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適可而止,懂得知足(2 / 3)

豁達者的遊戲精神,即是如此。既然他把一切視為一種遊戲,盡管他同樣會滿懷熱情,盡心盡力地去投入,但他真正欣賞的,隻是做這件事的過程,而不是目的——遊戲的樂趣在於過程之中。那麼,他也就解脫了得失之心的困擾。

一個真正豁達的人,往往能夠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人把成功榮譽看輕些、看淡些,把厄運羞辱看遠些、看開些,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

日本有個白隱禪師,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台灣著名作家林新居撰寫的《就是這樣嗎?》頗為感人。

講的是有一對夫婦,在住處的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後,這位未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為了給鄰居的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

“就是這樣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對“榮辱不驚,心胸豁達”最好的解釋,反映了白隱的修養之高,道德之美。

珍惜你已經擁有的一切

有一個青年總是抱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這天,他無意中遇到了一個須發俱白的老人,老人見他愁容滿麵,於是便問他:“年輕人,你為什麼這麼不開心?”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那麼窮。”年輕人說。

老人由衷地說:“窮?你很富有啊!”

年輕人問道:“富有?我怎麼不知道?這從何說起?”。

“假如今天斬掉你一根手指頭,給你一千元,你願意嗎?”老人沒有回答,反問道。

“不……”年輕人回答道。

“斬掉你一隻手,給你一萬元,你願意嗎?”老人繼續問到。

“不願意。”年輕人肯定地回答道。

“讓你馬上變成八十歲的老人,給你一百萬,你願意嗎?”“不願意!”

“讓你馬上死掉,給你一千萬,你願意嗎?”“當然不!”

“這就對了。你已經有超過一千萬的財富了,為什麼還哀歎自己貧窮呢?”老人微笑著說。

年輕人恍然大悟。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就是人們對已經擁有的東西很難去想它,但對得不到或已經失去的東西卻念念不忘。

一個小夥子不知道該給女朋友送什麼生日禮物才好,就去問祖母:“如果明天是你18歲的生日,你想要什麼禮物呢?”

祖母說:“如果明天是我18歲生日,那我什麼都不要了。”

青春和生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最富有愛心的禮物。看看二十年前的照片,也許你並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胖得不可救藥或者是醜得一塌糊塗。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已經擁有的,而偏要去抱怨自己沒有的呢?

一個小姑娘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發愁,她被一場車禍奪去了一條腿。她一定不知道,在她旁邊的草叢裏,一隻小老鼠正悄悄地看著她。它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此刻正羨慕地看著小姑娘陷入遐想:“如果我是一個小姑娘該多好——哪怕是個隻有一條腿的小姑娘也行。”

人類最大的悲哀在於,我們永遠去羨慕別人,看著別人,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很難去想它。父母總是抱怨著孩子們不夠聽話,孩子們抱怨父母不理解他們;男朋友抱怨女朋友不夠溫柔,女朋友抱怨男朋友不夠體貼。他們從未去想過,擁有健全的父母、健康的小孩和親密的男女朋友是一件多麼不易的事情。

許多人也許認為,擁有大量的財富和無限的權力才會幸福,為此他們拚命奮鬥,永無止境,他們來不及享受所擁有的一切,他們也看不見已經擁有的一切。然而,事實是,我們能夠珍惜所擁有的才是最大的幸福。

在陝西邊遠地區有一位農民,他常年住的是黑乎乎的窯洞,每頓吃的都是玉米、土豆,家裏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個盛麵的櫃子。可是他整天無憂無慮,早上唱著歌兒去幹活,晚上又唱著歌兒回家。別人真不明白他整天為什麼會那麼快樂。他說:“我渴了有水喝,餓了有飯吃,夏天住在窯洞裏不用電扇,冬天熱乎乎的炕頭勝過暖氣,日子過得好極了。”

這位農民能珍惜他所擁有的一切,從不為自己欠缺的東西而苦惱,這就是他能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原因。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擁有的,遠遠地超過了這位農民,可惜卻常常被我們所忽略。我們總是抱怨自己收人太低,卻忽略了我們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家中人人健康,無病無災;我們總是抱怨自己的伴侶有諸多缺點,卻忽略了他們是能與我們相親相愛,真情到老的人;我們總是抱怨孩子沒有出息,都沒有看到他們懂得敬愛父母,總是在自我奮鬥……

畢加索說得好:“人生應有兩個目標:第一是得到所想要的東西,盡力去爭取;第二是享受它,享受擁有它的每一分鍾。而常人總是朝著第一個目標邁進,卻從來不去爭取第二個目標,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享受。”

