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四 利從誠中來,益從譽中出(1 / 3)

信,誠也,從人言;誠,信也,於人實。以誠與信相互為用,是為人做事之本。

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是以“信義著於四海”,誠信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惟有言必信、行必果,別人才會相信你,敢和你合作,這樣你就能贏得人心,為政必會仕途通達,經商必會財源滾滾。

1、靠品牌來打天下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將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世界經濟一體化,支柱產業高技術化,經營決策管理知識化,資產投入無形化,社會組織信息網絡化,生產者知識化,知識創業者生產化等將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在這樣的時代,企業的競爭將更激烈化、無形化、國際化、多樣化。

李嘉誠指出:“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也為了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手段、以效率為核心,重建企業形象。企業必須以誠信著稱,給消費者一個實實在在的形象。不能蒙騙消費者。”

毫無疑問,李嘉誠是一個跨越了傳統企業和現代企業鴻溝的優秀企業家,在傳統企業轉向現代企業的過程中,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這一點對於今天那些傳統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李嘉誠指出,要改變傳統的企業形象,作為企業管理者主要著重考慮質量形象、信譽形象、服務形象等幾個方麵。

一、產品形象

產品是滿足消費需求的物品,包括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附加產品三個層次的內容。如今,市場上產品的品種、品牌可謂繁多,消費者究竟購買什麼產品、在何處購買、買誰的產品,關鍵在於哪一種產品能為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以及是否具有獨特的產品形象,隻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產品的賣點。而後者往往居於主導地位,起著關鍵作用,同時也是決定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條件。它不僅包括產品所固有的屬性、利益,更重要的是要體現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個性特征。為此,李嘉誠指出,企業需要從以下幾方麵考慮建立產品形象:

第一,明確企業產品的競爭優勢。主要是產品的獨特用途、功能、製造水平、質量保證、售後服務等,目的是讓消費者明白、了解該產品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差異。這一過程最好運用一些數據和實例,以理性訴求為其廣告宣傳側重點。

第二,進行市場定位,選擇目標市場。企業應根據地理、人口、心理、行為等變量對市場進行細分,在細分市場的基礎上,結合產品優勢進行市場定位,從而選擇目標市場。這是保證產品優勢從潛在變為現實的前提。

第三,在市場定位的基礎上,提煉出核心產品概念——即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作為廣告宣傳的重點。如化妝品中包含的核心概念是讓使用者年輕、漂亮、自信;保健品則讓使用者健康、長壽、快樂、幸福……這才是消費者購買產品所追求的真正利益。

第四,賦予產品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個性特征”。產品能否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影響到產品在市場上的形象和生命力的長久,可以這麼說,一種產品的形象如何,關鍵取決於這兩個因素。如“腦白金”有句廣告語:“今年春節不收禮,收禮隻收‘腦白金’”,這句廣告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和美德,在中國人看來,春節是一個大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無論身在何處,都要盡量回家過春節,而回家時往往又要買些禮物,這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美德。“腦白金”的廣告語,也許正是為了體現了這樣一種習俗。

二、品牌形象

李嘉誠指出,傳統企業的形象是與品牌連接在一起的。有了良好的產品形象,但要讓消費者很快從眾多同類產品中辨認出來並長久牢記,還必須有個好的名字——品牌。品牌已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焦點,這一點從國外對我國輸出方式和內容的轉變也可看出,國外對我國的輸出逐步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再到品牌輸出的轉變,這意味著品牌競爭將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內容。中國已經加入WTO,在未來競爭中,中國企業要麵對更加激烈的環境、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以及一些世界馳名品牌的挑戰。如果國內企業不能打造屬於自己民族的品牌,不能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那麼在世界市場競爭中將無立足之地。因此,21世紀的中國企業必須強化品牌意識,締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首先,無論是生產者品牌,還是商業品牌都必須有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朗朗上口的品牌名稱。它是讓消費者既容易記憶,又會產生品牌聯想的基礎,如“可口可樂”、“娃哈哈”、“好孩子”等著名品牌一般均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其次,要有鮮明的、具有特色的品牌標誌。這是幫助人們記憶和加深品牌印象的輔助條件,也是成為名牌的重要因素。如“麥當勞”、“肯德基”都有自己的品牌標誌。

