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二 知識決定命運(3 / 3)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充電的觀念,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最好的啟示。然而書本的知識隻是基礎,必須再以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社會是更大的一本書,需要經常不斷地去翻閱。須知,在現代社會中,不充電就會很快沒電。

現代生活的變化迅速,節奏加快,要求我們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你也應該記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不一定是一個成大事的人,而一個成大事的人必定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

假如你想成功就從現在開始請多讀書吧!如果因為目前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優哉遊哉地過安逸日子,那麼目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維持很久了。失敗的日子一定不遠了。

與此相反,能將這份工作當做一生的工作而埋頭苦幹,不斷進修,不斷創造新的東西,始終能“活到老學到老”,你的進步一定是無止境的。這種人就能日日以清新愉快的心情,有效地做自己的工作。這樣自然就有希望,不至於失去理想,當然也不覺得疲倦了。

現在就要立下決心,並立即行動!不管你現在的境況怎樣,你千萬要記住三個字:“求上進!”如果你確實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即使你遭遇到了經濟上的失敗,工作上的挫折,你也必定還有力量,必定還能東山再起。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就無須擔心時運不濟、阻力重重,即使沒有大筆的財富,別人仍然會注重你,尊敬你。而你體內所儲藏的巨大財富,更是別人無法搶走的。

8、知本資產是成大事的條件

一個成大事的人,必須擁有足夠多的資本,才能在變幻莫測的社會中永遠處於勝利者的地位。就如李嘉誠所說:在商戰中克敵製勝的法寶,不是平時的大吹大擂,而是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就是知本資產是商家最大的財富。

所謂知本,即一個人掌握的知識量與能夠控製使用的知識量的總和;而知本資產,就是要學會將個人的知本當做資產進行經營,要最大限度地將知本變成財富。也就是如何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變成財富。

一個人一生的時間、精力很有限,因此其所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而社會上芸芸眾生可供生意人使用的知識量卻是無限的。這個定義說明兩個問題:其一,知本資產與生意人所掌握的知識既有聯係又有區別,通常情況下知本資產應該大於生意人個人所掌握的知識量;其二,生意人個人所掌握的知識豐富,並不等於其知本資產多,關鍵是要善於控製和使用其他人的知識。隻有能夠使他人的知識為己所用的生意人,才可稱得上知本資產真正富有的生意人。

李嘉誠在擁有知本資產上就做得非常恰如其分。在他的高級管理人員中,有一個顯著的特色,那就是不僅僅有像周千和、盛頌聲一樣的中國高級管理人才,同時還聘用了不少外國人。李嘉誠在收購英資公司的時候,不但保留洋人,還繼續招聘英國人。把他們的知識都運用到企業的管理上來。

另外,知本資產的定義還意在提醒生意人,應將自己所掌握和控製的知本當做資產好好經營,要使其升值,不要身在寶山不知寶。別忘了,生意人的知本資產再雄厚,都隻能是潛在財富,如果不能將其變成實實在在的財富,你的知本資產很可能會付之東流。

李嘉誠為了徹底從塑膠業脫身,全身心投入地產業,便聘請美國人Erwin Leissner任總經理,主管日常事務,而李嘉誠隻參加重大事項的決策。其後,長江公司又聘請美國人PanI Lyons為副總經理。使這些外國人才都各得其用,有效地發揮了知本資產的力量。李嘉誠知道做生意離不開知識。有知識可以走向成功,無知識則可能“雞飛蛋打”,最後連老本都賠進去。

眾所周知,全世界有華人十幾億之多,誰是首富?據美國《財富》雜誌宣布,以擁有資產計算,在全世界98位億萬富翁中,李嘉誠以擁有25億美元(約200億港元)位屬第26名,是最富有的華人(這還僅僅是早幾年的數字)。香港1987年上市股票總幣值4195億港元,李嘉誠集團則為592億港元,占總幣值14.11%。李嘉誠是香港地產界巨子,著名愛國企業家。他擁有長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國際城市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青洲英泥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副董事長,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等一係列頭銜。

