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選擇理性,勇於放棄(1 / 3)

第四章 選擇理性,勇於放棄

放棄,是意誌的升華,是精神的超脫,是一種境界。學會放棄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人生其實就是一段路,從這頭走到那頭,可以哭,可以笑,卻沒有停止的理由。經曆了重重磨難,經過情感的大起大落,才能真正明白放棄的內涵:學會放棄,放棄名利的追求,放棄錢財的索取,退一步,不會是永遠的失敗,恰恰可能是海闊天空。

放棄,不是“輕言失敗”,不是遇到困難阻礙就退卻、屈服,而是迎難而上的另一種方式。放棄遙不可及的幻想,放棄孤擲一注的魯莽,多幾分冷靜,多幾分沉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再回首時,才會發現,曾經的放棄是多麼明智的選擇。

適可而止,知難而退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著名治學格言,也是為世人推崇的成才之道。

其實,苦學不輟,持之以恒,隻是一個人成才的條件之一,而其他條件,譬如機遇、天賦、愛好、悟性、體質等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你研究某一學問、學習某一技術或從事某一事業確實條件太差,而經過相當的努力仍不見效,那就不妨學會“放棄”,以求另辟蹊徑。

比如學彈鋼琴,據幾年前的統計,北京、上海各有10萬琴童,全國有多少,不得而知,估計不會少於100萬吧!要是光彈著玩玩倒也罷了,可不是這樣,許多家庭都是認認真真把孩子當個鋼琴家來培養的。很多夫婦自認為“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孩子無論如何也要讓他成就一番事業。於是省吃儉用,給孩子置辦了一架進口鋼琴,立誌要培養出一個中國的“肖邦”、“李斯特”。再如高考,一年一度高考風起雲湧,一番拚搏,分出高低,幾家歡喜幾家愁。受教育資源限製,不論你如何“執著追求”,使盡渾身力氣,錄取率就決定了必然要有近一半的考生要自願或不自願地“放棄”上大學的願望。如果差距不大,偶爾失手,自然不妨厲兵秣馬,來年再戰;倘若成績實在差距太大,再考幾次也難有多大提高,那就應當機立斷,學會“放棄”。

有道是“成才自有千條道,何必都擠獨木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沒上過大學,大發明家愛迪生不過才小學畢業,照樣不耽誤人家成名成家,你又何必一條道走到黑呢,或許,你隻退這麼一步,便會海闊天空。

人生苦短,韶華難留。選準目標,就要執著追求,以求“功成名就”。但若目標不適,或主客觀條件不允許,與其蹉跎歲月,徒勞無功,就不如學會放棄,“見異思遷”。

人生總會碰到許多走不通的路,在這條路上,當你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你就應當仔細地想一想,是要繼續堅持下去,還是該考慮知難而退,改換方式,重新選擇另一條路呢?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則應該丟棄,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在你人生的旅途中,你遲早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需要知難而退的情況下。你所走的研究路線也許隻是條死胡同,是否應該再多做一次實驗呢?你已經投資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一個交易或關係上,盡管盡了最大的努力,情況還是愈來愈糟。你已經嚐試過了,但是除了借口和更多的承諾外,你的努力沒有任何結果。你已經一再討論、談判、妥協了,但是關係似乎注定要走下坡路。因為你己經作了太多投資,所以自然傾向不肯放棄,想要再多作努力,怎麼辦?你已經以相當的精力長期從事一種職業,但仍舊看不到一點進步,一點成功的希望,你是否還要繼續堅持下去?

我們常常形容一些頑固不化的人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你真的要撞得頭破血流才願意放棄嗎?這時你應該反思一下自己:以自己的目標、能力來說,自己是否走錯了路?因為有些人一開始方向就可能是錯誤的。如果走錯了路,就應該及早回頭,去尋找一條適合自己、更有希望的路。

