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reference_book_ids\":[699258062232984272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五章 保持彈性,進退自如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的地方,這時候你不妨把生命彎成一張弓,彎成一張能屈能伸彈性極佳的弓,以平和的心態,堅韌的性格去坦然麵對一切。經曆風雨、經曆陰暗,飽嚐挫折、飽嚐磨難,其實這都是在為你成大事儲備必要的資源。
以蟑螂為例,蟑螂和恐龍是同時期的物種,可是恐龍早已絕跡,而蟑螂存活至今,並且大量繁衍。因為蟑螂在牆縫裏可活、壁櫥裏可活、陰溝裏也可活。作為一個人,若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最卑賤的時刻、最痛苦的時刻也能像蟑螂一樣能屈能伸,以屈求伸地活下來,那麼還有什麼大事不能成就呢?
能上還要能下
一位旅行者走得口幹舌燥,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水潭,正待狂飲解渴時,忽然發現水潭的水渾濁不堪,水麵蚊蠅滋生,惡臭撲鼻。旅行者感到一陣惡心,準備去找別的水源,於是拔腿就跑,沒跑幾步,就被渾水潭叫住了:“朋友,將就著喝點吧,否則,你會死掉的。”
“我要去找清水。”“清水?我旁邊就是清水潭,你好好看看吧!”話音剛落,旅行者就迫不及待地往渾水潭的旁邊看去,果然,發現旁邊有個又大又深的水潭,可是,它已經完全幹涸了。渾水潭說道:“怎麼樣?看清楚了沒有?實話對你說吧,方圓百裏內,除了我之外,再沒有一滴水了。”
旅行者萬般無奈,隻好捏著鼻子喝了幾口臭水。他感歎道:“先幹涸的總是清水潭,如今隻有渾水潭留在人間,不喝又有什麼辦法呢?”
人要生存,要憑借很多條件,這些條件既有層次較高的,也有層次低一些的。如果你所依附的條件沒有最好的,不要去強求。有時低一點兒的條件反而更適合生存。
同樣,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不論是上台,還是下台,如果都能自如自在,那便是難得的大境界。
生活中從血緣關係繁衍出的爺爺孫子的輩分不能改變。但一個在社會中充當的“爺爺”或“孫子”,也就是當官的也好,當下屬的也好全是在演戲。不可太認真,太執著,不論自己當什麼都應能根據現實條件冷靜麵對,才是明智之舉。
某公司有這樣一位小夥子,有文化有事業心,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才幹,大家都知道他很想當科長,同時也都認為他有當科長的能力。後來他真的被提升了,看他每天辦公、開會忙進忙出,興奮中難掩驕傲的神色。大家都替他高興,也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樓。可是過了一年,他“下台”了,被調到別的部門當專員。據說,得知消息的那天,他鎖上辦公室的門,一整天沒有出來。當了專員後,大概難忍失去舞台時的那種落寞,他日漸消沉,後來變為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再也沒有升遷過……
事實上,人生的舞台本就如此,如果你的條件適合當時的需要,當機緣一來,你就上台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點,如果唱走了音,演走了樣,老板不叫你下台,觀眾也會把你轟下台;或是你演的戲已不合潮流,或是老板就是要讓新人上台,於是你就下台了。
上台當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難免神傷,這是人之常情,可是我們認為還是要“上台下台都自在”。所謂“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寬心最好,不能放寬心也不能把這種心情流露出來,免得讓人以為你承受不住打擊。你應“平心靜氣”,做你該做的事,並且想辦法精練你的“演技”,隨時準備再度上台,不管是原來的舞台或別的舞台,隻要不放棄,終會有機會。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也很令人難堪,就是由主角變成配角。如果你看看電影、電視的男女主角受到歡迎、崇拜的情況,你就可以了解由主角變成配角的那種難過心情。
就像人一生免不了上台下台一樣,由主角變成配角也一樣難以避免,下台沒人看到也就罷了,偏偏還要在台上演給別人看。