能夠享受人生的人,不在於擁有財富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也不在於成功或失敗,而在於會數數。“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多數數現在還剩下的東西。”這個十分簡單的加法,就是享受人生的一種智慧。

一位做了12年心理顧問的醫生說,在他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心理病例中,最為嚴重也最為普遍的一種就是人們一生總是不斷地追求更多的東西,而並不注重自己已經擁有的。這種人往往並不是想使自己擁有的東西有所改善,他們隻是要求得到更多,以填補他們永不知滿足的心理。有這種心理症狀的人常說:“如果我的願望能全部得到滿足,我就會變得很快樂。”這句話會在每一次有新願望的時候一再重複。

而他們如果達到了這個目的,又會冒出一些新要求,新想法,於是,心理矛盾又會出現。因此,盡管這些人得到了他們所想要的,但仍舊快樂不起來,他們總認為自己還未得到的半杯咖啡比自己已經擁有的半杯更好。

如果你陷入了這種境況,你就需要改變你想法中的側重點,多去想一想你已經擁有的,而不要太貪心地去追求你還沒有的。對你的丈夫或妻子,寧願多想想他(她)的與眾不同之處,而不是希望他(她)具有一種完美的素質。當你對薪水的多少感到很不滿意的時候,不如想想你至少還擁有一份工作,比起很多失業的人來說,這已經是件幸運的事了。當你假日裏沒有條件去一個你向往已久的旅遊勝地時,不如想想,“呆在家裏的樂趣也不少!”你可以遇到很多很多像這樣的事,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又落入“我希望生活能更好”之類的情況時,請就此打住,重新開始。先深吸一口氣,回想生活中仍有自己應該感激的事情。

當你能夠不再妄想更多時,你就能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心裏的不滿與空虛就會隨之消失。對於你的愛人,當你發現他(她)有優於別人之處時,他(她)就變得更可愛了。當你以一種感激的心情投入工作而不是抱怨薪水的多寡時,你就會將工作幹得更好,做出更多的成果,或許最後反而使你加薪。如果你以快樂的心情看待你周圍的生活,想想隻要一直與家人在一起就很快樂,你就不會覺得去不了那個旅遊勝地有多麼得難受了。如果你以前去過什麼地方旅遊,或是享受過某種優厚的待遇、接受過某種情誼,你也可以多同別人談起,或以回憶的方式來找到樂趣。總之,隻要你不再老抱怨自己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得到,你的生活一定會其樂無窮的。

多使你注意自己所擁有的,你就會發現生活其實很美好。興許,你會在生活中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凡事要見好就收

一天,一個人布置了一個捉火雞的陷阱——他在一個大箱子的裏麵和外麵撒了很多玉米粒,在大箱子上有一道門,門上係了一根長繩子,他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處,隻要等到火雞一進入箱子,他就拉扯繩子,把門關上,這樣火雞就被逮住了。

一邊等,那人一邊做著美夢:十隻賣了錢去買酒,還有兩隻留著自己烤著吃。想著一邊喝著酒一邊吃著烤雞的情形,他的口水就流了下來。忽然,有十二隻火雞啄著玉米粒進入了箱子,就在他要拉繩子的那一刻,一隻火雞溜了出來。他想了想,決定等箱子裏有十二隻火雞後,再拉繩子。

然而就在他等第十二隻火雞的時候,又有兩隻火雞跑出來了,於是他又決定等箱子裏再有十一隻火雞時,再拉繩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時候,又有三隻火雞溜出來了,最後,箱子裏一隻火雞也沒有了。他始終沒有拉繩子。

從上麵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凡事要見好就收,否則到頭來什麼也得不到。如果還沒學會“滿足”,你將會為“不滿”繼續付出昂貴代價。

在一間很破的屋子裏,有一個窮人,他窮得連床也沒有,隻好躺在一張長凳上。

窮人自言自語道:“我真想發財呀,如果我發了財,決不做吝嗇鬼……”

這時候,窮人的身旁出現了一個魔鬼:“好吧,我就讓你發財吧,我會給你一個有魔力的錢袋,這錢袋裏永遠有一塊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在你覺得夠了時就要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花錢。”

說完魔鬼就不見了,在他的身邊,真的有一個錢袋,裏麵裝著一塊金幣。窮人把那塊金幣拿出來,裏麵又有了一塊,於是窮人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拿了整整一個晚上,金幣已有一大堆了。第二天,他很餓,想去買麵包。但是,在他花錢以前,必須扔掉那個錢袋。

他又開始從錢袋裏往外拿錢,並且不吃不喝地拿。終於,他生病了,不久,他倒下了,死在他的長凳上。

臨死前他說了句:“我怎麼沒拿錢看病呢?”