最後,運用CIS理論,進行品牌造勢活動。這是將一個品牌所具有的內在價值通過Η和ⅤI展現給顧客,使之對該品牌產生興趣、認同和偏好,從而確立品牌形象。當然,當一個品牌初步成功之後,企業更重要的任務是要精心地培育和保持品牌優勢和偏好,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塑造獨特的品牌個性,增加品牌價值,使品牌能夠成為經久不衰的深度品牌,成為同類產品品牌中的“常青樹”。

三、創新形象

創新意味著變革、發展,意味著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法、新組織、新觀念、新思想等不斷出現,這是在這個時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也是其永恒的主題。

西方管理學家曾說過一句話:“非創新,即死亡”。

李嘉誠指出,在未來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企業能否創新、能否“標新立異”,決定著企業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是否能取得競爭優勢,也就決定了企業在競爭中的勝與負。這一方麵是由於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其顯著特征之一便是高新技術層出不窮,企業要成為市場的主導者、挑戰者,必須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以拚搏進取、創新技術、追求至高的形象出現在市場上。

另一方麵是因為知識經濟的信息化、網絡化,對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購物方式、消費習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企業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等等各方麵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衝擊,造成這些方麵的改變,因而企業應當了解和適應這些變化,努力創新銷售、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服務。創新可以為企業帶來無窮無盡的活力和商機;可以為企業贏得眾多的競爭優勢;創新精神更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對企業職工和領導具有一種凝聚力和激勵力;同時,一種奮進向上的創新形象,更容易博得消費者的欽佩和對其產品的青睞,建立消費者偏好;此外,還可獲得同行和其他相關部門以及政府部門的支持和信任,為其公關形象的塑造打下基礎。

四、人員形象

李嘉誠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人力資本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資源。因此,企業的人才培養和教育,人員形象樹立,直接關係企業發展速度和經營成敗,關係到企業生命力的長短。人員形象包括豐富的內涵,主要指全體人員的精神麵貌、職業道德、服務水平和態度、著裝儀表、知識修養、工作積極性、責任心、創新精神等內容。良好的人員形象可以使消費者對企業產生好感、信任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費者購買欲望實現,可以對內增強企業活力,對外擴大企業影響。因此,企業應努力塑造文明高尚、儀表整潔、舉止大方、開朗熱情、富於創新進取、善於改革發展的人員形象。

除了企業人員的形象,李嘉誠認為,企業領導人自己的形象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回答有關賺錢的問題時,李嘉誠常提到:“我的金錢,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就是說,不是不明不白賺來的錢。”可見,李嘉誠對自己的形象極其在意,一幅大大的黑框眼鏡架在臉上,不苟言笑,給人嚴肅認真、決不馬虎的感覺,李嘉誠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原因有三:

第一,李嘉誠十分慎言,他知道自己在香港乃至世界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說他一言九鼎並不為過,如果經常對媒體說話,萬一說錯,事關重大,不如幹脆少說甚至不說。

第二,怕傳媒亂寫,近年狗仔隊盛行,李嘉誠更是避之惟恐不及,決不輕易對媒體開口。

第三,據李嘉誠手下的一位老臣子說,李嘉誠是不喜歡出小風頭的,大的風頭嘛,李嘉誠也是願意出一出的。

五、財務形象

李嘉誠指出,財務形象是企業財務實態在市場上的投影,包括財務狀態和財務成果。一般地說,財務形象的好壞直接取決於企業財務狀態和成果的好壞。因此,樹立一個好的財務形象首先必須經營好、管理好企業經營活動,使之符合消費者需要,從而創造良好的經營業績,最終取得理想的財務成果。其次,通過有關媒體進行宣傳,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影響,要讓同行競爭者和企業的當前或潛在顧客……以及企業現在或將來的投資者、合夥人清楚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成果。

建立良好的財務形象是企業改革的核心內容,無論哪一種形式的公司都必須有良好的財務形象才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進行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尤其是準備上市和已經上市的公司,財務形象決定了其能否順利上市和上市後投資者的熱情、股票價格的高低。

在21世紀,我國股份製改革力度還會加大,到那時會有更多的企業需要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來籌集資本,誰擁有較好的財務形象,誰就能發行更多的股票,實現低成本擴張,誰就能發行更多的債券,獲得更多的資金,把握對企業有利的市場機會。