杜邦家族之所以能保持輝煌,就是懂得知難而退的道理。一戰時,杜邦家族一直是軍火生產的大型供應商。然而,杜邦並沒有被暫時的超額利潤所迷惑,因為他深知戰爭總有結束的一天,為此,他並不執著於軍火工業,而是積極地尋求其他領域,幾經斟酌,杜邦第6任總裁皮埃爾選定了化學工業作為杜邦新的發展方向。杜邦之所以選擇化學工業,一是因為化學工業與軍工生產關係密切,轉產容易;另一方麵是其他行業大多被各財團瓜分完畢,惟有化學工業比較薄弱,且潛力極大。事實證明杜邦的決定是很正確的,在20世紀50年代其他家族相繼衰敗時,杜邦家族以經營化工用品而發跡的家族史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當你所從事的事情一直沒有成功的希望時,那就不必再浪費時間了,不要再無為地消耗自己的力量,而應該盡早放棄,從事別的事情。

當然,在你重新選定方向之前,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慮,千萬不可以三心二意、沒有經過任何努力就放棄了。知難而退並不是懦弱地退卻,而是經過努力和認真思考後所做出的決定,那種沒有經過任何努力就輕易放棄的行為是不值得讚賞的。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有許多事情都是不值得花無數的時間去完成的,在這種時候,適時地放棄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放棄是一種境界

有篇很幼稚的文章叫《小猴子下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兩手空空的小猴子路過玉米地時,摘了一隻玉米;當走過一棵桃樹時,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當他走過西瓜地時,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當它看見兔子時,便又扔了西瓜去追兔子……“小兒科”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不小的道理:要學會放棄。

放棄是一種量力而行的睿智。大觀園內的王熙鳳,精明能幹遠勝過賈府中任何一男子,但她太爭強好勝,萬事勞心,終為所累,反誤了卿卿性命。人為血肉之軀,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在生活中應該學會取舍。取其要者而為之,不要者而舍之,不為瑣事勞心傷神。身體乃革命本錢,一旦身體遭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放棄是一種顧全大局的果敢。放棄同樣需要勇氣和膽略。麵對全軍覆沒的危險,有膽略的軍事家會說,“三十六計,走為上”;麵對將要破產倒閉的厄運,有眼光的企業家會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大兵壓境時,毛澤東毅然放棄過延安。落水的財主因舍不得腰間沉甸甸的銅錢而最終葬身魚腹。

放棄是一種泰然處之的大度。汲汲於名利者永遠不會知道滿足。金山銀山,換不來會心一笑;機關算盡,隻留得千年罵名。請記住赫拉克利特的話,最優秀的人寧願要一件東西,而不要其他一切。

學會放棄吧。放棄並不完全代表著失敗和氣餒,務實的放棄是為了更少地失去。有時,選擇了放棄,也便選擇了成功和獲得。

每逢過節期間,我們總能收到許多有關昔日同窗或熟人的消息,他們有的發達了;有的下崗了;有的很得誌;有的很頹廢……從他們的經曆中你會發現勇於放棄的人往往是贏家。

如果幾個人畢業後一起分到一家工廠,而這家廠管理鬆懈,設備老化,產品過時,種種跡象表明在這兒幹前途涉茫。麵對現狀,不同的人會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主動下崗自謀生路;有的留在廠內準備找到合適的崗位再跳槽。後者的擇業思路一直為媒體推崇,即所謂“騎馬找馬”,它符合國人求穩的心態,從理論上講的確是最佳選擇。

然而實踐證明,孤注一擲自謀生路者大多走出了一條新路,騎馬找馬的最終卻很難找到馬,虛度了人生中的黃金期。

某人所學專業不錯,家境也可以,在單位工作的十年間他幾乎沒有停止過“充電”,先自修英語、計算機;又拿了駕駛執照,誰也不能說他不曾努力過。然而一次次利用業餘時間匆匆參加招聘會,一次次權衡利弊最終因為有一匹“劣馬”可騎便遲遲下不了決心,怕一失足摔得很狼狽。等單位麵臨破產這才打算搏一下,但年齡已大競爭力大打折扣。另一位同事則相反,他在上班第二年便毅然離職去了廣東,期間也曾有半年找不上工作的時候,可幾經努力最終站住了腳,現在已成為了“金領”一族。