也許有人想要了解李嘉誠成功的奧秘,而李嘉誠回答是知識,知識是獲得一切財富的手段。

在談到他的經營訣竅時,他概括為一個原則:把知識變為工作經驗,企業利潤。李嘉誠認為由小及大,循序漸進,抓準時機,果斷發展,不逞一時之能,不怕世人批評,紮紮實實開展自己的事業,是企業家應采取的經營策略。他已過花甲之年,每天仍然工作十多個小時,未敢一刻鬆懈,素有“香港實幹家”之稱。為了掌握英語,他堅持14至15個寒暑,用業餘時間自修英文,終於可以流利地用英文同外國人對話。

李嘉誠還說:“一切財產隨時有被奪走的危險,隻有知識和技能是惟一可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人是文化裝備的,你身上裝備了多少文化,就決定了你對社會有多少貢獻。文化是今天經濟的資源和保證。在企業生產的物質財富中,知識的比重與日俱增。在一些知識密集的行業中,財富大多來自生產者的大腦。”

在人類未來物質財富開發中,企業的發展將由物質發展為主轉向精神發展為主,人的發展歸根到底體現在智力和思維的創新上。把握時代脈搏,這的確需要有識之士的慧眼。未來的商場,決不是靠賣力氣就能賺大錢的時代。

現實生活中,財富有財富的生長意誌,市場有市場的特定規律。市場又如同一幕街頭鬧劇,圈內人演罷欲休,圈外人洶洶湧來,結果是圈內圈外攪成一團。勝與敗的概率都是50%,這需要驚人勇氣。

生意成功的大亨們普遍認為,生意人要有基本特性,那就是善於運用心術與謀略。財從才來,沒有才哪來的財呢?本質是財從智來。因此人們常說“聰明才智”。

李嘉誠常說:“做生意不是硬技術,而是軟科學。做生意不是僅僅靠物質的投入,而是靠智力開發。有兩個類型與規模相當的企業,引進了同樣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線。投產後,一個成為創利大戶;一個連年虧損。興與衰的謎底,就在於人的智力高低。不是‘物’的過失,而是人的素質。”

智力作為生產力,與物質成果同樣具有價值,這不僅是順其自然,而且也是優勝劣汰。現代化生產力的力量源泉,已經從“物理空間”轉向到“知識空間”。簡言之,發展生產,關鍵不是增加物質、資金的投入,而是增加人的知識投入。

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的各行各業。智力,在軍事上通過“計謀”變成戰鬥力;在生產上通過“主意”變成生產力;在經濟範疇通過“思路”會獲取經濟效益;在生意場上則通過“遠見”變成財富。

從前經商,隻要有些計謀,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現在的企業家,還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知本資產,對於國內外的地理、風俗、人情、市場調查、會計統計等都應非常熟悉。現代公司的管理者,不但是劃船的,又是掌舵的,蠻力當然要,智慧和眼光更是不可或缺的。綜觀古今,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征,這就是所有成功的生意人,都有超出競爭對手的知本資產。

今天的生意人最急需的是個人素質與知本資產的提高,用知識與智慧去開啟一扇扇陌生的“財富之門”。

知本資產是生意人最大的財富,是要成大事者的財富。

9、給自己補上關鍵一課

一個人善於發現自己的弱點,這種品德是非常可貴的,因為這樣會讓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穩腳跟。欲成大事者必須懂得:自己要給自己補上人生關鍵的一課。

僅僅做一個地道的香港人,不是李嘉誠的目的。書香門第的熏陶,使李嘉誠抱定了一個信念,即在一切知識中,文化知識是最重要的,它不但是一個人的能力之本,而且是深造和達到高深境界的前提。艱難困苦的激發,更使他決心將來幹出一番事業,以出人頭地,徹底擺脫生存艱難的困境。

