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適可而止,懂得知足(3 / 3)

孤寂、璀璨本就是形容詞,所有的形容詞都是比較的。沒嚐過孤寂,又怎知何謂璀璨的人生?孤寂又豈非人生之必經?

肚子餓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拉麵放在你眼前,是快樂;累得半死的時候,撲上軟軟的床,也是快樂;悲傷落淚的時候,旁邊溫柔地遞來一張紙巾,更是快樂。

快樂本沒有絕對的定義,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感動你的心靈,快樂與否,隻在於怎麼看待。

“你快樂嗎?”

某女士用這句話去問所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們的表現大同小異:先愣怔一下,接著緊鎖眉頭,沉思半晌,然後點頭複搖頭,最後未知可否地笑一笑,匆匆離去,也有的不答,反問:“您快樂嗎?”

“我很快樂呀。”她的小女兒說:“我在學校有老師愛著,有書讀著,在家裏有爸媽疼著,有電腦玩著,所以我感到我很快樂。”

“你覺得我快樂嗎?”

“您當然快樂了。您看,您有女兒寵著,有我爸守著,有班上著,有工資獎金發著,大名兒還能經常上一上報紙雜誌,最重要的是還有那麼多天南地北的朋友,您都快樂到天上去了……”

小女孩掰著手指如數家珍,而她媽媽的思緒早已倏然飛散。

小的時候我們大概聽過的漁夫的故事:說是一旅遊者在海邊遇到一個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的漁夫,就說:“你為什麼不去出海捕魚?你可以捕很多魚,然後賣掉,買一艘大船回來。”“買了大船回來怎麼樣?”“買了大船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魚呀,然後繼續賣掉,等攢下很多錢後,你可以買一座很大的莊園,置一大片肥沃的田產,娶一個漂亮的太太,雇許多能幹的仆人……再然後呢?你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這兒睡覺了。”

“那您看我現在正在幹什麼呢?”漁夫笑眯眯地望著遊客說。

故事還可以繼續編下去,譬如遊客繼續教育漁夫,說那時的睡覺安逸富足,現在的睡覺雖然形式一樣,但其內涵和感覺是有本質的不同的。

而這裏想說的是,也許漁夫心中的快樂底線,僅僅是能滿足現實的心理需求:我快樂,所以我快樂。就是這樣。“知足者常樂”和“不知足者常樂”並無絲毫的相悖,隻不過雙方立論的快樂底線不同罷了。

在伊朗電影《天堂的孩子》裏,主人公小阿裏一心隻想跑第三名,以拿到夢寐以求的獎品——那雙並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讓妹妹每天穿著它,而不是光著腳去上學。

他被別人推倒了又爬起來再跑,情急之下竟然衝到了第一名。

當老師欣喜若狂地祝賀他,主辦單位的大官和他合影時,阿裏竟然難過得流下了眼淚。雖然冠軍能夠得到更豐盛的獎品,卻不是阿裏最需要的,他不但沒有得到原來想要的鞋子,而且連僅剩的一雙鞋子也跑壞了。在那個百味雜陳的時刻,換了你也許會想,能夠擁有最急需的就是最快樂的。

作家史鐵生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舒服。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隻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能想到端坐,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任何災難前麵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

一位美國老師曾給他的學生講過一件令其終身難忘的事。

“我曾是個多慮的人,”他說道,“但是,1934年的春天,我走過韋布城的西多提街道,有個景象掃除了我所有的憂慮。事情的發生隻有十幾秒鍾,但就在那一刹那,我對生命意義的了解,比在前十年中所學的還多。這兩年,我在韋布城開了家雜貨店,由於經營不善,不僅花掉所有的積蓄,還負債累累,估計得花七年的時間償還。我剛在星期六結束營業,準備到‘商礦銀行’貸款,好到堪薩斯城找一份工作。我像一隻鬥敗的公雞,沒有了信心和鬥誌,突然間,有個人從街的另一頭過來。那人沒有雙腿,坐在一塊安裝著溜冰鞋滑輪的小木板上,兩手各用木棍撐著向前行進。他橫過街道,微微提起小木板準備登上路邊的人行道。就在那幾秒鍾,我們的視線相遇,隻見他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我招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氣真好啊!’我望著他,體會到自己何等富有。我有雙足,可以行走,為什麼卻如此自憐?這個人缺了雙腿仍能快樂自信,我這個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不能的?我挺了挺胸膛,本來預備到‘商礦銀行’隻借一百元,現在卻決定借兩百元。本想說我到堪薩斯城想找份工作,現在卻有信心地宣稱:我到堪薩斯城去找一份工作。結果,我借了錢,找到了工作。”