由主角變成配角也有好幾種情形。第一種是去當別的主角的配角,第二種情形是與配角對調。這兩種情形以第二種最令人難以釋懷。
真正演戲的人可以拒絕當配角。甚至可以從此退出那個圈子,可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要退出並不容易,因為你需要生活。
所以,由主角變成配角的時候不必悲歎時運不濟,也不必懷疑有人暗中搞鬼,你要做的就是“平心靜氣”,好好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別人證明你主角配角都能演。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你連配角都演不好,那怎麼能讓人相信你還能演主角呢?如果自暴自棄,到最後就算不下台,也必將淪落到跑龍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就很悲哀了。如果能把配角扮演好,一樣會獲得掌聲,有研究沈從文先生的專家認為,沈先生的個性決定了他從事任何一種工作都會有成就。當群眾集會,人潮洶湧不息,口號響徹雲霄聲言打倒他的時候,沈先生仍然十分平靜,默默地認真地做自己的工作。也正是有這種順其自然的性格,沈先生對拔草、打掃廁所、陪鬥審查等能自如應付。不難看出,順其自然是一種成功的性格模式,它不僅能使一個人適應各種環境,在無法改變客觀條件的前提下,通過改變自己的主觀狀態來求得人生的發展。
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曾經談起他的煉獄之苦,因為難以忍受饑餓,為了生存,韓美林在眾目睽睽之下吃掉了別人扔掉的、爬滿蒼蠅的5個包子皮。今天的人根本無法想像:在那個年月,韓美林一聽到碗響或“米”字就會本能的流口水,渾身發顫。
經過如此多的煉獄,韓美林挺過來了。他寫道:“20多年後的今天,這5個包子皮在我身上產生了多大能量?它成就了我多少事業?壯了我多少膽?它讓我成了一條頂天立地的好漢,它煉就了我一身錚錚鐵骨,它讓我悟出了人生最最深邃的活著的真理。我雖然沉入了這無邊的人生苦海,我卻摸到了做人的真諦。”
韓美林曾對學生講:“你們可知道什麼是一條漢子嗎?一個多麼高多麼大的男子漢,就要有多麼高多麼大的支撐架。但這個支撐架全部都是由苦難、辛酸、羞辱、失落、空虛和孤獨組合起來的。……你得踢著石頭打著狗,你得忍無可忍地一忍再忍,難舍難分地一舍再舍……”
保持個性固然是正確的,沒有個性便沒有創造力,沒有主見,沒有獨立的人格,也就不會有深邃的思想,但成功者往往能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學會適當的順應,否則容易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涼。而惟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實力,尋找機會,再展宏圖。
人生的機遇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料的,起伏是難免的,有的時候逃都逃不過。碰到這種情況,就應該有“上台下台都自在,主角配角都能演”的心態,這就是麵對現實的一種坦然,而且也會為你尋得再度發光的機會。
人生應該有進有退
馬嘉魚很漂亮,銀膚燕尾大眼睛,平時生活於深海中,春夏之前溯流產卵,隨著海潮浮到淺水麵。漁人捕捉馬嘉魚的方法很簡單:用一張十寸見方、孔目粗疏的竹簾,下端係上鐵墜,放入水中,由兩隻小艇拖著,攔截魚群。馬嘉魚的“個性”很強,不愛轉彎,即使觸入羅網中也不會停止。所以一隻隻前赴後繼鑽入簾孔中,簾孔隨之緊縮。孔愈緊,馬嘉魚愈被激怒,瞪起明眸,張開脊鰭,更加拚命往前衝,終於被牢牢卡死,為漁人所獲。
馬嘉魚的悲哀就在於它不懂生存的進退之道。做人也是如此,麵對現實要靈活,千萬不要一根筋,認準一條道走到底,有時退一步也許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有這樣一個例子:
文種是勾踐的重臣,為打敗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功成名就以後,仍然繼續仕於越王。其間範蠡曾寫給他一封信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頸項細長如鶴,嘴唇尖突像烏鴉,這種人隻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現在不離去,更待何時?”
