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四 利從誠中來,益從譽中出(3 / 3)

李嘉誠用他的塑膠花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長江塑膠廠漸漸開始蜚聲香港業界。

在商業訣竅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價格,而忽視了消費者的心理。以誠為本,製定合理的價格才能贏得消費者認可,才能把自己的生意做大。

6、信譽要實實在在,而不能誇誇其談

成大事者都知道,信譽是他們成事的基礎,到什麼時候信譽也不可丟失。信譽是關鍵時刻克敵製勝的法寶。一個聰明的經商者知道質量的力量,有質量,生意就會有潛在的利潤資源。但怎樣打出自己的質量呢?許多推銷員在進行推銷的時候總是喋喋不休地介紹他的產品如何的好,並且采取各種方法自賣自誇。李嘉誠的推銷術與此有天壤之別,因為他主要是靠產品本身說話。

單靠口頭宣傳,即使說得再動聽,也隻是一次性買賣,何況還有“會說不如會聽”的問題?靠產品本身說話,即使笨嘴拙舌,也會贏得客戶的信賴,何況推銷員總是有一定口才的。

在塑膠廠當推銷員的時候,李嘉誠推銷新型產品——塑膠灑水器,走了幾家都無人問津。這一天上班前,李嘉誠來到一家批發行,等職員上班聯係洽談。清潔工正在打掃衛生,李嘉誠靈機一動,自告奮勇拿灑水器幫清潔工灑水。李嘉誠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職員,眼見為實,這樣洽談起來更有說服力。果真就有職員早到,還是負責日用器具的部門經理。李嘉誠很順利地達到目的,該經理很爽快地答應經銷塑膠灑水器。

李嘉誠的機靈,可見一斑。同時又透露出李嘉誠的誠實。他讓產品自己說話,這比一個推銷員誇誇其談產品的用途優點,要可信得多。有趣的是,李嘉誠這一招,是從一個啞巴身上受到的啟發。

有一天,李嘉誠正在街上推銷,忽然看見街邊上許多人在圍觀著什麼。他湊過去一看,原來人群當中坐著一個啞巴,手中拿著一把菜刀,向一疊銅錢劈去。那人手起刀落,銅錢被劈成兩半。

“好快的刀啊!”

人們不禁嘖嘖稱讚,又紛紛掏出錢來向啞巴買刀。

由此,李嘉誠聯想到,要證明一件產品的好壞,最有力的推銷辦法是讓產品自己說話。

商場如戰場,你一帆風順,別人自然眼紅,會想方設法壓製你、打擊你,有時候還可能出現一些非正當競爭。

在李嘉誠的塑膠廠剛剛擺脫危機,元氣尚未完全恢複之時,一些同行業的競爭對手企圖趁機再度搞垮長江塑膠廠。

他們雇用了一些人到長江塑膠廠拍照,企圖用揭短的方式使長江廠信譽掃地。果然,沒過多久,他們拍攝到的照片就在報紙上刊登出來了,畫麵上是長江廠破舊不堪的廠房。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以此徹底打消顧客對長江廠產品的信心。

李嘉誠自然再明白不過,對方是想用這種反麵宣傳的方式搞垮長江廠。剛剛經曆了一番陣痛的李嘉誠,逐漸變得穩健起來。他的頭腦很冷靜,積極籌思對策。最後,他決定再次利用自己的坦誠做一次反宣傳,以爭取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於是,李嘉誠拿著這份報紙,背上自己的產品,走訪了香港上百家代銷商,李嘉誠很坦率地對他們說:“不錯,我們尚在創業階段,廠房比較破舊。但請看看我們的產品,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我歡迎你們到我們廠實地考察,滿意了,再向我們訂購。”

代銷商們被李嘉誠這些誠懇的話語所感動,更被長江廠的優質產品所折服,他們也十分敬重李嘉誠有如此敏銳的商業頭腦,並且有如此魄力,敢於將自己的弱點示人,於是紛紛到長江廠參觀訂貨。長江廠的生意反而空前紅火。那些人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精明的李嘉誠適時借助了這場惡意宣傳帶來的反作用力,為長江廠做了一次相當實惠的廣告宣傳,這一招頗似太極推手中的借力打力,費力少而收效大,堪稱高明。

這件事同時告訴我們,在碰到不利情況時,千萬不要怨天尤人。隻要我們認真麵對困境,研究困境,就能克服困難,關鍵時刻依靠自己產品的質量,以誠為本就可取得勝利。

在這裏,李嘉誠兩次讓產品自己說話的推銷策略,已經使他悟到了產品質量的魔力,掌握了產品質量這一法寶。在以後的商業生涯中,他把這一法寶的魔力發揮到極致,使企業和個人的品牌得到了極大的宣揚,為自己創造了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

7、品牌自身就是力量

每個成大事的人都知道品牌的威力,因此非常善於強化自己的品牌力量。

李嘉誠一生慷慨捐獻無數,這些善行義舉無疑體現了李嘉誠的人格和品德,同時也為他和他的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公眾形象和企業品牌效應,為他帶來了無法估計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無形資產要比有形資產更昂貴更具價值,因為,誰不想與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結成商業夥伴,誰不願意與這樣的人做生意呢?

