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保持彈性,進退自如(2 / 3)

商朝滅亡後,箕子“義不食周粟”,可見不是什麼勢利小人,但為什麼當初不給紂王進一點忠言,反而隨波逐流呢?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曆了長期的傾軋和鬥爭,一旦定形,已不是某個人能逆轉的。它要麼是具有活力的,將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要麼是死氣沉沉的,必將糜爛腐敗以至於滅亡。在盛世,多的是忠臣良將,因為組織的價值觀歡迎這些人;在末世,多的是亂臣賊子,因為忠臣良將沒有生存的環境。所以,當你處在某個組織中,如果不認同它的價值觀,就離開它;如果沒有什麼地方好去,就隻有順從它的價值觀,除此別無他法。

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發生沒有道理的事,也免不了有無理可講的地方。

唐朝武則天專權時,重用來俊臣、周興等酷吏,迫害反對派至使不少大臣遭冤殺。

一次,來俊臣以謀反罪名,突然將狄仁傑等人逮捕下獄。來俊臣建議武則天降旨誘供,隻要承認謀反就可減刑免死。武則天同意了。

在審訊時,來俊臣宣讀了武則天的詔書。狄仁傑立即跪在地上,口稱“死罪”,並承認自己確實想謀反。他這種不打自招的舉動讓來俊臣感到意外,但根據聖旨,隻好免他死罪,聽候發落。

這時,判官王德壽悄悄勸狄仁傑誣告幾個官員以減輕自己的罪過。狄仁傑說:“皇天在上,我沒有幹這樣的事,更與別人無關,怎麼能害人?”說完,一頭向大堂的柱子撞去,頓時鮮血直流。王德壽等人忙把他送到廂房休息。狄仁傑趁無人之際,蘸著身上的血,將冤屈寫在手絹上,然後撕開棉衣裏子,將手絹藏進去。

過不久,王德壽進來看望狄仁傑。狄仁傑脫下棉襖,請他帶出去交給家人洗洗再送來。王德壽不防有詐,如實照辦。狄仁傑的家人拆開棉襖,看見血書,忙拿去向武則天上訴。武則天將狄仁傑叫去問:“你既然有冤,為什麼承認謀反?”狄仁傑說:“我要是不承認,隻怕早死在嚴刑之下了!”

武則天畢竟是個聰明人,知道狄仁傑說的是真的,就把他放了。如果他當初擔心汙損忠臣之名,硬扛到底,不但他自己沒命,還得連累全家遭殃。其實,在一個沒有公理可講的地方,做忠臣也沒什麼意思,那又何必為這虛名白白送死呢?無論是麵對何種突發場合,做無謂的犧牲都是得不償失的。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主動“示弱”的藝術

生活中充滿了競爭,職場上也不例外。

可以說,幾乎每個辦公室裏都有條“齊頭並進”的原則,好像是一份公約,但沒有白紙黑字,可一旦某個人冒出來,必然“樹大招風”,遭到眾人的非議和刁難!

王小姐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某機關工作,學中文的她特別受領導器重,加上她精力充沛,工作認真,不論是給領導寫經驗材料,還是見諸報端的小品文,都那樣文采飛揚,語語中的。自己風光,領導對她的工作能力也滿意。

但沒想到麻煩也因此接踵而至。先是有些在機關工作十幾年還原地踏步的同事開始譏諷她:“小王,你又來稿費啦。掙這90元可不容易呀,我說你今天怎麼眼睛又紅了,昨晚熬到幾點啊?”年輕的同事心理也不平衡,看到她拿到榮譽證書,就去領導那裏告她的狀,什麼口紅抹得太重呀,工作時間通私人電話用很長時間呀等等。事都針眼大,卻透過了鬥大的風。於是,搞得領導開始找她談話,說工作有點成績不要驕傲,小毛病不注意會犯大錯誤。