當時香港雖在戰時,但科技的力量仍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落敗在美國手裏,這一切無不與科技水平有關。可以想象,進入和平年代以後,科技的作用將更為顯著。

時刻關注時局發展的李嘉誠認識到,沒有知識便成就不了大事業。他首先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近期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李嘉誠每天工作都在15小時以上。回家後,還要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有時經常會忘了時間,以至於想到要睡覺時,已到了上班的時間。

生活的艱辛已使李嘉誠的意誌逐漸堅強起來,尤其在學知識方麵,他更是有著頑強的毅力。他咬緊牙關,堅持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

盡管李嘉誠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卻為無錢買教材而發愁。李嘉誠自小心性高傲,他不願受人施舍,更不願欠下人情。因此,他沒有考慮去借。

然而,他工資微薄,不僅要維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還要保證弟弟、妹妹的學費。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這樣因生活所迫過早地輟學打工,而能夠一帆風順地讀完應讀的學業。

那麼,他哪來的錢買書呢?李嘉誠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他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中學生將用過的教材當垃圾扔掉,而有些頗有心計的學生卻將舊教材出賣換錢。這樣雖然所得甚微,但畢竟換了錢。他猜測:既然有人收購舊書,就會有專做舊書生意的書店。然後他開始注意留心考察,結果很容易證實了他的推斷。

於是李嘉誠到折舊書店買些舊教材,一次隻買一兩種。學完之後,又拿到折舊書店去賣,然後再用賣舊書的錢買回“新”的舊書。

就這樣,李嘉誠不僅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真可謂一舉兩得。

李嘉誠後來在談起這件事時,仍很得意,似乎那時節省幾元錢比現在賺幾億元還興奮。他說:

“父親去世時,我不到15歲。麵對殘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裏是那樣的窮,我隻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被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別的舊教材。我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

從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誠,已有了一些商業頭腦。這可以說李嘉誠是天生的生意經。但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最重要的還是勤奮。雖然在艱辛的環境下,李嘉誠仍能積極“搶學問”,充實自己的知識水平,十分難能可貴。與那些有充分的學習條件和充足的學習時間、卻不思進取的人相比,的確顯示出他的與眾不同。

李嘉誠學曆不高,但學識很高、能力很強,從這裏可找到答案。就是在李嘉誠榮膺為世界華人首富後,也在不斷地學習。他說:“不讀書,不掌握新知識、不提高自己的知識資產照樣可以靠吃‘老本’瀟瀟灑灑過日子,是舊時代不少靠某種‘機遇’發財致富的生意人的心態。”

不錯,許多成功生意人所賺的錢,如果不再尋求發展,而是存在銀行吃利息的話,恐怕幾輩子也吃不清,這樣的話,就算不用費力去掌握新知識,也可能醉生夢死,吃喝玩樂,但這樣的生活與行屍走肉又有何異?如果他們不甘寂寞,幻想著當年的“好運”會再次光顧時,很可能由於缺乏必要的知識,而將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老本也給“砸”進去。到那時,再後悔跺腳就已晚矣!

對於生意人來說,知識麵越廣越好,學到的東西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於自己生意的發展,也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生意場立足,最終隻能為大時代所拋棄。

時代發展到今天,絕大多數的商家都認為:掌握豐富的生產知識和專業技術,對於經商活動是多麼重要。他們越幹越覺得買賣裏頭有很深的學問,越幹越覺得自己需要提高。要搞好購銷工作,就得懂經濟學、社會學、市場學、商品學;要增進效益,使資金周轉靈活,把企業搞活,還得懂經濟學、數學、物價學、企業管理學。隻要你掌握了應該掌握的學問和知識,何愁你的生意不發達呢?

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沒有學曆,但不可以不學習。在關鍵的時刻給自己補上關鍵的課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