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三 壯誌淩雲地想,腳踏實地地幹(1 / 3)

平庸者的成功與聰明人的失敗其實並不驚奇,平庸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腳踏實地,不受任何誘惑,不偏離自己既定的目標,認準大道並認認真真地走下去。

而聰明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天才,他們不斷地更換目標,而不踏踏實實地辦好每一件事,所以注定是失敗的結果。

1、求人不如求己

隻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對於一個要成大事的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優秀品質之一。隻有那些敢於麵對困難,挑戰困難,跌倒了再爬起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生活中,有些困難與挫折,別人是幫不了你的,隻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突破現狀。但有的人卻常常扮演著不戰而敗,捶胸頓足,怨天尤人的角色。這樣的人永遠也無法走出困境,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對於性格軟弱,思想空虛的人來說,他們習慣於周圍的環境和來自於別人的施舍。並且他們經常服從別人,即使他們下定決心要走出困苦環境的時候也就是這樣。”

香港一般很少有寒冷的冬天。然而,一旦有寒流襲來,即會異常嚴寒,令人難以忍受。

1943年冬天,香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凜冽的北風掠過珠江平原,直撲香港。加之日本侵略,使得香港街市蕭條,再加上寒風徹骨,街頭更是空蕩蕩的,一片蕭瑟景象。

在這樣一個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裏,沒有人留心正躑躅於大街上的李嘉誠母子。母親莊氏正領著兒子嘉誠挨門挨鋪地尋找工作,他們已出來整整一天了,但他們的臉上依然是一片茫然和沮喪的表情。是呀!在這個百業蕭條的時候,會有哪家店鋪還需要雇人呢。

夜幕早已降臨,整座城市現在也籠罩在黑暗中了。那時由於日軍統治下,物資非常緊缺,而且燃料也受到日軍的限製,街燈要等到天黑透了才能照亮。

從街道兩旁林立的酒樓與飯店中不時飄出陣陣飯香。李嘉誠母子已餓了一整天了,此時胃腹在飯香的刺激下一陣陣抽搐。早上他們吃的是菜葉煮稀飯,走了一整天,早已經消化幹淨了。況且,早上的稀飯,清得能照出人影,他們母子二人餓的早已前心貼上後心了。

“阿誠,你餓了吧?媽媽去給你買糯米雞吃。”母親看著幼小的兒子,心疼地說。其實她身上隻有僅存的幾角零錢了,就是連一個雞爪都買不到。

“阿媽,不要,我不餓。”李嘉誠毅然地拒絕了母親。他明白,如果他不能找到工作,莫說糯米雞,就是一日兩頓稀粥恐怕也沒得喝了。

母親看著兒子瘦削的麵龐,不禁鼻子一酸,她微微偏過了頭,淚水早已奪眶而出,沿著雙頰流下來。望著漆黑的夜幕,看來今天找工作的希望是很渺茫了。母親說:“回去吧,孩子。等明天早點出來吧!”

母子二人步履蹣跚地回到家,李嘉誠再也沒有力氣了。他默默地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母親則同樣默默地把路上撿回來的爛菜葉用水洗淨,打算生火煮粥。

第二天,天剛亮,李嘉誠一個人早早地起床了,早飯也沒吃,收拾了一下簡單的行裝,帶了一張地圖。沒驚動母親,悄悄地出發了。因為他實在不忍心讓可憐的母親再陪他受奔波勞累之苦。

就這樣,李嘉誠靠一雙腳行遍了港島的大街小巷,走過了一個又一個鋪子,卻毫無結果。他的雙腳早已紅腫地連鞋都脫不下來了。稍微地動一下,便會鑽心的痛。也難怪,他走過這麼遠的路也沒時間休息一下。其實,腳痛還好忍受點,最難受的是心痛。冷言冷語,惡語中傷。深深地挫傷了他的自尊心。同時,也激發起了他生活的鬥誌。

