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五 廣結善緣,人和才能萬事興(2 / 3)

李嘉誠認為,以誠為本才能永遠有飯吃。才能把生意做大。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李嘉誠是一個誠實的商人,並把誠實待人的原則落實到經商的過程之中。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

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香港商界仍作佳話流傳。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分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港元。

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李嘉誠此時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

但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的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其實並不高,隻是被進口商炒高了)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進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公司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

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佛家更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無窮的財富。

我們且不論李嘉誠是否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我們隻以商論商,李嘉誠此舉,無疑是經商的上乘之作。

李嘉誠回首這段歲月時說:“雖曆經坎坷,但從未彷徨。”

“我深刻感受到:資金,它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由這些事情中,我們不難悟出,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人的一生其實都離不開別人對自己的幫助。

學會幫助別人,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條件。因為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人的遭遇,有可能你以後也會遇到。但我們是不是知道,在前進的路上,搬一下別人的絆腳石,有時恰恰也是為自己鋪路。

幫助別人,有時候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5、學會真誠地感謝別人

“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是成大事者的一種高尚品質。

在李嘉誠的打工生涯中,有過一次終生難忘的“飯碗危機”。那時,在茶樓當跑堂時,他很勤勞,每天從早上天不亮,一直幹到晚上十一二點,可以說很艱辛,但是他卻絲毫不敢偷懶。聽那些做生意的茶客聊天,是他排困解乏的最好方法。然而,有一天卻發生了意外。

那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談,大談生意經,那些生意場上的鬥智鬥力,爾虞我詐,驚心動魄的商戰故事,令李嘉誠大開眼界。他覺得做生意很新奇也很刺激。李嘉誠一時聽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竟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及時給客人衝水。

這時,有一位夥計,看著李嘉誠如癡如醉的樣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聲叫他,李嘉誠這才回過神來,慌裏慌張地拿起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由於動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開水淋到茶客的褲腿上了。這下可糟了!李嘉誠嚇壞了,他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臉煞白,不知該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遇上蠻橫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而且會找老板鬧個不休。

李嘉誠知道自己闖下大禍了,真不敢想象將會有什麼樣的厄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他早已聽說,在自己進來之前,一個堂倌也犯了這樣的過失,那個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板自然不敢得罪這位“大煞”,硬是逼著堂倌給這位大爺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李嘉誠已做好了受罰的準備。這時,老板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想不到的是,隻聽見這位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板當然樂得順水推舟,也就不再說什麼了,隻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連聲道歉。

茶客坐了一會兒就走了,李嘉誠愣愣地回想著剛剛發生的事,依然心有餘悸,雙眼濕漉漉的,暗自慶幸遇上了好人。

事後,老板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褲腿上。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閃失,要趕快向客人賠情道歉,說不準就能大事化小了。這客人心善,若是可惡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啊!”

回到家,李嘉誠把這事情說給母親聽,母親感歎不已,覺得兒子確實很幸運。她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對母親的告誡謹記在心。他滿心感激那位好心的茶客,也感激老板對自己的寬容。

其實,李嘉誠逃過這一劫,並非僥幸,也是他平日積善得善報的結果。由於他平時真誠待人,吃苦耐勞,顧客和老板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自然不願為難他。如果是一個懶惰不負責任的夥計,客人早就看他不順眼,老板早就對他心懷不滿。那麼,即使沒事,飯碗也很危險,若是鬧出點事來,還能有好果子吃嗎?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是用自己一貫誠實勤勞的作風度過了這一次險境。

但是,李嘉誠後來依然對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後,曾對別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李嘉誠從小便從父母那裏接受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的教育,如“和為貴”、“和氣生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但那是父母灌輸給他的,他並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真正含義。這一次“飯碗危機”才讓他真正體會到了這些傳統美德的重要作用。有親身體驗,才會去貫徹執行。後來李嘉誠始終信奉“以和為貴”、“積德行善”的做人準則,這也為他的事業發展開辟了道路。

李嘉誠曾在五金廠做過推銷員,跳出五金廠後,仍十分感激五金廠老板的知遇之恩。盡管他也為該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懷愧疚之情。李嘉誠知恩圖報,就像當年他離開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時一樣,也向五金廠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取得發展,有兩條路可選擇。第一: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第二: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檔。

但是,五金廠老板在李嘉誠走後,並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仍然堅持生產鐵桶。結果,不久後,危機果然降臨,五金廠很快便奄奄一息,瀕臨倒閉了。

李嘉誠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當他獲知此不幸後,馬上專程趕往五金廠找到老板,他勸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而轉為生產係列鐵鎖。