“現在,我把下麵一段話寫在洗手間的鏡麵上,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時候都念它一遍。”

“我悶悶不樂,因為我少了一雙鞋,直到我在街上,見到有人缺了兩條腿。”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快樂的人卻不會將這些裝在心中,他們沒有憂慮。所以,快樂是什麼?快樂就是珍惜已擁有的一切。

當我們在茫茫紅塵中奔走,陷在名與利的泥潭裏不能自拔時,驀然回首,才發現真正的快樂恰恰就在出發的原點,而當初我們卻堅信它在更遠的遠方!

給自己的快樂畫一條底線,我們才會從最平常的日子,最瑣碎的事情裏品嚐到快樂的滋味。

禍出“不知足”

世間的萬事萬物,本來是用來培養孕育生命的,但是,偏偏有些人因為貪求,過多地享受萬物而使之成為了損耗他們生命的禍根。例如古時的人,因為貪求過多地享受車輦,出門坐馬車,進門乘轎輿,腳不著地,務求舒適,這些車和輿便成為招致他們腿腳生病的器械;因為貪求過多地享受美酒佳肴,暴飲暴食,通宵達旦,這些酒和肉便成了腐爛他們腸胃的毒藥;因為貪求過多地享受美女淫樂,沉醉於女色和淫樂之中,這些美女和淫樂便成了砍伐他們性命的利斧。

保持自我真性,不陷於貪欲和相爭,這或許不合時宜,但是,應該說是明智之舉。因為,見利而忘真性,往往就是禍患的開始。《莊子·山水》有這樣的寓言:莊周到雕陵的栗園遊玩,被一隻翅膀7尺寬的鵲鳥碰到額頭,他就抓起彈弓去攆。在園中,他看見正得意鳴叫的蟬被螳螂所縛,而螳螂因有所得忘了自己,又被鵲鳥乘機攫取,鵲鳥隻顧貪利也不再注意身後。

莊周就警惕而歎,扔下彈弓回去了。管園子的跟在身後責罵他偷了栗子。

莊子3天悶悶不樂。弟子問他說:“先生為什麼不愉快呢?”

莊子回答說:“我為了守形體忘了禍患,觀照濁水反而被清淵迷惑,忘了真性,所以管園子的人辱罵我,因為這才悶悶不樂。”

莊子告訴我們,欲是禍患的根源。在求得利益自以為有福降臨時,往往也會埋下禍患的根由。一味追求利,不論開始如何得意,最終必自取其辱。

對此,莊子還講過這樣一個典故:

河邊一個貧窮人家的兒子,一次潛入深淵,得到千金的珠子。他的父親說:“拿石頭砸爛它!千金的珠子,一定是在九重深淵,得到千金的珠子,一定是龍在睡覺。等到龍醒來,你就要被吞食無遺了!”

莊子這裏所講的,是福與禍的關係。這尚不是自然之道,因為這僅有禍患,談不上患過福至。在道家認為,隻有一切順應自然之時,福與禍的到來才屬於自然之功。老子說:“禍兮福所倚。”這是說天降而非人為的福禍,是相互轉換的,這種相生相依的轉換才可稱之為道。

《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的門下所作,與《呂氏春秋》相類似,也是具有春秋戰國時所謂雜家性質的一本書。書中記的一則故事與道家的主張很為相合:

有戶人家住在離邊塞不遠的地方。主人是一個愛好騎馬而技術不算高明的人。

一次,他的馬跑到塞外去了。鄰人們都替他惋惜,他父親卻說:“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又跑了回來,而且還帶了一匹匈奴駿馬。鄰居過來表示慶賀,他父親說:“怎知道這不會變成一件壞事呢?”