以前,母親說:“你去找同鄉的親戚,同鄉人總是會幫襯同鄉人的。”母親隨之說了一串人名地址,他們都曾與父親李雲經有交往。

本來,他不願意去求人幫忙。但在無奈之下,他還是決定去找一個同鄉長輩幫忙。不料,他按圖索驥尋到的卻是一家倒閉的空店。

他曾聽舅父和父親談起過,日本人統治下,市場經濟不景氣,生意在這個時候很難做,做生意的倒閉的多於開張的。

於是,李嘉誠就冒出一個想法:到銀行去求職,掃地、抹灰、煲茶、跑腿,幹什麼都行。

他想,銀行是存錢的地方,隻要人生存就得與錢打交道,所以不可能倒閉。

然而,等待他的,隻有閉門羹。

夜幕降臨,李嘉誠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找工作的失意寫滿了他那稚氣的臉龐。母親卻露出難得的笑顏,告訴他:“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李嘉誠愣住了,淚水在眼眶裏打轉,但他抑製住了淚水。這兩天,盡管備嚐艱辛,但仍覺得好事來得太快了。

母親給他擦幹淚水,自己的淚水卻奪眶而出。

母親含著淚叮囑道:“進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鍾表打交道,這是一門好技術,日後準能發達。阿誠,你可要好好做,聽舅舅的話。”

諄諄教誨間,母親瞞住了一個事實。其實,莊靜庵並不忍心讓外甥小小年紀就獨自闖蕩謀生,他原本就有意讓嘉誠進他的公司。但他擔心嘉誠找工作太容易,不思自強自力,所以想先讓嘉誠嚐嚐找工作的苦頭,這樣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職業。

“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誠想起父親的遺言及平日的要強行為,迅速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他不能隨便接受別人的庇護,他想到自己不可能在別人的羽翼下生活一輩子,哪怕是親舅舅。

母親聽了他的回答大感意外,直愣愣地望著他,以為聽錯了。嘉誠又果斷地重複一遍。母親不再吱聲,她發現兒子在清高這點上,太像他的父親了,並且有時比他父親還要倔強。同時,她也覺得兒子長大了,也懂得很多道理了。

母親為有這樣有骨氣的兒子而暗暗高興,但心裏卻不忍心再讓兒子受困苦艱辛的磨難。

李嘉誠確實有幾分倔強,兩天來遭受的種種挫折,沒有把他的意誌擊敗,反而使他產生了一股頑強的意誌: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

他要憑自己的勤奮和努力闖出自己的路,而不願依賴他人的恩賜生活。這充分顯示了李嘉誠獨立、自信、不服輸的品質。而這恰恰是成大事者所必備的品質。

是人才未必都能成大事,但成大事者必是人才。成大事者與一般人在天賦上可能並無差別,甚至還可能有所不如,但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成大事者具有獨立的人格,爭取的是自己應得的東西,一般的普通人隻考慮得到別人的幫助,他們的意誌力也極其地薄弱。

意誌力是一種發自內心,自我驅動的力量。它是每個成大事者都擁有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質。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意誌力也來自於環境的壓力,它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同樣沒有人能夠預測意誌力到底有多大。和創造力一樣,意誌力根植於偉大人類自身力量的源泉之中。這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源於自身的力量。

一個準備打開自己人生局麵的人,他必須要激勵自己,信賴自己,才能有所建樹。總是依賴他人、完全靠別人維持生活的人最容易削弱自己潛在的才能。因為他處處得受別人的管束,同樣也就不易全麵地發展自己,而隻有在行動上、事業上、言論上、思想上都獲得自由的人,才有進步的可能。

受雇於人、受人管束,就像是一種木偶式的生活:他不大用自己的腦子。也無需自己去考慮問題,去設計方案,去研究對策,他每天隻要在規定時間坐在辦公室裏依照上司的意圖去做就可以了,這種人根本無法全麵發展自己的才能,他所應用的能力隻是他身體裏很少的一部分。

李嘉誠此時未必想到自己日後的偉大事業,但心裏清楚,在時局動蕩的社會裏,靠人不如靠自己,別人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惟一的出路要靠自己來闖。

2、自己做老板最瀟灑

你見過這樣情況嗎?許多人在做普通營業員的時候,絲毫沒有流露出各方麵的發展潛能。但當這些人自己創業後,其智慧和能力則突然間爆發出來。

生活中的人們經常持有一個最大的謬見,就是以為他們永遠會從別人不斷的幫助中獲益,這也是有的人在遭受到失敗與打擊時做出的第一心理反應。但每一個誌存高遠者追求的目標是自主,他們把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依靠他人隻會導致懦弱。坐在健身房裏讓別人替我們練習,我們無法增強自己肌肉的力量。