後來文種也稱病返鄉,但做得不如範蠡退隱徹底,他留在越國,其名仍威懾朝野,於是佞臣陷害於他,誣稱文種欲起兵作亂。越王也有“走狗烹”之意,故而以謀反罪將文種殺死。
隻知進,不知退,久居高位,遭“文種之禍”者,又何止一人?此等人最大的弱點是心中始終有個小聰明,誤以為還能“收獲名利”。可見,能進也能退,是多麼重要。
說客出身的範雎任秦國宰相,以“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為秦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可是到了晚年,他卻出現重大失誤!他推薦的將軍帶領兩萬將士投降了敵人。投降乃是“株連九族”之罪,推薦者也難逃其咎。範雎雖深得秦王信賴而免於一死,但他心中一直忐忑不安。這時他的一位屬吏蔡澤勸慰道:“逸書裏有‘成功之下必不久處’之說,你何不趁此時辭去宰相之職呢?這樣你不僅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聲,又可享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般長壽!若還眷戀宰相之位,日後必招致禍害!請您三思。”
範雎聽完大悟。於是請奏辭職並薦蔡澤為相。
其實,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取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屈與不爭更為必要。也就是說,有時候要忍辱負重,有時候要走為上計,這樣才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與自己相關的許多人與物。
進取與退避是相互交替和相互轉化的,隻退不進自然不會成功。但隻進不退也絕非智者所為。進取和退避是矛盾的統一。下麵,我們來看看曾國藩的進退手段。
眾所周知,湘軍是曾國藩一手締造的,它與當時清政府的軍隊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皆由政府編練。遇到戰事,清廷便調遣將領,統兵出征,事畢軍權繳回。湘軍則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親自選募,哨官則由營官親自選募,而營官都是曾國藩的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門生等。由此可見,這支湘軍實際上是“兵為將有”,從士兵到營官所有的人都絕對服從於曾國藩一人。這樣一支具有濃烈的封建個人隸屬關係的軍隊,包括清政府在內的任何其他的團體或個人要調遣它,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軍成立後,首先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太平軍。在曾國藩的指揮下,湘軍依仗洋槍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國的部分地區。為了盡快將太平天國的起義鎮壓下去,在清朝正規軍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清廷於1861年11月任命曾國藩統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軍務,這四個省的巡撫(相當於省長)、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員,皆歸曾國藩節製。自從有清以來,漢族人獲得的官僚權力,最多是轄製兩三個省,因此曾國藩是有清以來漢族官僚獲得的最大權力。
對此,曾國藩並沒有洋洋自得,也不敢過於高興。他頭腦非常清醒,時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審時韜晦。
後來,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曾國藩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毅勇侯。這對曾國藩來說,真可謂功成名就。但是,曾國藩此時並未感到春風得意飄飄然。相反,他卻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謹慎。他在這個時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賞自己的成績和名利,而是擔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運。他想起了在中國曆史上曾有許多身居權要的重臣,因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敗名裂。
他寫信給其弟曾國荃,囑勸其將來遇有機緣,盡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終”。曾國藩叫他弟弟認真回憶一下湘軍攻陷天京後是如何渡過一次次政治危機的。湘軍進了天京城後,大肆洗劫,城內金銀財寶,其弟曾國荃搶的最多。左宗棠等人據此曾上奏彈劫曾國藩兄弟吞沒財寶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國藩很知趣,進城後,怕功高震主樹大招風,急辦了三件事:一是蓋貢院,當年就舉行分試,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北京的閑散旗兵南來駐防,並發給全餉;三是裁撤湘軍4萬人,以示自己並不是在謀取權勢。這三件事一辦,立即緩和了多方麵的矛盾,原來準備彈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彈劾了,清廷也隻好不再追究。
