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三 壯誌淩雲地想,腳踏實地地幹(2 / 3)

創業之初,李嘉誠和所有第一次創業的人一樣。首先麵臨的就是資金問題。

李嘉誠打工時間沒有幾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賺一筆錢,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給母親,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積蓄。

據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一回,他外出從來都是吃大眾餐,他的衣著,沒有一件稱得上是高檔的。

不過,李嘉誠從不認為他的積蓄,是他自己省出來的,他總是對他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節省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才維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李嘉誠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給別人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大家都感覺到他誠實穩重,將來定會大有前途,所以都樂意資助他創業。所以,在借錢時,並沒費太多的周折。

李嘉誠雄心勃勃,對自己的未來抱有極大希望,因此很想給自己的塑膠廠起一個響亮的名字。他從辭工時起,一直在思考廠名,他先後取了幾十個廠名,都覺得不滿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華民族的驕傲——長江。於是,他就把廠名定為“長江”。

長江浩蕩萬裏,具有寬闊的胸懷,一個有誌於事業的人,理當揚帆萬裏,破浪前進,去創建宏圖偉業。

其實,從創業到給長江實業命名,我們都不難看出李嘉誠的胸懷就像浩蕩的長江,隻有這樣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才能成就大事。

同時,李嘉誠是個實幹家,他要以行動來實現他的宏願大誌,而不願意掛在嘴上。很長一段時間後,別人問他“長江”的廠名之意,他隻是淡淡地說:“長江的廠名響亮,我便借了過來。”

李嘉誠後來的輝煌成就,可以說是以高遠的理想為基礎。當然,在創業之初,他也經曆了不少艱辛。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困難、艱苦的環境是可以克服的,同時也不管一個人麵對怎樣的艱難困苦。隻要能不斷地進步,即便就是那麼小小的一步,生活也是積極的,充滿希望的。就如李嘉誠第一次辦廠所付出的艱辛、困苦。但他在不斷地進步。自己做起了老板。不在別人的羽翼下生長,才創出今天的偉大業績,成為了華人首富。相反,一旦一個人不再進步了,不再向更高、更深、更強的方向發展。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平庸至極。

3、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既問耕耘,又問收獲。沒有耕耘就不可能有收獲,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做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容易,它需要長期的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奮鬥。要成就大事,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生涯中,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而且每次自我挑戰都使自己在人生與商業方麵得到了極好的鍛煉,成為同事中的最佳。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曆。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曆最淺,而另幾位是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經驗豐富,已有固定的客戶。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給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內,幹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拚搏。

堅尼地城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李嘉誠做任何事,都會感謝過去生活對他的磨礪。他不屬那種身強體壯的後生仔,而像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處奔波,實在強勉其難。幸得他做過一年茶樓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的嗜好,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觀顏察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沒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還該做什麼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正是這兩點,使他後來居上,銷售額不僅在所有推銷員中遙遙領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誠做事,從來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推銷的本職工作內幹出了非凡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的行業特點,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信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

經過調研之後,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誠經過詳盡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然後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

李嘉誠推銷不忘生產,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公司生機盎然,生意一派紅火。

隻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至少對這一行業未來一到二年的發展前景有了準確的預測,那麼,著手每一件事情,才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

注重行情,研究資訊,是商場決策的基本要素,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在這方麵已顯示了其過人的從商資質。

因此,一年後李嘉誠被提升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8歲。

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

李嘉誠對推銷工作已是十分內行,但生產及管理對他來說卻是非常陌生的領域。

不怕不懂,就怕不學。李嘉誠深知自己的薄弱環節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大部分時間都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和工人一道摸爬滾打,熟悉生產工藝流程。

對於每道工序李嘉誠都要親自嚐試,他興致很高,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這或許是李嘉誠心懷遠大抱負使然。此時的李嘉誠內心正在暗自醞釀著獨立創業的計劃;他當然要熟悉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有一次,李嘉誠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膠,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時鮮血直流。十指連心,疼痛鑽心。但李嘉誠吭都沒吭一聲,迅速纏上繃帶,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又繼續操作。

後來,傷口發炎腫脹,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此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

李嘉誠微笑著說:“也不好這麼說,那都是我願意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謙遜持重。其實,就客觀而言,記者的話並沒有誇大其辭。

李嘉誠以其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了塑膠生產的各個環節。塑膠廠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銷員跑腿。

李嘉誠逐漸成了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20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確實令人稱羨。

到了這一步,李嘉誠似乎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正幹得順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隻不過,這一次,李嘉誠不是到另一家企業去打工,而是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要辦一個工廠,自己當老板!

