫也無需憂傷。隻要心中的信念沒有萎縮,隻要自己的季節沒有嚴冬,即使風淒霜冷,即使大雪紛飛。艱難險阻是人生對你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坑坑窪窪也是對你意誌的磨礪和考驗。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何嚐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這種灑脫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棄,灑脫是一種思想上的輕裝,灑脫是一種目光的超前。有灑脫才不會終日鬱鬱寡歡,有灑脫才不覺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不至於對生活求全責備,才不會在受挫之後彷徨失意。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披著溫柔的陽光,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

一個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膽中蘊涵了魯莽,在謹慎中伴隨著猶豫,在聰明中體現了狡猾,在固執中折映出堅強,羞怯會成為一種美好的溫柔,暴躁會表現一種力量與激情,但無論如何,豁達,對於任何人,都會賦予他們一種完美的色彩。

一般認為,豁達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但從更深的層次看,豁達卻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

豁達=承認事實

有一個人,他的性情並不很開朗奔放,但他對待事情幾乎從不見有焦躁緊張的時候。這並不是他好運亨通。細細觀察體會,會發現他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反應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錢包,發現後歎息一聲,轉身便會問起剛才丟失的身份證、工作證、月票的補辦手續。一次,他去參加電視台的知識大賽,闖過預賽、初賽,進入複賽,正洋洋得意,不料,卻收到了複賽被淘汰的通知書。他發了幾句牢騷。中午,卻又興致勃勃拜師學起橋牌來。這些,反映出他的一種很本能很根本的思維方式,那就是承認事實。事實一旦來臨,不管它多麼有悖於心願,但這畢竟是事實。大部分人的心理會在此時產生波動抗拒,但豁達者,他的興奮點會迅速地繞過這種無益的心理衝突區域,馬上轉到下邊該做什麼的思路上去。事後,人們也的確會發現,發生的不可再改變,不如做些彌補的事情後立刻轉向,而不讓這些事在情緒的波紋中擴大它的陰影。這堪稱一種最大的心理力量。

豁達=趨樂避害

豁達的人,每每是樂觀的人。而所謂樂觀,按照某位哲人的說法,就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相比,僅僅是因為後者選擇了悲觀。

豁達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樂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樂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隻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隻記得與此相反的內容的人。”每個人的滿足與不滿足,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差異,幸福與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卻會相當巨大。

豁達=自嘲自解

觀察分析一個心胸豁達的人,你往往會發現,他的思維習慣中有一種自嘲的傾向。這種傾向,有時會顯於外表,表現為以幽默的方式擺脫困境。自嘲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每個人都有許多無法避免的缺陷,這是一種必然。不夠豁達的人,往往拒絕承認這種必然。為了滿足這種心理,他們總是緊張地抵禦著任何會使這些缺陷暴露出來的外來衝擊。久之,心理便成為脆弱的了。一個擁有自嘲能力的人,卻可以免於此患。他能主動察覺自己的弱點,他沒有必要去盡力掩飾。從根本上來說,一個尷尬的局麵之所以形成,隻是因為它使你感到尷尬。要擺脫尷尬,走出困境,正麵的回避需要極大的努力,但自嘲卻為豁達者提供了一條逃遁出去的輕而易舉的途徑——那些包圍我的,本來就不是我的敵人。於是,尷尬或困境,就在概念上被取消了。

豁達=遊戲精神

豁達也有程度的區別,有些人對容忍範圍之內的事,會很豁達,而一旦超出某種極限,他就會突然改變,表現出完全相異的兩種反應方式。最豁達的人,則具有一種遊戲精神,將容忍限度擴大。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身經百戰、出生人死、從未有畏懼之心的老將軍,解甲歸田後,以收藏古董為樂。一天,他在把玩最心愛的一件古瓶時,不小心差點脫手,嚇出一身冷汗,他突然若有所悟:“為什麼當年我出生入死,從無畏懼,現在怎麼會嚇出一身冷汗?”片刻後,他悟通了——因為我迷戀它,才會有憂患得失之心,破了這種迷戀,就沒有東西能傷害我了,遂將古瓶擲碎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