古人雲“不破不立”。學會放棄是擇業時必須經曆的痛苦決定,尤其對於有一匹破馬可騎的人。不冒一點被淹死的風險是永遠學不會遊泳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放棄還體現了一種人生境界,正所謂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不用之物的處理往往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盡其用的概念已經成為多餘。現時,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更新淘汰但並未完全喪失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丟棄,日積月累,無用之物越積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隻能惋惜地集中扔掉,並在疲勞的同時慨歎著“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有些人隨時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省去了集中處理的精力,平時家中也顯得簡潔明快。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即便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依然會不斷地積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張名片,都是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無論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還是你的煩惱、憂愁都有很多該棄而未棄或該儲存而未儲存的。人類本身就有喜新厭舊的癖好,都喜歡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學會放棄就無論如何也無法煥然一新的,學會放棄也就成了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在生活中於是應該學會遺忘不如意的時候,學會放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心胸自會坦然。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

“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至高峰。

我們很多時候羨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其實人也該像鳥兒一樣的,歡呼於枝頭,跳躍於林間,與清風嬉戲,與明月相伴,飲山泉,覓草蟲,無拘無束,無羈無絆。這是鳥兒擁有的生活,也是人類應享受的生活。

然而,這世上終還有一些鳥兒,因為忍受不了饑餓、幹渴、孤獨乃至於“愛情”的誘惑,從而成為籠中鳥,永永遠遠地失去了自由,成為人類的玩物。

與人類相比,鳥兒麵對的誘惑要簡單得多。而人類,卻要麵對來自紅塵之中的種種誘惑。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些誘惑中迷失了自己,從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淵,把自己裝入了一個個打造精致的所謂“功名利祿”的金絲籠裏。

這是鳥兒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然而更為悲哀的是,鳥兒被囚禁於籠中,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仍歡呼雀躍,放聲高歌,甚至於呢喃學語,博人歡心;而人類置身於功名利祿的包圍中,仍自鳴得意,惟我獨尊。其實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無限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無度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古人雲:無欲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沒有太多的欲望,就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心靈才獲得充分的釋放。

於是,在滾滾紅塵中,懷一顆平和心,擋住各種誘惑;做一件平常事,學會放棄許多;當一個平凡人,簡簡單單生活,才是做人的基本。

傳說有一種小蟲,每遇一物便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從不願放下一些,終於被壓趴在地上。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負重,它爬起來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它的目的是越過一堵高牆,卻氣力不支,墜地而之。

人亦如此,較之物類更是固執。人總喜歡給自己加上負荷,輕易不肯放下,自謂為“執著”。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數年光華逝去,才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我們總是固執得感性,由“我想做什麼”到“我一定要做到什麼”,理想與追求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冥冥之中有人舉著鞭子驅使著我們去追趕,我們追得到什麼?連神話中的誇父也始終沒能追上太陽的東升西落。

適當的放棄其實是一種美德。或許有另一扇窗戶開著,蜜蜂掉頭就能飛出去。外麵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氣,那裏將使我們擁有一顆自由的心。

學會認輸

股市如人生,在炒股中,我們往往能感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與智慧。比如,看著人家的股票直線走高,整個股市牛氣衝天,偏偏自己的幾支股卻被套牢了。想當初剛買下時也是一路上漲,本打算到一個價位就出貨,看看勢頭那麼好,就又捂了幾天,誰想後來就開始跌;隻是猶豫了一下,就跌回了買價。想到原本是可以賺到手一筆的,此時出手實在不甘,於是再等等,就這樣套了下去,一路還不停地按股市專家的教導在低位補貨,直至資金全部用盡,直至被死死套牢。看著股市人氣旺盛,一片翻紅,也心儀其中幾支,無奈資金被占用光了,若將手中的拋出去,總覺得虧損太多,心有不甘,隻好“望洋興歎”。

其實,如果放棄手中的,在別的股票上重新投資,以盈補虧,未必不是一個補救的辦法,何心要一直死守著呢?中國的股市,向來講行情,一輪一輪的,此起彼伏,一個個概念股輪著炒,大勢已去時,及時回頭,該抽手時就抽手,也許早就賺回來了。

不隻是炒股,生活也如此。人生就像投資,婚姻、工作、投資項目等等。有一個大學時的高材生,經過一段社會曆練後,以前的那股銳氣和豪情壯誌自然是沒有了,而是被磨煉成一副不堪重負的樣子。他怨自己當初進錯了行業,到了一個不具有自己優勢的行業。

