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袁崇煥:生不逢時的民族英雄(2)(1 / 2)

李闖包圍北京,崇禎命三桂入京勤王,吳三桂回旨也答應了,但是實際動作十分消極,直到北京城破,關寧軍還在路上散步,此後的曆史人人皆知,吳三桂反反複複,先歸大順朝,後降滿清,數十年後又掀起“三藩之亂”。後來野史戲說,認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我不是想為吳翻案。換了誰是吳三桂,看到其主帥忠君報國一生,卻遭淩遲處死後餘下的頭顱,都會有想法:明朝,該亡了。

吳三桂縱容綏靖李闖攻陷北京,坐視崇禎自生自滅,情理之中,也應該;後來引清軍入關,則不應該,是賣國漢奸行為,但是這兩者前後還是有曆史因果關係的。前者,吳三桂為其主帥的冤死抱不平,坐視不理,屬人之性情;但袁崇煥的反麵典型,碰到吳三桂顧慮自身利益狹隘自會象袁崇煥一樣忠君愛國到任人宰割,顧及到自身利益,必然會降清投敵,而且大順軍及李闖王的失誤,也是導致吳三桂降清的直,將八萬關寧軍精銳拱手送給了滿清。

吳三桂是狼,但袁崇煥用人心切,自是十分賞識重用其才。從某種程度上講,袁崇煥死後,真正能與滿清抗衡的,也隻有吳三桂,隻有他的關寧軍能與滿清決死一戰。袁崇煥生前,把吳三桂用在了報國忠君上,充分發揮了他的卓越才能,關寧軍的聲威大振要歸功於袁崇煥的識人之才;而在其死後,已有前車之鑒,喪失了主帥導引正途、壓製狼性欲動之下,吳三桂猶猶豫豫中在尋找機會,隻是顧忌家人被崇禎全部扣在京中而不敢有所動作,但在他體內狼的本性逐漸開始顯現,在抵禦滿清的動作上日漸消極,此點被範文臣盡收眼底,範文程明白;吳三桂絕對不會甘願成為袁崇煥第二。

與皇太極相比,多爾袞隻是坐享其成。皇太極吸取了努爾哈赤不重視漢族文官謀略的教訓,大膽起用了範文臣等一大批漢奸文士,可以講皇太極用對了一個人(範文臣),之後又害倒了一個人(死對頭袁崇煥),同時也為日後策反拉攏吳三桂等明軍將領埋下了伏筆。皇太極死後的明清對抗態勢,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完全倒向了滿清,作為皇兄的多爾袞隻是坐享其成、順手牽羊而已。

在袁崇煥諸多能征慣戰的部將中,最終兩極分化,少數人未降清而堅持效忠明室,但大多數最終選擇了投靠滿清,成為了滿清後來入關的前驅走狗。但是在遼遠軍中,無論降清與否,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們愛戴的主帥——袁崇煥是漢奸。在其未降清的部將中,有一人後來為袁崇煥修建了衣冠墓,並世代相傳為之守陵,起到今天,已是十幾代人之後,其後人依舊在為袁崇煥守陵。袁崇煥的衣冠墓而今已隱沒於市井小巷之內,香火廖落車馬稀,少有人知道。

前年中央台曾報道過袁崇煥部將的後代,為其世代守陵的故事,至今其家族傳承,到了目前的一代人,已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然仍堅持不懈,經常為其掃墓敬香。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感慨淚下。正是這個華夏民族的英雄,使得他的死對頭,滿清皇帝乾隆在看到其史實後,也不禁為之感慨,最終下旨為其平反,這段塵封百年的曆史才得以重見天日,一幕千古冤案才得平反。

在睿智的曆史老人麵前,我們顯得是那麼的無知天真。在明末那個動蕩的年代,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袁崇煥一個區區的遼遠邊將,以其孤弱之軀,為國家安寧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終身立誌報國忠君卻橫遭血冤。

商王武丁也好,衛青、霍去病也罷,換成了袁崇煥所生的年代,未必能做出那般偉業。嶽飛也曾遭受千古奇冤,但嶽飛死時,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他是冤屈的,至少他不會入地獄了,遭罵名的是秦檜。而袁崇煥卻沉冤百年,隻到統治者良心發現,否則便要沉冤萬世了。

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積澱,是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懷念武帝劉徹、李世民、朱棣這些強勢君王時,我們也應記住衛青、霍去病這些彪炳千秋的一代名將,同時我們更應記住袁崇煥這樣人文悲劇。不要隻記住那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的崇禎小兒,不要隻記住“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更要記住那3543刀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