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二 知識決定命運(1 / 3)

《千家詩》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559069751]}],\"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知識就是力量,一個人的知識儲備越多,他的發展潛力也就越大。

人一生都在學習,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就是一個大學校。你必須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你才會有出路。因為知識決定你的命運。

1、把握住IT時代的新步伐

一個人隻有不斷填充新知識,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不然你就會被那些擁有新知識的人所超越。

從2000年開始,以生產塑膠花和地產業起家、被華人世界奉為創富天才的李嘉誠已經開始了其商業生涯中的又一次“變臉”:李嘉誠不再以地產商的麵目出現,這一回,他搖身一變成了IT時代的新資本家。

李嘉誠從傳統產業突圍,追趕時代腳步的一大明顯例證是:1999年,這位香港首富在世人一片驚歎聲中,拋售英國電訊Orange 49%的股權,一進一出之間,將上百億美元輕鬆揣入腰包。李嘉誠經營之道最主要的一招就是:“低買高賣”。

李嘉誠的辦公室非常典雅,在辦公樓的頂層可俯瞰香港海景。他現年72歲,依然精神矍鑠,每天要到辦公室中工作。據李嘉誠身邊的工作人員稱,他對自己業務的每一項細節都非常熟悉,這和他幾十年養成的良好習慣密切相關。

李嘉誠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書,了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據他自己稱,除了小說之外,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麵的書他都讀。這也是他幾十年來一直保持的習慣。他回憶過去時說:“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因為我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新的東西,每天都在進步,這樣離我的目標就不遠了,現在僅有一點學問是不行的,要多學知識,多學新的知識。”

李嘉誠習慣在市場處於低潮時做重大的投資。他解釋說,投資要看資產是否具備長遠盈利能力,而不僅僅看價錢是否便宜。從1999年起,李嘉誠對全球電信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不斷尋找更新的發展機會。當年,李嘉誠以317億美元出售英國Orange第二代移動電話業務,而預計經營第三代移動電話的成本,總共不會超過140億美元。

作為一位頂級的資本大玩家,李嘉誠的觀點是,任何事情都有必要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2001年上半年,李嘉誠最讓人驚訝的舉動就是:在第三代移動電話前景普遍看好時他居然頂住了誘惑,主動退出德國、瑞士、波蘭和法國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經營牌照競標。李嘉誠認為,第三代移動電話固然是未來方向,但在當時市場一片狂熱之中,牌照競價已大大超標,他隻能選擇退出。事後證明,李嘉誠的這一判斷沒有錯。

隨著市場狂熱逐漸平息,李嘉誠又出人意料地重新進場。他拿出將近90億美元,準備爭奪英國和意大利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經營權。相信,他此番意圖在於奪得具有未來美好前景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的經營和市場,此舉將對全球第三代移動電話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學習時間最寶貴

惜時如金,是李嘉誠的另一個成功秘訣。現代人個個都在感歎每天時間不夠用,沒有時間做這個,沒有時間做那個,那麼日理萬機的超人又是如何安排他的時間的呢?

李嘉誠坦言:我每天不到6點就起床了,運動一個半小時,打高爾夫球,晚上睡覺前是鐵定的看書時間,白天精神是很好的,精神來自興趣,你對工作有興趣就不會累,最累的時候是開會,一個發言者講了第一分鍾,你已經知道他要講的內容,可是那個人講了10分鍾,你就會感到很疲倦,因為無聊和無奈,有時候我要帶花旗參去提神,中午我是不睡午覺的,太倦了,會喝點咖啡,兩年前我試過上網,但是上網太花費時間了,一上就是兩個小時,以後就比較少上了,我現在用電腦主要是為看公司的資料。

作為香港人中成功的典範,李嘉誠如此述說他的成功之道:“今天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得多一點。好像奧運會一樣,如果跑短途賽,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隻勝出少許;隻要快一點,便是贏。”在這個被李嘉誠比喻為賽跑的商業競爭過程中,時間永遠是最寶貴的,用李嘉誠的話說,如果在競爭中,你輸了,那麼你輸在時間;反之,你贏了,也贏在時間。

這些都是與李嘉誠勤奮學習,博閱群書和及時把握市場信息分不開的。所以,有誌於成大事者,應該學會學習。任何一個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沒有學曆,但不可以沒有學識。那些盲目的認為讀書無用的結論是錯誤的。

3、積累知識比積累金錢更重要

一個人的學識可轉變為修養,而修養是人內在的精華,是精神的完美體現,它難以用固定的模式加以討論,也不是能完全描述出來的東西。它往往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人的心靈,而且它更多的是靠我們的體會、領悟。而學識厚重,修養高深是一個人成就大事的必要條件之一,倘若一個人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就難以在工作和事業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難以向更高的地位發展。

廣東潮汕地區的河水碧波蕩漾,亙古不絕地穿越潮汕平原,南流入海。潮州古城,北有金山,東有筆架山,西有葫蘆山,三山一水,江山如畫。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潮人都極富有學識,他們以吃苦耐勞,頭腦靈活而著稱。

