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保持彈性,進退自如(3 / 3)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遇強示弱的故事:

公元615年,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奉命追討群盜。對於普通的盜寇,如毋端兒、敬盤陀等,都能很快剿滅,毫不費力;但對於北方突厥,因其恃有鐵騎,民眾又善於騎射,卻是大傷腦筋,多次交戰,敗多勝少。突厥兵橫行無忌,李淵對其恨之入骨。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數萬兵馬輪番攻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巧用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可惡的是,盜寇劉武周突然攻進歸李淵專管的汾陽宮(隋場帝的離宮之一),掠取宮中婦女,獻給突厥。突厥即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和、恭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被搞得焦頭爛額,隨時都有被隋煬帝以失職為借口殺頭的危險。

大家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定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出使突厥,向其屈節稱臣,並願把“子女玉帛”都獻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的這種屈節稱臣行為,就連他的兒子都深感恥辱。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後仍耿耿於懷:“突厥強梁,太上皇(即李淵)……稱臣於領利(指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李淵卻有他自己的盤算,委屈示弱雖然表麵上難看一點,但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

原來李淵分析天下大勢後,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最終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要塞,但還不是理想的根據地,必須占居關中,才能謀取天下。進取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大後方。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毫無後顧之憂地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幾萬之眾,即使全部屯守太原,應付突厥的攻擊,追剿四方盜寇,也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軍關中,兵少將缺,就更加難以應付。因此,惟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向突厥示弱,使其得到好處。所以李淵不惜屈節稱臣,並親寫手書道:“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為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與突厥議定,共定京師,則土地歸李淵,子女玉帛則統統屬於突厥。

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在李淵最為艱難的從太原進人長安的這段時間裏,李淵隻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數人馬留守太原,卻從未受到突厥的攻擊,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等也大為收斂。李元吉於是有能力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兵馬糧草。等到公元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時,李淵早已在關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時李淵已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擁有了幅員遼闊的根據地,此時的劉武周再也不是李淵的對手。李淵派李世民出馬,毫不費力地便收複了太原。

另外,由於李淵的示弱,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也借機購來大批馬匹,這不僅為李淵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平空增加了不少聲勢。

李淵示弱讓步的行為,為很多人所不齒。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既平安地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地西行打進了關中。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看,突厥在後來又不得不向強大的唐朝乞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順從地翩翩起舞哩!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個人個性意誌堅定的表現,更是一個為人處世謀略的運用。尤其在官場上難得有事事如意,學會忍耐,婉轉退卻,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舍棄某些蠅頭微利,也將有助於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好感。為自己贏得友誼和影響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識之士不妨謹記之,善用之,必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藏巧是一種智慧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製勝的關健。若一個人不懂得伏藏,即使他才華超群、智商極高也很難最終取得勝利,甚至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伏藏又可分為兩層意思:一是藏拙,這是普通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見的,即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下麵有兩個故事就是“藏巧”的範例。

漢高祖時,呂後采用蕭何之計,誘殺了韓信。當時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馬上派使者還朝宣旨,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衛做相國的護衛。

大家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由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給您增加俸祿和護衛,這並非好事。如今淮陰侯(韓信)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不會對您有多麼放心,所以給您升官加俸以示籠絡。我勸您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輔助作戰,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聽從陳平的勸告,變賣家產犒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

這年秋天,黔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派遣密探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密探回報說:“和上次一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輔助軍隊征戰呢。”

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皇上也沒有什麼可封賞您了。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從而超過他自己。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認為有理,又依此計行事。

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告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給蕭何任何處分。

比起蕭何來,王翦更勝一籌。

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秦始皇親自為王翦大軍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秦始皇賞賜給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園林。

秦始皇不知其意,不以為然地說:“老將軍隻管領兵打仗吧,哪裏用得著為貧窮擔憂呢?”

王翦回答說:“當大王的將軍,往往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得不到封侯。所以,趁著大王還寵信我的時候,請大王賞給我良田美宅,好作為我子孫的家產。”秦始皇聽後覺得這點要求不足一提,便一笑了之。

王翦帶領軍隊出發後,心裏還惦記著地產的事,接連幾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賞賜地產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見他率兵打仗還念念不忘田宅,覺得非常奇怪,便問他說:“將軍如此三番五次地懇請田宅,做得太過分了吧?”

王翦答道:“不過分,秦王這個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現在他把秦國的軍隊全部讓我統領,他能放心嗎?我不借此機會多要求些田宅,為子孫們今後做些打算,難道還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懷疑我有二心嗎?”