不懂得見好就收,那就什麼也無法得到。

貪得無厭是一種病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跑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它,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子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那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貪欲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猴子,手裏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一不留神,手中的一顆豆子滾落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猴子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猴子隻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誰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卻都被路旁的雞吃掉了。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能判斷,而隻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猴子隻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後來,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生活中,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兩手已經抓滿了糖果,還不斷地想搶別人手上的餅幹;家中已經堆滿了各式的玩具,還吵著要同學新買的電動玩具;餐盤內放著一大塊的牛排吃不完了,卻還吵著媽媽要吃冰淇淋。

有些人到快餐店,本想買個漢堡,外加一小杯飲料就夠了。當看到價目表上,全餐的價格雖然比自己想叫的漢堡和飲料貴一些,但是因為它多了一包薯條,飲料還是中杯的,反正不賺白不賺,幹脆就叫了份全餐。結果呢!吃完漢堡,勉強再把薯條吃下,喝不完的飲料隻好倒掉。

像這種情形,我們也經常在一些自助餐廳看到。每個人好像都恨不得自己有兩個肚子似的,死命地把食物往嘴巴裏塞。

貪得無厭是一種病,它的背後是匱乏。人一旦起了貪婪之心,便會有“非分之想”。有了財富,還貪求更多的財富;有了房子,還要有土地;有了名利,還要有權勢。

我們總是汲汲營營於世人眼中所謂的成功,追求外在誘人的物質享受。滿腦子都是賺“大”錢、開“大”車、住“大”樓、吃“大”餐、當“大”人物、做“大”老板……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我們費盡心思隻為了證明自己?為什麼要借由物質的堆砌來向別人炫耀?

其實,說穿了即是我們的內心空虛、匱乏,沒有知足感,因此隻好借由外在的成就去填補它。許多人必須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某件事物,隻是因為他們未曾真正相信過;有些人必須不停地購買東西,隻因他們內心深處,未曾真正擁有過。

一個希望出名,希望大家認識他,且時常被人談論到的人,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往往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一個希望賺大錢,雖擁有了財富還希望賺更多的人,反而是內心最缺乏安全感的人。

阿蘭瓦特斯在《不安全的智慧》一書中即明確地指出:“金錢買不到安全。但是若感到它活生生地存在時,必然是由不安全所襯托出來的。”

就像購物狂一樣,在痛苦難耐之際,隻要能瘋狂地消費購物,立即不藥而愈。因為周旋於殷勤的店員之間,會讓他感覺倍受重視、有優越感,受損的自尊也就可以得到一點彌補。可惜這種美妙的感覺並不持久,於是購物欲又再度興起……就這樣周而複始,循環不息。

欲望就像發癢一樣——你越去搔它,就越覺得癢。對一個內心匱乏、貪得無厭的人而言,胃口隻會越來越大,縱使不斷喂食,也無法填補心靈的無底洞。

追求豐美知足的人生,並不在於外在擁有什麼或缺少什麼,而是要問自己:“內心到底缺少什麼?”畢竟,如果心靈空虛,即使擁有再多的金錢、名位與成就,也都毫無意義。

保持一顆平常心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要有一種清心自在、坐臥隨心的態度,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去憧憬身外之物,不去追逐功名利祿,不去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東西。如此,內心才能永遠平靜如小石潭之水,才會坦坦蕩蕩、安安寧寧地立身久長,享受人生。

我們這樣提出問題,並不是阻止人們去追求,也不是要求人們放棄追求,摒棄欲望。馬克思早就提出,人對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需要,從來就具有“天然的必然性”。這種需要,往往以主觀欲望和追求的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作為社會動物的人,由於某些需要,有一定的欲望,一定的追求,是必然的,毫無疑問的。這就是說,人類,如同不能缺少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也不能缺少必要的欲望和追求,否則人的生命就難以存在和延續,並且整個人類社會也就自行消亡了。

但我們也不能不意識到,人的追求、欲望,往往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它是對現實的超越;另一方麵,它要受現實製約。如果人們不能正確把握可否向現實轉化的條件,不顧一切地去對某些東西產生欲念,千方百計地去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就會在滾滾紅塵中迷失方向,乃至走上邪路,跌入深淵。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實現欲望的過程中,應該時刻保持一顆安分之心,平常之心,順應世事,追求適度,不去向往那些不該自己得到的東西。這樣,就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