生活中沒有什麼比依賴他人更能破壞獨立自主能力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所以說,要想成就大事,你就應首先拋開身邊的“拐杖”獨立自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你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壯誌,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

一個依靠他人的人無需考慮自己企業的業務情況,更無需設想到什麼地方去投入自己的精力和資本,他也用不著時時考慮要把握好商機,所以就很難談得上什麼發展。

每個人獨立創業,並非希望去賺多少利潤。主要目的在於希望能通過獨立經營多學些生存的知識,並把體內的各種潛能大大地開發出來。

在當今這個商業社會裏,有誰不想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一個叱吒風雲的富豪?

可是常聽到人們這樣感歎:如今隻有有錢人才能賺錢,沒錢的人就像沒有士卒的將軍,隻有徒喚奈何。言外之意是:白手起家成大事,天底下沒有那麼簡單的事!

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對那些屬於工薪階層、已經下崗或麵臨下崗的人來說,這種心理尤其難以消除。

那麼這種心理對不對呢?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沒有資金而眼看著大好投資時機擦肩而過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一個想自己創立事業的人,如果手裏隻有一筆小本錢,或者幾乎一點本錢都沒有,那麼創業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必須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他必須充分發揮良好的判斷力,他要打起全副的精神,充分地準備一下,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最有效的途徑上。

經商是一種最艱苦而又實用的教育,經商與所有大專院校、高等學府的教育相比更難學習,更難求得進步。作為一個商人,如果不肯以堅韌不拔的態度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傾注到事業上,那麼他是很難獲得出色業績的。所以,經商是一所最能培養卓越人才的偉大學校!

隻有小額資本的創業青年也有許多有利的方麵:資本額愈小,對機會也就愈注意。所以,他可以抓住很多重要而細小的機會,很快發展起來,使自己的資本迅速積累。以小額資本起家的年輕人往往還容易養成謹慎小心、精打細算的習慣,所以不會幹風險特別大的事情。這種小額資本的創業者還無時無刻不在集中自己的精力、勇氣和決心向前進步。在未達到成功以前,他往往把自己的那點微小的資本看得比生命還寶貴,簡直比那百萬富翁看自己所有的家產還要珍惜。

通常,一個創業者往往對自己的每一分錢都看得特別重要,都要做到用在刀刃上。比如,一個在前線作戰的士兵對他僅有的一點子彈一定看得極其珍貴,他也必定想做到每發必中,每一發都能起到應有的效果。一個剛剛創業的年輕人當然應該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而且,一個能自立自主的人,誰都願意幫助他。看見他那樣能吃苦耐勞,那樣辛勤耕耘,誰都會對他肅然起敬,誰都願意去支持他的生意,誰都會替他做口頭的免費廣告。

如果一個年輕人有激勵自己成功的強烈願望,更有令人佩服的才能,精通商業上的做法和技巧,對進貨管理和貨源組織也很有經驗,並且善於精打細算,為人誠實守信,做事又刻苦努力,那麼即使他常常遇到障礙和困境,即使他沒有一點資本,但實際上他已經具備了成功的條件。

從一個打工仔到獨立創業,是李嘉誠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從此邁上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艱苦創業,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是每一個創業者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一生成敗,係於一發,不能不慎重萬分。

由於傳統文化的熏陶,李嘉誠似乎對事物的陰陽盛衰之理有著天生的敏感,這從他創辦企業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李嘉誠選擇塑膠業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兩種考慮。首先,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充足的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這完全可以作為他創業的本錢。

李嘉誠後來在回憶塑膠公司的經曆時,感慨地說:“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今天用10億也買不到的。”

其次,塑膠業在當時尚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李嘉誠為什麼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選擇呢?因為他工作之餘,時刻不忘關注時局的變化,對各種行業前景在新形勢下麵臨的機會和挑戰,都有一定了解,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並借以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

由此可見,不管我們是在打工,還是在自己創業,都有必要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