在潮州市北門街麵線巷,有一座看上去十分尋常的古宅,這裏既沒有紅牆碧瓦又沒有雕梁畫棟,但就是這個普普通通的古宅卻吸引了眾多的當地居民及外來遊客前來瞻仰參觀。

原來,這就是李氏家族的祖屋。

據李氏族譜記載,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家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從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傳至李嘉誠這一輩,正好第10世。

1928年7月29日(農曆6月13日),李嘉誠就出生於這座古宅裏。

李氏家族乃書香世家,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在李家門前還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貢旗,以記其事。李氏家族,世代教學治學,聞名鄉裏,深得四野鄉村人崇敬。

李嘉誠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也是飽學之士,無奈未能求得功名,隻好在村中做一個教書先生。20世紀初,懦弱無能的清政府飽受西方列強欺淩,人民痛苦不堪。同時,西方的先進文明也逐漸滲透進來。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夢想教育救國,他毅然送兒子李雲章、李雲梯東渡扶桑留學,一個學商科,一個念師範,他們學成回國後,分別在潮州、汕頭從事教育工作。

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秉承家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1913年(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畢業時成績名列全校第一名。無奈家境貧寒,無緣繼續求學,中學畢業後,他便應蓮陽懋德學校之聘,開始了執教生涯。

他學識淵博,教學有方,深得上司的賞識及當地群眾的好評,在鄉鄰四野頗受尊重。1935年春,他被聘請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

李嘉誠來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盡管此時北伐已取得輝煌的勝利,而中國依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世界經濟經曆長久繁榮後,接踵而來的是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

潮州偏安一隅,受時局的影響微乎其微。這使得李雲經得以在教書之餘攜長子嘉誠,流連於青山綠水間,享受安祥寧靜的自然生活;生活清苦,卻也樂得逍遙自在。李雲經心底也不時泛起憂國憂民之心,他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和家鄉。

李嘉誠不負乃父厚望,他聰穎好學,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等。詠詩誦文,是李嘉誠童稚時代的最佳娛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李嘉誠正是在這些童蒙讀物中,最早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

深厚的家學培養了李嘉誠許多優秀品德。不可否認,這些優秀品德對他後來的發展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如何,有時,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李嘉誠的父親重義輕利,安貧樂道,熱衷於教育事業,視教育為強國利民之本。

李嘉誠呢,也深受父親的熏陶,一言一行皆按父親要求的去做,更重要的是他酷愛讀書,很有上進心,深得李雲經的喜愛。

那時候,李嘉誠的童年夢想,是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博學多識的教師。

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的引導下,祭拜孔聖人,進了潮州北門街觀海寺小學念書。學堂是觀海寺的廟產,誦經聲與讀書聲此起彼伏。

此時,新文化運動已經曆10多年的風風雨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正在經受工業革命的洗禮。而這裏學堂的讀書聲與寺廟的誦經聲一樣亙古不變,“之乎者也”構成授課的主要內容,時光恍然凝固。

課堂的牆壁上,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李嘉誠對先生教授的詩文,自幼在家裏早已爛熟於胸,他有著極強的求知欲,早已不滿足於老師講授的那些東西。對陌生的詩文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對那些千古流傳的愛國詩篇,他雖然似懂非懂,竟也能沉醉其中。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間珍藏圖書的藏書閣。每日放學回家,李嘉誠便泡在藏書閣,孜孜不倦地閱讀詩文。

他涉獵甚廣,《詩經》、《論語》、《離騷》、唐詩、宋詞、元曲等。他尤其喜歡文天祥、陸遊、嶽飛、辛棄疾等人的詩詞,漸漸地,他也能體味出其間的豪情與憂憤。

在書房的小小天地裏,李嘉誠常做著狀元及第、衣錦還鄉的美夢,他對那些精忠報國之士尤其敬佩不已。

年少的他,將父親奉為自己的楷模。他夢想著自己能夠擁有父親那樣廣博的學識,也像父親那樣受人尊敬。因而,他讀書非常刻苦自覺,經常在書房裏點煤油燈讀書,很晚很晚都不睡覺。

待父親回家來,他便纏著父親給他講解不懂的詩文、曆史背景、人文故事等。

李嘉誠讀書的悟性與勤勉,深得父親的嘉許。1934年,李雲經受聘擔任宏安小學校長不久,李嘉誠便轉入宏安小學就讀,從此父子倆有機會天天相聚。

父親時常向他講起日本侵占東三省的暴行。隨著父親娓娓的話語和憂鬱的神色,李嘉誠仿佛看到憂國憂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壯懷激烈的嶽飛,仰天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還有位憂國憂民的杜甫,在寒冷的秋夜,對著自家的破茅屋,高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李嘉誠似懂非懂,但有一個理念卻分外清晰: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

時局動蕩,生活清貧,未能建功立業的李雲經,眼見兒子如此懂事聰穎,便把厚望寄托於兒子身上。李嘉誠優異的學業,使鬱鬱不得誌的父親欣喜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