王小姐對此自然是非常惱火,複雜的辦公室裏讓她身心疲憊,但她又不願讓心血付之東流。為此,她沒有采取以牙還牙,針鋒相對的辦法,而是采用了較理智的又不失讚美的辦法。

那個告她狀的人字寫得很漂亮,於是王小姐就拿她寫過字的紙做臨摹。那人看見後說:“這篇字是我亂寫的”,王小姐說:“那你能給我好好寫一篇嗎?我的字太差了,想拜您為師呢。”那人很不好意思,但是看到王小姐很誠懇,就十分認真地給她寫了一篇漂亮的鋼筆字。她感到了自己有比王小姐強的一麵,就不再嫉妒王小姐比她強的一麵,關係也就和諧了。

這是一種主動“示弱”的策略。一個人在事業上成功,生活上幸運容易招人嫉妒。這時生氣、吵嘴都沒有用,而示弱則可以減少不滿和嫉妒。再加上針對同事某些專長,加上一些讚美之詞,就會平和別人嫉妒心理,時間久了,就會營造出較適合自己發展的客觀環境來。

此外,故意表現的遲鈍一點,以弱示眾,引起別人的惻隱之心而想伸出援手的處世方法,也是吸引人的因素之一。

當然,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示弱法,有人以新聞記者的情形為例做了說明。

想讓自己真正想寫的文章能順利刊登出來,必須使用一些技巧才行。即故意顯露一些一目了然,但和所報導事件的基本構成無關的錯誤。當總編輯在審稿時,很容易便會發現這些錯誤,並懷疑對方是否有意如此。但由於不是嚴重的過錯,所以不會指責執筆人。結果因為對那些無傷大雅之誤的留意,不但不會將執筆人所主張之點刪除,而且會更細心地欣賞其作品,與留心對方的為人。

又如,某名評論家主持某電視台的時事評論節目,即是這種情形。雖然他說起話來字正腔圓,反應也十分靈活,但就是得不到觀眾的歡迎。因為和他共同演出的人經觀察,都覺得這位評論家精明得可怕。後來改由另一位評論家主持,收視率才逐漸提高。雖然後一位評論家因為粗枝大葉、反應遲鈍,而被說:“那個傻蛋不知道在說些什麼!”但由於能令觀眾有安心之感,而廣受歡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的情況呢?

因為,頭腦太聰明、個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難應付。由於腦子整天轉個不停,不論什麼事情都會事先預測好,讓人有鬆懈不得的感覺。同時,一發現別人的缺點,便會立即指出來,即使沒有當場表明,也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不知道有什麼企圖!”警戒之心油然而生。所以,如果讓這種類型的人物登上領導者的寶座,部下們恐怕再沒有好日子可過了。

因為,如果領導者的作風太過敏銳、精明,與之接觸的人都會受其指責,如此一來,部下當然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訴領導者,並將自發性的活動壓抑下來。如果領導者雖沒有實際采取指責部下缺點的行動,但平常所表現的行為過於敏銳,部下也會自然畏縮,因為他們的內心會認為:“我何必自找麻煩,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由此可知,領導者的表現如果過於敏銳,便成為使部下充分發揮所能的障礙。如果領導者能稍微掩飾自己的鋒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領導者。例如,被稱為“裝有電腦的推土機”的田中角榮,即屬於這類型的人物。由於他兼備極其精密的計劃能力,以及超群絕倫的實行所以才得此稱號。

不過,何以田中角榮隻被稱為“電腦推土機”,而沒有被稱為“電腦刮胡刀”呢?