家裏有良馬,主人又喜歡騎,結果禍就來了:墮馬摔傷了腿。鄰人們都來慰問。他父親又說:“怎知道這不會又成為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匈奴兵大舉入侵,附近青壯年大都戰死荒郊,主人卻因跋腳未能出征,得以保全了性命。

應該說,這個故事的確道出了事物的相互轉化之理。這種觀點,不僅能使人忍受一些折磨而不煩惱,而且也破除了人生好運壞運、禍與福的執迷。

處於禍時不驚恐,處於福時不自得,這種因自然物理轉化而得出的處世之道,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值得借鑒的。

原沈陽市中級法院院長賈永祥,曾是紅極一時的全國法院係統“標兵”,但不久前,因受賄罪等被判處無期徒刑,成為“落馬”的大官。他在監獄裏深刻反思後,得出的結論是:禍出不知足。堂堂的中院院長,付出沉重的代價後才得出如此的結論,晚矣!然而,對那些仍在苦苦掙紮追求名利,勾心鬥角戰“官場”的人來說,何嚐不是一麵“鏡子”呢?

尹某在哈爾濱一家醫院擔任藥劑科主任己經5年了。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頭兩年,他把青年時代愛不釋手的春秋《左傳》仍放在枕邊,特別對這本書裏的“三不朽”說,即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真諦依然記得牢,背得熟,認為它強調人生的主動創造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對社會做出貢獻和自身思想品德的完善,因而把它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這兩年中,尹某的職務得到提升,成為醫院負責一方的主要領導幹部,其人生價值不斷升華,在更高的境界上得到了充分展示,為醫院的興旺發達付出過辛勞,做出過貢獻。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他耳聞目睹中國當代回扣現象滲透到了國家經濟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滲透到了所有的商務活動以及非商務活動中,幾乎到了“事事講回扣,人人談提成”的地步。這種花樣繁多的回扣和回扣方式,給他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帶來了極大衝擊,心理逐漸失去平衡。對金錢的欲望和追求使他忘卻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價值,更忘卻了“人在世上,總要為社會和國家做點好事”的座右銘。從此,他開始利用手中的實權謀取個人私利,於是很快與一家大製藥廠的代理商掛上了鉤,因為代理商給他的藥品價格比較低,並且可以得到25%的回扣。代理商找好後,由他安排把藥送給臨床大夫試用。然後再向采購、財務等人員表示表示,用他的話說,這叫做“彼此都是在道上混,都要賺點錢嘛”。接下來,他還得去一個個地找大夫,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們介紹他準備買進的藥品,以便醫院盡快到與廠家合作的“藥批”進貨。

靠他的努力,從供到銷這樣一個關係鏈條便形成了。於是,從猶抱琵琶半遮麵,到心安理得接受代理商的回扣現金,收受回扣的金額則由少到多,一發而不可收拾。

1996年3月,尹某從代理商那裏買進頭孢類藥5萬支,每支平均價格4元,按25%的回扣計算,你算算他能拿多少?而大夫開給病人的價格一般在15至20元之間,你再算算他能拿多少?但這麼豐厚的利潤不是都歸他個人所有,還要包括上麵提到的大夫和其他人員。不過大夫等人拿的是小頭,他拿的卻是大頭,這是毋庸置疑的了。

1997年9月,尹某又從代理商那裏買進一種叫“培氟沙星”的藥,共3.5萬支,定價62元一支,還有一種叫“多龍”的消炎藥與“培氟沙星”的價格接近。買這兩種藥的過程中,他與代理商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就像競價拍賣似的,將回扣從25%一直漲到32%,即每支得利20元左右。這還不算,把這兩種藥用在患者身上,即對患者的藥品零售上,價格又提高了一倍。

常言道:欲壑難填。漸漸地,尹某對金錢的追求愈演愈烈。吃回扣,如同鼇魚張開血盆大口,不住地往裏吞噬。不僅價高的特殊藥品吃,就是一般藥品也不例外。兩三年來,至少撈到200萬元以上的好處。為了多賣藥,多吃回扣,他還與一部分大夫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幹些傷天害理的事。如“培氟沙星”這種藥,有不可忽視的副作用,超量使用對肝功能有一定損害,正常用量一天1至2支。可有的大夫一天給一位患者用5支,有的甚至多達7支,這樣就必然會給患者的肝髒造成損害。又如一位患者因心髒病入院,按醫院常規,首先該用的是有利於緩解心血管病之類的藥,這是目前公認的有效療法。可當班大夫給這個根本不存在感染的病人開了一大堆抗生素,這藥不但治不了心髒病,還會使病人產生抗藥性。這樣為著個人的私利給患者亂用藥的現象,真是舉不勝舉,比比皆是。

有道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終於有一天,尹某東窗事發,被當地檢察院立案收審,隨後便進了牢房,等待他的是無期徒刑。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

是的,對於有的人來說,對金錢、享樂的追求,有著無限的貪心,就像大海一樣,簡直看不到邊際。今天撈到1萬,明天想撈到3萬、5萬,後天還想撈到8萬、10萬……這樣下去,哪有不倒黴的,還說什麼快樂、幸福?