原來,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著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要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深知五金廠對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總有一股欠疚之情,總想找機會報答。

因此,他經常抽空了解五金製品的市場行情。經過一番調查分析之後,他發現還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門生產鐵鎖,不存在其他行業的競爭。

李嘉誠堅信:生產鐵鎖穩保紅火。李嘉誠進一步指出,為了保證穩步領先,還應製定計劃,開發係列鐵鎖。否則,隻要一發現有利可圖,其他五金廠就會跟風而上,競爭會很激烈。隻有永遠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才能穩操勝券。這一次,五金廠老板對李嘉誠言聽計從,馬上根據李嘉誠的建議組織人力開發係列鐵鎖。一年後,危機重重的五金廠果然煥發了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這雖然與整個行業的變化形勢有關,但李嘉誠的一番忠告可以說起到了關鍵作用。

後來,五金廠老板再次見到李嘉誠後,欣喜地說:“阿誠,你在我廠裏時,我就看出你是個不尋常的後生仔,你將來準會幹出大事業!”

李嘉誠是一個永遠充滿了對別人感激之人,他感激和他一起同甘共苦過的員工,他感激少年時代對他有過寬宏大量的茶客。正是李嘉誠這種儒家的正氣風骨,使得充滿戰爭硝煙的商海中,永遠有一群同甘苦、共患難的有識之士在幫襯他,直至他達到成功的頂峰。

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的確,一個要成大事的人,永遠對別人懷有感激之情,真誠地感謝他人,這對自己辦什麼事情都是非常有利的。

6、用理智與情感管人做事

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遇事不慍不惱,寬容他人,承認他人的長處,才能得到他人幫助。

俗話說:一個人全身是鐵,也做不成幾根釘子。確實是這樣,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是天才,或是一個能力超群的人,也不可能什麼都懂,什麼都通。所以,一個人要成就大事,開創自己的大業,就必須善於利用別人的智力、能力、才幹。所謂:人幫人才能抬高人。一個人要想做一番事業必須牢記這一點,否則難以完成自己的理想。

但是怎樣才能形成人人都幫你的形勢呢?這裏麵有很大的學問。用人並不僅僅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關係,最大限度地調動下屬的積極性,就必須掌握一定的人際關係技巧。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你為人處事時遊刃有餘。

李嘉誠指出:“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容納別人的長處,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如果沒有那麼多人替我辦事,我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沒有辦法應付那麼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業最關鍵的是要有人能夠幫助你,樂意跟你工作,這就是我的哲學。”

從李嘉誠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博大胸襟與智慧光彩。

確實,世間萬物永無止境,財富積累當然也永無止境。

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這也是李嘉誠的哲學。李嘉誠在談到行政人員的職責及辦事效率時說:

“我們所有的行政人員,每個人都有他的職責,有他自己的消息來源、市場資料。當我們決定一件比較大的事情就派上用場了。”

“我自己在外麵也很活躍,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場信息。”

“決定大事的時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清楚,我也一定召集一些人,彙合所有人的資訊一齊研究。應該集思廣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這樣,當我得到他們的意見後,看錯的機會就微乎其微。這樣,當各人意見都差不多的時候,那就絕少有出錯的機會了。”

“我很不喜歡人說些無聊的話。開會之前,我會預先幾天通知各人準備有關資料。到開會時,他們已經準備了所有的問題,而我自己也準備妥當。所以在大家對答時,不會很費時間。因為如果你想精簡,而你的下屬知道你的想法,就能夠做較好的配合,從而提高辦事效率。”

即使是超人與天才,終究也脫不了凡胎。是人就終究有力所不及,有大意疏忽。

李嘉誠以穩健著稱,其超人之處在於以其超人的腦袋,超人尚且集思廣益,力求圓滿。何況一般的普通人呢?他在談到量才用人時說:

“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量才而用,是用人的最佳方法,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就好像大象食量以鬥計,而螞蟻一小勺便足夠一樣。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又像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都要用五百匹馬力去發動,而其中有一個附件隻需要半匹馬力去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五百匹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發揮其另一個作用。”

“就如在戰場,每個戰鬥單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帥未必對每一種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純熟,但最重要是首領亦十分清楚每種武器及每個部隊所能發揮的作用……統帥隻有明白整個局麵,才能做出出色的統籌和指揮下屬,使他們充分發揮最大的長處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這就是李嘉誠精妙的用人哲學和管人方法,其實總結一下不難發現,一句話概括:用理智與情感去管人做事。

7、把握好友情與商情