因為推土機的馬力雖然很大,但卻不很敏銳,而田中的表現也略微遲鈍,正好和推土機的性質相同。田中角榮就任總理大臣之後,倡導“日本列島改造論”,並加以實行。觀其實踐方式,便使人產生一種其並不是依賴敏銳頭腦而是依靠踏實的作為進而成功的感覺。

但後來的田中角榮,不再堅持過去那種單純和有些遲鈍的形象,而將內麵的敏銳確實顯露於外。據專家研究,田中角榮後來所表現的敏銳作風多半是由於他依靠財富力量所獲得的強大權力引起的。其實,田中角榮本身仍保有相當濃厚的遲鈍性格色彩。從他牽強地使用強力壓迫有關單位改變洛克西德事件對他的不利裁判,結果反使自己不得不下台的情形,即可充分證實這一點。

大平正芳也是位因未將內心的敏銳顯露於外而獲得成功的人物。其實,他是個相當聰明且反應靈活的人。由於生性酷愛讀書,當他就任池田首相的秘書官時,不論多麼忙碌,都會抽空逛逛位於神田的書店街,並買幾本中意的書回家品味。

大平正芳一向以說話速度慢條斯理而聞名,其實這可能是他故意隱藏敏銳的真麵目,佯裝成反應遲鈍,而予人安心之感,此乃避免受人攻擊的巧妙方法。

如此看來,遲鈍不光可以成為點燃下屬智慧的火花,而且還可以隱藏鋒芒,使自己逃脫眾矢,從而成功地保全自己。

要經受的住“委屈”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委屈都不足以讓人心灰意冷,相反更能鼓舞士氣,激發一定要成功的欲望。要知道,隻有能忍一時的委屈,才會有將來的成績。

比如,作為一個下屬,在上司把某些事故的責任推到你身上時,雖然感覺很委屈,但也必須“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級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可在追究責任時,上司卻指責自己沒有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

在某機關中就出現過這樣的事。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省、市地區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檢查。某市輕工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

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讓他把東西放在桌上即可。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主管局長才記起此事。他氣衝衝地把辦公室主任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主任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這位主管局長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局長辦公室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打電話、催數字,很快地把需要的材料準備齊整。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卻又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為上司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兒損失,挨幾句批評,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證明他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

某公司秘書科的小李在接到一家客戶的電報後,立即向經理作了彙報。可就在彙報的時候,經理正在與另一位客人說話,聽了小李的彙報後,他隻是點點頭,說了聲:“我知道了。”便繼續與客人會談。

兩天以後,經理把小李叫到了辦公室,怒氣衝衝地質問他為什麼不把那家客戶打來的電報告訴他,以至於耽誤了一大筆交易。莫名其妙的小李本想向經理申辯幾句,表示自己已經向他作了及時的彙報,隻是當時他在談話而忘了。可經理連珠炮式的指責簡直使他沒有插話的機會。而且,站在一旁的經理辦公室主任老趙也一個勁地向小李做眼色,暗示她不要申辯。這就更弄得小李糊塗不解了。經理發完火後,便立即叫小李走了。一塊出來的老趙告訴小李,如果你當時與經理申辯,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聽了老趙的話,小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弄不清其中的奧秘。

事情過了很久,小李才逐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來,這位經理也知道小李己經向他彙報過了,也的確是他自己由於當時談話過於興奮而忘記了此事。但是,他可不能因此而在公司裏丟臉,讓別人知道他瀆職,耽誤了公司的生意,而必須找個替罪羊,以此為自己開脫。所以,經理的發怒與其說是針對小李,還不如說是給全公司聽的。但是,如果小李不明事理,反而據理力爭,這樣,不僅不會得到經理的承認,而且很可能因此而被解雇。

那麼,是不是在上司錯怪了自己之後,都不要去申辯呢?切不可簡單地下這樣的結論。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上述例子,便可以發現,經理之所以如此責怪小李,小李之所以不能申辯,是因為事關經理自己本身。假如事情不是這樣,那就另當別論了。

好漢要吃眼前虧

獅子建議九隻野狗同它合作獵食。它們打了一整天的獵,一共逮了十隻羚羊。獅子說:“我們得去找個英明的人來給我們分配這頓美餐。”