名揚四海的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曾經給他的學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周末,一對年輕的美國情侶,沿著紐約南郊的公路進入山區,展現在他們眼前的便是一幅幅讓人如癡如醉的山色美景。正是陽春三月,四周披滿綠衣的丘陵,都呈現一派盎然的生機,樹木蔥籠青翠,幽蘭、杜鵑、紫藤、繡球花蓓蕾初綻,迎風怒放,爭芳鬥豔,婉紫嫣紅。有詩讚曰:“前花未謝後花繁,漫山七色巧打扮,更有蜂蝶款款舞,恰似仙境落凡間。”正當他們為一片雄渾瑰麗的景色歡呼之時,突然發現在這幽靜的山坳裏,隱藏著一幢小木屋。

一種強烈的好奇心,促使這對青年夫妻來到小木屋前,迎接他們的是一位老人。向來喜愛提問的年輕丈夫握著老人的手,不由問道:

“老人家,在這人煙稀少的山溝溝裏,你不覺得寂寞、不覺得乏味嗎?”

老人望著這位年輕人,毫不遲疑地回答道:“不寂寞,也不乏味,一點也不。”少頃,老人接著說:

“我凝望那邊的青山時,青山給予我力量:我凝望山穀時,那一片片植物的葉子,包藏著生命的無數秘密;我凝望著藍色的天空,看見那雲彩變化成各式各樣的城堡;我聽到溪水的徐徐聲,就像人向我作心靈的傾訴,我的狗把頭靠在我的膝上,我從它的眼神裏看到了純樸的忠誠。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我看見孩子們回到家中,盡管他們的衣服很髒,頭發也是蓬亂的,但是,他們的嘴唇上卻掛著微笑;此時,當孩子們親切地叫我一聲‘爸爸’,我的心就像喝了甘泉一樣甜美。當我閉目養神的時候,我會覺得有一雙溫柔的手放在我的肩頭,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困難和憂愁的時候,這雙手總是支持著我。我知道,上帝是仁慈的。”

乍看起來,這位老人好像沒有什麼欲望和追求。其實,老人同我們每一個凡夫俗子一樣,總期盼著多一些淳樸和平淡,多一些粗茶淡飯的甘怡,多一些清靈淡泊的雅趣。安於此,並不是沒有欲望,沒有追求。沒有欲望,哪來真實的人生?沒有追求,何來人生快樂?有時真要好好感謝上蒼,是他老人家,讓我們學會了理智生活,即正當的、合理的追求自然要有;非正當的、不合理的追求,一定要摒棄,即使是金山、銀山也要不為所動。這就是平常心,保持平常心,並能以平常心對待花花綠綠、令人眩暈的大千世界,才是理智的生活,智慧的人生,才是我們生命中長開不敗的花朵。

當然,生活在當今的社會裏,盡管不向往富有的人很少,不憧憬過優裕生活的人也很少,然而,向往富有,憧憬優裕生活,決不意味著對金錢、享樂的過分貪欲。多一點安分心,多一點平常心,多一點得之而不喜、失之不為憂的平靜心境,多一點對社會的奉獻對他人的愛心吧,這種平常心,才是我們生命中永不凋謝的春天!

快樂的底線

有一個人,他生前善良且熱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後,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當了天使後,仍時常到凡間幫助人,希望感受到快樂的味道。

一日,他遇見一個農夫,農夫的樣子非常煩惱,他向天使訴說:“我家的水牛剛死了,沒它幫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業呢?”

於是天使賜他一隻健壯的水牛,農夫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快樂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見一個男人,男人非常沮喪,他向天使訴說:“我的錢被騙光了,沒盤纏回鄉。”

於是天使給他銀兩做路費,男人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快樂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見一個詩人,詩人年青、英俊、有才華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溫柔,但他卻過得不快活。

天使問他:“你不快樂嗎?我能幫你嗎?”

詩人對天使說:“我什麼也有,隻欠一樣東西,你能夠給我嗎?”

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也可以給你。”

詩人直直的望著天使:“我要的是快樂。”

這下子把天使難倒了,天使想了想。說:“我明白了。”然後把詩人所擁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詩人的才華,毀去他的容貌,奪去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

一個月後,天使再回到詩人的身邊,他那時餓得半死,衣衫襤褸地在躺在地上掙紮。於是,天使把他的一切還給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天使再去看詩人。這次,詩人摟著妻子,不住向天使道謝。因為,他得到快樂了。

你曾覺得孤獨?你沒有嚐過快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