第二年,王翦率領的軍隊打敗了楚國,俘獲了楚王。秦始皇十分高興,滿足了王翦的請求,賞給他不少良田美宅、園林湖池,將他封為武成侯。

可見,藏巧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古人稱:“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做學問做官時,隻要以“謙”字鋪路,你就會在人際關係上做到遊刃有餘,將來才會對自己、對社會盡到責任,才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而妄言輕人既使才華橫溢也難以成就大業。

中國古語稱:“美好者,不祥之器。”意思是事物過於完善美好了,必定會帶來毀滅的結果。古人曾反複告誡世人,要防別人嫉妒之心,無論求名求利都不能太完美,這才是立身之本。在這一方麵,唐朝的名臣李義琰就是榜樣。

李義琰曾為唐朝宰相,他的住所沒有像樣的房舍,他的弟弟為他買了建房的木料。李義琰知道這件事後,對弟弟說:“讓我擔任國家的宰相,我已經感到非常慚愧,怎麼可以再建造好的房舍,從而加速罪過和禍害的到來呢!”其弟說:“凡是擔任地方丞、尉官職的,尚且擴建住宅房舍,你位居宰相,地位這麼高,怎麼可以住在這樣狹小低下的宅舍中呢?”

李義琰回答:“人們希望中的事情很難完全實現;兩件事物不可能同時光盛。己經處在顯貴的官位,又要擴展自己的居室宅舍,如果不是有美好的品行,必然遭到禍害。”他最終沒有答應建房。後來,木料也腐朽了,隻好扔掉。房子雖然沒蓋成,但謙遜的美德已經養成了,自己的地位也穩固了,這樣的策略當然更高明。

同樣地,曾國藩也懂得這一點,在家中更以簡樸而著稱,妻子和兒媳雖貴處於相府之尊,仍然紡織勞作,這不是模仿李義琰的所為嗎?曾國藩之所以以“謙”為立身之本,還有一層深意,那就是為了提防朝中的政敵借題發揮,使自己在如日中天之時被人抓住把柄,槍打出頭鳥,因小失大。而在這一方麵,古代可是有例在先的。

大凡君主和統治者沒有誰希望自己的下屬高明過自己的,而鋒芒畢露之人就不免要為自己的下場負責了。三國時的楊修就是如此。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園,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隻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隻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字,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曹操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翻譯”出來時,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

又有一次,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餅,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邊。楊修看見後,竟招呼眾人把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後便問為何這樣,楊修回答說:“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楊修了。

後來,劉備攻打漢中,曹操親率40萬大軍迎戰,於漢水對峙日久,曹軍進退兩難。一日,廚師端來雞湯,曹操正若有所思,見碗底雞肋,心有所感。這時夏侯入帳請教夜間號令,曹操順口說:“雞肋!”於是,“雞肋!雞肋!”的軍令便在軍中傳開了。楊修聽到這個號令後,便命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夏侯聞訊一驚,忙把楊修請到自己帳中詢問,楊修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不舍。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仔細一想,覺得很有道理,也命令軍士打點行裝。曹操聞訊,不由暗歎楊修的心計,殺楊修之心更甚,於是以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了。

“槍打出頭鳥”成了中國人世俗的一個法則,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出頭鳥”本來是一個推動時代前進的角色,卻可悲地成為了“愛出風頭”的犧牲品的代名詞,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也是一種文化的悲哀。但以“藏巧”為本,卻是出於對自身修養的自勉要求,也是人不可鋒芒太露的進一步解釋。

裝聾作啞的策略

聾啞之人是不會和人起爭鬥的,因為他既聽不到也說不出,別人也不會找這種人鬥,因為鬥了也是白鬥。不過大部分人不聾又不啞,一聽到不順耳的話就要反擊,其實一反擊就中了對方的計,不反擊對方自然就覺得無趣了。如果還一再挑釁,隻會凸顯他的好鬥與無理取鬧。因此,麵對你的沉默,這種人多半會在幾句話之後就倉惶地且罵且退?離開現場;如果你還裝出一付聽不懂的樣子,並且發出“啊?”的聲音,那麼更能讓對方敗走!

