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選擇理性,勇於放棄(2 / 3)

如果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一手臭牌,就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在陷進泥潭時,要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裏;在被狗咬了一口時,不要去下決心也咬狗一口;被蚊子咬了後,不會到蚊子法庭去討回公道;上錯了公共汽車時,要及時地下車,去上另外的一輛。會認輸是基本的生活常識,人不僅要知道進取,也要學會認輸,知道放棄。進取和放棄同樣重要。

當一項投資的失敗成為不爭的事實,及時放棄,將損失控製在最小範圍,實際上是當時最好的“盈利”——雖然沒有絕對值上的盈利,但是,卻不會繼續加大損失。所以,聰明的炒股人會設定一個止損點,到了這個點,就停止繼續追加投資;所以,會有“割肉”、“斷臂”、甚至“斬腰”等等。所以,不僅要果斷買入,也要及時地賣出,要學會斬倉。講股市技術分析的老師在課堂上反複強調這一點。

把錢投出去是投資,停止投資也是一種投資,是更高層次的投資。承認失敗,及時收手,可能再展開新一輪的投資。生意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還有一種情況。像人的生命一樣,產品也有生命周期,分‘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當產品走入衰退期時,企業要做的是什麼呢?一廂情願地等待市場轉機、拚命地去推銷它,還是及時分析市場,調整產品戰略,開發新產品?有時候,人們對當初為自己帶來過巨額收益的產品總會戀戀不舍,希望奇跡能發生,期盼風光再現。然而,過去的好時光是不會重現的。

當年的福特車,那黑色寬大的T型福特車曾是多麼風光!它占據了幾乎全部的美國市場,但在幾年的供不應求之後卻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由於福特公司沒有及時更新換代,開發新產品,以至將市場拱手讓給了通用的新車型;而通用也因同樣的錯誤將市場讓給了節能的日本小型車,這已成了管理的經典案例。

總之,學會認輸,就是清醒地審讀自己,避免更大損失。也就是糾正錯誤,重新開始,讓你踏上正確的人生之旅。

該放手時且放手

人生中很多事情的失誤甚至是失敗,不是在於你在該追求的時候沒有去追求,而往往是在於你在該放手的時候沒有放手。該追求的時候,意味著要抓住時機去得到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往往會及時與果斷,但是在該放手的時候,往往是意味著你的一些擁有的東西將不得不失去,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棄,所以這樣的時候,人往往就容易瞻前顧後,容易反複思量,最終可能在思想的鬥爭中就失去了關鍵的時機,也就使你一心想把握住的東西隨之失去。

這是一個早上,媽媽正在廚房清洗早餐的碗碟。她有一個四歲的孩子,獨自在沙發上玩耍。不久之後,媽媽聽到孩子的哭啼聲。究竟發生什麼事呢?媽媽沒來得及將手擦幹,就衝到客廳看孩子。

原來,孩子仍坐在沙發上,但是,他的手卻插進了放在茶幾上的花瓶裏。花瓶是上窄下寬的一款,所以,他的手伸了進去,卻抽不出來。母親用了不同的辦法,想把卡著了的手拿出來,但都不得要領。

媽媽開始焦急,她稍微用力一點,小孩子就被痛得叫苦連天。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媽媽想了一個下策,就是把花瓶打碎。可是她很猶豫,因為這個花瓶不是普通的花瓶,而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不過,為了兒子的手能夠盡快拔出,這是惟一的辦法。結果,她忍痛將花瓶打破了。

雖然損失不菲,但兒子平平安安,媽媽也就不太計較了。她叫兒子將手伸給她看看有沒有損傷。雖然孩子沒有任何的皮外傷,但他的拳頭仍是緊握住似的無法張開。是不是抽筋呢?媽媽再次驚惶失措。

原來,小孩子的手不是抽筋。他的拳頭張不開,是因為他緊握著一個硬幣。他是為了拾這個硬幣,所以手才被卡在花瓶的口內。小孩子的手抽不出來,其實,不是因為花瓶口太窄,而是因為他不肯放手。

