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在推銷五金製品時,就已感覺到了塑膠製品的巨大威脅。
最初,塑膠製品屬奢侈品,價格昂貴,消費者皆是富人階層。但塑膠製品的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新產品愈來愈多,尤其是港產塑膠製品的麵市,更使塑膠製品價格一路下滑。再加上塑膠製品易加工成型,外形光潤,且重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製品。盡管塑膠製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點,但這些缺點極易為人們追趕時髦的風氣所湮沒。
所以,李嘉誠清晰地意識到,要不了多久,塑膠製品將會成為廉價的大眾消費品。
李嘉誠碰到的那位塑膠公司的老板,是個極富現代意識的經營者。他靠塑膠褲帶起家,短短一年,就開發出10多種產品。然而,香港的塑膠廠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激烈。老板四處招聘推銷員,但真正能勝任者寥寥無幾。
無奈之下,老板常常親自出馬推銷。有一次,當他到酒店推銷塑膠桶時,與推銷白鐵桶的李嘉誠不期而遇。競爭的結果,這家酒店最終選擇了塑膠桶,為此他們不惜廢掉購進白鐵桶的口頭協議。在推銷中,李嘉誠第一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李嘉誠不輕易言敗,但這一次他感到的是徹底的失敗,而且敗得毫無還手之力。不打不相識,這位塑膠公司老板慧眼識英才,十分賞識這位17歲少年的推銷才能。
這位老板真誠地對李嘉誠說:“這確實是一場遭遇戰,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強硬的對手。雖然最終你輸給了我,但這並不是你的推銷技術火候欠佳,而是塑膠桶贏了白鐵桶。”
這位老板為人爽快真誠,直率地提出想與李嘉誠交朋友,約他去喝晚茶,並竭力勸說他加盟自己的塑膠公司。
言談中,李嘉誠也表現出了對新興行業的濃厚興趣。但依然不忍心棄五金廠老板而去,他說:“老大(老板)還算蠻器重我,我在他的廠裏做事沒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吧。”
“晚走不如早走,你總不會一輩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廠吧?看這形勢,五金難得有大前途。”塑膠廠老板快人快語,一語中的。
這正是李嘉誠所不願看到的,他離開舅父的公司出來找工作,隻是把它作為磨練人生的方式,而不是作為終身的追求。
望著塑膠廠老板熱忱而期盼的目光,李嘉誠毅然決定加盟塑膠公司,進入一派生機的塑膠行業。
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誠後來在塑膠業成功的基石。假如沒有這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改變,李嘉誠的商業曆史也許就會改寫。在這裏,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成功人士在關鍵時刻具有的氣魄。
人的一生中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機遇。一旦機遇降臨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果斷力行,義無反顧。反之,坐失良機,將可能造成人生遺憾。
6、實幹的精神使你超過別人
古人雲:“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在現實的生活中,實幹的精神,能夠使一個人的理想變成美好的現實,可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即使是能力很一般的人,也能取得驚人的成就。一個人要想成其大事,應當相信實幹的精神可以超過別人。換句話,浮躁的人缺乏實幹精神。總想先人一步達到成功。所以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踏踏實實,結果可想而知,一生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實幹”是一種敬業精神——通過艱辛付出,才能獲得成功的垂青。
李嘉誠腳踏實地,孜孜以求去實現他的抱負,這種做法就是一種實幹精神。
1950年夏天,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在筲箕灣創立。廠房是租借的,由於那時剛從大陸湧來數十萬人,香港鬧房荒。李嘉誠資金緊張,隻允許他租廉價的廠房。從港島到九龍,李嘉誠跑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找到勉強合意的廠房,筲箕灣是港島的偏僻地,而李嘉誠的廠房就更偏僻了,鄰靠山穀的小溪。這裏山清水秀,是讀書的理想地方,辦工廠,還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區邊緣好,但正因為偏僻,所以租金較低,幾經“講數”(討價還價),加上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廠房,李嘉誠按房主要的價租下廠房。
廠房破舊得不能再破舊了,窗戶難得找出一扇完好無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風鉤脫落,房頂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嘩嘩漏瀉,李嘉誠不得不花一筆錢修繕。
廠房裏的壓塑機也是破舊不堪,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設備。香港增加許多塑膠廠,業主多是小本經營,就有人專做舊機器買賣,當時誰都不曾料到,扯歐美塑膠衫尾的香港人,會成為世界塑膠業的“大哥大”,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說長江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景象的話,就是掛在門口的那塊“長江塑膠廠”的廠牌是嶄新的。業主李嘉誠,正躊躇滿誌,開創他的嶄新的事業。
誰敢相信,這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日後會成為香港塑膠業的泰鬥?正如僅僅看到長江源頭的人,無法想象長江的萬裏奔騰之勢。
李嘉誠的性情,是那種溫和沉穩,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來卻快步如風。他的時間太緊了,又要省的士費,又要講究效率,是環境造成的,李嘉誠60多歲,仍保持疾步的習慣。據汕頭大學的教師稱,李嘉誠在他捐贈興建的汕大視察,上樓穿堂,步履矯健快速,陪同他的青年秘書都氣喘籲籲,頗感吃力。
李嘉誠住在廠裏,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規模稍擴大後,他在新溥崗租了一幢舊的小閣樓,既是長江廠的寫字間,又是成品倉庫,還是他的棲身之處。那時的李嘉誠,把自己“埋”進了長江廠。
人們很難想象,李嘉誠哪來的這麼旺盛的精力?他靠遠大的抱負和頑強的意誌支撐著,正如香港《星島經濟縱橫》(2004年4期)所說:
“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耐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李嘉誠是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他創辦長江塑膠廠,正值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實行經濟封鎖,港英政府不得不關閉對華貿易進出口通道,香港轉口貿易地位一落千丈,轉口貿易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在禁運前,香港的轉口占全部出口的89%。這就是說,香港本地產品出口隻占全部出口的11%。
這是二戰後香港經濟的最大災難。悲觀情緒在香港經濟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興起的加工工業一掃而光。港府製定出新的產業政策,香港經濟從此由轉口貿易型轉向加工貿易型。