某機關有一個女孩子,平日隻是默默工作,並不多話。而且和人聊天也總是微微笑著。有一年,機關裏來了一個好鬥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動發起攻擊之下?不是辭職就是請調。最後,矛頭終於指向了那位沉默的女孩子。

一天,這位好鬥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貫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點燃火藥,劈哩叭啦一陣猛轟,誰知那位女孩子隻是默默笑著,一句話也沒說,隻偶爾問一句:“啊?”最後,好鬥的那個主動鳴金收兵,但早已氣的滿臉通紅,—句話也說不出來。過了半年,這位好鬥的女孩子由於樹敵太多,最終也自請他調。

看到這裏,你一定會說,那個沉默的女孩子涵養實在太好了。其實真相並不是這樣,而是那位女孩子天生就聽力不大好,雖然理解別人的話不至有困難,但總是要慢半拍,而當她仔細聆聽你的話語並思索你話語的意思時,臉上又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你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賣力,她回敬你的卻是這種表情和“啊?”的不解聲,難怪要鬥不下去,隻好鳴金收兵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沉默力量的偉大。因為麵對沉默,所有的語言力量都消失了!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這不是新鮮事,在競爭的社會裏弱肉強食本就是常事,和平相處才是怪事哩!因此你要有麵對不懷善意的力量的心理準備,你可以不去攻擊對方,但保護自己的防護網一定要有,那就是:與其咄咄逼人,不如裝聾作啞!

在有些時候,裝聾作啞也是化解尷尬的妙招。一位師範大學的學生,在畢業前夕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相當不錯的中學實習,誰知實習所上的第一堂課,就差點出差,幸虧這位實習生臉皮比較厚,在突然出現的變故麵前裝聾作啞,從而擺脫尷尬境地。

這天,實習生剛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多了。”

真是一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第一堂課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令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關呢,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絕對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臉上看起來若無其事,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然後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使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輕鬆消除。

這位實習生的做法就是裝聾作啞,因為他裝作沒聽清學生的議論,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像。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他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的可能,再稱讚幾句從而再次造成尷尬局麵。當然,誰不願意聽好聽的話?這位實習生對於自己下苦功練成的字,能夠得到同學們的讚揚,他的心裏肯定像是吃了蜜一般甜,隻不過臉上沒有顯露出來罷了。

在有些時候,裝聾作啞還能幫助你脫離險境。明朝的韓永熙在江西做都禦史時,有一次,有人來報,說是寧王的弟弟來訪。寧王的弟弟一見到韓永熙,就叫他身邊所有的人全部退下,單獨對韓永熙說道:“當今天子無道,寧王準備取而代之!他的軍隊離你這裏不遠,一旦起兵,最先倒黴的就是你了。你如果明智的話,還是盡早歸降了吧。”這時,韓永熙好像有些發愣,過了好久才回過頭來,用手指著自己的耳朵,大聲地問道:“你說什麼?大聲一點!”

寧王的弟弟見他沒聽清楚,隻好又重複說了一遍。可是,韓永熙還是不住地搖頭,又大聲地說道:“我的耳朵前些日子被雷電震了,實在是聽不清楚你說些什麼話。”寧王弟弟忙問道:“你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一點也聽不見我說的話了?”“你又在說些什麼呢?”“你這個老滑頭,老王八!”寧王的弟弟不太相信韓永熙是真的聽不見自己說話的聲音,故意用罵人話來激他。可韓永熙還是一直搖著頭,大聲道:“不行,真的不行,你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到。”

寧王的弟弟沒辦法,心想他既然沒聽到,也就不怕他告密,就轉身走了。韓永熙立即將此事上報了朝廷,朝廷經過調查後發現真有這回事,就將寧王下了大獄。

麵對類似這樣來者不善的特殊情況,如果用巧語妙言來直對,就顯得沒有任何意義而且極其危險。裝聾以對,實為高招,這也往往是對付突然降臨的危險時,最方便也最有用的好辦法。

當然,裝聾作啞也是要講技巧的,如果沒有掌握得恰到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一次,一位業務員小李前往拜訪某公司的總經理,在交談了一會兒之後,這位總經理再三地提到IC、IC。IC一般指的是集成電路,然而這家公司和IC並沒有任何關聯。

原來這位總經理說的是“提升公司的形象”,也就是CI,而非IC。然而,小李卻並沒有告訴對方。到後來,這位總經理自己也發現自己說錯了。然後漲紅了臉以難為情的表情看著小李。他心想:“這家夥明知道我說錯了,卻不告訴我,分明是在取笑我。”

其實,小李完全是因為記取了“好的聽眾比好的發言者更重要”的處世箴言,因此才故意裝聾,誰知反而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