感情的事,也是如此。

你曾為他做的事,當日,你覺得是多麼的天經地義;今天,你卻感到荒謬之極。盲目是幸福的,隻要盲目能維持一生一世。問題是,有一天,你和他都會像小孩子一樣,發現自己被感情問題卡住了,動彈不得。

問題出現了,你煩得天都要塌下來。你希望尋求方法解脫,但全都徒勞。別人說:“問題不是你所想的複雜,隻要你肯放手就解決了。”可你卻偏偏不肯放手。

這時,你不會想:“這樣值不值?”你隻會自問:“我還愛不愛?”隻要是愛,你覺得再沒有什麼要猶豫的。你會很努力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你一直守下去,你不會放手。

其實,放手就立刻解決問題,隻是大家都逃避這個事實。你寧願受著牢籠,都不願解脫。“這段感情值得這樣磨下去嗎?”你的朋友會勸你放棄。

你不相信,這份愛隻是一枚硬幣。你忍痛執著這份感情,不惜代價,消耗了許多眼淚,虛度了不少的歲月,粉碎了很多機會。

放手帶來更大的釋放。為了區區一枚硬幣,打碎了一個古董花瓶,小孩子當時不會理解,也不會後悔。他不了解他執著那個硬幣的機會成本是那麼大。他長大了之後,才會了解花瓶的價值,才會明白自己昔日的愚昧。

該放手的時候,不是叫你放手一搏而力求挽回,該放手的時候是在兩難之中合理的做出取舍。魚和熊掌都是美餐,能兩者兼得當然最好,但是事情往往沒有那麼美好,在兩選一的情況下,你隻能追求適合你自己口味的東西,不要聽人家說魚的味道鮮美就追求魚,也不要因為別人講熊掌是山珍就追求熊掌。到底什麼是自己的所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當麵臨選擇時,我們必須學會放棄。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

像下圍棋一樣,小的利益雖然放棄,得到的卻是更大的利益。但如果想兼得“魚和熊掌”,恐怕連魚也得不到了。

在滑鐵盧大戰中,大雨造成的泥濘道路使炮兵移動不便。拿破侖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而如果推遲時間,對方增援部隊有可能先於自己的援軍趕到,那樣後果將不堪設想。然而,在躊躇之間,幾個小時過去了,對方援軍趕到。結果,戰場形勢迅速扭轉,拿破侖遭到了慘痛的失敗。拿破侖的失敗足以證明:在人生緊要處,在決定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不能猶豫不決,徘徊彷徨,而必須明於決斷,敢於放棄。卓越的軍事家總是在最重要的主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而甘願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恥辱。

同樣,在人生的戰場,我們必須善於放棄,而傾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於主戰場上,而不必計較次要戰場的得失與榮辱。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學會放棄同樣重要。當你路過籃球場或足球場時,看到別人正盡興比賽,聽到那歡快的笑聲時,能不動心嗎?但這時,我們必須放棄一項:去燥熱的教室裏學習,或是在涼爽的綠茵球場上活動,斟酌損益,當放棄後者而取前者,因為我們的前途比短暫的歡樂更為重要。我們應當學會放棄,並且敢於放棄,不要為一點利益斤斤計較。

就算“魚”與“熊掌”同等重要,在必須隻取一件時,必然要放棄一件。不要怕選擇錯誤,因為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它會教我們逐漸學會放棄。

學會接受“失去”

從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後羿。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夏王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

有一天,夏王想把後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於是,夏王命人把後羿找來,帶他到禦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著說:“今天請愛卿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現在開始吧。”

後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後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後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最後,後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

後羿收拾弓箭,勉強陪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有人跟夏王解釋道:“後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

可見,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將會成為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所以,做人要學會接受失去!要知道,人的一生,有得有失,有盈有虧。整個人生就是一個得而複失的過程。

一位旅客去三峽旅遊,站在船尾觀賞兩岸景色時,不小心將手提包掉落在江中,包中有不少鈔票,當即不假思索地躍身投水撈包,雖然包抓到手中,可人再也沒有出來。這位旅客如果學會習慣失去,就不至於連生命也賠進去。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又手握空拳地離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一個人獲得生命後,先是童年,接著是青年、壯年、老年。然而這一切又都在不斷地失去,在你得到什麼的同時,你其實也在失去。所以說人生獲得的本身就是一種失去。

