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五 廣結善緣,人和才能萬事興(1 / 3)

廣結善緣,才能成大事。人緣和朋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很重要。求助一個朋友不奏效,那就求助十個,一百個……關鍵是你有這樣廣泛的交際網,這個關係網就取決於一個“和”字。

和,可萬事興旺;和,可財源廣進。

1、成大事要懂得合作與分享

李嘉誠不僅是一個朋友眾多的商人,而且還是一個善於與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樣與朋友一起做生意這方麵,李嘉誠有著一整套心得體會。舉例來說,在投資北京王府井建設的項目中,他與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談到與朋友一起做生意,李嘉誠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第—、互惠互利,共度難關

李嘉誠認為,當貿易的雙方都遵守互惠原則時,就會演變成自由貿易的關係,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則就會形成保護主義。向對方敞開大門,既有利於吸收對方的有利方麵,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商業原則。

從商業的發展來說,企業結盟的最大一股推動力是市場和技術。在過去,不同的技術各自獨立發展,很少重疊。今天,幾乎沒有一門技術和一個領域還是這種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門,都沒有辦法提供公司需要的一切技術。所以,製藥公司必須和遺傳學家結盟,電腦硬件公司必須和軟件公司結盟。技術發展愈快,企業也就愈需要結盟。在這種結盟的背景下,技術和信息的交流,資金和人員的滲透都會給自己的公司和夥伴公司帶來巨大的活力,並極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所以說,商業合作的魅力就在於此。

第二、選擇盟友要共享共榮

李嘉誠認為,商業合作應該有助於競爭。聯合以後,競爭力自然增強了,對付相同的競爭對手則更加容易獲得勝利。但是,有許多公司之間的所謂聯合隻是一種表麵形式,在利益上並沒有達到共享共榮,這種情況往往就容易讓對手從內部攻破而導致失敗。

戰國時,魏國在選擇聯合對象時所注意的一點是“遠交近攻”。韓、魏、齊三國結成同盟,打算進攻楚國。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謹慎行事,秦國就會出兵。因此三國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態度,提出進攻秦國的建議。三國的提議,對楚國來說是收回曾被秦國掠奪的領土的好機會。楚國答應了這個建議的情況傳到了秦國後,韓、魏、齊三國先向楚發起了進攻,但秦國卻坐視不管,於是獲得了全勝。楚、秦二國就是在選擇合作夥伴時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由此可知,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分利於人與我共興

對於經商,中國人一直以謀求利益為經商之目的,所以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百年來,商人們抱定一個宗旨:無利不起早,沒有利潤的事情是商人們所不願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誠在生意合作中總是抱著分利於人與我共興的態度,與他人積極合作。

當然,與李嘉誠抱有同樣態度的香港商人並不在少數,例如香港地產巨子郭得勝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細心的經營很快贏得了周圍人的好感,在創業之初,周圍鄰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漸好起來,他批發的洋雜貨及工業原料,價格都很適中,街坊都說“他是個老實商人”。

說也奇怪,人越老實,客戶越喜歡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東南亞拓展市場。1952年,索性改稱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專做洋貨批發。沒多久,街坊不再稱他郭先生,而是議論他是“洋雜大王”了。

實踐證明,采用讓利法則不僅能夠吸引顧客的購買欲,還能夠招來更多的合作夥伴,使你的財源滾滾而來。無論是李嘉誠還是郭得勝,與人分利、誠實經商都是他們獲得成功的重要秘訣。

2、朋友也是生產力

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成大事者深知這一點,所以做事時寧可負自己,也不負朋友。自己少賺一點,也要兼顧朋友的利益。

李嘉誠念念不忘自己創業,擁有自己的一方商業天地。

終於,他再一次辭別塑膠公司的老板。

老板在幾年與李嘉誠的相處中,深深了解李嘉誠終究不是池中之物。老板也是個善人,他甚至覺得,李嘉誠在自己手下,實在是委屈了。

老板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辭工餞行。

李嘉誠十分感動,同時帶著他內心的欠疚,坦誠地向老板和盤托出自己的計劃。

他說:“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間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大概也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向你保證,我絕不會把一個客戶帶走,絕不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

雖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誠依然是重義輕利,一諾九鼎。

後來,李嘉誠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果然,有不少李嘉誠原來在塑膠公司發展的客戶轉向與李嘉誠合作。但李嘉誠無一例外地謝絕了,並且一再強調他原先打工的那家塑膠公司的實力和對自己的深情厚義,希望這些客戶繼續與塑膠公司保持往來關係。

李嘉誠的真誠使這些客戶感動,找到李嘉誠的大部分客戶又繼續與塑膠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後,由於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的衝擊,香港塑膠業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原料大危機。已經是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掛帥救業。同時,將自己公司的庫存原料撥給那家塑膠公司,把自己的恩公從倒閉的邊緣挽救回來。

已經年過花甲的塑膠公司老板含著熱淚說:“我沒有看走眼阿誠的為人。”

李嘉誠的為人有口皆碑,這是他生意興隆的原因之一。

李嘉誠認為,一個優秀的推銷員,在推銷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推銷自己。

首先,李嘉誠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裝。他覺得,產品需要包裝,而推銷員就更應該包裝。推銷員的包裝,服裝是其一,還包括言談舉止、行為修養。

李嘉誠對自己的高標準是要具有紳士風度。因此,李嘉誠雖然收入不高,家庭負擔很重,而且他還有大抱負,要攢錢辦大事。但是,李嘉誠十分重視自己的儀表修飾。他的服裝既不新潮又非名牌,但相當整潔。他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簡單而又包羅萬象的衡量標準,就是使任何人都能產生好感。

其次,李嘉誠有意識去結交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常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