當然,如果有人以為李嘉誠的善行義舉僅僅是為了商業目的,誰就未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公正地說,在這方麵,李嘉誠既非毫無商業目的的捐獻者,也不是那種一切從商業目的出發的“投資家”,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商人。

讓我們從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這件事說起。

這是李嘉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祖國首都,也是他逃避戰亂遠走他鄉的幾十年來。第一次踏上祖國內地的土地。

那時的李嘉誠,已是香港頗有名氣的實業家,正處於邁上香港巨富“三級跳”的助跑階段。除了有關官員,北京沒有誰知道李嘉誠,就連香港商界泰鬥包玉剛,當時也鮮為人知。

這樣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觀光遊覽。不像現在,隻要李嘉誠一出現在公眾場合,就會被記者圍得水泄不通。時值10年動亂結束不久,李嘉誠對往昔的傳聞記憶猶新。他告誡自己,到了北京,千萬得謹慎小心,不可對政治妄加議論。他特地為自己趕製了一件中山裝,他不想穿得太顯眼。

李嘉誠急需了解祖國內地,內地也需要了解這些在海外建功立業的遊子。

觀禮團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遊覽了天安門、故宮、頤和園、十三陵、長城。正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李嘉誠從首都人的精神麵貌上,預感到中國將會發生巨變。

同時,他又從街景、車流、人的服飾等表層現象,看出內地的貧窮落後。首都如此,鄉村就更不屑一談。

以往,他透過傳媒,對內地貧困並不陌生,現在親眼目睹,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該為祖國為家鄉做些什麼?這一問題時時縈繞在他的心中。

這年底,李嘉誠從家鄉的來信中,獲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戶”,或露宿街頭,或擠在臨時搭起的矮棚籠屋棲身。李嘉誠深為不安,馬上複函至家鄉政府,提出捐建“群眾公寓”,以緩解房荒之急。

幼時,李嘉誠隨父讀過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香港,他承建的樓宇近千萬平方英尺,卻不敢將自己的行為,與杜甫的詩聯係一起,因為是出於商業利益。捐建群眾公寓,雖不可根本上解決房荒,也算是為家鄉父老盡了綿薄之力。

群眾公寓兩處共9幢,4~5層不等,建築麵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戶250戶。李嘉誠共捐資590萬港元,工期分幾年完成,陸續遷入新居的住戶無不歡天喜地。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茶話會上,李嘉誠說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話:

“我是1939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至今已經有整整40年了。40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回到了思念已久的故鄉,雖然一路上我給自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想到距離會是這麼大。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那些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說話,也什麼都說不出來,說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誠說到此時,早已淚水潸然。

回港後,李嘉誠與家鄉飛鴻不斷。他在信中懇切說道:

“鄉中或有任何有助於桑梓福利等,我甚願盡其綿薄。原則上以領導同誌意見為依歸。倘有此需要,敬希詳列計劃示告”。

“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以為榮的”。

“本人捐贈絕不涉及名利,純為稍盡個人綿力”。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醫療條件。

其後,李嘉誠積極響應市政府發起的募捐興建韓江大橋活動。李嘉誠捐款450萬港元,名列榜首,莊靜庵(其舅父、嶽父)居其二,陳偉南(香港屏山集團主席,飼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萬元人民幣。大橋於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橋東筆架山,有一座韓江大橋紀念館,在捐資芳名榜中,李嘉誠彩色大照位於正中。

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150萬港元不等。

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尤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醫院命名。1983年元宵節,家鄉政府有多項包括潮安、潮州醫院在內的工程落成與開幕剪彩儀式,李嘉誠不願參加剪彩活動。最後,在有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才在開幕前的一分鍾趕到醫院剪彩。

李嘉誠的善行遠遠超出了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1000萬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萬港元,並表示1992年至1996年間,將陸續捐贈6000萬港元。

1987年,他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讚助儒學研究。

1988年,他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汕體育館。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誠邊用早餐,邊聽廣播,驚悉中國華東地區發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他立即通知新華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義捐出5000萬港元賑災,同時倡議全港市民掀起救災熱潮。

數日後,汕頭遭遇強台風災害,李嘉誠又以個人名義捐500萬港元予汕頭市政府。

從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額逾12億港元。

在香港,李嘉誠也堪稱一個大慈善家。

從1977年起,他先後給香港大學等幾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捐款5400多萬港元。

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了3間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華東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

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香港社會福利和文化事業的幾十家機構捐善款逾1億港元。

李嘉誠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以及在公益事業上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

1986年,香港大學校監、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誠名譽博士稱號。

1989年元旦,李嘉誠獲英女皇伊麗莎白頒授CBE勳爵及勳章獎章。

8、未立事前先立信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成就事業的基礎。曆史上,成大事者都是以“以信義而著於四海”,誠信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但是一個人要真正地做到誠信,卻是一個比較困難,又需要漫長時間的過程。

由於受傳統的中國文化的熏陶,李嘉誠始終把誠信作為他做人做事的一條基本準則。他一生都是這樣做的,並且也是這樣教育自己兩個兒子的。

1990年初,李嘉誠把在外國的兩個兒子喚回身邊。打算讓他們留在香港,傳授做生意之道。

談到做生意的秘訣,李嘉誠最看重的就一個“信”字。他在對兒子們教育時反複強調,“要令別人對你信任。不隻是一個商人,一個國家亦是無信不立。”

對於李嘉誠這位30歲就憑自己的努力成為富豪的人來說,商人最重要的素質是“信”。

其實,李嘉誠對事業的“信”與他對人的“誠”是分不開的,誠信相合,即為“義”。從對子女的教育上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為人和心中的想法。

李嘉誠坦言:“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談論生意,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人情世故才是大學問。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精明之處,要令人家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我經常教導他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現在就算再有我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主動來幫自己的,這些都是因為守信的結果。對人要守信用,對朋友要有義氣,今日而言,也許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覺得‘義’字,實在是終身用得著的。”

李嘉誠一直都是在磨練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

有句話說,“沙地裏長出的樹再怎麼扶也不起來。”對於經商者來說,如果從小沒有養成遵守信用的習慣,那麼就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任,生意也很難得到發展。

李嘉誠曾戲說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會騙人,不符合中國人所說的無商不奸的標準,但其實正是因為他有信而無奸,所以才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財富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