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虧。有人說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聲譽或高貴的權力,同時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額財產,同時就失去了淡泊清貧的歡愉;你得到了事業成功的滿足,同時就失去了眼前奮鬥的目標。我們每個人如果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與失,就會發現,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曆了失去。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得而複失的過程。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就是愚蠢可悲的人。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

“一切都是暫時,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變為可愛。”居裏夫人的一次“幸運失去”就是最好的說明。1883年,天真爛漫的瑪麗亞(居裏夫人)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錢去巴黎上大學,隻好到一個鄉紳家裏去當家庭教師。她與鄉紳的大兒子卡西密爾相愛,在他倆計劃結婚時,卻遭到卡西密爾父母的反對。這兩位老人深知瑪麗亞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貧窮的女教師怎麼能與自己家庭的錢財和身份相配呢?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幾乎暈了過去,卡西密爾屈從了父母的意誌。

失戀的痛苦折磨著瑪麗亞,她曾有過“向塵世告別”的念頭。瑪麗亞畢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於是,她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苦農民的孩子學習。幾年後,她又與卡西密爾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卡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她終於砍斷了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這一次“幸運的失戀”,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沒有這次失去,她的曆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會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學會習慣於失去,往往能從失去中獲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則少有挫折,多有收獲。人會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貪婪走向博大。

對善於享受心情愉悅的人來說,人生的藝術隻在於進退適時,取舍得當。因為生活本身即是一種悖論:一方麵,它讓我們依戀生活的饋贈;另一方麵,又注定了我們對這些禮物最終的棄絕。正如先師們所說:人生在世,緊握著拳而來,平攤兩手而去。

人生竟是如此的神奇,這神奇的土地,分分寸寸都潤於美之中,我們當然要緊緊地抓住它。這一切我們是知道的,然而這一點,又常常隻是在回顧往昔的時候才為人覺察,而當一旦覺察,那樣美好的時光已是一去不複返了。凋謝了的美,逝去了的愛,銘記在我們的心中。生活的饋贈是珍貴的,隻是我們對此留心甚少。人生真諦的要旨之一是:告誡我們不要隻是忙忙碌碌,以致錯失掉生活的可歎、可敬之處。虔誠地恭候每一個黎明吧!擁抱每一個小時,抓住寶貴的每一分鍾!

執著地對待生活,緊緊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過死,鬆不開手。人生這枚硬幣,其反麵正是那悖論的另一要旨:我們必須接受“失去”,學會怎樣鬆開手。

這種教誨的確是不易領受的,尤其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滿以為這個世界將會聽從我們的使喚,滿以為我們用全身心投入的所追求的事業都一定會成功。而生活的現實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們的麵前,於是,這第二條真理雖是緩慢的,但也是確鑿無疑地顯現出來。

我們在經受“失去”中逐漸成長,經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隻是在失去娘胎的保護才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獨立的生活;而後又要進入一係列的學校學習,離開父母和充滿童年回憶的家庭;結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又隻能看著他們遠走高飛。我們要麵臨雙親的謝世和配偶的亡故;麵對自己精力逐漸的衰退;最後,我們必須麵對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們過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

但是,我們為何要臣服於生活的這種自相矛盾中呢?明明知道不能將美永久保持,可我們為何還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們知道自己所愛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為何還要使自己的心充滿愛戀?

要解開這個悖論,必須尋求一種更為寬廣的視野,透過通往永恒的窗口來審度我們的人生。一旦如此,我們即可醒悟:盡管生命有限,而我們在世界上的“作為”卻為之織就了永恒的畫卷。

人生絕不僅僅是一種作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測的變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們的父母通過我們而生存下來,我們也通過自己的孩子而生存下去。我們所建造的財富將會留存久遠,我們自身也將通過他們得以久遠的生存。我們所造就的美,並不會隨我們的湮沒而泯滅。我們的雙手會枯萎,我們的肉體會消亡,然而我們所創造的真、善、美則將與時俱在,永存而不朽。