2、擁有了信譽就等於擁有了勝利

信譽是欲想成大事的保證。如今,取得顯赫業績的人,都是視信譽為自己生命的人,他們為人處世不虛假,以誠信為本,去贏得周圍人的信任。但是有些人卻做不到這點,想靠坑蒙騙拐獲得利潤,結果打翻的是自己的碗。

李嘉誠是一個因為誠實守信,而譽滿商界的人,總是把信譽作為商人的立世之本。他有這樣一個觀點:顧客就是上帝,滿意的顧客是最好的廣告。如何贏得這些顧客,最終靠的是信譽。同樣,守信譽者,經營才能大發展。試想,誰拿著得來不易的錢,會和一個毫無誠信的人打交道。

李嘉誠把信譽視為經營發展的基石,這是以誠經商。顯而易見,李嘉誠這樣做贏得了別人的信任,從信任中獲得了利潤。因此,信譽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長江塑膠廠經過李嘉誠用誠實信譽力挽狂瀾,避免了瀕臨倒閉的危機後,訂單如雪片飛來,營業額飛速增長。客戶知道他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就樂意接受他的產品,因此敢把大筆訂單給他。

有一次,一個外國商家提出包銷長江公司的塑膠花。要是別的廠家,或許會認為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從此產品不愁銷路。李嘉誠卻謝絕了對方的“好意”,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接受了對方的包銷條件,就得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價格、產量,得由對方說了算。

境外的批發商,也希望繞過香港洋行這個中間環節,直接與香港的廠家做生意,這對雙方都大有好處。

李嘉誠得悉這個消息之後,馬上驅車去跟外商直接洽談,給他們看樣品,簽訂合同。繞過了中間環節,雙方都得到價格上的實惠。

李嘉誠領著全廠的工人,日幹夜幹,終於拿出了當時最新的塑膠花產品。可是,由於長江塑膠廠正在恢複時期。所以資金有限,設備不足,嚴重地阻礙生產規模的擴大。李嘉誠擔心陷於前幾年的被動局麵,不敢放心大膽地接受訂單。

李嘉誠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要不斷地需要資金做後盾,需要籌措和集中資金;企業籌集資金一般有以下幾種渠道:

第一,國家財政每年撥的資金;

第二,銀行信貸資金,但需拿東西做抵押。

第三,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

第四,其他企業資金;

第五,民間資金;

第六,外商資金等。

不論哪一種渠道對當時剛剛起步的李嘉誠來說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該如何突破這種艱難的局麵呢?李嘉誠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銀行許可的貸款額隻能應付流動資金。地產、航運、貿易、工業,都在進行努力,以期獲得銀行的支持,像長江這樣的小公司,不敢奢望獲得銀行的大筆貸款。

在李嘉誠傷透腦筋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機遇來到他麵前。有位歐洲的批發商,來北角的長江公司看樣品,他對長江公司的塑膠花讚不絕口:“比歐美市場上的還好。我在香港跑了幾家,就數你們的款式齊全、質優美觀!”

他要求參觀長江公司的工廠,他對能在這樣簡陋的工廠生產出這麼漂亮的塑膠花,甚感驚奇。這位批發商快人快語:

“我們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膠花,品質品種,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價格不到歐洲產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訂購香港的塑膠花,並且是大量訂購。你們現在的規模,滿足不了我的數量。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資金發生問題,我們可以先做生意,條件是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擔保。”

找誰擔保呢?擔保人不必借錢給被擔保人,但必須承擔一切風險。被擔保人一旦無法履行合同,或者喪失償還債務能力,風險就落到了擔保人頭上。不過,根據塑膠花的市場前景,以及李嘉誠的信用和能力,風險微乎其微。後幾經周折,李嘉誠終於找到了一位理想的擔保人。這位擔保人是來香港投資的商人,他說:“我相信,李先生的信譽,他有能力償還債務。所以,我願意做他的擔保人。”當時感動得李嘉誠熱淚盈眶。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許多東西來,對於那些欲成大事者來說,無論什麼時候,重要的是以信譽為重。信譽是戰勝一切困難無往不勝的武器。

其實,當每一個人一跨入社會這個圈子,你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周圍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會對你的言行,做出相應的判別和行動。如果你不正直誠實,就將會被這個社會所拋棄。因為正直、誠實、信譽是無價之寶。信譽是不可以用金錢估量的,是生存和發展的法寶。經過這次本無希望、但最終如願以償的合作,李嘉誠對此篤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