因此,在追求物欲途中的人們,務必應該停下來,仔細想一想:一個腦子裏都是“錢、錢、錢”的人,一個心靈裏都是“貪、貪、貪”的人,仍能得到安樂,天下絕無此事,人間也絕無此理。在人類曆史上,存在著成千上萬個貪欲惡性發展而身敗名裂者的墳墓,他們之所以遺臭萬年,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該來到滾滾紅塵裏,而是因為他們讓貪婪之心膨脹起來。這,難道不正是人生曆程上的一條既深刻又沉痛的教訓麼?!

不作無謂的比較

實際上,要真正做到知足,也非易事。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兒安康,這才是最重要的,無謂的攀比,隻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從而導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禍”。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難。其次是正確對待他人,再就是要正確對待社會。做到這三個正確對待,就能自覺保持永遠快樂的心境。

國王的禦櫥裏有兩隻罐子,一隻是陶的,另一隻是鐵的。鐵罐曾有幾次掉在地上的經曆,但它完好無損。而陶罐則整天呆在櫥子的最裏邊,所以驕傲的鐵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嗎,陶罐兄弟?”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謙虛的陶罐回答說。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著,顯出了更加輕蔑的神氣。

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爭辯說,“我們生來的任務就是盛東西,並不是來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們的本職任務方麵,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住嘴!”鐵罐憤怒地說,“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消失了,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

“何必這樣說呢,”陶罐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的好,吵什麼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罐說,“我們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會。

很長時間過去了,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事情,王朝覆滅了,宮殿倒塌了,兩隻罐子被遺落在荒涼的場地上。曆史在它們的上麵積滿了渣滓和塵土,一個世紀連著一個世紀。

許多年以後的一天,一群考古學家來到這裏,掘開厚厚的堆積,發現了那隻陶罐。

“喲,這裏頭有一隻罐子!”一個人驚訝地說。

“真的,一隻陶罐!”其他的人說,都高興地叫了起來。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幹淨,和當年在禦櫥的時候完全一樣,樸素,美觀,毫光可鑒。

“一隻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千萬別把它弄破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謝謝你們!”陶罐興奮地說,“我的兄弟鐵罐就在的旁邊,請你們把它掘出來吧,它一定悶得夠難受的了。

人們立即動手,翻來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點鐵罐的影子也沒有。鐵罐,不知道在什麼年代,已經完全氧化,早就無蹤無影了。

再來看下麵這則故事。

有一位愛比較的妻子對丈夫說:“我們絕對不能輸給別人,你看你的同事小王,知道他最近家中又新添了什麼?”

丈夫回答:“他最近換了一套新家具。”

太太說:“那我們也要換套新家具。”

丈夫又說:“他最近買了一輛新車。”

於是太太又說:“那你也應該馬上買一輛啊!”

丈夫接著又告訴太太:“小王他最近……最近……算了,我不想說了。”

太太馬上大聲追問:“為什麼不說,怕比不過人家呀!快點說下去。”

丈夫便小聲地跟妻子說:“小王他換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妻子。”

太太沒有話說了。

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攀比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人們的不健康心理在作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價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用處,適當的比較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但什麼都要比較,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最近,我去幾個朋友家走了一圈,每敲開一家都有進錯了門的感覺,一家比一家豪華,有的家裏麵裝修得就像是五星級賓館。那天,我去小趙的家裏,剛推開門,就見小趙正在大興土木,他說他還要安最好的吊燈,買幾萬元一套的家具。我說,那你裝修要花多少錢。他說,大概要花20萬。我知道,他的房子不過才30多萬,而他裝修就要花這麼多錢,而他每月的工資不過三、四千元,實在是不太值。我就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裝修,他說,他明年要結婚,他的未婚妻說,房子的裝修一定要在親朋好友中間是最好的,否則就要推遲婚期。小趙對我苦笑著說,沒辦法,他現在是打腫臉充胖子,裝修花的錢都是借的,無論如何他也要在明年結婚。