不要枉費了你的生命,要少追求物質,多追求理想。因為隻有理想才賦予人生以意義,隻有理想才使生活具有永恒的價值。

有所失必有所得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不自覺地考慮其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麼。是得到的多失去的少呢還是與之相反。

鑒於每個人對生活、對人生、對幸福、對得失等的不同理解,也就會有因人而異的衡量得失的不同尺度,無論大家的衡量標準是如何不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得到的最好是能多過失去的。

現在網絡已經走進千家萬戶,連剛剛會走路的小孩子也開始上網找尋他們的快樂了。縱觀所有的上網者,其中人數最多的也當然是年輕人,而占比例最大的又當然是學生(其中大學生占多數)。

我們常常聽到網友們有這樣的感歎:上網真的浪費了我太多的時間、金錢、精力乃至感情,就連學業也荒廢了……在網上也幾乎天天都聽到有網友在說:“我要離開聊天室,不上網了,上網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金錢……”也有的說:“網絡真的很害人,讓我吃睡不香,讓我幹什麼都沒有心思,一心隻想到網上來和朋友們聊天、到各個網站上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特別是那些有過網戀最終又以失戀而告終的人,大部分在抱怨網絡令他們付出了太多、失去了太多而最終卻什麼也沒有得到,留下的隻是一份傷心、失落、痛苦和遺憾的同時,也會發出痛苦的呐喊:“我這一次是真的要戒,網絡帶給我太多的痛苦和無奈,也浪費了我太多的感情……”

可是,好好想一下,你真的什麼也不曾得到嗎?聊天時的輕鬆,見到好友聊得熱火朝天時的興奮,在網上不必偽裝盡情放鬆自己與朋友海闊天空時的欣喜,通過網絡跟任何一個在生活中也許永遠也不可能相遇的人成為知己時的欣慰,想念某一個網友卻真的在某一個可以聊天的地方相見時的那份激動和喜悅……這些難道不是你曾經在網上所擁有的嗎?

某電視節目對一個成功商人進行專訪,他說:“對於朋友而言,如果太計較個人的得失,他(她)將很難有真正的好朋友或是知己,作為一個商人,如果太計較眼前的金錢或是利益的得失,他(她)就很難真正地、長久地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他還說:“我做生意,常常會把一些跟我的生意不相幹的業務介紹給我的客戶,或是把因為我自己太忙做不完的業務給我的同行去做,這樣在別人看來很傻,哪有把自己的生意讓給自己的競爭對手做的?可是,他們卻不知道當我在幫別人時,當我看似失去了我賺更多錢的機會時,我其實是在幫我自己,一旦得到過我幫助的客戶有了一筆跟他不相幹卻對我生意有利的業務時,他就會把這筆生意介紹給我來做;一旦我的同行也有做不完的業務而我卻沒有業務時,他同樣想到我曾經幫過他,這回他也要幫我一把,所以把做不完的業務讓給我而不是別人。這就是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這看似很平常的一番話卻體現出這位商人是多麼的有智慧、有個性,他的成功正是在於他懂得怎麼樣衡量得和失。

其實,得和失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事情都會有正反兩個方麵,也就是說凡事都在得和失之間同時存在,這是一對相對立的關係,也是永遠相聯係的一對關係,在你認為得到的同時,其實在另外一方麵肯定會有一些東西失去的,而在失去的同時也一定會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做人也是一樣。大家有緣相識相交,本來就是一種很難得的緣分了,隻要大家合得來,且在一起相處很開心,那麼就不必太計較自己是不是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我寧可別人欠我而絕不願意自己虧欠別人。就算是真的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最起碼我心裏可以很坦然,況且有許多表麵上看起來是得到的,可是說不定也正是失去另外一些東西的前因呢。

得和失永遠並存的,這是一對永遠也不可以分開的親兄弟,關鍵是你如何掌握住機會,如何正確看待得和失這一辯證關係,讓自己在失去什麼的同時得到比失去更多的好東西。

其實握在手裏的不一定就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有位記者曾經采訪過一位事業成功的女士,請問她成功的秘訣,她的回答是——放棄。她用她的親身經曆對此作了最具體生動的途釋:為了獲得事業成功,她放棄了很多很多:優裕的城市生活、舒適的工作環境、數不清的假日、甚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