問他為什麼不換換呢?他說,幹了這麼多年,付出了那麼多,放棄這些,再從零做起,覺得虧。“放棄了,以前不是白幹了?”眼裏滿是“何必當初”的絕望。所以堅守,一直堅守,十年前如此,五年前如此,如今更要不甘了。惟有死抗下去,絕不回頭,聽來多麼英雄氣長。何況還有疑慮:放棄了,再做別的,就一定能成功嗎?所以他還是選擇了等待。

其實,放棄之所以難做到,是因為它看來就是承認失敗、就是認輸。在我們所受到的教育裏,強者是不認輸的。所以我們常常被一些高昂而英雄氣的光彩詞語所激勵,以不屈不撓、堅定不移的精神和意誌堅持到底,永不言悔。是的,人需要百折不回,要有堅強的意誌和毅力向目標而奮鬥。但是,奮鬥的內涵不僅是英雄不言悔、不屈不撓地對既定的目標堅定不移、忠誠不二,人生的道路還常常需要修正目標、調校方位,在死胡同堅持走到底的並不是英雄,死不認輸隻會毀掉自己。這種人連自己的心結都沒有勝過,怎麼可能成為強者,成為英雄?不過是畏懼失敗、沒有自信罷了。

其實,學會認輸,就是承認失誤,承認差距,目的是為了揚長避短。

劉大叔在院門口擺了一個棋攤,他立下一個規矩,凡輸了的,不輸金銀,但必須說一句:“我輸了”。不說也可以,但你必須從他那三尺來高的棋桌下鑽過去,以示懲罰。既然是楚河漢界,就要分個勝負,這不奇怪。奇怪的是有些人寧願鑽桌子,也不願認輸。

院裏的趙大爺,嗜棋如命,棋藝也高,隻有別人向他拱手認輸,他卻從未開口說過輸字。一日,有一位棋友,慕趙大爺高名,前來對弈。趙大爺第一次遇到了對手,一連三局,趙大爺都是輸了。每次輸後,他總是黑著臉,二話沒說,就從棋桌下鑽過去。

後來有人問趙大爺:“你這是何苦呢,說一聲輸了,不就得了,為什麼要鑽桌子?”趙大爺把脖子一擰:“這輸字能輕易說的麼?你就是砍了我的頭,我也不會說的。”

這正應了那句老話:“寧輸一壟田,不輸一句言。”可見我們很多人,隻知道一味追求要贏,從來不知道認輸。其實認輸,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學會認輸,就是承認失誤,承認差距,目的是為了揚長避短。人與人之間,智力的差距,體力的差距,技藝和知識的差距,總是存在的。明知自己臂力不如人,卻要與人家硬拚,不知後退,那就隻有徹底輸掉自己。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一種誤導,是盲目的執拗,除了以身飼虎,並不能證明你的勇敢,隻能說明你的偏激和愚蠢。

人非聖賢,在生活中搭錯車的事,總是難免。但當我們發現自己搭的車,與自己目的地走向不對時,就應馬上下車。如果你不承認錯,硬要一條道兒走到底,那隻能南轅北轍,距你的目的地更遠,吃的苦更多。像趙大爺那樣,不肯認輸,那就隻有鑽桌子。其實鑽桌子,也是一種認輸的方式。

學會認輸,也是讓你麵對現實,回到原來的起點,另起爐灶。比如我們當初擇業不慎,進錯了單位,既不能揚己之長,又沒有發展前途,那就走人吧。調整好思路,另謀發展。因為生活中不如人意的事情會經常遇到。如一項工程,一次戀愛,一種發明,當你在經營和進行的過程中,已經發現走到了盡頭,沒有任何轉機的可能,那就認輸吧。該放棄的就得放棄,該下車時就及時下車,不要迷信車到山前必有路。應該相信,回頭是岸。不吊死在一棵樹上,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認輸是人生的必修課。人的生命有限,知識有限,輸是必然,贏是偶然。學會認輸,就是麵對生活的真實,承認挫折,明智地繞過暗礁,避凶趨吉,讓自己很理性地抵達成功的彼岸。

因此,想成為真正的強者,必須要學會認輸、學會放棄。放棄了才能再做新的,才有機會獲得成功。這樣的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是在揚棄中開始新一輪的進取,絕不是低層次的三心二意。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過來,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麼情況下必須扔掉過重的行囊,以減輕負擔、保存體力,從走出困境而求生。該扔的就得扔,生存都不能保證的堅持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