他說,他的女朋友交際很廣,有錢的朋友也多。她又太愛麵子,不希望在朋友麵前丟臉,因為現在人們認為隻有家裏裝修得好才是有經濟實力的象征,所以她就要求小趙一定要把家裏的裝修弄得最好,這樣在朋友麵前才有麵子。小趙的話使我明白了,如今人們裝修都是為了給別人看的。

而實際上,這樣的裝修在家庭生活中實際意義並不大。人們就是通過裝修來顯示自己有“實力。”然而,人生當中有許多不可比因素,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你越比就越不滿意,越比越覺得不如人。人們從比較中獲得心理上的公平感或者不公平感,滿足感或不滿足感,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光向上比,而不向下比,那麼就是越比越不滿意,不知足,永遠看不到還有比你處境差的。吃著碗裏、看著鍋裏的人會陷入攀比的不良心理的惡性循環,結果,糟蹋了自己的生活。

要想做到不盲目的比較,就不要過分地去羨慕別人。過分羨慕別人常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但若去想想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感恩和幸福。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關於鄉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故事:城市老鼠和鄉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鄉下老鼠寫了一封信給城市老鼠,信上這麼寫著:“城市老鼠兄,有空請到我家來玩,在這裏,可享受鄉間的美景和新鮮的空氣,過著悠閑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

城市老鼠接到信後,高興得不得了,立刻動身前往鄉下。到那裏後,鄉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麥和小麥,放在城市老鼠麵前。城市老鼠不以為然地說:“你怎麼能夠老是過這種清貧的生活呢?住在這裏,除了不缺食物,什麼也沒有,多麼乏味呀!還是到我家去玩吧,我會好好招待你的。”

鄉下老鼠於是就跟著城市老鼠進城去。

鄉下老鼠看到那麼豪華、幹淨的房子,非常羨慕。想到自己在鄉下從早到晚,都在農田上奔跑,以大麥和小麥為食物,冬天還要不停地在那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糧食,夏天更是累得滿身大汗,和城市老鼠比起來,自己實在太不幸了。

聊了一會兒,他們就爬到餐桌上開始享受美味的食物。突然,“砰”的一聲,門開了,有人走了進來。他們嚇了一跳,飛也似地躲進牆角的洞裏。

鄉下老鼠嚇得忘了饑餓,想了一會兒,戴起帽子,對城市老鼠說:“鄉下平靜的生活,還是比較適合我。這裏雖然有豪華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緊張兮兮的,倒不如回鄉下吃麥子,活得快活。”說罷,鄉下老鼠就回鄉下去了。

這則寓言使我們看到,不同個性、習慣的老鼠,喜歡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人們都曾經對不同的世界感到好奇、有趣,但是,他們最後還是都回歸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環境裏。

俗話說:“知足常樂”。然而嫉妒的心理就像一根盛夏的小草,常常在不經意間瘋狂地成長,遮掩了生活中的陽光雨露,使我們陷入無邊的痛苦之中。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隻羚羊看到大象把樹上的樹枝卷下來,並吃掉枝上的葉子。然後又走到河邊,用它的長鼻汲水,輕鬆愉快地向空中噴去。

羚羊很羨慕大象所做的一切。

於是它請求上帝給它一根長鼻子。它果真如願以償。羚羊高高興興地帶著長鼻子回到羊群當中,並且向大家展示長鼻的功用,羊群驚訝地看著它的表演。

此時,一隻饑餓的獅子來到。羊群看到獅子立即拔腿就跑,但是那隻帶著長鼻的羚羊卻無法快速脫逃,所以獅子一下子跳上去,把它吃了。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的事,然而這類故事的導演真的就是“羚羊”自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現實生活中,向善向美的羨慕是一件好事,然而對別人或者外物的羨慕超出了正常程度,事情就壞了。

所以生活中,比較是有必要的,有比較才能分出好壞優劣。在處世為人中,比要全麵地比,既要同比自己強的人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從而催人奮進,又要與不如自己的人比,以此安慰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