另外,李嘉誠結交朋友時,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他認為,今天成不了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他自己做不了的客戶,可能會引薦其他的客戶。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忙出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李嘉誠廣博的學識,待人誠懇的態度,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使人們樂意與他交友。

有朋友的幫襯,李嘉誠在推銷這一行,如魚得水。

3、人緣是最寶貴的財富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在他的《關愛人》一書中寫道:“一個能夠從細微處體諒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緣關係,這種人緣關係就是他成功的基石。”李嘉誠嚴於律己,又與人為善,寬以待人。

善待他人,是李嘉誠一貫的處世態度,即使對競爭對手亦是如此。尤其是,他身為世界級商業帝國的大老板,卻能在細微處體諒別人,這一點常常令與他接觸和相處的人感動不已。

李嘉誠說過:“最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要跑來找你,就較容易做。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自己反省,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顧信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為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老競爭對手怡和。李嘉誠鼎助包玉剛購得九龍倉,又從置地手中購得港燈,還率領華商眾豪“圍攻”置地。李嘉誠並沒為此而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冤家。第一次戰役後,他們握手言和,並聯手發展地產項目。

“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願與你合作,並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隨李嘉誠20多年的洪小蓮,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盤盈缽滿?”

林燕妮對此更有深切體會。她曾主持廣告公司,而與長實有業務往來。廣告市場是買方市場,隻有廣告商有求於客戶,而客戶絲毫不用擔心有廣告無人做。這樣,自然會滋長客戶尤其是像長實這樣的大客戶頤指氣使、盛氣淩人的念頭。

林燕妮回憶道:“頭一遭去華人行的長江總部商談,李嘉誠十分客氣,預先派了穿長江製服的男服務員在地下電梯門口等我們,招呼我們上去。電梯上不了頂樓,踏進了長江辦公大廳,更換了一個穿著製服的服務員陪著我們拾級步上頂樓,李先生在那兒等我們。那天下雨,我渾身上下給雨水淋得濕乎乎的,李先生見了,便幫我脫下外衣,他親手接過,並掛在衣架上,不勞服務員之手。”

雙方做了第一單廣告業務後,彼此信任,李嘉誠便減少參與廣告事宜,由洪小蓮出麵商談下一步的售樓廣告。林燕妮還說:

“有時開會,李先生偶爾會探頭進來,客氣地說:‘不要煩人太多呀!’我們當然說:‘愈煩得多愈好啦,不煩我們的話,不是沒生意做?”

加拿大名記者John Demont對李嘉誠的為人讚歎不已:

“李嘉誠這個人不簡單。如果有攝影師想為他造型攝像,他是樂於聽任擺布的。他會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側身向前擺個姿勢……他不擺架子,容易相處而又無拘無束,可以從啟德機場載一個陌生人到市區,沒有顧慮到個人的安全問題。他甚至親自為客人打開車尾箱,讓司機安坐在駕駛座上。後來大家上了車,他對汽車的冷氣、客人的住宿,都關心周到,他堅持要打電話到希爾頓酒店問清楚房間預訂好了沒有,當然,這間世界一流酒店也是他名下的產業。”

也許,下麵兩個例子,更能說明問題。1991年秋,李嘉誠收到一位英國丁姓華僑的來信,他在信中敘述自己山窮水盡、萬念俱灰的處境。李嘉誠日理萬機,平時連一些重大的應酬都無法對付,他卻親筆複信,以誠摯的態度為他“指點迷津”:

丁先生:人生起伏無常,尤其從事商業。窮人易做,窮生意難做。所以你們現在麵臨的困難,隻是數千年來億萬生意人曾經麵對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儉有效力麵對現實,盡心經營,則俗話所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不定不久你們又有一個好和新的局麵。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則海闊天空。以今日英國的工資水平,最大不了的也就是多找一份職業,生活隻應絕對無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送上英鎊500,請你倆一頓晚餐。想想明天會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陳衍俊先生談到,1987年,李嘉誠來汕頭大學出席會議,“和他握過手的幾個新聞界同行,都敏感地發現,李嘉誠的手心有些發燙,說話的鼻音也渾重了。李嘉誠顯然是感冒了,發燒還沒退。”

連續兩天的會議,李嘉誠“太勞累了,感冒又加上胃痛。但他仍然不動聲色地打起精神堅持著。隻是到了會議中間,他才走近我的身旁悄然地告訴我:‘我要吃胃藥,需要幾塊餅幹送藥,能找到幾塊餅幹嗎?’學校的人馬上去買來肇慶產的菜汁餅幹,李嘉誠吃過藥,又回會議室開會。事後,他又悄然告訴我:‘餅幹,我的秘書從香港帶過來的,可是一忙,放在賓館裏就忘記帶來了。’他又非要交還買餅幹的錢,我向他說明,幾塊餅幹,區區小事,不足掛齒,他才作罷。”

這件事傳開,汕大師生甚為感動。要知道,李嘉誠是汕大的獨資讚助人,是汕大的恩公!

有人說李嘉誠的作為帶有功利性。誠然!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讓人相信絕對沒有功利意識是不現實的。不過,李嘉誠能善待他人,更多的是他所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對他的諄諄教誨,這種思想已深深融入他的心靈。

所以一個要成大事的人,必須注意人緣,好的人緣使你在未來的事業競爭中,會如魚得水。

4、幫別人等於幫自己

一個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該以誠實為重。一個商人更應該時時刻刻用誠實來做自己經商的座右銘。在關鍵的時刻幫助別人,不僅僅為的是名譽,有的時候倒是幫助了自己。

有一些人,做事狡詐、奸滑,總是想著占別人的便宜。當別人遇到了困難,他們便會冷嘲熱諷,甚至有時候會落井下石。這種人一輩子也成不了大事。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以誠實為本。懂得誠實是產生雙方信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