一隻野狗說:“一對一就很公平。”獅子很生氣,立即把它打昏在地。其他野狗都嚇壞了,其中一隻野狗鼓足勇氣對獅子說:“不!不!我的兄弟說錯了,如果我們給您九隻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來就是十隻,而我們加上一隻羚羊也是十隻,這樣我們就都是十隻了。”

獅子滿意了,說道:“你是怎麼想出這個分配妙法的?”野狗答道:“當您衝向我的兄弟,把它打昏時,我就立刻增長了一點兒智慧。”

這個故事的啟示是:當你碰到對自己不利的環境時,吃點眼前虧,對你也許不是壞事。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好漢不吃眼前虧。”這是指聰明人能見機行事,避開暫時的不利勢頭,以免吃虧受辱。中國人向來提倡“以忍為上”、“吃虧是福”,這是一種玄妙的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還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你和別人開車時相撞,對方的車隻是“小傷”,甚至可以說根本不算傷,你不想吃虧,準備和對方理論一番,可對方車上下來四個彪形大漢,個個橫眉怒目,圍住你索賠,眼看四周荒僻,也無公用電話,更不可能有人對你伸出援手。請問,你要不要吃“賠錢了事”這個虧呢?

你當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說”退他們,或是能“打”退他們,而且自己不受傷!如果你不能說又不能打,那麼看來也隻有“賠錢了事”了。因為,眼前虧不吃,換來的可能是一頓拳打腳踢,或是車子被砸壞。報警?人都快被打死了,還報警?報警也不一定來得及啊!由此可見,“好漢要吃眼前虧”的目的是以吃“眼前虧”來換取其他的利益,是為了生存和實現更高遠的目標,如果因為“不”吃眼前虧而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把命都丟了。哪還談得上未來和理想?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虧,會為了所謂的“麵子”和“尊嚴”,甚至為了所謂的“正義”與“公理”,而與對方搏鬥,有些人因此而一敗塗地,有些人雖然獲得“慘勝”,卻元氣大傷!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最佳典型,鄉裏惡少要他爬過他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韓信二話不說,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頓拳腳,韓信不死也隻剩半條命,哪來日後的統領雄兵,叱吒風雲?他吃眼前虧,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所以,當你在人性的叢林中碰到對你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血氣之勇,也千萬別認為“可殺不可辱”,寧可吃些眼前虧。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樣的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鬥狠,隻能算做是無謂的犧牲。這樣的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

當然,吃虧也並不是盲目的,還要有技巧。有一個規則是值得在人性叢林裏進出行走時參考的,那就是——遇強示弱,遇弱示強。

“遇強則示弱”就是指: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是個有實力的強者,而且他的實力明顯強於你,那麼你沒有必要為了麵子或意氣而與他競爭。因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打敗對方,但毀了自己的可能性卻很大。因此不妨吃點虧,向對方示弱,以麻痹對手。以強欺弱,勝之不武,大多數的強者是不屑這樣做的。但也有個別的“強者”有欺負“弱者”的習慣,因此示弱也有讓對方摸不清你虛實,降低對方攻擊有效性的作用。一旦他攻擊沒有意思,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便獲得了生存的空間,並反轉兩者態勢,他再也不敢隨便攻擊你。至於有沒有反擊的必要,這就需要你視情況而定,因為反擊時你也會有損傷,這個利害是要加以權衡的,何況還不一定可擊敗對方,生存才是主要目的。

“遇弱則示強”就是指:如果你的競爭者的實力比你弱,那麼就要表現你比他“強”的一麵,這並不是為了讓他來順從你,或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優越感,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種心態,不甘願一直做弱者。因此他會在周圍尋找對手,好證明他也是一個“強者”,你若在弱者麵前也示弱,正好讓他把你作為目標,徒增不必要的麻煩與損失。示強則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難而退。所以,這裏的示強是自衛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而侵略也必為你帶來損失,若判斷失誤,碰上一個“遇強示弱”的對手,那你必會栽個大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