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閩十年(3 / 3)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做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係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為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為盡理。

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破除世間一切惡行,而與以正行。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與以正覺。

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廣被一切眾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人,正在熱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誌等甚多。

故望已為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後於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為餘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

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為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

南無者,梵語。即皈依義。

菩薩者,梵語,為菩提薩之省文。菩提者覺,薩者眾生。因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故稱為菩提薩。

此以悲智二義解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為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雲: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約智言也。如《法華經》雲: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誓度眾生成佛果

戊寅十月六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複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采取近人之說而敘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分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麵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於有此批評。

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惟心種種之說。

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其誌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隻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複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絕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宏願,不惟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嚐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複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此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惟知弘揚佛法,而於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因專注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惟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嚐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於人群者正無量矣。

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隻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

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麵。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麵,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做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采取近人之說而敘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

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潛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餘所厚望焉。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

戊寅十月七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了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 小乘有各種部執, 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底,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

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乘之間。

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

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底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複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 印度古代有之, 即所謂“ 空”“ 有” 二派也。

天台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

常人未嚐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歎。餘於十數年前,惟閱《密宗儀軌》,亦嚐輕致疑義。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淨土宗

始於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

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複有種種不同。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