香港資源匱乏,市場有限。香港加工工業的顯著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原料和市場在海外,利用廉價勞力資源賺取附加值。香港的工業化以紡織成為龍頭,塑膠、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裝配等眾多行業相繼崛起,形成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活躍局麵。金融、地產、航運、交通、通訊、倉儲、貿易等,皆向加工工業傾斜或靠攏,加工業逐漸成為香港新的經濟支柱。
7、能與下屬同甘共苦
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的老根據地。他在地產與股市兩行玩得順風順水後,人們都以為他早放棄了塑膠業。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準備開辦廣告公司,四處尋找辦公地點,跑到長江大廈看樓時,發現李嘉誠竟然還在生產塑膠花,不禁暗暗驚訝,且大惑不解。
眾所周知,這時的塑膠花早就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長江實業此時的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並沒什麼大的關係。
盡管如此,長江實業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對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終於明白了李嘉誠的用心,“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長江大廈租出後,塑膠花廠停工了。不過,老員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廈裏幹管理事宜。對老員工,他是很念舊的。”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誠確實很念舊,對那些幫他打過天下的老員工們感恩不盡。
一次,有人問李嘉誠為什麼還背著老員工這個包袱。李嘉誠說:“一家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我們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那人讚歎道:“李先生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在當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便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生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麼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現代企業的觀念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
商人皆為利來,其最終目的都是為賺錢。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廠沒有效益,關閉是無可厚非的。都說商場是無情的,但李嘉誠卻能化無情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動人的人情戲。
李嘉誠“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的觀念符合現代人的管理思想,值得我們深思,能給我們許多啟迪。
確實,如果沒有廣大員工的賣力苦幹,無論多麼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難鳴,成不了氣候。
相反,企業富有凝聚力,員工精誠團結,願意為老板奮鬥出力,這個企業就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誠在談到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時說: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員工是替公司賺錢的,是對公司有貢獻的人……”
“我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我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也許有人會用“冠冕堂皇”一詞形容李嘉誠這番話,並認為他這麼說不過是在收買人心。其實,我們可以不必管他怎麼說,隻看他怎麼做。他為老員工安排出路,總是實實在在的事。不管他這麼做是真心實意,還是收買人心,都對他的事業有事實上的好處,使別人真心實意地跟著他幹。一般的老板,隻想利用員工,並不願為員工利益著想,一有不利,就把員工當包袱甩。這樣,員工就不敢將日後的前途托付給老板,心中隻想為自己謀出路,有力也不願使出來。這樣對誰有利呢?不過是一損俱損罷了!
8、認準大道朝前走
成大事者善於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並且認認真真地走下去。李嘉誠在其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把認真踏實放在第一位,他把自己經營過程分為幾個階段:第一是傳統儒家理論占第一位的階段,這段時期李嘉誠剛剛創業,建立塑膠廠。第二階段是引進西方管理技術階段,這段時期李嘉誠為了改變塑膠廠的命運,遠赴意大利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意大利之行,為李嘉誠重振旗鼓,進攻商界打下了一個深遠的基礎。使李嘉誠不但掌握了塑膠花的製作技術,而且也大開眼界。在意大利,他耳聞目睹西方先進企業嚴格而且也是十分科學的管理措施,因此深受啟發,故此他接下來在闖蕩商場的拚搏歲月裏,能大膽起用洋人,大膽利用西方管理技術。
1957年底,李嘉誠為了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將“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這期間,李嘉誠開始著手鑽研西方的高科技管理知識,認定不管現在還是將來或遇到什麼樣的境遇,企業內堅持高水平管理,堅持按規則辦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西方,人們喜歡把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比喻成一枚錢的正麵與反麵,把好質量關之後,產品的產量自然會得到改進,各種配套的修檢、加工、改裝費等也會隨之下降。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隻有保證產品的質量才能保證買主的信任,才能更大、更迅速地提高產品的產量。
第三個階段是李嘉誠涉及房地產及多種經營之後,這時候采用的是中西合璧,以及吸收一切先進管理技術管理企業的階段。例如,李嘉誠曾經去日本考察商務、洽談業務,看到幾乎在每一個無論大小或地位高低的日本企業主的辦公室裏,都高高地懸掛巨大而觸目的“忍”字,以至於善於吸取他人之長的李嘉誠,將這個“忍”字移植於自己的心底,以便在進行重大決策時做出冷靜的思索,絕不憑一時的衝動去倉促行事。後來,九龍倉爭奪戰中,李嘉誠能夠退出高潮,屈居其次以致成功就更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個階段是在第三階段的基礎上,以知本經濟及跨國經營策略的眼光去管理企業,這一時期李嘉誠的企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而管理思想方麵,更趨成熟和完善。
李嘉誠所製定的發展之路,對我們來說,不無啟示作用,做事做人都應該認認真真,製定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並踏踏實實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