他又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和打仗的時間很長了,難免沾染上舊軍隊的惡習,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將自己一手編練的湘軍裁汰遣散。曾國藩想以此來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無意擁軍自重,不是個謀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於清廷的衛士。曾國藩的考慮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雖然請求遣散湘軍,但對他個人的去留問題卻是隻字不提。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說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將有貪權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確請求解職而回歸故裏,那麼會產生多方麵的猜疑,既有可能給清廷以他不願繼續為朝廷效力盡忠的印象,同時也有可能被許多湘軍將領奉為領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其實,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清廷就準備解決曾國藩的問題。因為他擁有朝廷不能調動的那麼強大的一支軍隊,對清廷是一個潛在危險。清廷的大臣們是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辦法去解決,不僅湘軍保不住,曾國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曾國藩的主動請求,正中統治者們的下懷,於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軍。由於這個問題是曾國藩主動提出來的,因此在對待曾國藩個人時,仍然委任他為清政府的兩江總督之職。這其實也正是曾國藩自己要達到的目的,他的以退為進換來了更多的利益。在中國的曆史上,曾國藩也是最著名的善於運用進退智謀的高手之一。
由此可見,在必要的時候,退一步比進一步更重要,因為你可以重新發現一條生活的出路,也許更容易達到目標。
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
孟買佛學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學院之一,這所佛學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建院曆史的久遠。它輝煌的建築和它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其他佛學院所沒有的。這是一個極其微小的細節。但是,所有進入過這裏的人,當他再出來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正是這個細節使他們頓悟,正是這個細節讓他們受益無窮。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細節,隻是很多人都沒在意:孟買佛學院在它的正門一側,又開了一個小門,這個小門隻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寬,一個成年人要想過去必須學會彎腰側身,不然就隻能碰壁了。
這正是孟買佛學院給它的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所有新來的人,教師都會引導他到這個小門旁,讓他進出一次,很顯然,所有的人都是彎腰側身進出的,盡管有失禮儀和風度,但是卻達到了目的。教師說,大門當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夠讓一個人很體麵很有風度地出入。但是,有許多時候,我們要出入的地方並不都是有著壯觀的大門的,或者,有大門也不是隨便可以出入的,這個時候,隻有學會了彎腰和側身的人,隻有暫時放下尊貴和體麵的人,才能夠出入。否則,有很多時候,你就隻能被擋在院牆之外了。
佛學院的教師告訴他們的學生,佛家的哲學就在這個小門裏,人生的哲學也在這個小門裏。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幾乎是沒有寬闊的大門的,所有的門都是需要彎腰側身才可以進去,社會之門亦然。
相同的道理,在社會叢林中行走,你必須要懂得:人在屋簷下,一定要低頭。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隻要你受著勢力的控製,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別人能容納你已是不錯了,你就得遵守人家的規矩,就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壓力,這種情形任何人都會碰到,特別是想幹成一番事業的人更會碰到。所以,在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
隻要你已經站在了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厚起臉皮低頭,不用旁人來提醒,也不用撞到屋簷了感覺到疼才低頭。這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沒有絲毫勉強,所以根本不要有難為情和拉不下臉的感覺。與生存相比,臉麵又值多少錢?在生存與臉麵相矛盾時,還是生存第一!
古人雲:“士可殺不可辱。”這是很了不起的英雄氣概。不過,如果英雄氣概用得不是地方,就一文不值。名聲和自尊確實很重要,但在特殊的情況下,你不得不拋棄它們,該低頭時且低頭,以換取自身的安全。
古時候,有一位官員,非常清廉,在百姓中深孚眾望。但是,皇上對他似乎很不滿意,使他感到很困惑。他的一位幕僚提醒他說:“皇上是個疑心很重的人,您的名氣這麼大,他會不會懷疑您有野心呢?”官員吃了一驚。他知道,被皇上懷疑有野心,是非常危險的,於是,他故意收受一些賄賂並讓外人知道,因而招來了外界的批評。沒想到,皇上從此反而對他越來越信任了。
還有一個例子:商紂王經常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連日子也弄不清了。一次,他問左右的人:今天是幾月幾日?大家都說不知道。紂王打發人去問箕子,沒想到箕子也說不知道。等使者走後,箕子的弟子好奇地問:“老師真的不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嗎?”箕子歎了一口氣,說:“做君王的使全國沒有了日月的概念,天下就很危險了。一國的人都不知道月日,隻有我一個人知道,我就很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