經過了多年的痛苦經曆和磨練,李嘉誠很快地成熟了。他像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積累了太多的能量,終於到橫空出世的時候了。

4、以身作則,做好大家的榜樣

一個人的協調能力與他的事業成敗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的事業成功了,那麼,這個人必定和下屬的關係非常的好。要成就一番事業,你必須要有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能力,把大家擰成一股繩。

成大事者往往能和下屬同甘共苦,成大事者能否與他的下屬友好地相處,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上下相互溝通,同級間相互信任,勁往一處使,直接關係到成大事者事業的成敗。

組織協調能力對一個要成大事者來說尤為重要,它能真實地反映成大事者的水平。

李嘉誠由一個身無分文的打工仔,一步步發展成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商,長江廠也由一個破舊不堪的小作坊,發展成為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勤奮和能力外,還得助於他能與屬下同甘共苦。

隨著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企業主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而企業主手下的輔佐人才,在不同的階段,也不相同。

在長江塑膠廠草創初期,別說他的下屬,就是李嘉誠本人,也須憑自己的雙手安裝機器、生產製品、設計圖紙;靠自己的雙腿,走街串巷,采購和推銷。此時,他需要的是能像自己一樣埋頭苦幹的創業人才。

上海人盛頌聲、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誠在創業之初最希望的那種忠實苦幹的人才,他們從20世紀50年代初就跟隨李嘉誠。盛頌聲負責生產,周千和主理財務,他們始終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輔助李嘉誠創業,真可謂長江公司勞苦功高的元勳。

李嘉誠自己說:“長江實業能擴展到今天的規模,是要歸功於屬下同仁的鼎力支持。”

盛頌聲、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頭苦幹,並且能夠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誠將他倆視為左膀右臂。

創業階段是艱苦的,如果沒有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共識,一般人很容易見異思遷。

多年的患難與共,使李嘉誠與盛、周二人不僅建立了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對他們的人品與能力也極為信賴。

李嘉誠深諳用人之道,他寧虧自己,也不虧大家,使企業富有凝聚力。長江實業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樣,鮮有跳槽者,這不能不說是李嘉誠用人的成功。

跟隨李嘉誠創業的“老臣子”盛頌聲在1980年談到長江實業成功的原因時說:

“這主要是靠李嘉誠先生的決策和長江實業同仁上下齊心的苦幹。”

“李先生每天總是8點多鍾到辦公室,過了下班時間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這就使長江實業成為一家最有衝勁的公司。”

“李嘉誠先生做決策快速而準確,這麼多年來從沒有看錯過人,沒有做過錯誤的決定。”

“長江實業盈利近10億港元。這麼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員總數不足兩百。”

“事業有成之後,李嘉誠又盡量寬厚待人,使和他合作過的個人或集團,全賺得盤盈缽滿。這便奠定了長江實業今後作更大發展的基礎。”

兢兢業業是一家公司興旺的基礎,而與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誠一貫的精神準則。李嘉誠很念舊情,對曾有功於長江者,都以恩相報。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後來的人才濟濟、高人滿堂的大好局麵。

李嘉誠說:“隻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會那麼驕傲,不會認為自己樣樣出眾,承認其他人的長處,得到其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古人所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假如今日沒有那麼多的人替我辦事,就算我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事業最關鍵的是有人能夠幫助你,這就是我的哲學。”

從上麵可以看出,李嘉誠的成功是與他以身作則,能協調好上下級關係是分不開的。這些東西看起來簡單,但真正用起來,必須得有博大的胸襟。對下屬若是抱著過去地主使喚“長工”那種呼來喝去,恐怕不會有一群為你死心賣命的追隨者。的確,沒有人會願意在一種命令的口吻下去工作,現代企業中的管理應是一種公平的合作關係。諸如“命令”、“指令”、“傳達”、“下達”,這樣的詞語在現代的管理詞句中已經消失了,因為它們阻礙一個企業正常發展。

5、做一個有雄心壯誌的人

自從李嘉誠加盟五金廠以來,五金廠的業務蒸蒸日上,銷售額穩步上升,顯示出了產銷兩旺的勢頭。老板喜不自禁,在員工麵前連連稱讚李嘉誠是第一功臣。

然而,倍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誠,剛剛打開局麵,就要跳槽而去。老板心急如焚,提出要給李嘉誠晉升加薪,但李嘉誠主意已決,不願回心轉意。

那麼,在五金廠剛剛打開了局麵,李嘉誠為什麼又要跳槽呢?李嘉誠此舉,一是受新興產業的誘惑;二是在一次推銷遭遇戰中初嚐敗績,使他更加體會到了鍍鋅鐵桶的窮途末路和塑膠製品的蒸蒸日上;三是一家塑膠公司的老板也極力“慫恿”他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