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小學生應該知道的社會交往禮儀(1)(1 / 3)

小學生要懂得握手的禮儀(一)

禮儀小故事

有一天,周恩來總理去一家工廠視察,在工廠裏麵,他每看到一個工人,都會親切地和他們握手。這時,他又看到了一個渾身都是油汙的工人,周總理就微笑著向那個工人走了過去,意思是想和他握手。那個工人也看出了周總理的意思,這下他急了,於是拿著手趕緊往身上擦,但是怎麼也擦不幹淨。這時,周總理已經走到了工人的身邊並先伸出了手,那個工人連忙說:“總理,我的手太髒了!”而周總理卻說:“不,工人的手是最幹淨的!”說著就緊緊地握住了工人那雙油膩的手。

你來評對錯

小朋友,你是否聽說過這個小故事呢?我們都應該向周總理學習,他是講禮儀的光輝典範,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從而有助於我們成為一個懂禮儀的優秀校學生。

禮儀小常識

握手最早發生在原始社會,那時的人類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

在很久很早以前,由於狩獵和戰爭的需要,人們外出時,手上總是拿著石頭或棍棒等武器。所以當人們在路上碰到陌生人時,如果雙方都沒有惡意,那麼就要放下手中拿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握手一下你的手掌,用來表示你的手裏沒有武器。古代的這種習慣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握手禮節。

你該怎麼做?

1、了解並記住與握手有關的禮儀。

2、用那些禮儀標準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小學生要懂得握手的禮儀(二)

禮儀小故事

寒假開學後,很久沒見麵的小夥伴們都很興奮,看到了同學感到很親切。第一天去學校,小宏看到了同學小玲,急忙跑了過去,主動地和她握手。讓小玲感到受寵若驚,同時她也感覺怪怪的,因為小宏伸出的是他的左手,而且他還戴著手套。

你來評對錯

懂禮儀的小朋友們,可能已經開始笑話小宏的行為了,因為他不應該伸出左手去和別人握手,也不應該在握手的時候戴著手套。看了這個小故事後,我們就應該在和別人握手的過程中,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禮儀小常識

在握手時,因該距離對方大約一步遠,右臂要自然向前伸出,雙目注視著對方,要麵帶微笑,上身稍微向前傾一些。

在平輩中間,相見時以先伸出手為敬。

在長輩和晚輩之間、男女之間、主人與客人之間行握手禮時,應該是長輩、女性、主人先伸出手,然後晚輩、男性、客人才可以伸出手。

握手時,應該伸出右手,而不能用左手,用左手是不禮貌的。

握手的時間一般不要超過三秒,可以邊握手邊說一些問候性的話語。

你該怎麼做?

1、在握手的時候,一定要用右手。

2、在握手的時候,不要戴手套。

3、不要在握手的時候將另外一隻手插在衣兜裏。

4、為了禮貌,握手後不要在對方麵前擦拭自己的手掌。

你知道怎樣進行自我介紹嗎

禮儀小故事

新學期開始了,四年級三班轉來了一個小朋友,為了讓她盡快地和小夥伴們熟悉起來。在第一節課剛開始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就把她戴上了講台,讓她對著大家介紹一下自己。

在得到了老師的示意後,她開始了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小惠,我爸爸的工作單位換了,所以我也要跟著調換學校。我很想和大家成為好朋友,謝謝老師!謝謝同學們!”

你來評對錯

小朋友們,你們認為小惠是否應該那樣作自我介紹呢?很明顯,她那樣做是非常得體的,這說明她是一個懂得基本禮儀常識的優秀校學生,我們應該向她去學習。

禮儀小常識

在作自我介紹,態度一定要自然、友好、隨和,並且要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樣既顯示著你的自信,同時也有助於雙方的交流。

在介紹自己時,態度要誠懇,既不要自吹自擂,也不要過分的謙虛,用一種比較客觀公正的態度來介紹自己就行了。

作自我介紹,要盡可能的簡短,最好不要超過三十秒,以免浪費別人的時間。

你該怎麼做?

1、在需要作自我介紹時,因該提前想好自己要說的內容,以免上場時驚慌失措、語無倫次。

2、要盡可能流利地作自我介紹,這樣才能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記住親人的稱呼方式

禮儀小故事

星期天,小楓和爸爸去一個叔叔家裏玩,叔叔家也有個小男孩,爸爸就告訴小楓,說這是他的哥哥,他以後要和哥哥互相幫助。

在叔叔家玩了一會兒,他們就回家了,在路上,小楓問:“爸爸,為什麼我要把哥哥稱呼為‘哥哥’呢,而不稱他為別的什麼呢?”

爸爸耐心地解釋說:“因為他也是男孩,而且年齡也比你大,所以你要稱他為‘哥哥’。”

小楓感到不理解:“你也是男的,而且年齡也比媽媽小,但是媽媽怎麼不稱你為‘哥哥’呢?”

你來評對錯

看了這個小故事,你可能已經捧腹大笑了。小朋友,你是否也曾犯過這樣的幼稚錯誤呢?

禮儀小常識

對父母或者其他長輩,不能直接喊他們的姓名,更不能用其他一些不禮貌的稱呼來代替。而應該用準確的稱呼,例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等。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對外人稱呼自己的親屬,要用謙稱。稱自己的長輩和其他年長的親屬,可加上一個“家”字,例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稱那些輩分低的或年齡小於自己的親屬,可加上一個“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